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博物馆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2622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台博物馆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台博物馆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台博物馆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台博物馆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台博物馆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台博物馆藏.docx

《中台博物馆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台博物馆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台博物馆藏.docx

中台博物馆藏

中台博物館藏

中台博物館藏中台禪寺向以不同一般傳統建築風格名聞於外,孰知其附建的中台博物館亦蒐藏了許多佛教文物,有感於中國文物大量流失國外,令人慨嘆,於偶然際遇發現仍有一部分倖存中台,實屬邀天之幸,雖然不多,但值得披載給大眾分享,特介紹於後。

*創建源起

佛教甚深的教理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創造出豐富、璀璨的藝術,早已成為全人類的珍貴資產。

所謂「無情說法有情聽」。

透過虔敬造像,千古文物無言說法,啟迪人心,不但是佛法傳承的歷史見證,更是移風化俗、淨化心靈的妙方。

  中台山積極致力於佛教文物的修復與保存,有鑒於佛教文物的藝術交融,可以體現歷史文化,同時具有淨化社會、啟迪人心之功。

因此,中台禪寺在2006年、2007年舉行兩次佛教文物展,引起學界、教界與十方信眾廣大的回響。

  從靈泉到中台,善信檀越自海內外各地熱心捐贈歷代文物,齊心籌建中台山博物館,在大眾殷殷企盼下,中台山博物館於2009年10月3日隆重開館。

歷代文物、藝術瑰寶,穿越時空的長廊,引領大眾悠遊於佛教歷史,親入佛教藝術的堂奧。

*中台館藏

常設展所展出之展品可分為石雕、金銅、木刻三大類,近二百件歷代佛教文物精品中,有漢傳、藏傳及南傳三大地區的金銅佛像;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童子、龍女等木刻造像;與中外歷代石雕造像。

石雕造像是此次常設展的主軸,展品多達近百件,件件法相莊嚴,栩栩如生,其中牽繫的年代,從印度的犍陀羅石造菩薩立像,到元明時代的石造羅漢坐像,上下長達千餘年。

*介紹展品此處僅介紹其中部分計二十九件

依年代:

溯自六朝以迄清朝,分別為六朝1件,北魏1件,東魏3件,西魏3件,北齊3件,北周1

件,隋2件,唐5件,宋元4件,明4件,清2件。

依主題:

分別為造像碑7件,佛10件,菩薩6件,羅漢3件,諸天2件,神獸1件。

依材質:

分別為石雕16件,金銅6件,木刻7件。

為便於呈覽,此處以材質分類來介紹藏品:

一石雕篇16件

二金銅篇6件

三木刻篇7件

石雕之1

比丘□滿造釋迦三尊佛立像

東魏興和二年(540)

石灰岩

167.8x97.4x38.3cm

此鋪為背屏式高浮雕三尊佛立像,石灰岩材質。

主尊螺旋紋高髮髻,面相清秀,微含笑意。

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有僧祇支,中間結帶,手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蓮台上,裝飾蓮花頭光身光。

二脅侍菩薩頂戴寶冠,寶繒垂肩,衣著帔帛,左右各持蓮苞、淨瓶及桃形鎖,瓔珞在腹前結成X形。

一佛二菩薩連背屏舟形背光,上段浮雕四身伎樂飛天,中刻翔龍,口銜嘉蓮,為北魏晚期以來山東青州地區造像的特色。

背屏後線刻主尊一佛二菩薩,旁刻四佛與二供養比丘像。

四方形底座蓮台樸素簡潔,有銘文十六行,旁線刻二護法獅子,造形生動活潑。

此尊造像從造形來看,背屏式一鋪三身像具體呈現出山東青州地區的造像風格,既雄偉磅礡又細密入微,代表東魏佛造像具典型性的美感與成熟樣式。

比丘□滿造釋迦三尊佛立像

東魏興和二年(540)

石灰岩

167.8x97.4x38.3cm

此鋪為背屏式高浮雕三尊佛立像,石灰岩材質。

主尊螺旋紋高髮髻,面相清秀,微含笑意。

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內有僧祇支,中間結帶,手施無畏、與願印,跣足立於蓮台上,裝飾蓮花頭光身光。

二脅侍菩薩頂戴寶冠,寶繒垂肩,衣著帔帛,左右各持蓮苞、淨瓶及桃形鎖,瓔珞在腹前結成X形。

一佛二菩薩連背屏舟形背光,上段浮雕四身伎樂飛天,中刻翔龍,口銜嘉蓮,為北魏晚期以來山東青州地區造像的特色。

背屏後線刻主尊一佛二菩薩,旁刻四佛與二供養比丘像。

四方形底座蓮台樸素簡潔,有銘文十六行,旁線刻二護法獅子,造形生動活潑。

此尊造像從造形來看,背屏式一鋪三身像具體呈現出山東青州地區的造像風格,既雄偉磅礡又細密入微,代表東魏佛造像具典型性的美感與成熟樣式。

石雕篇2

比丘道纂造佛碑像

西魏大統十二年(546)

