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26827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

《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国职棒大联盟.docx

美国职棒大联盟

美國職棒大聯盟

1、歷史

棒球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第一個職業聯盟(國家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1871年—1875年)成立於1871年,但由於草創時期問題叢生,五年後由現今的國家聯盟接手。

國家聯盟將經營球隊的權力全部收回資方所有,因此球員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國聯的壟斷市場造成不斷有挑戰國聯的聯盟誕生,這些新聯盟吸收了被國聯開除的球員和教練,引進更多新的創意以吸引球迷。

在目前大聯盟架構穩定以前,共有四個短命的職業聯盟,成立的先後依序為美國協會(AmericanAssociation,1882年—1891年)、聯合協會(UnionAssociation,1884年)、球員聯盟(PlayerLeague,1890年)和聯邦聯盟(FederalLeague,1914年—1915年)。

目前大聯盟的另一支柱─美國聯盟則成立於1901年,當時由於國家聯盟經營不善,由十二隊縮編為八隊,分別是:

波士頓食豆人隊(BostonBeaneaters,亞特蘭大勇士隊前身)、布魯克林超霸隊(BrooklynSuperbas,洛杉磯道奇隊前身)、芝加哥孤兒隊(ChicagoOrphans,芝加哥小熊隊前身)、辛辛那提紅人隊、紐約巨人隊(NewYorkGiants,舊金山巨人隊前身)、費城費城人隊、匹茲堡海盜隊和聖路易紅雀隊。

大量裁減球員和教練的結果,使得另一聯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美聯吸收了這些被釋出的資源也成立了八支球隊,其中五隊設在沒有國聯球隊的城市,分別是巴爾的摩金鶯隊(BaltimoreOrioles,紐約洋基隊前身)、克里夫蘭藍隊(ClevelandBlues,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前身)、底特律老虎隊、密爾瓦基釀酒人隊(MilwaukeeBrewers,巴爾的摩金鶯隊前身)和華盛頓參議員隊(WashingtonSenators,明尼蘇達雙城隊前身),另三隊實力較強則與國聯競爭球迷:

波士頓朝聖者隊(BostonSomersets,波士頓紅襪隊前身)、芝加哥白長襪隊(ChicagoWhiteStockings,芝加哥白襪隊前身)和費城運動家隊(PhiladelphiaAthletics,奧克蘭運動家隊前身)。

二年後,美國聯盟的觀眾總人數竟然開始高過國聯。

由於美聯不斷以高薪吸引國聯球星跳槽,國聯為了避免二敗俱傷,答應與美國聯盟和談,1902年底,二聯盟召開「辛辛那提會議」統一了賽制、規則和管理,也開始舉行所謂的「世界大賽」,由二聯盟的冠軍對抗爭取總冠軍。

2、二十世紀初的危機─黑襪醜聞案

1919年的世界大賽,爆發了大聯盟歷史上最嚴重的放水打假球事件,史稱「黑襪事件」(BlackSoxScandal)。

當年交戰的二支球隊分別是國家聯盟的辛辛那提紅人隊和美國聯盟的芝加哥白襪隊。

白襪隊是當年戰績最佳的球隊,也一致被看好能拿下世界大賽冠軍,但先發一壘手甘地爾(ChickGandil)和當地的職業賭徒蘇利文(Joseph"Sport"Sullivan)合作,買通七位對白襪老闆不滿的球員(包括明星外野手「無鞋喬」("Shoeless"JoeJackson)和二位先發投手),在比賽中放水讓紅人拿到冠軍。

大賽結束,紅人果然以五勝三負(當時採九戰五勝制)擊敗白襪獲得冠軍。

隔年(1920年)球季,放水傳聞不脛而走,聯邦檢察官及大陪審團開始調查,最終判定參與放水的八名球員均處終身球監,審理的聯邦法官藍地斯(KenesawMountainLandis)也被指定為執行長(CommissionerofBaseball)以重建球迷對大聯盟棒球的信心。

