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425959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docx

巴勒斯坦的历史纠结

巴勒斯坦的歷史糾結

林載爵

東海大學歷史系

linden@mail.thu.edu.tw

巴勒斯坦位於地中海東岸,地處埃及與西南亞之間,是世界上文明最古老的地區之一,猶太教與基督教都在此地誕生。

這裡也是「聖地」(HolyLand),《聖經》中所記載的許多事件都發生於此,而回教同樣也將這裡視為神聖之地。

由於不同宗教與民族的相繼入主,數千年來,巴勒斯坦紛擾不已。

到了1940年代末,巴勒斯坦大部分地方都被以色列和約旦佔領,約旦取得之地稱為西岸(WestBank),西南邊的迦薩走廊(GazaStrip)則被埃及侵佔。

1967年以色列入侵西岸與迦薩走廊,再度開啟烽火連年的領土紛爭歲月,以至今日。

早期歷史

迦南人(Canaanites)是巴勒斯坦最早的居住者,在3000B.C.左右,已發展出城市文明及城邦型態,他們的宗教信仰對後來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都產生很大的影響。

他們也發明了字母,後來許多阿拉伯、希伯來和拉丁字母都是由此推演而來。

巴勒斯坦位居連結三大洲路線的中心點,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和小亞細亞的宗教與文化在此相互交融,但是,也自然成為周圍大國勢力角逐的戰場,在3000B.C.時,勢力最大的是埃及。

從2000B.C.開始,阿莫瑞特人(Amorites)、西台人(Hittites)、赫倫安人(Hurrians)相繼入侵,但均被埃及擊敗,或被迦南人合併,此時迦南人已有20萬人。

以色列王國

大約1900B.C.時,埃及勢力漸衰,一支稱為希伯來(Hebrews)的閃族人離開美索不達米亞定居於迦南,有些人後來又移居埃及。

1270B.C.左右,摩西(Moses)帶領淪為奴隸的希伯來人離開埃及,回到迦南,約書亞(Joshua)則在1230B.C.左右征服了部分的巴勒斯坦。

希伯來人之外,來自愛琴海屬於印歐語系的菲利斯汀人(Philistines)也來到迦南的西海岸建立一個獨立的王國,成為約書亞無法打敗的勁敵。

巴勒斯坦(Palestine)即由此轉音而來。

希伯來人的部落後來組成以色列聯盟(TheIsraelites),在1125B.C.終於擊敗迦南人,但菲利斯汀人的力量卻日漸強大,他們憑著優越的軍事組織和鐵製武器,在1050B.C.左右數次擊敗以色列聯盟,這種情況迫使希伯來人必須統一,並且選立掃羅(Saul)為王,繼位者大衛(David)更進一步組成以色列王國,在1000B.C.打敗了菲利斯汀,將都城設在耶路撒冷(Jerusalem)。

他的兒子所羅門(Solomon)繼任為王,建立了第一個崇拜上帝的寺廟。

922B.C.所羅門王逝世時,以色列仍然保持統一,之後即南北分裂,北方王國仍稱以色列,南方王國稱為猶大(Judah),仍以耶路撒冷為都城。

700B.C.左右,一支居住在今天伊拉克附近的阿敘利安人(Assyrians)往西擴張勢力到地中海,他們在721B.C.征服了以色列。

大約100年後,巴比倫人取代了阿敘利安帝國,在586B.C.征服猶大,並摧毀所羅門王在耶路撒冷建立的神廟,同時奴役猶太人,強迫他們流亡巴比倫。

波斯的統治

539B.C.波斯王塞魯士(Cyrus)征服了巴比倫帝國,塞魯士讓巴比倫城的一群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家園。

一直到333B.C.波斯帝國統治了大部份的中東地區,包括巴勒斯坦。

在波斯帝國統治下,猶太人享有極大的自治權,他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將摩西的戒律編成法典,稱為「教律」(Torah),這部法典成為社會生活與宗教信仰的依據。

