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下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江苏昆山中学.docx
《高中地理人教版下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江苏昆山中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教版下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江苏昆山中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人教版下册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江苏昆山中学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同课异构)第1课时教学设计与点评
教学设计一
鲍文艳付伍明/江苏省昆山中学
【课标要求】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材分析】
本章编排在学完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后,区域地理之前,重点是解析人类社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概括出人地矛盾,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为区域地理研究提供一条核心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以大量素材形式呈现相关原理,意在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用地理思维的方式去剖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形成人口、资源、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
本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有三部分内容: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直面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
主要任务包括:
从时间角度去认识不同的人地关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如何从现实发展中发现人地矛盾并概括出环境问题;如何掌握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分布;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看,高一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从能力培养上看,学生用地理思维方式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还需要教师的点拨;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上看,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可以形成初步的可持续发展观,但要真正理解其内涵,还需要不断加强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分析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经验与失败教训,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能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材料的阅读,分析人地关系思想;借助文字、漫画、关系图等归纳环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感悟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教学重点】
理解不同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归纳出存在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原因;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和产生原因。
【课的形式和课前准备】
课的形式:
以知识竞赛的形式实施教学,注重教学内容呈现的任务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以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课前准备:
①分组和教室布置:
全班分成甲、乙两大组进行竞赛活动;各大组内再分成A、B、C、D四个小组,各小组推选一名组长,成员轮流发言。
②明确活动规则:
本节课学习活动划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以A、B、C、D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完成教师布置的思考题,甲、乙两大组内容相同,各小组内容不同,时间约10分钟。
第二单元以甲、乙两组为单位,A、B、C、D各小组推选1名代表为竞赛主发言人,开展知识竞赛。
第三单元以教学评价为主,“评价”包括课堂上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以及以“课后延伸”形式进行的变相评价。
③教师设计好竞赛题,分必答题、抢答题、PK题、畅所欲言4类,制作成PPT。
印好小组讨论的思考题,分发给学生。
④教师做主持人,安排一名学生负责计分,计分表见表1。
答题以主发言人(轮流)为主,组内成员可进行补充、纠正,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答对得2分,超时但正确得1分,其余情况不得分。
(表1 竞赛计分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沙特馆、丹麦馆图片。
提问: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教师引导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再次成为举世焦点。
我们期盼我们的生存环境更优美,期盼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
今天,我们就从地理学的角度一起讨论“人地关系”。
设计意图 借用图片回忆生活经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气氛,引出本课主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教师承转 我们按制定好的规则,分成两大组进行“人地关系知识竞赛”,第一单元,以各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完成各自的思考题。
第一单元合作学习,储备知识
(出示思考题,教师巡视、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思考活动)
A组思考题:
阅读教材“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标题下文字,思考三个历史时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填写表2。
(表2)
B组思考题:
读“直面环境问题”标题下第一至第五段文字和“图6.8污染的形成”,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成因和表现,完成表3。
环境问题
表现
成因
生态破坏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表3)
C组思考题:
读教材图片“图6.4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图6.5为种植准备的小块土地”、“图6.61824年的英国早期工业中心”、“图6.8污染的形成”,请类比分析,你的家乡出现环境问题了吗?
如果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D组思考题:
读“直面环境问题”下第六至第七段文字和“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归纳城市、乡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
发展趋势如何?
为什么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设计意图 把本课时的知识内容分成四块,通过设问明确任务,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取长补短。
各小组分派不同的任务,能减轻思考量,以便在规定时间内以“组”为单位掌握“人地关系思想的形成和变化”、“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发展趋势、分布特征”等内容,为下一活动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单元竞赛交流 感悟提升
第一轮: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师:
第1题(甲大组A小组必答题),教材“图6.1朝拜太阳神”反映的是哪个时期、怎样的人地关系?
(时间20秒)
生:
回答略。
师:
宣布得分,并简要总结:
采集和渔猎时代,生产力低下,人类以适应环境为主,表现为人类“崇拜自然”,环境问题并不突出。
师:
第2题(甲大组A小组必答题):
完成图3的连线题。
(时间15秒)
(图1)
生:
回答略。
师:
宣布得分,并简要总结。
师:
第3题(乙大组A小组必答题),教材“”中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体现了怎样的人地关系?
(时间20秒)
生:
回答略。
师:
宣布得分,并简要总结。
(图中反映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刀耕火种式的迁移农业,会带来森林的破坏;人地对抗性增强,源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师:
第4题(乙大组A小组必答题):
从哪个时期开始,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时间15秒)
生:
回答略。
师:
宣布得分,简要评价,并出示第5题(两组PK题):
请甲、乙两组代表分别展示A组思考题的成果,即表2。
(时间各15秒)
生:
两组代表投影已完成的表格。
师:
鼓励两组互做评价,教师适时点评,宣布各组得分。
设计意图 以竞赛形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阶段的人地关系,在PK表二的时候,教师通过评价使学生意识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人地矛盾激化,铺垫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教师承转(展示本市景观图:
“昆山市区空中鸟瞰”、“青阳港化工厂”、“五环水泥厂”)随着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放眼看去,更多的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似乎越来越少,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竞赛来了解这些问题。
第二轮:
直面环境问题
师:
第6题(两组抢答题),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6-1:
人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6-2:
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扩大耕地面积的?
