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6721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信息题

江苏省2009年高考语文信息题

(满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锋镝/嫡传弟子狙击/越俎代庖伦常/囫囵吞枣疏浚/提前竣工

B.模板/装模作样纤巧/纤尘不染开拓/落拓不羁角色/群雄角逐

C.竦立/毛骨悚然提防/修整堤坝憧憬/灯影幢幢果脯/相辅相成

D.着眼/着手成春亲家/亲痛仇快关卡/卡住脖子稽首/无稽之谈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中央领导同志在去年底中央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对质量工作的部署所用分量之重,篇幅之大,笔墨之多,是前所未有的。

B.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C.只要把现代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规律和自身生存发展环境的特点、需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起来,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高校特色办学的成功之路。

D.议会是社会的稳定器。

一个有健全代议制的国家,议会都能起到有效稳定社会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3.将下面带序号的句子分别组成语意连贯的两段话并分别填入横线处。

(只填序号)(5分)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

;。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

;;。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1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

2二曰怨天尤人,牢骚满腹

3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

4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5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

6四曰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7一曰心灰意冷,逆来顺受

8三曰见心明志,直言疾呼

答:

;;;。

;;;。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

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

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

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先上。

及于丧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

“吾常疑汝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炯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权甚器之,谓祎曰: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还,迁为侍中。

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

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仪泣涕横集。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

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

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

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

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敏曰:

“向聊观试君耳!

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祎至,敌遂退,封成乡侯。

十一年,出住汉中,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

其推任如此。

后十四年夏,还成都,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

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在坐。

祎欢饮沉醉,为修手刃所害,谥曰敬侯。

评曰:

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

(选自《三国志·蜀书》,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泰:

安定

B.由是众人莫不易观易:

改变

C.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假:

借助

D.祎欢饮沉醉,为修手刃所害手:

持,拿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费袆“宽济而博爱”的一组是(3分)()

①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先上②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③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④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

⑤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⑥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

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允与费祎一起到许靖之子的葬地去,董允向他父亲要车,他父亲给了他一辆很小的车,董允不高兴,费祎却毫不计较地先上了车。

B.费祎出使东吴,东吴的诸葛恪、羊炯等人才博果辩,论锋难至,虽然费祎也辞顺义笃,据理以答,但终究还是不能说服他们。

C.对于经常闹矛盾的魏延、杨仪,费祎总是分别予以劝解。

所以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蜀国能充分发挥他们两人的才能,主要靠费祎的帮助扶正。

D.费祎等都承袭诸葛亮的成规,没有加以改动,虽然因此边境安宁,邦家和一,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以清静无为为本的治理小国的方法。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吾常疑汝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3分)

译文:

⑵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4分)

译文:

⑶向聊观试君耳!

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3分)

译文:

三、古诗鉴赏(10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这首诗的前半篇和后半篇各描绘了一幅画,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这两幅画。

(4分)

答:

(2)从全诗看,诗人的邻居锦里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试作简要的分析。

(6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

(《诗经·氓》)

(2),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

(4)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5)想当年:

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7),不扶而直。

(《荀子•劝学》)

(8)居安思危,思则有备,。

(《左传》)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0—13题。

草之情

【日】薄田泣堇

⑴暴雨即将降临的天气,原野的道路上沙尘飞扬。

我看到一个农夫急急忙忙将割下的草收集起来,浓郁的青草气息向四方飘散。

闻到草香,我的脚步自然放慢了。

我尽力翕动着牡牛一般的鼻孔,深深吸了一口气。

⑵这无法言状的草的芳馨。

站到草堆前的一瞬间,我的胸中蓦然浮现出一系列那些被割下的草的名称:

蓬艾、萱草、野菊、犬蓼、杉菜、露草、酸叶……我不但感知着它们的那种不怕践踏、不畏蹂躏的生命之魂,而且切实品尝到了这些杂草可人的清香。

我有着天生如牛一般愚钝、正直和坚韧的性格,也有着牛一般的嗅觉。

我若也有牛一般的胃袋,我将同牛一样,变成一个极端的素食主义者。

我对此确信无疑。

⑶我对草的这种深情来自何处?