藍地斯主導制定大聯盟憲章(MajorLeagueBaseballConstitution),成立跨聯盟的管理機制,"大聯盟"之名也於此時開始使用。

有趣的是,白襪隊直到2005年才重獲世界大賽冠軍。

3、賽制的演變和新球隊的加入

在1969年以前,二個聯盟分別舉行比賽,由例行賽戰績直接決定聯盟冠軍,二個聯盟冠軍舉行七戰四勝制的世界大賽。

隨著1960年代八支新球隊的加入,分別是:

1961年的洛杉磯天使和華盛頓參議員(後遷至德州阿靈頓改名德州遊騎兵);1962年的休士頓45手槍(後改名太空人)和紐約大都會以及1969年蒙特婁博覽會(後遷至華盛頓特區改名華盛頓國民)、聖地牙哥教士、堪薩斯市皇家和西雅圖飛行員(後遷至密爾瓦基改名密爾瓦基釀酒人),每個聯盟從八隊增加到十二隊,為了增加比賽的可看性和張力,大聯盟把季後賽改為二輪。

首先,先大略依地理位置把各聯盟分成東西區各六支球隊,依例行賽的成績決定各分區的冠軍,第一輪稱為聯盟冠軍戰,由二聯盟的東西區冠軍分別交手(七戰四勝制),勝者即為聯盟冠軍,晉級第二輪(仍稱作世界大賽)。

聯盟實施分區制之後有三波增加新球隊的動作:

1977年:

西雅圖水手、多倫多藍鳥

1993年:

科羅拉多洛磯、佛羅里達馬林魚

1998年:

亞利桑那響尾蛇、坦帕灣魔鬼魚

1994年,球隊總數已達28支,每個分區各有七支球隊,大聯盟重新再修訂了季後賽賽制,改為三輪(參見季後賽一節),並把分區改成每個聯盟三區(東區、中區和西區),使得球隊所屬分區能完全符合所在地的地理位置。

可惜的是,1994年發生了大聯盟球員大罷工,並導致世界大賽流產,使得這些新制度到1995年球季才正式實行。

4、第二次危機─1994年大罷工

1994年發生的這場罷工事件,最後嚴重到把當年的世界大賽都取消,隔年季賽也被迫縮減,這場罷工事件不僅讓大聯盟的聲望跌落到谷底,也讓棒球在90年代美國三大運動中排名落後美式橄欖球(NFL),更慘的是球迷的反彈完全反應在票房上,各隊的觀眾人數在之後的一、兩年內都未見起色(尤其是在加拿大的兩隻隊伍受影響最大,最終造成2004年蒙特婁博覽會出走搬移到華盛頓特區),也是讓大聯盟採取多項變革措施(譬如跨聯盟比賽),來挽回球迷的心。

1994年大聯盟大罷工,起因是因為球員資金上限(salarycap)談判破裂﹐其實聯盟、球隊老闆、球員(與工會)三方面都有責任,這並不單純用誰貪心、誰獅子大開口、誰想壓榨誰來評論,有些美國的棒球評論家把這歸咎於自由市場制度下的必然產物。