紅砂岩

222.7x54.5x14cm

由造像銘文可知,此碑為佛弟子比丘道纂與劉奴子等,於西魏大統十二年所造,碑體通高222公分,四面環刻,碑身分三段,上刻兩龕,下則銘文題記。

碑陰帷幕龕上刻二佛並坐,碑左上刻立佛立於蓮座,碑右二龕立佛,其碑陰、碑右下方皆刻供養人名。

碑陽上首雙螭龍盤蛟成圓弧形,龍腳向下,龍尾交纏,下飾圓形蓮花圖案。

上龕刻倚坐彌勒菩薩三尊像,中尊彌勒菩薩,頭頂寶冠,繒帶寬大,向兩側開展,右手施無畏、左手與願印,帔帛在身前交叉,雙脅侍菩薩立於蓮花座上,身形向主尊對稱。

中龕刻佛三尊像,主尊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褒衣博帶,懸裳下垂,略向兩側開展,衣紋規律對稱,衣角成菱形,轉褶成V字形,左右菩薩手持法器,天衣向兩側飄揚,立於蓮苞上,主尊與菩薩之間,猶可見彩繪之弟子像,下刻雙獅,回首露齒,鬃毛成圓形,豎尾直立,雕工稚拙,質樸可愛。

此碑上中龕之菩薩像皆向內弓成對稱身形,雙獅子與雙龍之風格皆可見於北魏以來碑刻造像中的類似影子。

銘文書法多異體字。

綜而言之,此碑風格質樸,大都為西魏成熟的樣式,由雕工之刻法與造形則與寧夏固原之造像有相似之處,或為此一地域之造像,則有待進一步的考察。

下载(77.07KB)

2012-3-918:

14

下载(122.12KB)

2012-3-918:

14

下载(188.92KB)

2012-3-918:

14

下载(172.85KB)

2012-3-918:

14

石雕篇3

王俟尼造佛碑像

西魏大統十七年(551)

頁岩

192.9x70.0x18.0cm

此碑氣度恢弘,龕飾華麗,構圖精采,雕工細膩,尤其減地平鈒與高低浮雕,工法嫻熟,虛實互用,隱見中西交融痕跡。

人物自然天真不掩胡風,化佛親近人間,躍然西魏風情。

表彰一地教化純樸,鷲山龍樹之期,溢表銘文。

碑身片岩雕造,玉石堅硬,碑首龍紋蒼勁,彌勒菩薩頭帶寶冠,頸飾項圈,繒帶垂肩,懸裳交腳於座,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寶相圓滿,慈視人間。

脅侍弟子菩薩,簇擁蓮台,呈現兜率淨土的和樂雅淨。

主龕釋迦說法圖,雙獅前引,象馱寶輦,錦飾麗紋,雕瑩華座,釋迦如來升座說法,清秀挺俊,含笑垂視,著褒衣博帶、內襯僧祇支,衣褶流暢,下裳遮座層層鋪疊,刀法洗練,法度莊嚴。

兩側弟子捧缽表法,菩薩持桃帶瓶,供養菩薩胡跪請供,座下僧俗誦經持爐,胡服護法儀仗威武。

帳頂垂襯鱗紋,懸寶纓、綴珠玉,流蘇彩鈴裝飾聯幡,兩側淺草紋細緻,繁複精彩尤勝龍門流式。

背龕彌勒倚座,寶繒垂肩,天衣披座,一派化主氣度。

脅侍祥和恬靜,座下雙獅可愛逗趣。

碑側思惟太子、白馬辭行等佛傳故事,呼應主龕釋迦垂跡。

石雕篇4

石造佛立像

北周保定二年(562)

頁岩

368.0x102.0x91.0cm

此尊佛像直身立於蓮座上,底座厚實,四面鐫刻銘文,身形薄削,背面下方左右各有一個漏斗形凹槽。

頭刻螺髮髻,髮髻低平寬廣,臉相豐腴圓潤,眉線彎曲,嘴角上揚,微帶笑意。

右手施無畏、左手與願印,內著斜襟僧祇支,中有結帶,身著雙領垂肩袈裟,大U字型,兩側線刻衣紋,對稱交叉,通身袈裟留有菱形格彩繪紋,下裳成內外兩層,雙蓮瓣形底座,蓮形厚實。

據銘文所載,此尊佛立像,為北周保定二年(562),河東蒲州辯智法師率四部眾等所立的丈八大佛像,銘文中所載另有二個年款,一為隋開皇六年(586)因建德三年(574)毀佛後修護的題記,一為唐代開成三年(838)安佛眼睛之記載。

縱觀此尊,臉相圓潤,身形飽滿,具體呈現北周佛像張家樣豐實圓滿的精神,手為後修,據上銘文所載,此尊造像歷經北周毀佛後,於隋代開皇六年重修,足證歷代以來佛教造像經劫火之餘,後人基於宗教的虔敬,代有修飾,於史書之外足資鑑證的最好說明。

石雕篇5

石造觀音立像

隋(581-618)

