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277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docx

校本研修读书笔记2

确立新的教材观

  教师是做什么的?

过去的回答我们常可以听到的是——教书的。

长期以来,把教材中的知道传授给学生成了老师的根本任务,也就是说,教教材是过去的、占据老师全部教学内容的教材观。

  在新世纪,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因此,新的教材观应该包括:

  1.教材是“材料”。

在新的课程理念里,教材不再是“学校教学事实上的惟一依据”,它只是一种主要材料,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教学的材料”。

这样,我们就可以接受与此有关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变化:

顺序可变、时间可调、实例可换、内容可选。

  2.教材是“学材”。

教材虽然是师生共用的,但它主要是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的材料。

因此,新形势下,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把教材还给学生。

  3.教材是“媒介”。

教材应该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媒介。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人认为教材是学生认识的客体,把学生学习教材当作目的,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等现象的产生。

新的教材观要求我们不再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对象,而应把教材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介。

  新的教材观的确立,不仅可以让教师创造性的开展教学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对“双基”的超越”

  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和“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内涵是:

  知识与能力: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

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

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与三维目标的落实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忽视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育人目标,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

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

把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应注意:

  1.在实践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位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感慨地说:

“我感到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金,美国人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轻松。

”这就告诉我们,有新的课堂教学中观念中,应该提倡“做中学”。

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

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自主的建构中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过程”,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开发。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

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

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

“动手做”后,还要抓住五个机会:

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要抓住学生在表述中所暴露出“思维漏洞”的机会、及时进行有效矫正的机会、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

  2.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现代教学要力求挣脱就认知面认知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发展的轨道。

我们应该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我们要善于组织能激发思维高潮的问题来组织教学:

精心设计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让学生从批判和参与决策的角度来生发的问题;新颖有趣的问题;来自学生身边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放飞学生想象的时机,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

猜测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还可以使研究活动出现质的飞跃。

猜想和推测有助于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助于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感到知识是有魅力和价值的。

通过让学生感到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窜楼阁,更不是毫无用处的“玄学”。

在学生眼中,知识应该是绿色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个性养成  

  教师的专业素质

  一名优秀的、成功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

  1.宽广深厚的教师专业知识

  ——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

教师的工作像蜜蜂采蜜,需要博采众长,不仅要有渊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还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

  ——足够的所教学科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学的有效性是与教师所掌握的本体性知识呈递增关系,因此丰富的学科知识是一个好老师的必要条件。

  ——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涉及老师对“如何教”问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对具体的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解释,从而将自己具有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

教育学科知识不仅包括普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知识,还应包括学科教育学和教材教法知识。

  ——知识的沟通与融合。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不能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应将这三种知识相互沟通与融合,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专业知识结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特征对学科知识作出符合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原则的整合,以便教学对象能够很好地接受和理解。

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教育学知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普通文化知识使教师具有了一定的人文素养,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应对复杂教学情景并能够有“远见卓识”。

不仅如此,教师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中,应注意有意识地沟通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2.纯熟的专业技能

  ——熟练的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控制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教师行为方式。

包括导入技巧、讲解技巧、提问技巧、变化技巧等等。

  ——良好的教学能力。

优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和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

  3.特有的专业情意。

  ——专业理想。

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为教师提供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并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

教师的专业理想,包括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德,其核心是对学生的爱。

  ——专业情操。

教师的专业情操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它包括:

理智的情操(对教育功能和作用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和道德的情操(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而产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专业性向。

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人事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

优秀的、创造力强的教师的人格特征应该包括:

有见识、有献身精神、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有独立性,在人际关系上,耿直、坦率、不拘小节,诙谐、幽默。

  ——专业自我。

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具有独特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的工具进行教学的人。

因此,新世纪的教师,要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环境,对别人有深切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和自我价值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

  现代“教学”的含义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求知。

把教学的过程理解为研究的过程,恰恰击中了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让学生“有中生有”。

  “有中生有”是创新的内涵之一,指的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生成过程的追踪探索来获得对已有定论的认识。

传统教学中一个最大的失败之处就在于忽略知识的生成过程,只重视结果,给学生尽可能地“灌”下更多的东西。

其实知识生成的过程更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获得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如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大胆、严谨、踏实以及不屈不挠的态度,精于观察的能力和灵活思维的技巧等。

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把知识的结果不直接告诉学生,而让学生亲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3.使学生“有中生无”。

  “有中生无”是创新的内涵之二,指的是根据已有的材料来生发新的思维。

要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澡,触类旁通产生新的思想。

  4.使学生“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创新的又一内涵,指的是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但又比较陌生的某一问题的研究生发出新思维的过程。

我们要通过探究活动,把知识教学与动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它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更是新世纪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素质。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识取向”。