5、21世紀的大聯盟

球隊

目前聯盟共計三十支球隊,十六隊屬國家聯盟,十四隊屬美國聯盟。

二聯盟依美國地理區域各分為三區,各區的冠軍及例行賽戰績最佳的第二名(稱為外卡隊)可參加季後賽。

美國職棒大聯盟

國家聯盟

西區

亞利桑那響尾蛇

科羅拉多落磯

洛杉磯道奇

聖地牙哥教士

舊金山巨人

中區

芝加哥小熊

辛辛那提紅

休士頓太空人

密爾瓦基釀酒人

匹茲堡海盜

聖路易紅雀

東區

亞特蘭大勇士

佛羅里達馬林魚

紐約大都會

費城費城人

華盛頓國民

美國聯盟

西區

洛杉磯安那罕天使

奧克蘭運動家

西雅圖水手

德州遊騎兵

中區

芝加哥白襪

克裡夫蘭印地安人

底特律老虎

堪薩斯市皇家

明尼蘇達雙城

東區

巴爾的摩金鶯

波士頓紅襪

紐約洋基

坦帕灣魔鬼魚

多倫多藍鳥

世界大賽|國聯冠軍賽|美聯冠軍賽|國聯分區賽|美聯分區賽|明星賽|獎項|名人堂|球員協會|黑人聯盟|小聯盟|美國棒球|世界棒球經典大賽

、6賽制

熱身賽

例行賽

每支球隊在球季中要打162場比賽,與同一對手的交手次數則不一定,通常來說,以所屬分區的其他球隊會最多次。

從1997年開始有了跨聯盟比賽,一個球隊和另一聯盟的對手要打12至18場(含在這162場當中),比賽不採和局制,以勝率決定分區的排名,各區勝率最高者為該區冠軍。

明星賽

每年七月舉行國聯和美聯明星賽,由各城市輪辦。

分區冠軍附加賽

若二隊並列分區第一,該二隊加賽一場決定冠軍(主場由聯盟總裁擲硬幣決定),但若同一聯盟其他分區之第二名戰績均不如此二隊(意即加賽落敗者為外卡隊),則取消加賽,由對戰成績決定分區冠軍。

若有三隊以上並列分區第一,則安排單敗淘汰賽。

外卡隊

外卡是各球團除了分區冠軍之外參加季後賽的另一途徑,由例行賽成績最佳的分區第二名獲得。

若有多隊勝率相同且無分區領先者,則以與分區冠軍附加賽相同的方式決定外卡。

若有多隊勝率相同但部份球隊並列分區第一,則先引用分區冠軍附加賽規則決定分區冠軍,未取得分區冠軍的球隊再以單敗淘汰賽決定外卡。

跨聯盟賽事

1997年為了刺激市場,大聯盟首次舉行跨聯盟比賽,當時賽程安排是兩聯盟同區球隊之間對打,2002年開始採用一種新規則決定跨聯盟比賽的對手,原則上採分區輪替制,例如2002年,美聯東區至國聯西區比賽;美聯中區至國聯東區比賽;美聯西區至國聯中區比賽,隔年輪換(主場則是一年國聯,一年美聯),但某些賽事例外(下述)。

這項制度使得以往只有在世界大賽才能碰面的球隊在季賽也有交手的機會,也製造了更多的話題。

最引人注意的跨聯盟賽事是同城市或同州的球隊或是世仇對壘:

7、地域:

地鐵大戰(SubwaySeries):

紐約洋基對紐約大都會。

地鐵大戰得名於二個球隊的主場地恰好均位於地鐵站旁,球迷可以直接坐地下鐵來回球場。

柑橘大戰(CitrusSeries):

坦帕灣魔鬼魚對佛羅里達馬林魚。

柑橘是佛羅里達州的特產,故名。

風城大戰(WindCitySeries):

芝加哥白襪對芝加哥小熊。

俄亥俄之戰(BattleforOhio):

克裡夫蘭印地安人對辛辛那提紅人。

灣區大橋大戰(BayBridgeSeries):

奧克蘭運動家對舊金山巨人。

孤星大戰(LoneStarSeries):

德州遊騎兵對休士頓太空人。

德州的別名是「孤星州」,故名。

加州高速公路大戰(CalFreewaySeries):

洛杉磯安那罕天使對洛杉磯道奇。

70號州際公路大戰(I-70Series):

堪薩斯市皇家對聖路易紅雀。

堪薩斯市與聖路易均位於密蘇里州,以70號州際公路相連,故名。

明尼蘇達雙城對密爾瓦基釀酒人:

未正式命名,但二個城市正巧位於威斯康辛州二端,以94號州際公路相連。

註:

在蒙特婁博覽會未遷至華盛頓特區前,蒙特婁博覽會和多倫多藍鳥之間的對戰稱為加拿大大戰(CanadaSeries);華盛頓國民以後的交戰對手可能改為巴爾的摩金鶯,稱為「首都區對戰」。

8、世仇、:

波士頓紅襪對紐約洋基

洛杉磯道奇對舊金山巨人

季後賽

季後賽每年十月例行賽結束後舉行,由二聯盟各區(東、西、中三區)冠軍及其聯盟中各區第二名中之最佳勝率者(外卡)參加,共計八隊。

季後賽採淘汰制,三輪的名稱分別為:

分區系列賽(Divisionseries)、聯盟冠軍賽(LeagueChampionseries)和世界大賽(Worldseries)。

第一輪五戰三勝,之後則為七戰四勝制。

對手分配採下列規則:

二聯盟分開,因此最後的決賽(即世界大賽)一定是由一支國聯和一支美聯球隊交手。

第一輪的對手由戰績最好的球隊對上外卡隊,但若二隊屬同一分區,則由戰績第二的分區冠軍球隊對外卡隊。

交戰對手戰績較佳者享有主場優勢,外卡隊不論戰績均沒有主場優勢(世界大賽除外)。

世界大賽的主場過去是兩個聯盟輪流。

自2003年起,改成由明星賽勝利的一方有主場優勢。

9、各項制度

指定打擊(DesignatedHitter,DH)

美國聯盟在1973年開始採行DH制度,美聯的投手不需要下場打擊,國家聯盟則一直保持投手需上場打擊,而通常投手會排在第九棒。

以歷年的數據看來,國聯由於投手必須打擊,平均打擊率會比美聯來得低,平均防禦率也較低。

當兩聯盟隊伍交戰時(跨聯盟比賽、明星賽或世界大賽),主場屬於哪一個聯盟就採用哪一種規則。

選秀(Draft)

美國職棒每年在六月份的第一個禮拜二舉行業餘(Amateur)選秀,官方的正式名稱為第一年球員選秀(First-YearPlayerDraft)。

選秀一共進行50輪,而從2005年開始,選秀順位完全依照球隊勝率來決定(以往必須要國聯和美聯球隊穿插),由勝率最低的球隊開始選起,依序直到勝率最高的球隊。

選秀會將有兩天時間可以進行,但聯盟也有排定第三天的時程以備不時之需。

第一天通常進行20輪,剩下的30輪則留到第二天再進行。

輪到的球隊有2分鐘的時間可以考慮,接下來球探一般會馬上播電話通知被選上的球員,而球隊有15天的時間可以單獨跟球員簽約,如果球隊沒能在15天內簽下該球員,球員即取得自由球員資格,如果高中球員選擇進入4年制大學,則球隊在球員到校上課前都還保有簽約權利。

如果球員選擇進入2年制大學,則球員在隔年選秀權的前一周,球隊都可以簽約,這個方式稱為Draft-and-Follow程序,這個做法的好處是球隊可以多觀察一個球員幾乎多出一年,使得有些球隊特別喜愛在選秀後半段選擇2年制大學的球員。

目前業餘選秀尚不是世界選秀,僅具有美國、加拿大以及波多黎各和其他美國屬地居民資格的球員需要透過這項選秀,台灣、日本、南韓以及中美洲等等其他各地的球員不在此限,各隊可以自由簽約。

年度個人獎

賽揚獎、漢克阿倫獎、MVP、金手套獎、年度最佳教練獎、年度最佳新人獎、年度最佳救援投手

銀棒獎、重要紀錄、團隊紀錄

出賽

生涯:

JesseOrosco,1252場

單季:

麥克·馬歇爾(MikeMarshall),106場(1974年)

勝生涯:

賽·揚,511勝、單季:

傑克·傑斯伯洛(JackChesbro),41勝(1904年)

敗生涯:

賽·揚,316敗、單季:

維克·威利斯(VicWillis),29敗(1905年)