⑷在我看来,草不论多么渺小,多么细弱,都是嵌镶在大地上的生命之眼。

它们有触觉,它们知冷热。

所谓“生命”不管采取多么飘忽不定和徒然无为的表现方式,其内里总是积聚着美、力量和光辉。

万物之中再也找不到比草的生命更加谦恭、素朴、正直和坚毅的东西了。

对于我,草就是“语言”。

它是一种一刻也不能安住奇异的存在。

草没有蹄爪,它是一直伫立于同一地方的小兽。

草没有声带,它是永远保持沉默的小鸟。

⑸然而,我对于草的亲情并不仅限于此。

⑹孩童时代,我是在草丛中长大的,更确切地说,我和草一起成长。

我生在乡野寒村,我只有几个小伙伴,我同这几个仅有的小伙伴玩耍,总是选择草地,当我和伙伴们不在一起时就一个人在草丛上跌打滚爬。

因为小草已经开花,结籽,我可以同它们一道玩了。

朝鲜牵牛花吸附在手指上,稍一接触,会发出蝈蝈般的鸣声,同时从荚里弹出一棵酸浆果来,使得还是小孩子的我甚感惊异,更促使我玩得天昏地暗,忘了时间。

⑺草地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小虫,有纺织娘,土蜘蛛,屁股挂剑、俨然军人模样的蟋蟀,生着长长的触角、酸意十足的螽斯,装模作样的螳螂,花花公子般的放屁虫,还有蝼蛄,蚯蚓……这里有着神话之国的君主和小百姓们忙碌而又悠闲的生活。

拨开草叶,压弯草茎,向里边一看,这些演员们正上演一幕幕好戏,对我发出一阵阵难以抵挡的诱惑。

虫的亮相,虫的情恋,虫的对打,虫的舞蹈,虫的谋反……一场一景,颇为动人。

他们一发现有我在盯着,大吃一惊,立即收敛一切动作和表演,草草退场,落荒而逃。

于是,这些气急败坏的小冤家们,便来咬我的手指,用长满细毛的双腿,抓蹬我的额头。

⑻那是什么时候,我和上田敏先生一起在京都御苑散步。

苑内的草地上嫩芽新萌,在阳光里耀目争辉。

上田喜欢法国,他看到这副景象,立即若有所思地说:

“日本的草,大多手感粗硬,法国草原上的青草既柔软又很少生虫,看上去十分舒服。

⑼我听了,不由感到,这位长在大都市的学者和我这个乡巴佬之间,对于草和昆虫的感触真是相差万里。

虫时时咬我的手指,螫我的肌肤,然而它们始终是和我嬉戏的伙伴。

⑽不光是虫,草偶尔也向人露出白牙。

萱草有剃刀般的叶子,数度割伤我的指头。

蓟草的针好几次刺伤我的掌心。

但是,无论在什么场合,我一看见草就满含亲情,真想叫声“啊,我的亲兄弟”。

哪怕它们沾满沙尘,哪怕它们被牛尿濡温,我都毫不在乎。

⑾同乐共欢,相辅相成,我和草的关系须臾不可离分。

正因为如此,我今天站在暴雨袭来前的田野道路上,一闻到草的清香就不由停下了脚步。

⑿硕大的雨点描画着飞箭般的银线,噼噼啪啪打落下来。

那农夫慌忙背起草捆儿跑了,我紧紧跟在他后头。

10.文章写“草之情”,“我”对草的“这种深情”来自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意进行具体概括。

(4分)

答:

11.第⑺段写了草地里的小虫子,请分析这一段的表达特色。

(5分)

答:

12.文章中作者多次将自己和“牛”相提并论,其用意是什么?