6-3:
这些方式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6-4:
此循环是良性还是恶性循环?
那你认为应该怎样解决粮食问题?
师:
按每小题顺序逐题出示,每小题读15秒后开始抢答。
教师根据抢答情况进行读图指导,教会学生从因果关系、循环发展的角度读懂循环图,并能正确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生:
回答略。
师:
宣布得分。
承转进入第7题(两组PK题):
B小组同学已将环境问题的分类、表现、成因通过列表整理好,下面请你们分别展示自己的成果,即表3。
生:
投影表格。
师:
宣布得分,并借助图2进行精要评价和分析。
设计意图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地关系“对立”面的体现,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借助图6进行适当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对立统一的人地关系,形成人类应努力谋求“统一”、减少“对立”的观念。
师:
第8题(“畅所欲言”题,即自由发挥题,各大组可以由一人回答、也可以由多人回答):
请仔细回想你生活的场所,主要出现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每组用时2分钟)
生:
发言略。
师:
宣布得分。
并呈现图3,承转进入第9题(抢答题)。
(图3 长江与黄河的对话)
读漫画思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与黄河都结冰 B.长江与黄河的流量都不大
C.长江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D.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生:
抢答略
师:
宣布得分,并延伸归纳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出示第10题(抢答题)。
读漫画(图4)思考,该图反映的环境问题有( )
(图4 太阳伞)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海洋污染 D.全球气候变暖
生:
抢答略
师:
宣布得分,简要分析,出示第11题(抢答题)。
有人将人与资源的关系变化画成了漫画(图5),这幅漫画说明( )
(图5)
①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②人口不断增加,就能充分利用资源
③人口增长过快使自然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④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负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生:
抢答略。
师:
宣布得分,并通过简要评价、启发,使学生了解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然后进入第12题(甲大组D小组必答题):
从环境问题的分类看,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 ;城市主要表现为 ,乡村主要表现为 。
生:
回答略。
师:
宣布得分,简要评价后进入第13题(乙大组D小组必答题):
目前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请分析原因。
时间20秒。
生:
回答略。
师:
宣布得分,简要评价,并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有些环境问题已由区域性趋于全球性。
设计意图 运用形式多样的竞赛题,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情感,并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化特点。
教师小结: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变化,环境问题从无到有、从轻到重。
在人地矛盾激化的今天,我们已认识到“人地应和谐共处”,随之产生的崭新的人地思想是(学生回答)——可持续发展理论。
(展示上海世博会图片:
中国馆、新加坡馆、丹麦馆、德国馆)为了更美好的生活,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第三单元评价延伸,落实强化
师:
请各组派出两名代表,预测比赛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评价 出示负责计分的同学提供的统计分值表,将总分高的同学命名为“优秀学习组”;然后根据各单项得分情况,各组发言的态度、语调,以及各组合作情况,对单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分别给予命名,并授予“合作标兵”、“读图高手”等鼓励性称号。
课后延伸 仍以甲、乙两大组为单位,设计一些环保小报,在校园内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校园环保行动”。
一周后,各组上交活动成果。
教学设计二
张金城/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高级中学
【课标要求】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教材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按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为线索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以时间的逐渐推进为主线,通过相关图片资料以及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强。
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有关资料以及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归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以及分布。
第三部分通过解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进而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以及三个基本原则。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本课时内容安排】
本课时教学内容包括“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和“直面环境问题”两部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理解其演变的原因;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分布的区域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掌握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利用乡土资料和教材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的学习,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意义与必然;通过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学习,认识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修养有直接关系,我们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切实做到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以及分布。
【教学难点】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原因;环境问题的分类及成因。
【教学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用纲要信号法,归纳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过程并分析原因;通过阅读人地关系模式图,引导学生理解人地对立统一的关系;运用乡土资料和教材案例,引导学生探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表现以及分布情况,并认识到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教学用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展示温家宝总理4月25日在“斯德哥尔摩+40”论坛演讲部分内容:
我们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一定要走出一条生产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星球上,有责任携起手来,保护好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让它出现“寂静的春天”,而是永远享有鸟语花香的世界。
教师以“人类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吗?
”导入新课。
阅读温总理发言,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代表回答。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开始与自然的对话,自然引入课题。
一、展示图6.1“朝拜太阳神”,鼓励学生探究采集渔猎时代人对自然的态度、原因分析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问题1】此图反映的时间大概属于哪一个人类历史时期?
图中美索不达米亚人正在朝拜太阳神—萨玛斯,这说明了人类对自然抱什么态度?
原因是什么?
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否严重?
读图思考,并合作尝试用纲要信号法归纳结论:
采集渔猎时代—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崇拜自然—不严重。
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关信息、思考分析问题以及“图转文”的能力。
二、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引导学生探究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问题2】玛雅文明属于哪一个人类历史时期?
它为什么会神秘地消失?