猶太人相信他們根據聖約,歸屬於一位普世性的上帝。

羅馬帝國的省區

333B.C.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ofMacedonia)取代波斯統治巴勒斯坦。

323B.C.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他的將軍劃分了他的帝國,其中一位叫塞路克斯(Seleucus),控制了巴勒斯坦,他的繼承者塞路西斯(Seleucids)想要將大希臘文化引進這個地區,便禁止猶太教,此舉引起巴勒斯坦猶太人的反抗,在幾任稱為馬卡比(Maccabees)的國王領導下,猶太人在141-63B.C.期間,獲得獨立的地位,稱為猶大王國。

63B.C.,龐培大帝(PompeytheGreat)征服巴勒斯坦和猶大王國,將之設為一省,稱為猶地亞(Judea),由猶太人的國王統治,在希羅大帝(KingHerodtheGreat)期間(37-4B.C.),耶穌誕生了。

在66-73A.D.及132-135A.D.,猶太人又爆發了兩次反抗,但均被敉平,第二次之後,許多猶太人不是被殺,就是被賣為奴隸,其餘則驅離耶路撒冷,大部份移居北部的加利利(Galilee),猶地亞改名為敘利亞巴賴斯汀納(SyriaPalaistina)。

康士坦丁大帝在位時,於313A.D.將基督教合法化,他的母親海倫娜(Helena)訪問了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將之視為聖地,基督教逐漸在巴勒斯坦擴散。

阿拉伯的統治

638A.D.回教阿拉伯人入侵巴勒斯坦,並佔領耶路撒冷,開始了此後一千三百年回教在這個地區的發展,大部份巴勒斯坦的住民接受了回教以及其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徒和猶太人被視為「聖經的子民」(PeopleoftheBook),他們擁有自治權,也可以自由崇拜,這種寬容在宗教史上很少見。

1000A.D.左右,塞爾柱土耳其人(Selzuks)攻佔巴勒斯坦,1071年控制了耶路撒冷。

基督教十字軍在1099年奪回他們心中的聖城,直到1187年,回教領袖薩拉丁(Saladin)攻擊巴勒斯坦,並再度佔領耶路撒冷。

1200A.D.中期,埃及國王馬美路克(Mamelukes)建立了一個涵蓋巴勒斯坦的帝國,勢力維持到1517年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打敗為止。

鄂圖曼(Ottoman)的統治

鄂圖曼土耳其人的統治從1517年開始,一直到1918年。

統治期間,巴勒斯坦人被分為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都由阿拉伯化的巴勒斯坦人掌權,他們是迦南人及後來陸續定居的族群的後裔,而基督教徒和猶太人社區則有相當大的自主性。

十七世紀開始,巴勒斯坦在貿易、農業和人口等方面都隨著鄂圖曼帝國的衰弱而持續衰退到十九世紀。

這時,歐洲人為了尋找原料、市場與戰略利益來到了中東,再度刺激這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

1831─1840年間,埃及總督默罕莫德阿里(MuhammadAli)將統治範圍擴張到巴勒斯坦,他的政策是改變封建體制,增進農業生產,改善教育。

1880年代接著來的德國和猶太移民,更帶來了現代設備與資金。

十九世紀末,東歐民族主義高昇,對猶太人的壓迫造成了許多猶太難民。

有一些猶太人發展了錫安主義(Zionism)的運動,想要回到他們的「允許之地」,把巴勒斯坦變成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儘管鄂圖曼帝國反對,錫安主義者仍不斷在巴勒斯坦建立屯墾地。

1896年TheodorHerzl寫了《猶太國》(TheJewishState)一書,1897年組成「世界錫安組織」(WorldZionistOrganization),欲解決歐洲的「猶太人問題」,結果,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的人數愈來愈多。

到1914年,巴勒斯坦的總人數是70萬人,猶太人已增加到8萬5千人,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衝突已經產生。

