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2779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海海事大学SMU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辨证关系?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多学科的交叉和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4.如何看待科技对人类异化和对自然异化?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10.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诸如气候问题的前提条件和基本途径。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3.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14.论科学伦理和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5.通过生物克隆技术的研究如何理解科学家的道德束缚。

16.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

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

1.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2.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同进化的一种社会文明。

3.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提供了总要求;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2)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人类依赖自然界有反作用于自然界;人类应预见自身行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人类要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两大关系要“和解”;

(3)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体现了我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日益成熟。

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吸取养分;

(4)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无疑会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深刻的思想启示:

加强环境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明意识;重视环境法制建设,加大环境保护监督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变传统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2: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

1.继承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

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2.创新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

3.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4.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需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比如20世纪初,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等科学家也是在解决新实验事实同旧理论的矛盾的过程中创建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之后的科学家又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立了分子生物学,超循环理论等一系列新科学,新理论;

6.所以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答:

1.多学科交叉方法是指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2.跨学科方法是指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3.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1)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融合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

(2)多学科融合或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

(3)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追求的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

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

(4)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

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

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

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方法和观点方面的长处。

4: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答:

1.科学技术在为社会生产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异化了人和自然,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机械世界观、私有制、片面发展是造成这种异化的根源;

2.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表现为人类作为主体能力发展的限制和对物化工具的依赖。

人们更加倾向于借助科技力量使自己的生活、劳动变得更加简单。

然而,由此产生的体能下降、精神困扰等问题;

3.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异化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生态的失衡,科学技术也存在非理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某种状况下存在背离,造成了日趋严重的环境破坏,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脆弱,日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4.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但总的方向是前进的,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科技作为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技术对人和自然的异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

是历史发展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唯有肯定它的存在,并且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所带来的影响。

造成人的异化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生产关系,而不是科学技术本身,异化是由私有制和强制性的社会分工引起的,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全面发展,才能消除异化;

5.现阶段,面对科技对人的异化,我们要:

(1)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促进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2)必须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3)必须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6.面对科技对自然的异化,我们要:

(1)人类要遵循和平、公平、公正,造福于人类共同家园的原则,树立科学技应该是用来使人类与自然协调,使其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的理念。

(2)要限制人口过度膨胀。

(3)改进工业化机械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答:

1.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

(2)科学技术社会化(3)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2.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表现在:

(1)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2)过程(時间)运行的不平衡性(3)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为了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

(1)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

在科学技术与生产一体化,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的前提下,必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保证科学技术社会运行中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协同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2)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

国家的科学技术决策机构必须做好战略方针制定,政策法规引导,产业升级调整,研究开发投入,区域示范探索;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比如科学奖励制度,技术专利制度,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6: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

1.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加快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很多惶恐与不安,大片森林毁灭,多种珍稀动物灭绝,温室效应等。

现代技术,科技和工程活动带来的伦理问题,有些是由于超越了传统伦理观念和约束机制的作用范围造成的,因此急需建立相应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形成新的有效约束机制;

2.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某些违背科学研究活动的伦理规范的现象,如抄袭剽窃,伪造包装,浮夸虚报,乱拉关系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3.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和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

4.科技工作者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科技工作者是社会的人,其活动既非真空也非孤立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创造活动既影响社会也受社会的制约,作为活动结果的科研成果或技术发明的应用对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会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应对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产生的后果负责,即承担社会责任;

5.科技工作者应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

科技活动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科技活动和从事这种活动的人便同他人及社会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活动与他人、社会、自然之间都存在伦理关系;

6.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

7.综上所述,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7: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答:

同:

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是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具有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出高等共同特点。

异:

1.发展现状,社会文化环境不同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弱。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科技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跟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

2.发展目标不同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不同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健。

8: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答:

1.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由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外界互动等要素组成;

2.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程,就是增强我国创新绩效,依靠创新更好驱动经济增长,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立健全制度保障,完善的创新制度基础是构建高绩效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前提和保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基本的基础设施之一;

(2)创新政策导向转变,通过创新政策激励创新行为主体的互动,增强创新绩效,进而驱动经济持续增长;

