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2023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docx

战略管理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

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备考策略研究(提纲)

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二部中学语文教研室周京昱

古诗鉴赏考什么?

——北京卷命题特点分析

古诗鉴赏难在哪儿?

——学生现存问题分析

古诗鉴赏怎么训练?

——复习备考策略分析

一、古诗鉴赏考什么?

——北京卷命题特点分析

㈠文本选择的陌生性、独特性

陌生性——与经典作品若即若离

独特性——与阅读定式有所区别

㈡命题形式的多样性、合理性

选择题考查的3个要点

①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②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③对作品作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体认

㈢知能迁移的关联性、应用性

知能迁移的4种方式

①识记文学常识;②了解课内作品;③“激活”名词术语;④遵循规律原理。

㈣思维活动的层次性、连续性

思维活动的4个层次

①“是什么?

”——文字与意蕴;②“怎么写?

”——思路与手法;

③“为什么?

”——目的与作用;④“怎么样?

”——妙笔与败笔。

㈤比较阅读的综合性、指向性

综合性——①知识与能力;②课内与课外;③背诵与鉴赏;④内容与手法。

指向性——①明确可比点;②体认同与异;③评价优与劣。

二、古诗鉴赏难在哪儿?

——学生现存问题分析

㈠如何读懂一首诗——整合所有语言信息,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

㈡如何读懂一道题——细察题目给予的所有提示与指令,明了命题者实际的意图。

㈢如何进行文字表述——掌握一定的分析原理与表达范式,符合题目要求。

三、古诗鉴赏怎么训练?

——复习备考策略分析

㈠观念与意识

1.对古诗鉴赏测试性质的认识

2.对古诗鉴赏四种课型的选择

㈡知识与能力

1.开列知识清单以查缺补漏

2.“激活”名词术语以解决问题

3.摸索训练途径以增强效果

㈢过程与方法

1.提升教材的使用价值

2.强化对鉴赏原理、思路的认识

㈣治疗与扶植

1.纠正学生鉴赏中的“常见病”

2.明确优秀诗评应具备的素质

【附录一】2002—2006年古诗鉴赏北京卷自命题

[例1](2002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照应题目,点明地点和时令,写出了诗人信马徐行,观赏山野景色的悠然兴致。

B.第二联上下句构成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山中有时喧响有时静穆的景象。

C.三联以“胭脂”和“白雪”为喻,形象地描绘出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

D.最后两句设为问答,抒发了诗人由外界景物所触发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2.对这首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抒发的是诗人观赏山村美丽景色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B.诗的主旨是表达诗人对美丽幽静山村的由衷赞美与向往。

C.全诗情景交融,诗人思乡的惆怅心情已经渗透在前面的景物描写之中。

D.诗中通过情绪的陡然转折,表现了诗人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怀乡之情。

【参考答案】1.[B]2.[D]

[例2](2002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登鹳雀楼畅当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

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后废毁。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2.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诗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3分)

答:

【参考答案】1.[B][E]2.王之涣的诗不仅写出了在鹳雀楼上所望见的壮阔景象,而且包含着“登高才能望远”这一人生哲理,境界显得更加高远。

[例3](2003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闻雁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赵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

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3分)

2.简答:

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3分)

答:

【参考答案】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例4](2003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江楼旧感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2.唐朝诗人崔护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题都护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请指出这首诗与赵嘏的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3分)

答:

【参考答案】1.[B][E]2.①(体裁上)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

②(内容上)a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对人的思念;b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③(写法)a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b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例5](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新沙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

1.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2.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2分)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皮日休《橡媪叹》)

3.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2分)

答:

【参考答案】1.D2.C3.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例6](2004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从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答:

【参考答案】1.C2.A3.第一问两个要点。

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例7](2005年春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3.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2分)

答:

【参考答案】1.B2.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即借无情的芳草表达出了浓重的离愁别恨。

(答对意思即可)3.要点:

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

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

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

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例8](2005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

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参考答案】1.D2.C3.相同点: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例9](2006年夏季高考北京卷试题)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

  注释:

①将:

岂②纪:

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  】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4分)

  答:

【参考答案】DE

  ②第一问:

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附录二】2002—2006年古诗鉴赏全国卷命题及其他相关试题

[例1](2002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例2](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如果从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或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对“诗眼”进行赏析,只要言之成理,也都视为正确:

[示例一——活用角度]“咽”、“冷”二字是使动用法,突出了山中巨石、青松等景物的特点及它们对营造气氛所起的作用,为作品蒙上一层凄冷的色调,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示例二——句式角度]“咽”、“冷”二字将“泉声”、“日色”置于句首,构成了倒装句式,强调了“泉声”的悲凉和“日色”的冷淡,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示例三——修辞角度]“咽”意为呜咽,是拟人用法,将泉水描写得如泣如诉;“冷”本指触觉,用它来表现“日色”,是通感:

这两个字赋予客观景物人的感受,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示例四——心理角度]“泉声”、“日色”本是客观的,“咽”与“冷”表面上写景,实际上言情,既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又将诗人幽静、孤寂的心境表现得非常精练传神。

(相关链接)杜甫《蜀相》一诗,颔联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请结合全诗分析其意境。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点评)杜甫借《蜀相》一诗,将对诸葛亮的敬仰和自己内心的憾恨表达得很是低沉。

全诗共八句。

首联两句写寻武侯祠见苍松翠柏,渲染肃穆之情。

颔联两句写武侯祠内的景物,“碧草春色”、“黄鹂好音”本不足为奇,而一个“自”、一个“空”则使这两句顿生憾意,再好的景色古人(诸葛武侯)无法看到,而今人(诗人自己)又无心看。

这又为何呢?

五六两句用十四个字回顾诸葛亮的一生:

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辅佐刘氏父子经营蜀国大业。

这样一位人物今又安在?

七八两句又深入一笔,写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结局和后世英雄对这位蜀相的敬仰与痛惜。

联系全诗的思想情感,再回过头来看颔联中的“自”、“空”二字,这两个字所传达出来的失落、惆怅与整首诗的情调、意境相吻合,是颔联中最为传神的字眼,也便是“诗眼”所在。

[例3](2004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

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

家书将要发出时,又疑惑和担心漏写了什么,故“又开封”。

游子客居洛阳,见到秋风秋景,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验证自己的疑惑和担心。

[例4](2004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皱:

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阕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

为什么?

【参考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

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

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5](2004年高考全国丙卷试题)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

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

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例6](2004年高考全国丁卷试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

“不如归去!

不如归去!

”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例7](2005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⑴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⑵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⑴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槛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⑵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槛”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例8](2005年高考全国乙卷试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⑴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⑵作者是怎样写思“想家”的?

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⑴“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⑵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意思答对即可)。

[例9](2005年高考全国丙卷试题)

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⑴修辞方法: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⑵这首诗写了作考“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例10](2006年高考全国甲卷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

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

郊野。

③棰:

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

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说明。

  答:

                                                                       

【参考答案】

(1)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为二层:

前四句为一层,高度概括了画的内容:

石、竹、牧童、牛。

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画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当成了眼前的现实,将景物写活了,生动有趣。

  

(2)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

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原竹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砥石还是残竹,都是作者不愿看到的。

  如答成:

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

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

[例11](海淀区模拟试题)

山中寡妇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

缴纳丝税。

②征苗:

征收青苗税。

1.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的形象。

第二联用和两个字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

2.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①贫困孤苦;②“犹”、“尚”。

2.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无处不到,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例12](宣武区模拟试题)

孤雁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