英國託管

在阿拉伯人的支持下,英國在1918年從鄂圖曼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所以抗土援英,是因為英國允諾他們,戰後中東的阿拉伯國家可以擺脫鄂圖曼土耳其,取得獨立,阿拉伯人心目中的中東自然包括巴勒斯坦。

然而,英國也做了其他矛盾的承諾。

1916年在秘密協議中,英國答應法國與俄國共同治理這個地區,此外,在1917年,為了要獲得猶太人的支持,英國外相又發表了「巴福宣言」(BalfourDeclaration),應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nationalhome)。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聯(LeagueofNations)將大部份的鄂圖曼帝國劃分成託管領土。

1920年,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託管區,英國人願意幫助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及自治性的機構。

最初,託管區包括約旦河的東西岸,1923年稱為外約旦(Transjordan)的東岸地區,從託管區分離出來,成為今天的約旦。

事實上,託管的定義並不明確,不同民族各有不同的解釋,錫安主義者相信它意指英國會積極促成猶太的移民,並以建立獨立的猶太國家為目標,但是,英國卻是要讓這塊土地上已經存在的各個族群建立各自的自治性機構。

這個族群以阿拉伯人佔多數,他們反對託管及逐漸增加的猶太移民,並且以暴力相對。

1930年代,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造成更多猶太難民移往巴勒斯坦,1935年就有將近6萬2千人移民。

從1936年到1939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斷反抗英國的控制,也拒絕英國提出的各種妥協條件,包括將巴勒斯坦分成阿拉伯與猶太兩個部分。

1939年,英國決定限制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區,並且在五年內結束猶太的移民,這個政策當然引起猶太人的反對。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巴勒斯坦的劃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部份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因支持盟國而停止反抗英國的統治。

納粹總共屠殺了約六百萬名歐洲猶太人,倖存者成為許多國家的難民,但是英國仍然繼續限制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

1947年,英國終於決定要求聯合國接手巴勒斯坦問題。

聯合國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建議將巴勒斯坦劃分為一個阿拉伯國家和一個猶太國家,而耶路撒冷則由國際共管。

聯合國大會在1947年11月29日通過了這項計劃,猶太人也接受聯合國這項決定,但巴勒斯坦人反對,戰火迅即爆發,這時候巴勒斯坦人有一百三十萬,猶太人為六十萬。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英國撤離巴勒斯坦,隔日,周圍的埃及、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及約旦等五個阿拉伯國家入侵以色列,想要幫助巴勒斯坦人催毀這個新的猶太人國家,但最後失敗。

戰爭結束後,以色列的領土超過了原來聯合國劃分的界線,埃及與外約旦則掌有巴勒斯坦其餘部份。

這場戰爭造成七十八萬阿拉伯難民逃到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他們仍保有巴勒斯坦的國家認同,時刻期望重返家園。

相反的,到了1951年,大約七十萬猶太難民得以移居以色列。

紛爭擴大

在1948年和1949年時聯合國安排一連串的停火協定,但仍然無法簽訂和平條約。

1956年和1967年再度爆發兩次全面戰爭,1956年的戰爭,以色列入侵迦薩走廊(GazaStrip)和西奈半島(SinaiPeninsula),後由聯合國軍隊接管。

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西岸(WestBank)、迦薩走廊、戈蘭高地(GolanHeights)和東耶路撒冷。

這種結果,促使各個巴勒斯坦民族組織於1969年整合在阿拉法特(YasirArafat)所領導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LiberationOrganization,PLO)之下。

1973年第四次以阿戰爭爆發,1974年6月停火。

這年10月,阿拉伯國家承認巴解是唯一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組織,並支持他們所做的一切建國的行動,11月,聯合國大會重申巴勒斯坦人的自決權利,並給予巴解觀察員的身份。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Sadat)打破了三十年的敵意,在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Begin)的邀請下,訪問耶路撒冷,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利,建立了雙方直接談判的基礎。

