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叛逆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41093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的叛逆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幼儿的叛逆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幼儿的叛逆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幼儿的叛逆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幼儿的叛逆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的叛逆期.docx

《幼儿的叛逆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的叛逆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的叛逆期.docx

幼儿的叛逆期

幼儿的叛逆期

重重今年表现很不可理喻,重妈很是头疼,还犯了错误(用暴力管教过),现在反思一下,重妈当时不够冷静,没有正确引导,因此将幼儿叛逆期的表现与引导方法转贴过来,让姐妹们都来学习一下,帮助小家伙度过叛逆期:

叛逆是孩子顺利成长的标志,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几乎每个孩子都开始出现了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只不过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

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一反抗期”。

此时的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说明你的宝宝正在顺利成长呢。

  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当然,孩子小,他们的行为有时难免有偏差,父母不可能不去纠正和引导,但不要与之对抗,而要巧妙地应对,有时不妨耍些“小花招”:

撤退法

  星期天,东东起床后就没完没了地学着吊嗓的人使劲地喊“啊-啊-啊,伊-伊-伊”,爸爸说,别再喊了,会把嗓子喊哑的。

他反而喊得更响了。

妈妈走过来对爸爸说:

“你跟我一起去买菜吧,帮我多提点。

”等爸爸妈妈离开后,东东见没有“观众”了,也就没兴致再喊了。

激将法

佳佳在公园里赖着不肯走路,一定要爸爸抱,不答应就干脆坐在地上不动了。

爸爸对妈妈说:

“你看,前面那个小朋友跑得多快,咱们佳佳肯定跑不过她。

”话音还没落,佳佳已经“呼”地一下站起来向前追去。

提供选项法 

军军跟妈妈去商场买童车,看到玩具枪就非要不可,妈妈说家里已经好几支了,不能再买了,可军军就是不依。

妈妈说,这样好了,要么买玩具枪,要么买童车,只能选一样,买哪件由你来决定。

军军想了想,最终还是舍弃了玩具枪。

欲擒故纵法

妈妈让丁丁画完画后把摆了满桌子的画笔收拾好,可丁丁却反而把画笔一支支地向地上扔。

妈妈打开丁丁的玩具柜,拿出一小框不怕摔的橡皮玩具递给丁丁,微笑着让丁丁扔完画笔后再把这些东西也扔到地上,丁丁反而不扔了。

转移注意法

天锐拉着小鸭子车从客厅跑到卧室,经过门槛时,小小的轮子卡在门槛外过不来,外公帮他拿过门槛,可他又哭着把它放回原处使劲拉。

外公又在门坎上搭了个坡道,他也不肯用,明知拉不过来还坚持硬拉。

外公不再理会,而是假装去看鱼缸中那条天锐最喜欢的金鱼:

“咦,小金鱼怎么不爱动了?

该不是生病了吧?

”“什么?

小金鱼生病了?

”天锐丢下小车,着急地跑过来看。

外公一拍脑袋说:

“噢,一定是水脏了,小金鱼喘不上气了!

”天锐立刻忙着给鱼缸换水,早把拉车的事忘在脑后了。

叛逆心理也有正效应

叛逆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不满意的时候,敢于发作,能及时释放不良情绪,这样可以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叛逆心理还包含许多积极的心理品质,如:

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创新等。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叛逆心理中的创造性品质和开拓意识。

只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叛逆心理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

3-5岁是幼儿的第一逆反叛逆期

许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在中学期间会经历性情急躁、不听话的逆反期。

但有的家长发现,自己只有几岁的孩子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教他往东他偏向西;父母教育他时,他不是瞪眼就是顶嘴。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大多数孩子都会经历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3岁至5岁期间称为“第一逆反期”,12岁至20岁期间称为“第二逆反期”。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不愿让别人干涉他们的事,一些极端逆反的孩子还容易出现行为问题,让家长束手无策。

  对3岁至5岁的孩子来说,他们以前作为婴儿在父母的怀里玩一些游戏,但现在他们具备了基本的生活能力后(如学会自己吃饭、穿衣服、系鞋带),活动的范围增大了,很多事情愿意自己做。

随着主观能动性越来越强,他们对成人的要求、惩罚等常会表现出执拗、逆向而行。

  要让逆反期的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的责任很大,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孩子发生逆反行为时先要充分理解他的感受和想法,然后指出孩子行为上存在的各种问题;

