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797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docx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

教师资格证之中学综合素质模拟题及答案解析117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伊豆的舞女》是下列哪个作家的作品()

A.夏目漱石

B.川端康成

C.紫式部

D.小林多喜二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第2题:

在PowerPoint中,能同时观看到多张幻灯片设计效果的“视图”的是()。

A.幻灯片备注视图

B.幻灯片普通视图

C.幻灯片浏览视图

D.幻灯片大纲视图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第3题:

中国现代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童话是(  )。

A.《稻草人》

B.《古代英雄的石像》

C.《大林和小林》

D.《秃秃大王》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中国现代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童话是叶圣陶的《稻草人》,这篇童话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20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

故选A。

第4题: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这句话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特点。

A.针对性

B.双重性

C.全面性

D.典范性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文言文的意思是:

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学生有关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

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第5题:

群众对领导的不满,不仅仅产生于领导的作为和业绩不佳,而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领导的期望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因此,如果竞选一个大企业的领导,竞选者竞选演说中一味许愿,是一种不聪明的做法。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推出以下结论(  )。

Ⅰ.群众的期望值足够低,领导即使胡作非为,群众也不会产生不满情绪。

Ⅱ.只要领导的作为和业绩出色,群众就不会产生不满情绪。

Ⅲ.由于群众的期望值高,尽管领导的工作成绩优秀,群众的不满情绪仍可能存在。

A.只有Ⅰ

B.只有Ⅲ

C.只有Ⅰ和Ⅲ

D.只有Ⅱ和Ⅲ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群众对领导不满的情绪产生,有两点:

一是领导的作用和业绩,二是对领导的期望与领导的实际表现,因此,只要有一种情况存在,就会在群众对领导的不满情绪,所以,结论Ⅰ和Ⅱ都不正确。

第6题:

根据有关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  )。

A.单独设班

B.随班就读

C.混合编班

D.均分到班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第7题:

某县中学教师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李某可以提出申诉的机构是()。

A.学校教工代表大会

B.当地县级人民政府

C.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D.所在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

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李某对学校给予他的处分不服,可以依法向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当地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故本题选C。

第8题:

陈奂生是(  )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A.曹禺

B.高晓声

C.汪曾祺

D.阿来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作品的了解。

陈奂生是高晓声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主人公。

这些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

因此本题答案选B。

第9题:

近几年,在许多场合见义勇为被自我保护替代了。

事实上,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自我保护的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气和血性。

很难想象,如果我们的民族在某一天再一次面临危亡的时候。

我们的国人是不是要用“自我保护”的口号来心甘情愿地做“亡国奴”呢?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的论点(  )。

A.见义勇为让位于自我保护是现在社会的流行观点

B.不能借口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而忽视勇气和血性的培养

C.如果没了勇气和血性,一些中国人将有可能做“亡国奴”

D.自我保护意识应被取消,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勇气和血性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提问是文段支持什么论点,A项的观点与文中的论述恰恰相反。

故可首先排除。

C项,文段只是用它作为事例来说明危难时刻,我们不能只顾自我保护意识。

而没了勇气和血性,也排除。

D项表述过于绝对,文段只讲在危难时刻我们更需要勇气和血性,并未说自我保护意识应取消。

故答案选B。

第10题:

《教育法》规定,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  )。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一般责任

D.行政责任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教育法》第七十三条规定: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学设施有危险,而不采取措施,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11题:

“铜车马”出土地是()。

A.开封

B.洛阳

C.西安

D.南京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铜可马车创作于秦朝,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西侧通往地宫的甬道中。

故选C。

第12题:

军队所属院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  )制定有关规定。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我国《教师法》的了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十一条规定:

“军队所属院校的教师和教育教学辅助人员,由中央军事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有关规定。

”因此本题选A。

第13题:

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时,错误的做法是(  )

A.课堂练习的布置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B.练习题的设计富于变化,并有适当的难度

C.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

D.只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重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

第14题:

以反映事物的内在特性或特征为内容的概念属于(  )。

A.关系概念

B.属性概念

C.操作性概念

D.集合概念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属性概念是以反映事物的内在特性或特征为内容的概念。

第15题:

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是(  )。

A.孟子的观点

B.朱熹的观点

C.王阳明的观点

D.程颐的观点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孟子在《告子上》中提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四心就是仁义学说——仁、义、礼、智的萌芽。

故选A。

第16题: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特定要求不包括( )

A.以谋生为主要目的

B.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C.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D.要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教师必须具备专门的资格,包括:

教师要达到符合规定的学历;教师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教师要符合与其教师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如身体状况、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教师必须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第17题:

下列选项中,英语是其国家或地区的官方语言之一的是(  )。

A.印度、新加坡、南非

B.澳大利亚、香港、芬兰

C.美国、丹麦、津巴布韦

D.新西兰、瑞士、菲律宾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南非的官方语言有11种,其中包括英语;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淡米尔语都是新加坡的官方语言;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所以答案选A。

B项中芬兰的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瑞典语,C项中丹麦的官方语言为丹麦语。

D项中瑞士的官方语言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及拉丁罗曼语。

第18题:

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  )予以保障。

A.国家

B.社会

C.学校

D.人民政府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第19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

A.保护学生权益

B.保护教师权益

C.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

D.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

我国《教育法》第一条规定:

“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20题:

“五岳”中的南岳指的是(  )。

A.恒山

B.衡山

C.黄山

D.庐山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其中泰山居首。

它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五岳景色各有特点。

受到许多游客的青睐,许多文人作家也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

故选B。

第21题:

学生李某因在上课时嬉戏打闹,被班主任罚打手心30下。

班主任的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B.错误,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C.正确,这是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

D.错误,对学生的体罚应当适度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第22题:

每当学生请教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时,李老师总是批评学生没有用心听讲,而雷老师则会耐心地给学生解答。

两位教师的不同做法反映了()。

A.职业知识的差异

B.职业理念的差异

C.职业能力的差异

D.职业认同的差异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第23题:

“数学家希尔伯特、华罗庚都是教育家”由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A.数学家都是教育家

B.有的数学家是教育家

C.教育家都是数学家

D.教育家都不是数学家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题干指出希尔伯特、华罗庚是教育家,据此可以推出有的数学家是教育家。

但是不能推出“所有数学家”的情况,也不能推出“所有教育家”的情况。

而A说明的是“所有数学家”,C、D说的是“所有教育家”。

均不能判断真假。

故本题选B。

第24题:

“以德治民,取信于民”体现了哪家的思想?