救援生涯:

崔佛·赫夫曼(TrevorHoffman),518次、單季:

BobbyThigpen,57次(1990年)

投球局數生涯:

賽·揚,7356局、單季:

艾得·瓦爾西(EdWalsh),464局(1908年)

被安打生涯:

賽·揚,7072支、單季:

JoeMcGinnity,412支(1901年)

被全壘打生涯:

RobinRoberts,505支、單季:

BertBlyleven,50支(1986年)

四壞球生涯:

諾蘭·萊恩,2795個、單季:

BobFeller,208個(1938年)

三振生涯:

諾蘭·萊恩,5714次、單季:

諾蘭·萊恩,383次(1973年)

自責分生涯:

賽·揚,2147分、單季:

BoboNewsom,186分(1938年)

防禦率生涯(至少2000局):

艾得·瓦爾西,1.82、單季(平均每場1局):

達奇·李歐納(DutchLeonard),0.96(1913年)

被打擊率生涯(至少2000局):

諾蘭·萊恩,.204、單季(平均每場1局):

佩卓·馬丁尼茲,.167(2000年)

打擊部份出賽生涯:

彼得·羅斯,3562場、單季:

墨瑞·威爾斯(MurryWills),165場(1962年)

打數生涯:

彼得·羅斯,14053單季:

威利·威爾森(WillieWilson),705個(1980年)

得分生涯:

瑞奇·韓德森(RickeyHenderson),1406分、單季:

貝比·魯斯,177分(1921年)

安打生涯:

彼得·羅斯,4256支、單季:

鈴木一朗,262支,2004年(現役)

最多連續安打場次:

喬·狄馬喬,56場(1941年)

二壘打生涯:

泰瑞斯·史畢克(TrisSpeaker),712支、單季:

EarlWebb,67支(1931年)

三壘打生涯:

山姆·考佛,(SamCrawford),309支、單季:

ChiefWilson,36支(1912年)

全壘打生涯:

貝瑞·邦茲,766支、單季:

貝瑞·邦茲,73支(2001年)

打點生涯:

漢克·阿倫,2297分、單季:

哈克·威爾森(HackWilson),191分(1930年)

盜壘生涯:

瑞奇·韓德森,1406次單季:

瑞奇·韓德森,130次(1982年)

被三振生涯:

瑞吉·傑克森(ReggieJackson),2597次單季:

亞當·頓恩(AdamDunn),195次(2004年)(現役)

四壞球生涯:

貝瑞·邦茲,2553次單季:

貝瑞·邦茲,232次(2004年)

打擊率生涯:

泰·柯布,0.366單季:

奈普·拉傑伊(NapLajoie),0.426,1901年

註:

單季成績以1901年後二聯盟時代起計

明星賽

最老的明星賽球員:

蕯奇·派奇,1953年,47歲又7天

最年輕的明星賽球員:

戴維特·古登,1984年,19歲7個月又24天

出賽過最多場的明星賽球員:

24場,史坦·馬修爾,威利·梅斯,漢克·阿倫三人

連續出賽最多場的明星賽球員:

17場,小·瑞普肯(1984年—2000年)

出賽最多場明星賽的教頭:

10場,卡西·史丹格爾(1950年—1954年,1956年—1959年)

贏最多場明星賽的教頭:

7場,華特·阿爾史東

敗最多場明星賽的教頭:

6場,卡西·史丹格爾

累計明星賽最多打席的球員:

75個,威利·梅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得分的球員:

20分,威利·梅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安打的球員:

23支,威利·梅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全壘打的球員:

6支,StanMusial

累計明星賽最多打點的球員:

12分,泰德·威廉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被保送的球員:

11個,泰德·威廉斯

累計明星賽最多被三振的球員:

17次,米奇·曼托

累計明星賽最多盜壘成功的球員:

6次,威利·梅斯

打出史上明星賽第一支場內全壘打的球員:

鈴木一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