2、要针对孩子自尊心强的特点,尊重他们的自主权,即使孩子出了些差错也不要过多责怪,尤其不要当众责怪;

3、养成经常与孩子谈心、交换彼此想法的习惯。

惩罚宝宝十个科学方法

惩罚宝宝,是每个父母培养孩子、纠正孩子错误的方式之一。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犯错误,自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和惩罚。

但惩罚宝宝也要讲求科学方式,一旦惩罚不当,不但对宝宝的行为起不到规范作用,更可能使宝宝的行为逆向发展。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有效惩罚宝宝,下面十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1、规劝

案例:

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

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

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

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

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

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

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

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

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

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

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

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

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

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

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

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

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

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

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

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

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

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

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

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

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

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

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

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

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

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

劣所谓性刺激是指一些令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的外界刺激,这些刺激对孩子来说是必需和有益的。

有些家长则认为没有这些必要,也舍不得对孩子这样。

但是,现在从小不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等孩子长大之后有一天他会对你说:

“谁让我小时候你不好好教我的呢?

”所以还是要适当的给孩子一些劣性刺激的,这些刺激主要有:

1.困难

美国一些儿童专家指出,有条件的父母应该为孩子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难,常给孩子制造一些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困难。

当然,在这当中,父母需要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也要教给孩子克服困难的办法。

2.饥饿

饥饿是一种挑战生理极限的刺激。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孩子吃饭挑食或抱怨这、抱怨那,这时候,父母可以适当让孩子尝一下饥饿的滋味,让孩子在饥饿的刺激下学会控制自己的偏好。

3.吃苦

大部分孩子在面对吃苦的时候总是显示出娇弱的一面,父母不妨有意识地锻炼孩子,比如多让孩子参加一些野营活动,让孩子在艰难的条件下吃点苦头,这样比较有利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4.批评

许多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根本无法接受别人的指责和反面评价。

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埃丽希•弗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因此,必须明确规定一些孩子不应做的事情,比如,打人、骂人、偷东西等,这些都是绝对不允许做的。

如果孩子做了,就要接受批评、惩罚,有时还要严厉一些。

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有益的。

5.惩罚

对于孩子犯的较大的错误,父母应该给予适度的惩罚,这种惩罚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比如,把孩子关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不允许孩子买他想买的玩具等。

6.忽视

父母总是一味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下,孩子们似乎永远是主角。

那么,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孩子不能再当主角了,不被重视了,他的心理就会失去平衡,他就可能承受不了这种角色的转变。

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把孩子作为重心,有时候可以适当忽视孩子,让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帮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家庭教育与情绪调控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围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在营造氛围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处理好父母之间的关系。

“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

如果父母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这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

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

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情感氛围的另一个构成是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际关系。

亲子关系不和谐可能会给幼儿学习情绪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甚至会导致其长大成人后情绪控制能力低下。

在大多数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显然父母永远处于主导地位,现实生活中,亲子关系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父爱、母爱的扭曲。

这种父母之爱极易走极端:

一是溺爱,父母对子女过分迁就,孩子易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优越感,形成自私、骄横、任性等不良性格特征;二是粗暴之爱,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一味服从家长的意愿。

这种家庭独裁可能带来严重后果,情绪方面表现为孩子情绪的压抑,久而久之,孩子良好的情绪发展受到潜在的阻碍。

正常的父母之爱应该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之爱。

孩子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情感的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

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惟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

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独裁以及动辄施以威胁或惩罚,应设法跳出亲子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背后的真正动机,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开启亲子沟通的大门。

现实生活中,孩子不如意时要宣泄其不满情绪,但孩子的宣泄有可能受阻,因为他(她)的情绪宣泄常常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情绪的发泄可能较为频繁,父母难以忍受,于是造成感情冲突,结果可能是父母情绪占了上风,而孩子情绪没有发泄出来,抑郁纠结,逐渐积累,等待下次更猛烈的爆发。

这样下去是危险的,孩子情绪不仅得不到渲泻,反而越积越多,情绪发展有可能走向消极方面。

因此,发展儿童的情绪智力,应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要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其情绪的宣泄。

育儿,应做智慧型父母

中国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

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不在操心,总而言之“为孩子把心都操碎了!

