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061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docx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学位、职称以及流动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

 

一、中国传媒大学及教师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原名北京广播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出版、网络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秉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和“以特色带综合,以综合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形成了文、工、管、经、法、理、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传媒特色鲜明,综合优势突出的信息传播学科专业体系,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7.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8.3万平方米。

目前,学校设有14个学院,拥有新闻学、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4个博士点,48个硕士点,5个专业硕士类别,78个本科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

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大批广播电视领域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学府”。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近4000人;有继续教育在读生15000余人。

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914人,其中专任教师1096人。

拥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教授、学者,还聘请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本次调查选取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师为样本,研究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的相关情况。

中国传媒大学现有教师1914名,本次调查选取其中50名教师的相关情况进行统计、研究。

二、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情况统计描述

以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为样本进行数据采集,样本总数如“表1”所示,共50人。

首先,为了了解采集到的教师基本数据的概况,将“最高学位”、“职称”两个字符变量转化成了数据变量。

具体转化过程:

(1)将“最高学位”变量中“博士后”转化为数值“4”,“博士”转化为数值“3”“硕士”转化为数值“2”,“学士”转化为数值“1”。

(2)将“职称”变量中“教授”转化为数值“3”,“副教授”转化为数值“2”。

手工统计“教师工作流动情况”,教师流动次数=就业次数-1

表1:

关于中国传媒大学教师的学位、职称、流动次数的统计描述

学位数值

职称数值

流动数值

N

有效

50

50

50

缺失

0

0

0

均值

2.3400

2.6000

.8400

方差

.678

.245

.913

极小值

1.00

2.00

.00

极大值

4.00

3.00

3.00

(一)教师最高学位的描述

表2:

关于教师最高学位的统计描述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1.00

9

18.0

18.0

18.0

2.00

17

34.0

34.0

52.0

3.00

22

44.0

44.0

96.0

4.00

2

4.0

4.0

100.0

合计

50

100.0

100.0

如“表2”所示,中国传媒大学50名教师中,最高学位为“博士后”的有2人,占总数的4.0%;最高学位为“博士”的有22人,占总数的44.0%;最高学位为“硕士”的有17人,占总数的34.0%;最高学位为“学士”的有9,占总数的18.0%。

很显然,中国传媒大学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最多,少部分教师最高学位是“博士后”,最高学位是“硕士”和“学士”的教师占大部分。

(二)教师职称的描述

 

表3:

关于教师职称的统计描述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2.00

20

40.0

40.0

40.0

3.00

30

60.0

60.0

100.0

合计

50

100.0

100.0

图“表3”显示,中国传媒大学50名教师中,“教授”有30名,占总人数的60.0%;“副教授”有20名,占总人数的40.0%。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媒大学中,职称为“教授”的人数最多,“副教授”所占比例最少。

(三)教师工作流动情况的描述

 

表4:

关于教师工作流动次数的描述

频率

百分比

有效百分比

累积百分比

有效

.00

24

48.0

48.0

48.0

1.00

13

26.0

26.0

74.0

2.00

10

20.0

20.0

94.0

3.00

3

6.0

6.0

100.0

合计

50

100.0

100.0

由“表4”可知,中国传媒大学50名教师中,“无工作流动”的有24名,占总人数的48.0%;“一次工作流动”的有13名,占总人数的26.0%;“两次工作流动”的有10名,占总人数的20.0%;“三次以上工作流动”的有3名,占总人数的6.0%。

通过图表可看出,中国传媒大学中,“无工作流动”的教师占多数,“有三次以上工作流动”的教师最少。

 

三、大连理工大学教师差异情况分析

(一)教师性别与教师最高学位的差异分析

表5-1

性别数值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学位数值

1.00

31

2.2903

.86385

.15515

2.00

19

2.4211

.76853

.17631

 

表5-2教师性别与教师最高学位的均值检验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

均值方程的t检验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学位数值

假设方差相等

.200

.657

-.541

48

.591

-.13073

.24165

-.61660

.35514

假设方差不相等

-.557

41.676

.581

-.13073

.23486

-.60480

.34334

 

