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34302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docx

上海产科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上海卫生和计划

上海市妇女健康服务能力建设专项规划(201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实施两孩政策,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适应不断增长的妇女健康服务需求,保障妇女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十三五”规划》、《上海市卫生计生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本市认真落实2012年市政府第147次常务会议关于加强产科、儿科资源建设的决定,不断加强产科医疗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妇女健康服务质量和水平。

2015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6.66/10万,其中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4.16/10万,非本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9.08/10万,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一)妇女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加强。

新建上海市妇幼保健中心;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家市级专科医院每家增加100张产科床位,新建第一妇婴保健院东院,设置350张产科床位。

增加综合医院产科床位,鼓励产科基础较好的市级综合医院扩大现有床位数;郊区5+3项目医疗机构产科和儿科床位不低于总床位数的10%。

加强社会办医,新增高端产科床位约150张。

全市产科床位比“十一五”末增加978张。

截至2015年底,全市助产医疗机构共有87家;产科床位数达到4360张;产科医师1487人,助产士1313人,产科护士2422人。

2015年全市活产数为195306人。

(二)母婴安全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5家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和6家危重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实行分片对接,形成“覆盖全市、及时响应、有效救治”的母婴安全保障网络。

“十二五”期间共救治危重孕产妇3400余人、危重新生儿2.2万余人,成功率分别为97%和91%。

进一步完善母婴安全服务机制,强化危重孕产妇报告和抢救;在全市87家助产医疗机构设立产科安全办公室,全面负责产科质量管理、高危孕产妇全程随访、母婴抢救协调等工作;建立严格评审和及时反馈机制,连续3年开展国家级孕产妇死亡评审质控,考评中对发生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病例的机构和区县实行一票否决。

(三)产科医疗运行模式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产科医疗联合团队和联合体模式,2012年市六医院和市八医院组建产科联合团队;2015年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联合12家医院成立“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带动、业务支撑和技术引领的作用,实行同质化管理。

(四)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上海健康医学院内开设助产士专业;启动在职产科人才培养计划;各级办医主体和公立医院在内部分配中向产科倾斜;设立妇幼公共卫生“红枫奖”,激励广大医护人员积极投身母婴健康事业。

(五)妇女健康服务保障力度加大。

各级财政加大对妇女健康服务的投入,国家财政和本市财政共同投入资金,支持产科专科和危重会诊抢救中心建设,在仁济医院建立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

同时,充实加强产科医疗服务力量,探索产科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和向产科倾斜的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制度。

实施生育保险制度,保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本市产科服务面临的问题和需求。

一是产科服务需求增长,产科风险增加。

据测算,随着全面两孩政策有效实施,“十三五”期间,全市常住人口出生数预计在2017以后将出现小高峰,高龄孕产妇比例也将增高,发生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危重孕产妇与新生儿救治任务将进一步加重。

二是市级优质产科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利用不均衡。

据测算,本市产科资源在郊区、人口导入区和城乡结合部相对短缺;市级优质产科资源超负荷运行,床位使用率超过100%。

三是妇女健康服务人员职业成就感相对不足。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与产科医务人员工作量过大,职业风险高,薪酬待遇较低,导致专业医务人员流失和人员结构老化,人才招聘和引进困难。

四是妇女健康服务保障力度不够。

服务项目价格与成本不相匹配,例如孕产妇保健项目、筛查项目和部分促进自然分娩的项目尚无收费标准,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运行补偿机制尚不完善。

二、发展理念

母婴安全和妇女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是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保障母婴安全和促进妇女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对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健康上海”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指导思想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保障妇女健康放在卫生计生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母亲安全”宗旨,保障妇女健康发展权利,落实健康上海建设战略。

坚持政府领导、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全程化、精细化、高效化、绩效化和让妇女放心满意”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一法两纲为核心,聚焦妇幼公共卫生核心指标, 确保母婴安全和妇女健康的各项任务和指标全面落实,在更高的起点上提升本市妇女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适度超前,促进均衡发展。

落实全面两孩政策,主动服务“四个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保障母婴安全作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推进供给侧改革,按照“资源与需求相适应,结构和效率相协调”的原则,盘活存量、发展增量、注重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科资源总量合理、结构协调、高效可及,完善具有上海特点的妇女健康服务体系,依法保障妇女健康合法权利。

2.坚持改革协同,优化资源利用。

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强中西医结合,推进政策协同和制度创新。

建立产科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产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协同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引导有序就医,提高产科服务体系运行效率。

积极稳妥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和医学科技创新,提升优质资源辐射能力,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

3.坚持服务公平,强化精细管理。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健康权益作为妇女健康服务的根本出发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让每一位妇女享有平等的健康权利和机会。

完善“责任链”、“实施链”和“绩效链”,实行精细化服务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和服务绩效。

