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43575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百舸争流的思想 教案.docx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什么是唯物主义?

  ○什么是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理解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仅具有从属的意义?

  运用

  ○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如何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如何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内容目标:

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25

  提示与建议:

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汇集资料: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提纲

  框题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框题二: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什么是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唯心主义

  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结构分析及探究活动设计意图

  .本课的逻辑结构

  本课也是“生活与哲学”模块的绪论,主要是在第一课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关于什么是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

标题为“百舸争流的思想”,主要负载的任务有二:

一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二是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围绕这两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6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个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中,我们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对生活实践的追问和思考,生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当然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哲学要研究物质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就必须首先对存在于物质世界中的两类基本现象——思维和存在作出回答,否则就不能称作哲学。

  最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生从中感受什么是哲学。

围绕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两个目:

第一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目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的介绍,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第一目,唯物主义。

这一目的基本逻辑结构是: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介绍什么是唯物主义,然后再谈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

  第二目,唯心主义。

这一目的基本逻辑结构是: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首先介绍什么是唯心主义,然后再谈唯心主义发展的两种基本形态。

  2.本课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这一探究活动主要是说明在许许多多的哲学问题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哲学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天与人、道与器、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知与行等关系问题。

在这许多问题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哲学应该研究哪些问题。

  第二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此目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27

  这一探究活动主要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基本问题。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到,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商业、教育、服务等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目,唯物主义。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共有一问。

这一问题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具体实例的思考,弄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明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术语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如有人把信不信鬼神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还有人把是否相信理想的力量、是否追求理想意图、是否相信人类进步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也有人把心硬和心软作为划分唯物唯心的标准,都造成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上的混乱。

这一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思考,知道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中所反映出的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的归纳和分析,了解朴素唯物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第二目,唯心主义。

此目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把人类思维对感觉的依赖夸大为世界对感觉的依赖。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思考人的思维和世界是什么关系,是不是没有人的思维就没有客观世界?

从中感悟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和局限。

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会主观唯心主义犯错误的原因,同时也应领会到主观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二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夸大了概念或客观精神的作用。

共有两问。

第一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思考,知道什么样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问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客观唯心主义在思维与存在关系上的错误,同时也应领会到客观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围绕唯物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唯心主义这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对人类认识发展的借鉴意义进行讨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难点问题分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

  28

  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来的: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这个问题,既是对哲学发展历史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这个问题应该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由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决定。

在中外哲学发展史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研究的问题也包含着许多方面的内容。

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影响着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和解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且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哲学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内容目标规定有:

要求学生“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提示与建议”中也明确指出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解释哲学基本问题的要求,是过去的课程标准没有的。

  由教学的目标任务决定。

学生只有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对哲学的内容有一个宏观和总体的认识,才能了解不同哲学派别和观点,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但这个问题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概括性,学生初步接触哲学,缺乏高度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

另外,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教学掌握的理论深度和层次也是有难度的。

  尽管哲学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存在着争议,但教材还是采用恩格斯的论述。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教学,建议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

可以选用哲学史上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开展争辩的史实,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

这样既可以给学生讲点哲学史的东西,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选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争论的史实,提出问题:

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

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

“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

为什么说它们的观点是对立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

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现象。

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可以从庄子梦蝶的故事谈起。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

  29

  “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决不是梦。

可是哲学家偏要问:

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

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

因此,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

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按庄子的观点,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

“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

”惠施说: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说:

“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这就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在哲学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

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可以认识的。

在外国哲学家中也有这种不可知论的观点,如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就否认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认为人只能认识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其他东西是否存在,我们是不知道的。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使学生明确意识与物质关系的问题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不同的。

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而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正确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地指出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容的教学处理。

由于下一框还集中阐述这个问题,在这里可以先不作详细讲解。

关于不可知论的内容或含义,教材中没有出现,教学中可不作要求,让学生知道不可知论就是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就可以了。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确立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有以下几点原因。

明确这一问题可以加深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

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两个方面,最重要的是第一个方面的内容,而只有进一步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才能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

从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设定来说,明确这一问题,有助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了解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30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教师应尽量列举一些事例给学生讲解,我们在本课的“教学资源链接”中也提供了一些参考资料。

  相关疑难问题解答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关于这个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提示与建议”中有明确的要求:

“汇集资料: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人们做事情为什么先有计划后有行动?

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够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

我们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我们接触的客观对象都是物质,那么什么是“物质”?

人人都有意识和精神,那么意识和精神又是什么?

我们每天都在社会中生活,那么社会是什么?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不是虚拟的?

人和外部世界是什么关系?

人和自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

这些问题都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有关。

  然后,结合大量事例分析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从事自己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活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地解决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

要做好工作,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又如,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是否能够改造自然”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如果你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

“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我们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

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31

  总之,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因为在人存在的条件下,世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

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

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身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再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怎样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全部历史过程中?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古老问题,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无法解释做梦等现象,就把它看作是灵魂的作用,并认为灵魂在人死时离开了身体而继续活动,因而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是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原始形式。

  到了奴隶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产生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哲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

尽管这一基本问题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它贯穿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

西方哲学史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感觉和思维是由物体投射出的影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始基的本原,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宗教占统治地位,哲学基本问题被掩盖在神学的外衣下,但一切重大哲学问题的争论都没有离开过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15世纪下半叶,人们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就促使哲学家们更加注意研究探求真理的方法,研究主体如何反映客体的问题,因此,认识论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同一性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德国古典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开始把这个问题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哲学家已经认识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概括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它在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32

  3.如何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两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从理论上看,尽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在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生研究重点的转移,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一个方面是根本的,第二个方面是从属的。

  首先,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解决是第二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展开和深化。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

例如,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都承认世界是可知的,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由于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截然不同,所以对认识的对象、和认识本质的看法也就根本对立,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来孤立地认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其次,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

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第二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称为认识论。

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

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4.如何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在中国哲学中同样存在着哲学的基本问题,不过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在中国传统哲学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依次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大体是:

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天人之辨和名实之辨;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有无之辨和形神之辨;宋元明清时期的理气之辨和心物之辨。

这些论辨都蕴含着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和讨论。

  天人关系和名实关系是先秦至两汉时期所讨论的主要哲学问题。

天人之辨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始终,哲学基本问题在这里主要表现为:

“天”是指自然界还是指主宰万物和人事祸福的天命?

人能否对天有所作为?

所谓“天命”,是将天奉为人格化的神,认为天有意志和意识,世界是按其命令建立和发展的,还是把它看作是自然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赋予它以物质存在的意义?

因此,关于天是自然界还是神意的天命的讨论就蕴含着对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探究。

名实之辨是讨论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

名称、概念是思维的形式,因而名实之辨显然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主要表现为:

名称、概念是实在事物的反映还是先天就有的?

名称、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实在事物?

  33

  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名实之辨已经发展成为诸子百家的哲学论辩中心。

孔子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用“爱人”来解释仁,其主旨是肯定人是天地万物中最优秀最尊贵,否定天是能以言说下达命令的人格神。

荀子对先秦诸子的天人、名实之辨作了总结,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天”就是物质自然界,是自然而然的运动。

名称是指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