考察“教师性别”与“教师最高学位”的差异时,将这两组变量分别转化成“数值”格式,在“性别数值”中,“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

在“学位数值”中,“1”代表“硕士”;“2”代表“博士”。

检验教师性别差异与其最高学位的差异。

从“表5-2”中可知,Sig=0.675>0.05(显著性水平差异),说明两方差齐性,所以接受原假设,看表格第一行。

由于Sig.(2-tailed)=0.591>0.05(显著性水平差异),可知,教师最高学位没有男女性的差异。

 

(二)教师性别与教师职称的差异分析

表6-1

性别数值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职称数值

1.00

31

2.6452

.48637

.08736

2.00

19

2.5263

.51299

.11769

 

表6-2教师性别与教师职称的均值检验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

均值方程的t检验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职称数值

假设方差相等

1.537

.221

.822

48

.415

.11885

.14467

-.17202

.40972

假设方差不相等

.811

36.627

.423

.11885

.14657

-.17823

.41592

验“教师性别”与”教师职称”的差异时,将这两组变量分别转化成“数值”格式,在“性别数值”中,“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

在“职称数值”中,“1”代表“副教授”;“2”代表“教授”。

检验教师性别差异与其职称的差异。

从“表6-2”中可知,Sig=0.221>0.05(显著性水平差异),说明两方差齐性,所以接受原假设,看表格第一行。

由于Sig.(2-tailed)=0.415>0.05(显著性水平差异),可知,教师最高学位没有男女性的差异。

 

(三)教师性别与工作流动次数的差异分析

 

组统计量

性别数值

N

均值

标准差

均值的标准误

流动数值

1.00

31

.8387

.93441

.16782

2.00

19

.8421

1.01451

.23275

 

独立样本检验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

均值方程的t检验

差分的95%置信区间

F

Sig.

t

df

Sig.(双侧)

均值差值

标准误差值

下限

上限

流动数值

假设方差相等

.783

.381

-.012

48

.990

-.00340

.28123

-.56884

.56205

假设方差不相等

-.012

35.780

.991

-.00340

.28694

-.58546

.57867

 

检验“教师性别”与”流动次数”的差异时,将这两组变量分别转化成“数值”格式,在“性别数值”中,“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

在“留动数值”中,“0”代表“没有流动过”;“1”代表“流动过1次”;“2”代表“流动过两次”;“3”代表“流动过三次或三次以上”。

检验教师性别与“工作流动次数”差异。

从“表7”中可知,Sig=0.381>0.05(显著性水平差异),说明两方差齐性,所以接受原假设,看表格第一行。

由于Sig.(2-tailed)=0.990>0.05(显著性水平差异),可知,教师工作流动次数无男女性差异。

 

(四)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教师职称的差异分析

表8:

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教师职称均值检验

职称数值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组间

.891

3

.297

1.230

.310

组内

11.109

46

.242

总数

12.000

49

从“表8”中可知,Sig=0.310>0.05(显著性水平差异),说明教师职称没有专业上的差别。

(五)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教师工作流动次数的差异分析

表9:

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教师工作流动次数的均值检验

流动数值

平方和

df

均方

F

显著性

组间

2.127

3

.709

.766

.519

组内

42.593

46

.926

总数

44.720

49

从“表9”中可知,Sig=0.519>0.05(显著性水平差异),说明教师工作流动次数没有专业上的差别。

四、统计分析结论

通过对中国传媒大学50名教师的调查研究,以教师性别和教师最高学历所学的专业为分组变量,分别对教师最高学位,教师职称,教师工作流动次数进行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性别与教师专业没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教师性别与教师的专业是没有影响的。

从这点可以看出,在中国传媒大学男女教师受专业程度较统一,各个专业都会有其专业老师授课,不存在着性别歧视或性别差异授课问题,也进一步反映我国现阶段男女平等受教育程度。

2.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性别与教师职称无明显的差异。

这说明随着中国的学历教育改革,女性获得更高学历文凭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女性教师能够参与管理、决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3.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性别与教师工作流动次数无明显的差异。

这说明,现代社会通过更换工作岗位寻找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的方法是普遍的,更是平等的。