砂岩

282x82x68cm

此尊圓雕石造菩薩,頭戴花蔓寶冠,冠繒下垂,寶冠中刻寶珠、化佛及雙龍銜花。

菩薩容貌端嚴,面頰圓豐,陰刻眼線自然彎曲,眼瞼下垂俯視,神態沉靜而莊重,散發清新秀麗的氣息。

頸戴寶珠項飾,長串瓔珞懸繞全身,交會於腹前的繫璧,中間垂直紳帶以寶珠、圓璫、玉磬組成,更顯現華麗,兩側腰際並刻有雙龍口銜瓔珞。

菩薩身著帔帛裳裙,內有斜襟,雙手為後世所修復,現可見左手結印、右手持法器。

造像表面施畫彩繪,層次重重交疊,可能經歷代所增色。

此尊菩薩立像,古樸典雅,通體平直,下裳線條成直線,後背亦平削呈直線,唯小腹微突,整體造型呈現端直華貴的特色,為隋代菩薩像的重要特徵。

石雕篇6

柳寤生造釋迦佛碑像

西魏大統九年(543)

108x44x15.5cm

此造像碑碑頂為圓弧形,線刻四身伎樂天人,拱著正中的佛塔,塔內二佛並坐。

碑正面開一方形主龕,龕正中為釋迦佛,結跏趺坐於束腰方座,佛背後有火燄紋背光及圓形頭光,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為與願印。

主尊佛左右為兩弟子、兩脅侍菩薩、兩護法神王,光背兩側又有佛弟子六身。

此造像人物雖多卻主次分明,所站位置前後錯落,參差有序。

主龕下方為七尊立佛,最下方為兩隻獅子,中央有後代雕刻的博山爐。

整個龕面周圍線刻浮雕的鈴鐸、蔓藤、童子等為紋飾,十分華麗。

碑背面開十七個龕,最上為二佛並坐龕,龕左右線刻二尊持蓮比丘;餘十六龕為單尊坐佛。

碑的兩側面各開一龕,龕內造一立佛,龕下線刻一供養比丘,其下各刻銘文。

一面為柳寤生造像銘文,一面為供養比丘名字,可知此碑乃僧俗共造,得見當時佛教普及之情況。

由銘文知柳寤生為一孝子,造碑乃為紀念已故的祖父母、父母、叔父母,以此造像功德回向,可謂孝心感天。

石雕篇7

石造交腳菩薩五尊像

東魏(534-550)

黃玉石

54.5x29.9x13.7cm

此鋪五尊像以黃玉石為材質,後有火燄紋舟形背光,通體敷彩貼金,十分少見。

主尊交腳彌勒菩薩坐於須彌台座,雙足由地神以蓮花撐托,菩薩的頭光飾花蔓紋,襯托出主尊的瑞相莊嚴。

佛面容娟秀,眉目細長,給人慈藹的親切感,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為與願印,天衣帛帶於腹前繫璧交叉,裙裳下緣層層翻摺,此為南北朝盛行的樣式。

左右二脅侍弟子及二菩薩皆立於蓮座上,表情生動,造型自然,典雅秀逸,皆手持蓮苞及桃形器物。

基座正面刻蓮花纏繞,左右側雕供養人,使造像更具裝飾意味。

背光後面以線刻釋迦菩薩決意出家,白馬犍陟辭別的場面。

整體雕刻手法精緻、技巧成熟,足為南北朝造像藝術的代表佳作。

石雕篇8

石造三尊佛坐像

北齊(550-577)

145.0x86.5x79.7cm

此件作品以透雕與高浮雕的技法呈現,整體結構嚴謹豐富,層次井然,雕工精湛,技巧卓絕,通體描金彩繪,極為珍貴。

從台座上生長兩株菩提樹組成背屏,葉間六層鏤空,共百八片葉子,象徵凡夫轉化百八煩惱後即現自性菩提心。

正面主尊佛結跏趺坐於須彌山上的蓮花台座,有桃形頭光富裝飾性,佛眉目細長,形體豐滿,薄衣貼體,輪廓富曲線變化,右手作施無畏印,左手為與願印。

二菩薩侍立於蓮莖台上,神態沈靜,衣著飾物精美,更增添人物形象的雅緻和瑰麗。

蓮座下雕刻雙龍,猶如龍天護法常在。

龍的下方雕刻圍繞著須彌山的香水海,佛菩薩的蓮花座即從此海中生起。

造像背面樹下立有二尊弟子,樹幹上刻有火燄形寶珠。

基座刻有蓮花纏繞,為後代修復再造,驅使整體造像更具裝飾意味。

此件作品不僅呈現北齊透雕藝術之美,更蘊含深廣佛法義理,使觀者自然流露出感恩、清淨、慈祥、喜悅之心。

石雕篇9

石造佛立像

北齊(550-577)

石灰岩

53.4x13.0x13.0cm

此尊佛立像是盧舍那法界人中像。

其特徵是佛身上以或畫或刻的手法描繪出佛經內容,主要在表達《華嚴經》所說的「無盡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滿如來身」之意象,以闡明盧舍那佛的法身中,法界諸相無一不現的道理。

此件盧舍那法界人中像跣足而立,右手施無畏印,左手執衣一角,佛衣上畫有佛陀、菩薩、飛天、人、惡道等法界之圖像,以流暢的線條勒出,再加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