(3)激发企业创新潜能;

(4)培育积极良好的社会创新氛围;

3.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国家创新体系已经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它将指导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

 

9:

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答案1:

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3)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4)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3)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在达到发展经济目的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好自然资源及其环境,并且人口保持在地理环境的承载限度内,使人类及其后代能够永续生存发展。

(4)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之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系到人类未来生存、和平与发展,关系到我们和谐社会的建构。

(5)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

答案2:

1.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1.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且利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的再生能力。

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很多生物失去了它们最适宜的生存环境。

2.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仍是不协调的。

如上文所说,大量物种的数量正在锐减,可见人类还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3.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真正了解到人与自然应该如何和平共处。

要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能片面争取GDP,要提倡绿色GDP。

保护生物多样性。

2.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

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1)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

自然持续性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性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社会持续性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

(2)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方面。

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代内公平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别的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

(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着眼的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10:

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答:

1.科技问题的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国对全球性科技问题的认同不断提高,某些与人类发展、与自然奥秘有关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面对的、所要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日渐趋同,从而使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社会行为,在研究内容的全球视角上和研究实践的全球协同上,愈加凸现。

2.在科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

(1)中国现有的科技能力面临严重挑战。

中国科技能力的落后不仅表现为科研资源投入水平的相对落后,还主要表现为中国整个国家创新系统的效率还相对低下。

(1)企业创新能力薄弱,在整个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有待提高。

(2)产业界对科研与创新的投入呈下降趋势。

(3)各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与合作也有待提高。

(4)中国整体创新活动的效率低下。

(2)中国现行科技体制面临严峻挑战。

在中国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企业需要政府对其产业研发有多种形式的支持,现行的科技体制具有较为浓厚的政府行政色彩,企业以及其他研发机构目前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薄弱。

而科技全球化强调的是自由竞争和国际自由贸易的市场经济原则,这对于中国科技发展来说,无疑是更为严峻的挑战。

3.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

中国应对科技全球化的基本方针是:

坚持开放,在开放中求得发展;积极参与,在参与中争取主动,兴利除弊;

(1)坚持开放,增强吸收能力,扩大溢出效应。

加强国内进行研发与到海外进行产业研发投资等方面的关系,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研发能力,在鼓励外部研发资源自由流入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如何提高知识吸收能力;

(2)在积极参与中争取主动,影响全球规则。

全球科技体制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各种利益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论坛,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和沟通,主动参与全球性科技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争取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需求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基本现实出发,合理处理进口技术和自主开发

补充: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推动科技进步的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由直接的行政干予,转向宏观政策指导和良性环境的创造。

为应对全球化,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对策如下:

(一)科技进步法制.科技法制建立是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事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为了适应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科技投入政策. 逐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是促进科技进步、保障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的工作。

——保证财政科技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

——改进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投入。

(三)引导产业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定期发布技术发展信息和相关政策,引导产业技术进步,是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方式。

198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农业、消费品工业、机械工业、材料工业、建材工业、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及环境保护等12个领域的技术政策,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三项技术政策。

1993年8月,提出了35项与国民经济上台阶密切相关、对产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国家关键技术。

1997年下半年,提出了工业生产八个重点领域中的166项关键性技术,以推动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政策信息发布在我国方兴未艾,并逐渐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就目前情况看,还有许多需要调整和完善的地方。

(四)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运用税收政策来促进科技进步,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采取的重要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一套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对某些产业、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

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主要有七个方面。

——鼓励新产品开发、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的政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

——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政策。

——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性的政策。

(五)科技金融政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是从技术改造贷款起步的。

截止1996年银行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余额已达到4357亿。

其中“八五”期间,贷款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30%,远远超过“七五”期间的8.7%。

技改信贷的投放,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未来科技政策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应把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作为科技政策追求的目标,主要应在四个方面得到发展。

——建立健全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体系

——提高科技投入的水平

——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11:

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和作用?

答:

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正确理解和评价科学精神:

(1)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具体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观念。

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

人类历史进程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科学精神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科学精神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