(5分)

答:

13.从全文看,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两段中三次提到“暴雨”,请探究这样写的作用。

(9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

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中国历史上一场最大的是非

邵宁宁

垓下一战,项羽的人生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他的命运的悲剧性的显露也就达到了顶点。

在整部《史记》中,司马迁写得最为动情的,大概就是这一段。

从四面楚歌,到乌江渡口,中间经过了霸王别姬的柔肠百转,误入大泽的挣挫不前,斩将夺旗的叱咤生风,而终归于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容惭颜。

英雄一死,千秋改容。

在秦汉之交的风云变幻中,历史的真正的主角,其实只是嬴政和项羽。

一个要将中国归于中央集权下的专制一统,一个要恢复天下到六国时代诸侯联盟的松散政制。

这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是否认同统一的历史趋势的问题,现代人常常站在统一的立场上去批判项羽,仿佛只有用铁骑扫平了六国的秦王才算是一个民族英雄,其实问题并不这么简单。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

从根本上说,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

问题只在以何种方式统一。

可以设想,即使没有秦的武力,天下也终将归于一体,这也为汉以后的历史实际所一次次证明。

无可否认的是,秦王的铁骑确实使这一过程大大简化了。

看上去,历史似乎少走了许多弯路,细想来却又未必。

先不说铁骑下呻吟的民众,是否也有追求自己那一点卑微的生活自由的权力,就是从文明的发展来说,统一的后果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

中央集权确实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匹敌的强大力量。

但是,作为代价,从原始社会时代开始积累起来的那一种有限民主(哪怕是统治阶级内部民主),也彻底丧失了。

春秋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士,逐渐变成了可以“倡优畜之”的文人。

当秦军焚烧着六国的宫殿,将天下一切珍奇全都劫掠汇聚向咸阳时,中华文明也就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所谓“两都”或“三都”)。

项羽的恢复六国,常被看着是历史的倒退,但从另一面看,或许也可以从孔子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的意义上去理解,说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从维护民族生存权和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意义上去理解。

虽然在细节上、性质上,存在许多重要的差异,但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或许可以拿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作比(虽然项羽所行仍是“霸道”)。

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

司马迁写《史记》时,正感受着秦汉专制主义的压力,因而止不住要从感情上偏向项羽。

李清照慨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则只是借楚汉旧事,表达对南渡君臣的轻蔑。

统一的趋势是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路径选择中就不存在某种偶然。

乌江渡口的一幕,其实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

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节选自《读者欣赏》2004年第4期)

14.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统一的趋势是无法阻遏的。

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文明内部各部分长期交往整合的必然结果。

B.秦王用铁骑扫平了六国,天下归于一体。

秦王的铁骑使统一的过程大大简化了,但未必使历史少走了弯路。

C.中央集权加强了国家的权力,使秦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的强大力量。

中华文明也从多元变成了一元,从多中心变成了一个或最多两三个中心。

D.从为文明一体化所选择的道路来说,嬴政与项羽的分别,与欧洲近代的拿破仑和今日欧盟的推动者们的分别完全相同。

15.文章中说“后世为项羽感到惋惜的人,大半都没有看到历史在这里所隐藏的深刻机微。

”又说“项羽之死,事实上也就宣告了历史发展中另一种可能性的彻底丧失。

”作者所说的“深刻机微”“另一种可能性”的含义是什么?