男女性教师有平等的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发展的机会。

4.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教师最高学位没有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现代社会需求多元化、人才多元化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的差别越来越小,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产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

5.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教师职称无显著性差异。

这说明,中国传媒大学专业与学术水平没有很大关系,只要努力钻研,无论在什么专业方面都可以有所成就。

中国传媒大学对待教师不因其专业的不同而有差异,学校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只要是有能力的教师都会得到学校的肯定。

6.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教师工作流动次数无显著性差异。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社会,每个人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权利。

而且,社会的需求是多元的,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热门专业找工作较方便。

只要努力,任何专业会有很好的职业前景。

综上,通过对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性别差异的分析,我们发现,男女教师在最高学位、工作流动等方面是平等的,一致的。

这说明大连理工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男女教师平等。

既有男女性教师之间地位的平等,又有男女性教师之间机会的平等。

在从学位、职称和工作流动次数的角度对教师最高学历所学的专业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教师的学位、职称和工作流动次数与教师最高学历所学专业没有差异。

这说明,专业的差别不是影响个人职业前景的因素,现代社会专业冷热差别已经不大了。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基本规定

加入时间:

2006-5-719:

23:

08 来源:

 访问量:

2718

第一章 总 则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规范我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根据《教师法》、《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以及国家、北京市有关政策,制定本规定。

 

第二章 教师职务任职基本条件

 

第一条 政治思想条件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学风端正,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第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1.讲师:

具有学士学位,一年见习期满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履行其职责四年或四年以上;具有第二学士学位,一年见习期满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履行其职责两年或两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履行其职责两年或两年以上;以上人员在申报讲师资格时,需承担一年以上班主任工作。

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能胜任所承担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副教授:

大学本科毕业或获得第二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担任讲师职务并履行其职责五年以上,获得博士学位,担任讲师职务并履行其职责两年以上。

3.教授:

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担任副教授职务并履行其职责五年以上。

第三条 考核要求

任期内综合考核及年度考核均在基本称职以上。

第四条 外语要求

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取得合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外语免试条件根据当年北京市人事局文件规定执行。

第五条 继续教育要求

需报北京市的各类专业技术职务,根据北京市京科干教〔1999〕124号文件规定,专业技术人员在晋升专业技术职务时,必须完成规定的每年72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任务(在现职聘期内可以累计计算)否则不予申报。

 

第三章 评审教师职务任职的专业理论、

教学业绩、科研业绩要求

 

第六条 评审讲师的要求

一、专业理论要求

具有本学科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及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能力,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二、任现职以来教学业绩要求

1.参加过校级(含校级)以上教改项目。

2.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师,独立担任过1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专业课教师担任过相关专业课部分或全部讲授工作。

每学年课时量不少于80学时。

3.近三年无教学事故,教学综合测评合格以上。

三、其它要求

1.善于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全面成长,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任现职期间,必须有一年以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历(担任班主任或教学秘书工作)。

2.1957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高等学校教师中,只取得本科学历(1982年及以后普通高校毕业生应获得学士学位)尚未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或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或高校助教进修班结业证书者,申报中、高级教师职务,除对北京地区无硕士点的学科的教师暂不要求外,其他教师均应通过研究生主要课程的学习。

四、科研业绩要求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参加评审:

1.在本学科领域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署名排在前两位);

2.参与编写学术著作或教材,本人撰写部分5万字以上;

3.参加过院级科研项目(署名排在前三位);

4.参加过院级教改项目(署名排在前三位)。

第七条 评审副教授的要求

一、专业理论要求

具有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任现职以来教学业绩要求

1.参加校级(含校级)以上教改项目1项(排名前3位);或获得校级“十佳教师”1次;或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1篇(署名前两位)。

2.系统担任过2门以上课程的全部讲授工作.其中1门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或主干专业课。

每学年课时量不少于120个学时。

同时,独立指导实习、社会调查,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

3.近三年无教学事故,教学综合测评合格以上。

4.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任现职以来教学工作量较大者。

三、其它要求

参加工作以来,担任过一年以上班主任、教学秘书或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四、科研业绩要求