关注妇女健康行为和疾病谱变化,全面加强青少年期、孕产期、更年期等妇女各年龄期的健康管理,普及科学、权威的妇女保健知识,从源头保障妇女健康水平。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与妇女健康需求相匹配的妇女健康服务体系,形成引领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妇女健康服务高地。

进一步完善妇女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上下联动、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让妇女都享有便捷、均等、优质、连续的健康服务,使妇女健康服务人员共享妇女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拥有职业尊严和发展成就感,促进妇女健康服务机构再上发展新台阶,妇女健康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二)主要指标

到2020年,满足妇女健康服务需求,全市每千分娩量产科床位数达到18张。

妇女健康管理进一步加强,免费孕前健康优生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不低于90%;降低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0-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85%以上。

妇女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保持稳定,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低于12/10万。

设和完善覆盖全市妇幼保健机构、联动全市妇幼保健业务、与市、区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资源布局。

注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强化包括产科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产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在内的产科服务体系功能建设。

产科床位按照总量控制、分类管理的原则,着重进行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

在薄弱郊区适度增加三级专科医院的产科床位。

加强综合医院和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产科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产科基础较好的市级综合医院扩大现有产科床位数,产科床位数原则上为医院核定床位的5%,发挥市级综合医院学科资源优势。

郊区5+3+1项目医疗机构将产科和儿科门急诊和住院作为必设服务科目,产科和儿科床位不低于总床位数的10%。

各区域医疗机构按人口需求配置相应的产科和新生儿床位,按床护比等要求配置医护人员;提高二级妇产医院产科利用率,促进区域产科服务资源均衡发展,满足辖区内常住人口孕妇建大卡和分娩需求。

完善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网络,加强会诊抢救中心建设,配置能够满足临床需求的医务人员、医疗设施和各项保障措施,切实保证有效运行,发挥其技术优势和辐射作用。

加强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重症医学科要保障危重孕产妇救治床位,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原则上要设立重症监护室。

按照实际管理人口规模,拓展和完善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功能,加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市、区两级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级,提高社区妇幼保健服务能力。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符合要求的高端产科服务医疗机构,逐步形成多层次的产科服务体系。

(二)着力机制突破,推进协同发展。

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缓解优质资源供需矛盾,落实分级诊疗,建立梯度有序、安全便捷的孕产妇保健分娩制度,提供分级分类和精细化服务,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

明确各区医疗资源配置和功能定位,推进本市孕产妇系统保健服务实现“区域划分、梯度服务、有序转诊”,以孕产妇为中心制定分级诊疗规范,综合运用行政、医保、价格等多种措施,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增强服务体系协同性和接续性,引导孕产妇合理就医。

推进产科联合团队建设,发挥市级优质医疗保健机构的辐射作用,形成市级优质医疗保健机构支撑相应区域医疗保健机构、区域医疗保健机构支撑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格局。

以品牌和技术为纽带,建立市级优质医疗保健机构对区级医疗保健机构的分类指导、对口帮带、质控管理等运行机制,促进就近医疗保健和健康管理,确保区域医疗保健机构运行高效,孕产妇救治便捷、规范和可靠。

参加联合团队的区级医疗机构应至少配置50张产科床位。

通过市和区合力加强产科服务能力建设,取消孕产妇建“大卡”限号措施,实行区域化管理,实现区域医疗保健机构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三)强化精准管理,优化全程服务。

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助产医疗机构积极设立再生育服务咨询室,加强对高龄妇女、拟生育二孩并患有基础性疾病妇女的健康咨询和指导,规范提供生育力评估、备孕指导、妊娠风险提示等系列服务。

充分发挥本市卫生计生基层网络优势,强化孕情排摸和监测,进一步加强早孕建册、入院建卡和产科分娩各环节的动态监测和报告。

切实强化孕产妇风险管理,做好妊娠风险预警和评估,充分告知妊娠风险,提出科学严谨的医学建议。

强化助产机构“产科安全办公室”职责,切实落实产科质量管理、高危孕产妇全程随访、母婴抢救协调等工作。

完善和强化危重孕产妇报告和抢救工作制度,发现危重孕产妇第一时间上报,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及时集聚优质资源救治,加强多学科协作,提高危重孕产妇综合救治能力。

完善严格评审和及时反馈机制,实施诫勉谈话制度,考评中对发生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病例的机构和区实行一票否决。

分层分类加强产科相关医务人员对产科相关危急重症的风险预判、临床救治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

推广便民利民服务举措。

改善就诊环境,优化诊室布局和诊疗流程。

运用互联网手段,提供就诊信息查询服务,全面推行孕产妇预约诊疗服务,推广预约住院分娩,引导市民有序就诊。

广泛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缴费支付、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民服务,切实改善市民就诊体验。

(四)注重医防结合,深化妇女保健。

围绕妇女健康管理,促进内涵发展,实现从以疾病治疗为主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加强依法监管,规范行业行为,推动妇女健康管理科学、规范、持续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