这说明了当时人类对自然抱什么态度?
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环境问题,是否严重?
阅读案例,思考并合作尝试用纲要信号法归纳结论如下:
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不断提高—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培养学生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三、多媒体展示图6.4案例“人造奇迹背后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工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的态度、环境问题的表现以及原因分析。
【问题3】开矿山、修水坝、建城市,表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持什么态度?
它们分别隐藏着什么环境问题?
是否严重?
为什么?
我们昆山有没有类似问题,请举例说明。
延伸强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昆山苹果两代工厂的污染资料”,用以旁证、强化。
以抽签的方式确定三个小组展示,各派一名代表发言。
其他三个小组点评,比一比那个小组完成最好。
并合作尝试用纲要信号法归纳结论如下:
工业文明时期—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从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
【转承】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人们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不同,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自然过渡。
四、展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师生互动探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问题4】观察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说出:
内圈、外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总结】可见,由于环境具有反馈作用,人类可以作用于环境,环境也会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追问】是不是人类只要作用于环境,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呢?
读图思考,讨论回答。
(内圈:
人类社会;外圈:
环境。
①指人类从环境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和能量;④指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②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③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这种作用叫做环境的反馈作用。
)
讨论回答。
(当人类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
)
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从模式图出发,推导环境问题的产生,将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转承】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环境问题有哪些不同的表现?
五、展示教材图6.7,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人口增长与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
【总结】通过对图6.7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当人类向环境中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展示同类图片进行强化验证。
分四组讨论思考题,各派一名代表发言。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理解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的成因。
六、展示“印象中的太湖与现实中的太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完成相关问题。
【问题5】印象中的太湖很美,现实中的太湖却相去甚远,试分析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总结】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可知,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污染。
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有关,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观看视频。
读图思考、讨论,解答问题:
工农业生产的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大量排入太湖,产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污染。
培养学生从图、文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处理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结合实际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
【转承】环境问题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同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七、展示图6.9和图6.10,引导学生观察、探讨农村与城市地区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差异及其原因。
【问题6】农村地区与城市地区相比,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何区别?
原因是什么?
读图、讨论,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
八、展示图6.11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引导学生探究世界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以及两类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和原因。
【问题7】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何区别?
谁的问题更严重?
为什么?
【问题8】分析图中的案例,哪些环境问题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将全班分为四组讨论问题7和问题8,然后随机抽取其中的两组回答问题;另两组负责评价和补充。
强化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
【鼓励演讲】当今的环境问题非常严重,而且深刻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下面请一位同学结合自身的体会,以演讲的形式控诉一下环境问题。
由主动请战的学生演讲
【总结延伸】播放歌曲“梦开始的地方”,提出不答自明的问题:
“人类到底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把蔚蓝还给海洋,把透明还给天空?
人地关系应该如何发展才是正确选择?
”
欣赏音乐、思考问题。
以简明的方式总结本课,并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设置悬念。
【课后作业】2012年是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
代化的决胜之年,为此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幸福。
作为昆山人,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美丽,环境更宜居,身体更健康,生活更幸福?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绿色经济,你参与了吗?
”(2012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
——
专家点评
异曲同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的自然萌生
陈炳飞/江苏省昆山中学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全章都围绕“可持续发展”展开。
从知识层面看,教材内容并不深奥;但本章学习的要义是,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使之能影响到他们现在和将来的行动,这恰恰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达成这种融入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学习目标,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认同和内化,而体验、内化的过程是一种“慢”过程。
基于这一考虑,我们将“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和“直面环境问题”作为本课时的教学内容,而把“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与第二节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再分两课时实施教学。
这样,本课时就有了充裕的时间,引导学生从时间角度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从空间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分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反思以往人地关系思想的局限性,并对当前严重的环境问题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进而从内心深处萌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并初步意识到自己应有的态度、责任和行为,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针对讨论确定的教学内容,两位(组)老师做出了风格迥异的教学设计。
一、优点评析
(一)内容处理:
殊途同归,催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并非唯一。
这就需要教师在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仔细品读教材、对话教材,进而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
两份教学设计都能既尊重教材、又超越文本,运用不同的方式,殊途同归地呈现主要教学内容。
1、从萌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出发,处理知识点。
本课时教学内容包括“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和“直面环境问题”两部分,“设计一”将其分为四部分让学生自学,其中的三部分针对“直面环境问题”这一教学重点;从表达方式看,“设计一”通过设置问题来建立任务和组织竞赛,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储备知识、通过竞赛提升认识。
“设计二”借用教材没有的“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更系统、直观地呈现了人地关系,丰富了教材内容;从表达方式看,“设计二”尽可能以图表、案例等形式“导学”,设法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无形的情感生动化。
两份教学设计都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和重构,但其着眼点相同,都是通过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上的人地关系思想,强化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观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自然萌发。
2、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选择教学素材。
两份教学设计在教学素材的选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都运用了大量的素材,都不回避教材中的典型素材(两份设计分别运用了9个和7个教材素材),都增加了实践性、生活性强的新素材。
两份教学设计在新增素材的数量、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
“设计一”增加了上海世博会、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