(一)任现职以来,在论文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以上(署名排在第一位);

2.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以上(署名排在前两位);且有1篇论文(署名排在前两位)获得省部级(含)以上政府奖或教育部的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获奖证书为准)。

(二)任现职以来,在著作和科研项目等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学术著作1部(以书面署名前三位为准),本人撰写部分10万字以上;

2.出版国家统编教材1部(以书面署名前三位为准),本人撰写部分10万字以上;

3.参与省部级(含)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项(以协议书署名前三位为准);

4.参与完成过大型横向科研项目1项(经费:

工科项目不少于80万/项、理科项目不少于20万/项、文科项目不少于30万/项;以协议书或项目鉴定书署名前三位为准);

5.获省部级(含)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署名前三位,以获奖证书为准);

6.获艺术创作类政府奖三等奖(含)以上奖1项(署名前三位,以获奖证书为准);

7.个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

8.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署名前三位,以获奖证书为准>,以专利证书为准)或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署名第一位,以专利证书为准)。

第八条 评审教授的要求

一、专业理论要求

具有本学科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

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旨,具有走出本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开拓新研究领域的能力。

二、任现职以来教学业绩要求

1.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教材奖1项(排名前三位);或主持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排名第一位)1项;或参加省部级教改项目1项(排名前三位),或获得校级“十佳教师”1次;或在正式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1篇(第一作者)。

2.系统担任过2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其中至少1门为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每学年课时量不少于100个学时。

3.近三年无教学事故,教学综合测评良好以上。

4.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任现职以来教学工作量较大者。

三、科研业绩要求

(一)任现职以来,在论文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以上(署名排在前两位);同时,理工科教师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或EI检索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含)以上,文科和艺术学科教师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含)以上。

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以上(署名排在前两位),且有1篇论文(署名第一位)获得省部级(含)以上政府奖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均以获奖证书为准)。

(二)任现职以来在著作和科研项目等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学术著作1部(以书面署名前两位为准),本人撰写部分20万字以上;

2.出版国家统编教材1部(以书面署名前三位为准),本人撰写部分20万字以上;

3.主持省部级(含)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项(以协议书署名前两位为准);

4.主持完成过大型横向科研项目1项(经费:

工科项目不少于80万/项、理科项目不少于20万/项、文科项目不少于30万/项;以协议书或项目鉴定书署名前两位为准);

5.获省部级(含)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署名第一位,以获奖证书为准);

6.作为主创人员获艺术创作类政府奖二等奖(含)以上奖1项;

7.个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

8.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署名第一位,以专利证书为准)或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署名第一位,以专利证书为准)。

第九条 评审研究系列的条件

一、副研究员的基本条件(科研业绩要求)

(一)任现职以来,在论文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以上(署名排在第一位);

2.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以上(署名排在前两位),且有1篇论文(署名排在第一位)获得省部级(含)以上政府奖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均以获奖证书为准)。

(二)任现职以来,在著作和科研项目等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学术著作1部(书面署名第一位),本人撰写部分10万字以上;

2.出版国家统编教材1部(以书面署名前两位为准),本人撰写部分10万字以上;

3.主持省部级(含)以上纵向科研项目1项(以协议书署名排在第一位为准);

4.参与完成过大型横向科研项目1项(经费:

工科项目不少于80万/项、理科项目不少于20万/项、文科项目不少于30万/项;以协议书或项目鉴定书署名前两位为准);

5.获省部级(含)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署名前两位,以获奖证书为准);

6.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署名前两位,以专利证书为准)或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署名第一位,以专利证书为准)。

二、研究员的基本条件(科研业绩要求)

(一)任现职以来,在论文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署名排在前两位);理工科教师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或EI检索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含)以上,文科和艺术学科教师要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含)以上;

2.在本学科领域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篇以上(署名排在前两位);且有1篇论文(署名第一位)获得省部级(含)以上政府奖或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均以获奖证书为准)。

(二)任现职以来,在著作和科研项目等方面,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学术著作2部(书面署名第一位),本人撰写部分要在30万字以上;

2.出版国家统编教材1部(书面署名第一位),本人撰写部分要在20万字以上;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