1978年美國總統卡特(JimmyCarter)邀請兩人在大衛營(CampDavid)會面,促成了「大衛營協議」(CampDavidAccords),同意在迦薩走廊及西岸設立五年為期的自治政府,再由自治政府決定未來的走向,但阿拉伯國家反對這項協議。

1979年3月以埃簽訂和平條約,並定於1982年4月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然而沙達特在1981年10月被刺身亡。

1970年代以來,巴解所屬的游擊隊不斷以劫機、暗殺、綁架攻擊以色列,以喚起全世界對他們訴求的重視。

其中以1976年突擊慕尼黑奧運村最具震撼性。

游擊隊的基地最初設在約旦,後被約旦國王胡笙驅逐,再經敘利亞到黎巴嫩。

黎巴嫩是基督教與回教各半的國家,以色列支持基督教民兵,從此黎國陷入長期內戰。

1978年以色列進入黎境攻擊巴解,1982年再度侵黎,迫使巴解退出黎巴嫩,以色列在1985年自黎巴嫩撤出大部份軍隊,只在南部留下一個「安全區」。

接著,更為激進的回教基本教義派團體繼續對以色列施以更猛烈的攻擊行動,阿拉法特也受到這些團體的威脅,以色列則對佔領區內的反抗還以更激烈的報復。

1988年,阿拉法特改變了態度,決定願意與以色列共存。

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總理拉賓(yitzhakRabin)在華府與阿拉法特簽訂「奧斯羅協議」(OsloAccords),巴解得以在1994年5月從迦薩走廊和耶利哥(Jericho)開始,在以色列佔領區內成立自治政府。

1996年1月,迦薩走廊與西岸的巴勒斯坦民族政府(PalestinianNationalAuthority)進行選舉,阿拉法特當選總統,然而,巴勒斯坦自治區的界線,西岸猶太屯墾區的命運、國外巴勒斯坦難民、東耶路撒冷的未來地位等問題仍未解決。

1995年11月,因不滿讓步,拉賓被猶太右翼激進份子射殺,繼任者是保守派的納唐雅虎(BinyaminNetanyahu),雙方關係再度緊張,屯墾區的猶太人認為撤離西岸是一大咒逐。

1998年9月,阿拉法特與納唐雅虎在華府會面,10月簽訂「衛河協議」(WyeRiverAgreement),以色列同意增加西岸百分之十三的土地給巴勒斯坦,並釋放750名被關在監獄的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民族政府則同意停止恐怖行動,並交出三十名嫌疑犯。

按照協議,有關耶路撒冷的控制權與巴勒斯坦的邊界問題應在1999年5月4日前解決。

阿拉法特原訂在當天宣布巴勒斯坦建國,但因以色列政局動盪,決定延緩。

1999年5月,巴拉克(EhudBarak)選勝納唐雅虎,成為新的以色列總理,他決定延續拉賓路線,積極尋求永久的解決辦法,雖然西岸巴勒斯坦自治區的範圍還沒有最後確定,但境內的非法猶太屯墾區已經被取消,迦薩走廊與西岸之間的「安全通道」也已開放。

截至目前。

戈蘭高地歸還敘利亞及西岸巴勒斯坦自治區的擴大仍待以色列的公民投票,原訂2000年2月13日簽署的最後和平協議也還未完成。

黎巴嫩南部問題方面,以色列已於2000年5月24日全面撤離,多年來試圖終結以色列對黎南佔領狀態的黎巴嫩回教什葉派真主黨及阿瑪爾兩個游擊組織全盤掌控以色列撤守的黎南地區,敘利亞則宣告以色列在撤出黎南之後,應全面撤離1967年佔領的戈蘭高地,否則則無法達成中東地區的真正和平。

 

地圖:

1.1000B.C.左右的迦南地

2.英國託管時期的巴勒斯坦

3.聯合國的劃分計劃

4.1980年代的巴勒斯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