(6分)

答:

(1)深刻机微

(2)另一种可能性

16.文章认为,秦始皇武力统一的后果“有许多地方值得怀疑”,结合文章说说“值得怀疑”的有哪些方面?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燕园之父

傅国涌

2008年11月17日,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安眠于青山苍翠的怀抱中。

墓碑上简简单单写着:

“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司徒一生的事业在中国。

他成年后的人生可分为三段,一是传播基督教,前后大约15年;二是创办燕京大学,从1919年到1946年;三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为时不足3年。

司徒在燕京的20多年是燕京的黄金岁月,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所在。

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贡献难以估量,被誉为“燕园之父”当之无愧。

司徒60岁生日时,北大校长蒋梦麟致辞说,在他身上汇集了希腊文化的智慧、希伯莱的宗教圣灵和中国文化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精神。

我的一位朋友说司徒雷登是一个理想的中国大学校长。

我很同意这个判断。

  如果不是他筚路蓝缕、到处奔走筹款,燕京的迅速崛起是不可想象的。

1918年12月当他受命之时,这是“一所分文不名,而且似乎没有人关心的学校”,学生不足百人,教授只有20多人,其中中国籍的2人,许多外籍教师压根就不具备在大学任教的资格。

从1919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他十数次赴美,募到大约250万美元,成为燕京主要的经济来源。

  燕京之所以成为当年第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更有赖司徒确立的办学方向,一开始就使燕京弥漫着浓厚的学术自由、思想自由的空气。

他聘请教授,只问有没有真才实学,不问政治倾向、宗教信仰,也不管学术流派。

他力图把燕京办成经得起任何考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所传授的真理应该是没有被歪曲的真理,至于信仰什么或表达信仰的方式则完全是个人的私事。

  从学科的建立与健全,无不显示出司徒主持下的燕京传承与创新的能力。

中国最早的社会学系就是1922年在这里诞生的,培养了一代社会学专业人才。

新闻系也令举国瞩目,1945年9月在密苏里军舰日本投降仪式现场的三位中国记者——朱启平、黎秀石、曾恩波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朱启平那篇通讯《落日》已成为传世之作。

  司徒说:

“我的任务是让老师尽可能自由地去从事他们的工作。

”独立报人俞颂华1947年在评价长期担任燕京哲学系教授的张东荪时说过:

“他在燕大讲学,校长司徒雷登崇尚自由研究的学风,……不仅在讲学上不受任何的拘束,并且他可放言高论,无论在口头上或文字上都可以发表其独特的见解,即使不为一部分人所谅解,但校长不但不加限制,且予以保障。

  “中国化”是他始终如一的办学目标。

司徒曾说:

“我们的目的,是以养成一种合作、建设、服务人群的精神以服务社会国家……我们不要变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学校,也不要成为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学校,而是要成为‘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

”49年之后,燕京教授和学生中先后有56人被评为院士,成绩不可谓不显著。

  (有删节)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徒先生一生的事业在中国,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

B.司徒先生身上汇集了西方和中国的文化的智慧、精神和宗教圣灵。

C.司徒先生主持下的燕京大学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代社会学专业人才。

D.司徒先生把“成为‘现在中国’最有用的学校”作为他办好燕京大学的唯一目标。

18.为什么说司徒雷登被誉为“燕园之父”当之无愧?

请概述其理由。

(6分)

答:

1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司徒雷登的办学思想。

(6分)

答:

七、作文(70分)

20.以“做好自己的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江苏省2009年高考语文信息题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五柳先生传(节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6分)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2.“五柳先生”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

23.这段文字表现了“五柳先生”怎样的志趣?

(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宽厚仁道,曹操狡诈凶残,诸葛亮足智多谋。

书中诸多英明的战略战术,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经验。

B.在鲁迅的小说里,帮闲是一个重要的群体,如“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未庄的闲人们”、“蓝皮阿五”等。

作者对他们是充满厌恶的。

C.《边城》中,翠翠故意遐想着离家出走了,祖父到处寻她不着的情景,这表现了翠翠年少无知、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D.《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共收诗56首,其中有《女神之再生》、《炉中煤》、《凤凰涅槃》、《天狗》、《地球,我的母亲!

》等。

E.欧也妮是巴尔扎克笔下的理想人物,她纯洁善良,温柔顺从。

她渴望爱情却未得到真情,拥有财富却被金钱吞噬,精神的寂寞使她只得在痛苦中求助于宗教来解脱。

25.简答题(10分)

(1)“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是《红楼梦》中谁说的?