(  )

A.墨家

B.道家

C.儒家

D.法家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因此,本题答案为C。

第25题:

“吾日三省吾身”,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上,即要求教师要(  )。

A.内省

B.勤学

C.兼听

D.自律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意为一个人要时常反省自己,以此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即要求教师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反省,回顾和总结以往工作中的得失,从而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教师基本修养。

第26题:

一位教师走进教室时,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把扫帚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脸颊上,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搞的恶作剧。

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老师大发雷霆,立即查找恶作剧的人

B.自我解嘲地笑着说:

“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扫帚都向我表示不满了。

希望你们在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

C.稍作整理,批评训斥学生

D.认真地说:

“我就喜欢接受他人的挑战。

参考答案:

B

答案解析:

课堂上有些偶发事件使教师处于窘境,查处拖延时间,不理睬又损害教师威信。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用幽默法,暂时让自己摆脱窘境。

教师面对损害自己的行为以幽默带过,既显示了教师的诙谐大度。

又让自己摆脱尴尬境地,还为学生创设了自我教育的氛围。

第27题:

教师素质的核心是(  )。

A.教师的人格素养

B.教师的知识水平

C.教师的专业能力

D.教师的科学素养

参考答案:

A

答案解析:

教师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业质量,因此,教师的人格素养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第28题:

下列选项中,又称为“沈阳事变”的是()。

A.1.28

B.7.7

C.8.13

D.9.18

参考答案:

D

答案解析: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

第29题:

学生入学后,会自然地亲近、尊敬甚至崇拜教师,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行为举止的楷模。

这说明学生具有()

A.可塑性

B.依赖性

C.向师性

D.定向性

参考答案:

C

答案解析:

 

材料分析题

第30题:

淡之美(有删改)

李国文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地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

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

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

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

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

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

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

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

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⑦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

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⑧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

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⑨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

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⑩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韵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

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⑩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

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

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

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

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⑥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赤乐乎?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段说,“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2)本文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分别论述“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的?

(3)有人评价本文,认为作者充分展示了“淡美”的精髓,而又不失之偏颇,请你从文中举出一个“不失之偏颇”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照应前面提到的诗句,过渡到后面的分析。

深刻含义有:

“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非仅指“北宋”或“宋代”,而应该代指整个的“古代,,或“过去的岁月”;无论过去和现在,在作者和“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心目中,最美好的西湖,只能是“大自然的西湖”,是“容易被人接受”的体现着“淡之美’’的西湖。

(关键词:

西湖、过去、现在、淡之美。

(2)正面论述:

①“淡之美”接近天然,容易被人接受。

②“淡之美”给人“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加耐人“思索”。

反面论述:

“浓”,会造成“强劫持久的兴奋”,而这“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的。

详细解答:

第31题:

李某有一女李霞14岁,系农村某镇初中二年级学生。

李某认为女孩上学无用,还不如早辍学去赚钱,遂于2003年暑假将李霞送到邻镇一个体户处打工。

开学一周后,学校老师、领导、村干部多次上门家访,李某拒不说明其女去向,有时还恶语相报:

“孩子读不读书是咱们自家的事,你们不要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1)该案例中有没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什么法律规定?

(3)违法主体是谁?

(4)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参考答案:

(1)有违法行为。

(2)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九条、第二十八条等规定。

(3)李某及个体户。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

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详细解答:

第32题:

某校初中班主任李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收的信件,李老师顺便拆封阅读了此信。

这是高某写给一位女同学的求爱信,李老师看了十分生气,后来在班会上宣读了此信,同时对高某提出了批评。

次日高某在家留了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

高某家长找到李老师理论并要求将高某找回。

李老师解释说:

“我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高某是为了教育和爱护他。

他是从家中出走的,与我的工作没有关系。

(1)李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

试述你的判断所依据的法规及条款。

(2)李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李老师私自拆阅学生高某信件的行为和在班会上宣读高某信件的行为是不正确的。

因为上述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0条和第31条的规定。

  

(2)李老师的解释不正确,因为李老师有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但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

《教师法》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能借口教育和爱护学生而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本案例中李老师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高某的离家出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详细解答:

写作题

第33题:

请以“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为题,写一篇论述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

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扬教育民主,把自己的爱播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通过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计报酬、无私奉献。

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

要做好这些工作,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对他们在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

因为学生模仿教师的意识强,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们面前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学生们也会因模仿教师而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当教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或粉笔头时,教师要主动捡起来;当遇到有人摔倒在地时应上前扶他起来;当某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等,用教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懂得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

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教师就要像雕玉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因为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如果教师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逐渐脱落思想的“尘垢”,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美玉。

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斥责与批评,更应采取个别谈心和细心观察的办法,从中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使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驱动力,鞭策自己进步,接受教育,团结同学。

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提高学生的信心,鼓起他的勇气,用真心的关怀去温暖他、感化他,使他告别自卑的昨天,坚定地走向自信、美好的明天。

“爱”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爱”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爱”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爱”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

让我们用无私的爱托起教育的明天,当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

详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