本次课程改革强调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的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

  学习方式是人的主要存在方式,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的未来和祖国的命运,因此,新课程强调指出:

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内存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盲目学习”和“他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

自主学习需要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任何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新的学习方式要真正落实下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仅需要学生改变观念,也需要老师改变观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学习方式。

  1.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式决定学习方式,首先我们应当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变革要遵循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的原则,要有利于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提供几种教学方式:

⑴探究式:

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

⑵体验感悟式:

依据恰当的教学目标,按照提供情景、自主体验、相互交流、归纳迁移的程序,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促进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

⑶实践式:

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从实际操作入手,引导学习提炼或难相关的知识结论,其特征重在实践能力的培养,适用于各类实验课或某些主题性的研究性学习。

  2.自主学习方式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每一个环节的设计:

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设计适合自己的学潮、参与学习内容的选择、善于自己设计评价指标、乐于自己设计最能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点的作业。

  ⑵要引导学生善于“自我反思”。

通过反思,可以及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自我批判,可以实现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⑶要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思维。

批判不仅包括对自我认知过程和学习策略的批判,还包括对学习内容的批判。

通过批判验证学习对象的正确性,发现自己认知上的缺陷。

在对学习内容及相关信息的批判中,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思想。

  3.合作学习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与合作方法。

在合作学习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就是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学习任务认识不清。

教师要引导学习虚心向同学和老师请教,要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在分歧较大时,只陈述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也要对事不对人。

  ⑵要引导学生乐于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引导学习开放自己,要善于组织学生和志同道合和同学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作为合作成员,要积极承担和履行共同任务的责任,要进行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要相互信任并有效地解决合作小组内的冲突,针对个人完成的任务,小组还要进行深加工,对共同的成效要进行评估,要寻求提高其成效的途径。

  ⑶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

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发布出来,和同伴分享;当有人向自己求教时,学生应慷慨相助。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并在帮助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⑷防止有人旁观或有人垄断。

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⑸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我们应该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也应该富有变化。

  ——教师应具备合作教学的能力与技巧。

  4.探究学习的落实。

  ⑴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指导学会用两双眼睛读书:

一双眼睛看字面上的内容,另一双眼睛搜寻文字后面的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拿起“望远镜”,思考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随时叩问自己:

所学的新知识和以前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有什么联系,及时内化新知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⑵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问题选择具有个性特点的问题解决策略,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⑶要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把日常生活或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形成探索的脚步,养成探究的习惯。

  ⑷要注意: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否定接受式学习的地位和作用。

 

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定位

   新课程改变过去把教学过程视为知识传输过程的旧观念,从教育促进发展这一基点出发,把教学过程的裨定位为生命的实现过程,把课堂教学过程的实现形式定位为交往,这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的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一种超越。

  1.新的教学过程观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一种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对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是生命力量呈现的过程,是师生对于生命内涵的化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而且理为重要的是理解生命的意义,积累对生命的体验,实现人生的价值。

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教育使人聪明,教育使人变成“人才”,教育的这些功能都是通过教学过程逐步实现的。

  2.教学过程实现的主要形式是师生交往互动。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互动是师生交往最主要的特点。

所谓交往,就是共存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

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格精神与学生的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

  3.这种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平等对话。

平等对话,不仅是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体现。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单是关注“物”,而且要关注人,上课将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课堂行为的变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全面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大一统”教育向“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转变

  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

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方式等途径“让每一个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3.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这种“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牌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

教师要根据“学情”施教。

  4.由“重结果”向“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5.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讲你听”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劳动。

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都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修改化转变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默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明确这个问题,就不能准确地分析和判断教师的课是否有个性风格,是否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开放与生成

  ——课堂教学的新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是预定的,老师按照预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学生回答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了的,因此,若学生的回答有与教案设计的计划不符,很快就被教师“矫正”过来。

这样的课堂中千篇一律的,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的传统教学,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与旧的教学观“照本宣科”相对,新课程主张教学的开放与生成。

  新课堂的开放性包括目标的开放、内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等。

在开放的交往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课程进行着建构与生成。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和预设性。

  如何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1.教学设计预留空间。

  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就应具有开放意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设计都要预留空间,为课程生成打下基础。

  2.培养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老头学生开放思维、求异思维的良好思维习惯,敢于突发奇想,敢于向传统与定势挑战。

  3.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大体可分成两类:

一类是师生交往对话中生成的,这是新课堂期盼的最佳效果;另一类则是环境等不确定教学因素突然闯入课堂。

过去,教师一般用化解、转移、压制等办法消除突发事件对预定课堂教学的干扰。

新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不管是哪类,它们都是“生活闯入课堂”,如果利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