然而许多孩子却体会不到这些,他们喜爱和崇拜的人可以是歌星,是影星或球星,但很少有人能想到自己的父母。

另外,在一些调查中,孩子们对为他们“操碎了心”的父母,不但不领情,还有颇多抱怨,惹得很多父母感叹“好心没好报”啊!

面对父母的无奈和疑惑,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副教授胡玉顺表示:

父母应补上“效能训练课”,从而使自己在育儿生活中更具智慧。

换位思考:

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胡玉顺认为,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

比如:

在爱孩子的问题上,许多父母多是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因而使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爱。

在一次咨询活动中,胡玉顺曾接待过一个伤心妈妈。

说到孩子两门功课只得了197分时,这位妈妈难过得直流泪。

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感到十分困惑,她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痛苦。

此时这位妈妈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妈妈的价值标准是要得双百,孩子没有满足她的需求,她就感到伤心。

而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她感到高兴。

而妈妈却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行为与孩子的体验相反,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

妈妈这就是爱我吗?

一而再再而三,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理念,认为这就是爱。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反映大学生冷漠,不懂得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缺乏爱的体验,父母的做法,在他们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只有学会施爱,让孩子体会到爱,并学会去爱别人的父母,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尊重孩子:

把他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我们的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

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

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

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教育理念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孩子:

1、把孩子当成一个大写的人

对此,有些父母不能接受,觉得自己为孩子做了那么多,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怎么能说没有把孩子当成人来看待呢?

可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往往就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主体,一个有思想的人。

比如有些父母打孩子,训斥孩子,对孩子冷言恶语。

如果真把孩子当成了一个与你同样的人,下面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能与孩子平等地交谈,你的眼神、语调、用词都会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

2、要把孩子当孩子看待

孩子既是与我们一样的——一样的大写的人,又是与我们不一样的---他是发展中的人,他还不完善,不成熟,但他具有潜能,潜在发展的可能性。

他们更需要关心、关注和爱护,但并不是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

现在不少父母一谈尊重就没有要求了。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认为西方的父母对孩子非常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实不然。

西方的许多父母都是极为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从生活到学习上都有严格的要求。

但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从不强加于孩子,中国父母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父母关注孩子适合干什么。

细致教育:

让孩子在体验中明白对与错

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式上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告诉你具体的方法,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去领会其中的道理。

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

让孩子从体验中去认识道理,他才会记忆深刻。

例如:

一个19岁的名牌大学的学生,因偷盗进了拘留所。

原因是他对原来的中学不满,想通过偷这个学校的电脑施行报复。

据说偷时他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还是没忍不住。

其中除了他父母离异,没有人关注他的心理感受外,与我们以往的教育中,细微的体验太少也不无关系。

如果他小时候曾因拿了人家一块糖、一块橡皮受到过惩罚的话,他就会体验出为什么不能偷窃的道理。

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都要受到惩罚,比如:

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你想做的事不让你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

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理念·智慧·行为:

理念、智慧、行为是“父母效能训练”的三个重要环节。

胡玉顺表示:

当今的父母应该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并把这些理念转化为自身的智慧,用智慧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

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孩子所施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你的孩子成长的动力。

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真正做到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懂得是非观念

教给孩子懂得是非观念,最好的方法是你自己要做出的表率。

孩子就像海绵一样,什么都能吸收。

即使你自己意识不到,他们也总在观察效仿你——你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甚至做的频率是多少。

以身作则是教孩子分辨是非的最好的方法。

你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他也会选择一些事情去做——你肯定也想让你的孩子,重视你所认同的事情吧。

当孩子的行为越过了规范,你必须纠正他们。

你自己判断评估一下惩罚的程度,前提是一定要让孩子引以为戒。

你的目标是让他们吸取教训,而且要刻不容缓。

坚持贯彻很重要,如果孩子做得过分,一定要让他们认错。

关键是让他们感觉到,做错事会有哪些消极影响。

如果他们知错犯错,必须根据犯错的严重性给以相应的惩罚。

即使你对孩子的行为有些失望,也要保持心中有爱。

出于受挫感和愤怒感而施加惩罚,从长远来看,永远不会奏效。

家庭挫折教育

孩子不能面对挫折,表现为稍遇困难就退却,甚至发脾气,通过一些破坏行为“发泄”怨气,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生性懦弱。

这类孩子在遭受挫折时,由于经验有限,意志薄弱,往往容易产生焦虑、自卑、对自己丧失信心。

2、娇生惯养。

父母一味赞扬孩子,有时对孩子的缺点也津津乐道,生活上包办代替一切,孩子受到过多的保护,自以为是,产生“自我优越”心理,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稍不称心就发脾气或畏缩逃避,且听不得批评,甚至称赞别人他也受不了。

3、期望不当。

成人的压力大、要求高,孩子遭受的失败和责备多,成功的体验少,因此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稍遇挫折就放弃。

怎么办?