并请简述与这句话相关的“红楼梦”故事。

(5分)

答:

(2)请简要赏析《家》中觉慧这个人物形象。

(5分)

答: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清明节,以更文明的方式祭奠

清明节有多重意义,但它首先是关于生命的节日,缅怀已逝的生命,激发现在的生命。

纪念自己身边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同时缅怀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献出生命的烈士,思考我们现有的生命如何延续过去的生命。

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先人的思念,当这种缅怀成为中华民族沿用至今的风俗时,就会起到一个种族繁衍和价值认同的作用。

现在时代不同了,祭奠方式当然也要发展和创新。

比如以前扫墓,最传统的方式是烧纸钱,这是一种带有许多迷信色彩的纪念方式,而且不够环保。

那用什么来代替呢?

敬献鲜花就是很普遍很流行的一种方式。

现在很多的墓园都有鲜花出售,祭奠的方式主要是用鲜花。

近些年,社会各界都提倡以一种更文明的方式来祭奠先人,网上祭扫活动很流行。

如果清明节你没有空暇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没有办法去墓地,可以在网络上建一个墓园寄托哀思。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同样可以与逝者进行心灵与精神的交流,同样可以达到祭奠的目的。

中国人一直讲究“入土为安”,这直接导致城市的墓地越来越贵,墓园越来越拥挤。

其实这种传统也可以改进。

比如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就提倡树葬,他的骨灰埋在一棵树下,后代看到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就会想到自己的先辈。

有的地方提倡公园式的墓地,不是像传统的墓地那样全部是墓碑,让后人在一种优美的环境中纪念亲人。

文化可以表现在典籍上,也可以反映在生活中。

与清明节相关的一些风俗都是活态的文化,是历经了两千多年的积淀传承过来的,反映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状态。

这些民俗活在老百姓中间,像一条河流,不断地流淌着,流过每一个时代的时候都烙上了这个时代的印迹。

今天,我们将一些传统节日提高到法定节假日的高度,也应该在传统节日中注入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的人文习俗,而不是单纯地重复过去的节俗。

如果所有的节俗都停留在原来的层次上,丧失了生命力,就吸引不住青年人,而青年人如果不参与,节俗就不可能传之广远。

26.“清明节”有哪几重意义?

请分点概述。

(9分)

答:

27.你认为今天的清明节可以怎样注入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人文习俗?

(6分)

答:

江苏省2009年高考语文信息题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分别读mú,xiān,tuò,jué;A项分别读dí/dí,jū/zǔ,lún/lún,jùn/jùn;C项分别读sǒng/sǒng,dī/dī,chōng/chuáng,fǔ/fǔ;D项分别读zhuó/zhuó,qìng/qīn,qiǎ/qiǎ,qǐ/jī)

2.C(A句语序不当,应为“篇幅之大,笔墨之多,分量之重”;B句成分残缺,应在“咨询”后加“活动”;D句动宾不当,应为“起到……作用”)

3.③⑤①④⑦②⑧⑥(填对4处不得分,填对两处得2分,全部填对得5分)

4.C(“假”应解释为“授予”。

例“汉人未可假大兵权”[梁启超《谭嗣同》])

5.A(③写费祎受到诸葛亮的重视,⑤表现费祎的镇定自若,⑥写朝廷对蒋琬、费祎的信赖)

6.B(应该是诸葛恪等不能使费祎服输)

7.⑴我常疑心(对)你和文伟的优劣高低(自己)还没分辨出来,从今以后,我心里清楚了。

(“于”1分,“了”1分,句意1分)

⑵你是天下具有美德和才能的人,必定成为辅佐蜀国君主之重臣,以后恐怕不能常来了。

(判断句1分,“淑德”1分,“股肱”1分,“数”1分)

⑶刚才我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

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

(“聊”1分,“信”1分,“办”1分)

8.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

(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