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2657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docx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doc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

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

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

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填空: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

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爱

自然”不给分)的心境。

 

6.简答:

 

(1)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2)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二是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3)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答: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8.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

 

2.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附答案】:

 

【一】1、念:

考虑、想到步:

散步、漫步2、月光照在院中,

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

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

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

 

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

 

【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盖/竹柏影也3、

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

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三】1.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2分)

 

2.填空:

(3分)

 

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

手法。

(4分)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

"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

分)

 

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4分)

 

时间:

_______________地点:

_______________

 

人物:

_______________事件:

_______________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

 

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

 

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分)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

__________,实际上是用_________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二.

阅读理解、分析。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的

美妙境界。

(4分)

 

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⑴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

(4分)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8.对"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

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

四寸为一握。

②膂:

脊骨。

③瘳:

病愈。

④肝膈:

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

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2分)

 

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

 

A、以:

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且:

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

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而: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三.探究、写作

 

你是否注意察了月夜的景色,用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参考答案

 

1.略2.⑴月下美景;壮志酬⑵庭下如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⑴民也没有睡,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院里像水那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横交,原来那是竹柏

的影子啊。

4.A5、A6.、豁达7.月光入了屋子;人8.欣然起

行;解衣欲睡9.作者要的个人,面如此月夜,不会蒙大睡,肯定也在月,但在何月呢?

因此要"",其次,""字有一种急欲找到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月的急

切心情。

10.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11.B12、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②秋令,晚秋景色之美,"傲霜枝",孤高傲世的品格。

13.遂至承天寺,民。

14.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15.⑴月色入,近然起行。

⑵何夜无月?

何无竹柏?

但少人如吾二人耳。

16、D17.有的悲凉,人生的感慨,月的喜,漫步的悠等种种微妙复

的感情。

18.D19.AC20.AB21.C22.①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人看,看的人大笑,不得担。

②开始不得整治,

最到了不能整治。

23.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成无可挽救的大。

(意思符合即可)24、略

 

【快累】

 

1.解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欣然起行()

(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

 

(4)月色入()(5)盖竹柏影也()(6)但少人()

 

2.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

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画家。

与父、弟合称“三”,三人

同在“”之列。

 

3.出下列停正确的一是()

 

A.念/无与者,遂至/承天寺,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短短三

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

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D.“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语,

感慨深长。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6.苏轼还写过其他的一些关于月的诗词、散文,请你举出两例。

 

7.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

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

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

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

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阅读驿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10.从表达方式上看,第一段属于,第二段属于,第三段属于

 

 

11.文中两个问句是什么问句?

他们的实际意思又是什么?

 

1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月下庭院月景的比喻句是:

 

(2)写月夜散步心情,表现与张怀民的感情息息相通的句子是

 

1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

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美文共享】

 

游白水书付过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

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东坡翁。

 

思考: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殆可熟物()

(2)循山而东()

 

(3)折处辄为潭()(4)俯仰度数谷()2.指出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

 

(1)殆可熟物()

 

(2)雪溅雷怒()3.翻译。

 

(1)雪溅雷怒,可爱可畏________________。

 

(2)击汰中流,掬弄珠璧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写于绍圣元年(1094年),是苏轼贬官惠州时所作。

记叙了作者和儿子苏过从白天出游到晚上归家这一天的活动,着重写了

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片断。

 

5.《记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写到了月亮,且都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前文是以________喻月,后文是以________

喻月,形象生动;两文共同的写作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两文中的比喻句揣摩)

 

答案及点拨

 

快乐积累:

 

1

(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6)连词,只是,不过

 

2.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3.B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

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5.A.√B.×C.√D.√

 

6.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等。

 

7.

(1)故事中说,苏轼是因为乱改当时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诗受到

报复而被贬黄州,这是虚构的。

事实告诉我们,苏轼是因为“乌台

诗案”而被贬的。

苏轼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与王安石的政见确有不

同。

(这道题是活用文学史常识)

(2)菊花有两种,一种花瓣结密的不

落,一种花瓣不十分密的会落。

所见菊花以前者为主。

黄州的菊花

却以后者为主。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源泉。

要写好作

文一定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

 

阅读驿站:

 

8.考虑、想到;散步、漫步

 

9.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10.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1.反问句。

哪里的夜晚都有月,哪里的院中都会有竹柏,都可能有这样的月色。

 

12.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

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表达了作者

复杂微妙的心情:

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美文共享:

 

1.

(1)

大概

(2)沿,顺(3)就(4)走过

2.

(1)

形容词的使动方法,使物熟

(2)名词作状语,水花像雪溅,

水声如雷怒

3.

(1)

水花像雪溅,水声如雷怒,既可爱又可怕。

(2)在江心划船,

捧弄船桨击起的水滴,发亮似珍珠,圆月的影子沉浸的水里,洁白如宝玉。

 

4.佛迹院、观山烧、玩江景

 

5.比喻。

水,璧;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1.先学习,后做题。

(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

作“分割”“剖开”“解

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

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