要探究原因,只有“对症下药”。

1、对生性懦弱的孩子,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如通过给孩子讲英雄人物成功前的挫折或爸爸妈妈小时候遇挫折的故事,让孩子懂得生活中随时可能会遇到挫折,只有勇敢地去克服困难,本领才会越来越大。

(2)教会孩子对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

教给孩子一些对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励:

“这次虽然没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进步了”;再如补偿法:

“我跳舞不行,可画画不错,要努力画,争取参加书画比赛。

2、对娇生惯养的孩子,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

要注意利用一些机会赞扬别的孩子的优点,慢慢让孩子习惯“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实。

对孩子的缺点,不管他如何吵闹不听,也要坚决制止,帮助其克服。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他自己穿衣、系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让孩子得到些磨炼。

3、成人应为孩子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要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适当的要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通过成功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

再根据孩子实际水平,设置一些经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困难,使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进,正视“挫折”。

另外,不管什么原因,当孩子不能面对挫折时,父母应以乐观的情绪感染孩子,如“唷,这点小事,怕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想办法。

”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抗挫折能力。

如何提高跟孩子相处的质量?

“质量时间”(qualitytime)是近年非常流行的一个新概念,它是那些没有时间和孩子常相处,忙碌而又感到内疚的父母的“万能药”,但是还有很多父母对于提高跟孩子在一起的质量时间,存在很多的问题。

如果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当然质量越高越好。

但是不能把这个概念绝对化,因为你不可能把太少的时间规划得很好,比如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而孩子正在睡觉或者正是看动画片的时间,你又怎么来提高质量呢?

所以质量时间也不是万能的。

  父母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呢?

  一般认为和学龄前儿童在一起的质量时间就是坐下来和他们玩拼图游戏、给他们读故事书,总之是适合他们的年龄的活动,越有点教育意义越好,但这并不一定正确。

  在一个父母都有繁忙工作的家庭中,孩子缺少的不是和大人一起玩游戏的时间,而是给大人当“学徒”的时间。

因为他每天9小时的时间都是在和幼儿园阿姨们玩这样那样的游戏,学这样那样的东西。

他们需要的是接触社会,去看邮差投信,看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看小学生上下学,他们缺少的是和你一起买东西,一起清洗汽车、给花园浇水,甚至就是和疲倦的你一起在沙发上躺着。

  如果你坐下来和3岁的孩子玩拼图,孩子会很清楚并不是你喜欢玩,你只是作为一种责任。

相反,离开你一天的孩子,如果你让他跟着你参与你正常的活动,他才会真正感到妈妈是喜欢和我在一起的。

这一点对于和孩子相处时间更少的爸爸更加重要。

“小家伙,给我帮忙除草去!

”大多数孩子听到这句话,都会兴高采烈地跟在你后面。

怎样平衡质量时间和孩子的自我娱乐?

  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在自我娱乐方面有很大差别,想自己玩的孩子自然就会自己玩,这不用教,但值得鼓励。

为了适应孩子的自我娱乐,你可以让孩子在你旁边玩他的东西,而你干你的事,单独的孩子游戏室对7、8岁以下的孩子并不一定合适。

因为他们不愿意完全离开你,他反倒会因为经常想找你而打断他的游戏。

当你在厨房做饭的时候,把孩子的玩具抽屉摆在冲着厨房门的走廊上,孩子会聚精会神地用彩笔画画。

  还要注意不要打断孩子的自娱自乐,比如孩子的积木还剩两块就摆完的时候,你就催他去洗澡。

不能完全指望孩子的活动符合你的时间安排。

  很显然电视和录像带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何合理地处理这个问题?

  大多数父母都抵抗不住把电视和录像带作为孩子的“保姆”。

也难怪工作一星期的父母,堆了一星期的活等到星期六来做,恐怕也只有一盘录像带能带来40分钟的平静。

我们中恐怕没有人不这样做过,应该注意的是这个做法很容易上瘾,星期六放了一盘,星期天再放3盘,平常的晚上你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