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19899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

《鸿门宴》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四课时

提供者:

华进昌

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第一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三课,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因而,积累是关键。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自由朗读,归纳概括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进而赏析人物形象。

同时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梳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2.要学生了解鸿门宴上的斗争过程及结果。

   3.通过本课教学,积累相关文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生再读课文,理清鸿门宴上斗争的过程,赏析人物形象。

3.学生讨论质疑,弄清刘邦为什么能在鸿门宴上逃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正确认识什么是英雄。

2.学习司马迁身遭凌辱、发愤著书的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3.认识造成项羽悲剧的根本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读感悟法:

通过自读文章,理清文章中的人和事。

   2.小组讨论法:

让学生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

    

   3、质疑探究法:

让学生对“英雄”作个人理解感受。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自由朗读,归纳概括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进而赏析人物形象。

同时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梳理,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二)难点:

1、从鸿门宴会坐次安排看风云突起。

  2、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项羽,是一代君王,志向博大高远,“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是一位勇者,乌江兵败,拒绝登上乌江庭上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耳畔怆然响起一曲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失败的英雄。

二、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表记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补充: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如《左传》。

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国语》,《战国策》。

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

通史:

不间断的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2、背景介绍(略)

3、字音检测:

飨(xiǎng)士卒美姬(jī)卮(zhī)酒郤(xì)

鲰(zōu)生玉玦(jué)目眦(zì)跽(jì)

戮(lù)力参乘(cān)(shèng)刀俎(zǔ)啖(dàn)樊哙(kuài)

三、自学指导一:

学生自读全文,能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理清人物关系。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完成。

示范一:

《鸿门宴》全文共7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即:

宴会前——宴会中——宴会后。

第一部分(第1、2段)宴会前。

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第3、4段)宴会上。

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

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会后。

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这是情节的结束与尾声。

示范二:

故事情节——有张有弛,波澜起伏。

1.开端:

无伤密告,项王发怒,范增说羽。

战争一触即发。

(一张)

2.发展:

项伯报信,张良献计,沛公谢罪,项王留饮。

(一弛)

3.高潮:

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二张)项王赐酒,樊哙陈辞。

(二弛)

4.结局:

刘邦逃跑,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悲愤。

5.尾声:

刘邦至军,立诛曹无伤。

人物关系表: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将

内奸

项营

项羽

范增

项庄

项伯

刘营

刘邦

张良

樊哙

曹无伤

四、自学指导二: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研读第一自然段,解决下列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沛公军霸上军:

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做王。

(3)此其志不在小小: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2、解释下面句子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使子婴为相动词,做。

(2)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

(3)皆为龙虎动词,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得与项羽相见得:

能够。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使:

派,派遣;于,介词,对。

(3)范增说项羽曰说:

读shuì,劝说。

(4)财物无所取所:

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

(5)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与现代汉语的“山东”不同,现代汉语中的“山东”指今山东省。

4、翻译下面句子。

(1)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记叙了几件事?

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

答案:

共记叙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

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

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2)文中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

答案:

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

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第二课时

一、自学指导三:

依照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研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

通“俱”

(2)距关,毋内诸侯距:

通“拒”。

内:

通“纳”。

(3)张良出,要项伯要:

通“邀”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

通“背”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

通“早”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素善留侯张良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与……交好,友善。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

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

(3)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急: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危急的事情;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合于义。

(4)秦地可尽王也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统治。

(5)君安与项伯有故故: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旧交情。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

使动用法,使……活。

(7)吾得兄事之兄:

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8)籍吏民,封府库籍:

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编造名册。

3、指出下面“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臣为韩王送沛公介词,替。

(2)为之奈何动词,处理,对付。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前“为”,介词,替;后“为”,动词,献出。

(4)君为我呼入介词,替。

(5)约为婚姻动词,结成。

4、解释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往。

(2)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

(3)项伯杀人,臣活之代词,他,指项伯。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翻译下面句子。

(1)谁为大王此计者?

(2)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6、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

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案:

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

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项伯被拉拢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埋下伏笔,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

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

二、自学指导四:

研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同上)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1)、令将军与臣有郤(郤:

通“隙”)

(2)、因击沛公于坐(坐:

通“座”)

2、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指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4)、今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河北、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今义:

指河北省、河南省。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省略句,“战”后省略了“于”)

(2)、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何以”为“以何”)

(3)、得复见将军于此(介宾短语后置)

(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

(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宾语前置句)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復见将军于此。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5)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5、文段分析思考。

(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

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2)、“项庄舞剑”在情节开展上有什么作用?

答:

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三、自学指导五:

研读第四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同上)

1、一词多义

意:

(1)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2)其意常在沛公也用意

因:

(1)不如因善遇之趁着

(2)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4)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趁机

而:

(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连词,表修饰

(2)拔剑切而啖之连词,表承接

(3)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4)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连词,表转折,却

与:

(1)臣请入,与之同命介词,同,跟

(2)则与斗卮酒动词,给

(3)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连词,和。

(4)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介词,同,跟

且:

(1)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将要

(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表让步,尚且。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今者项庄拔剑舞者:

助词,用在时间名词后,表停顿,可不译。

(2)臣请入,与之同命请:

动词,请允许我做某事。

(3)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

动词,尽,完。

(4)窃为大王不取也为:

动词,认为。

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范增数目项王目:

名词活用为动词,以目示意。

(2)常以身翼蔽沛公翼:

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翅膀一样。

(3)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使…进去

(4)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上。

(5)刑人如恐不胜刑:

名词活用为动词,处罚。

(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

名词的使动用法:

让…称王。

(7)此亡秦之续耳续:

动词活用为名词,后继者。

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3)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5、文段分析思考。

(1)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

答:

三起:

①、“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

(紧张)

②、范增以项庄舞剑为由,刺杀刘邦。

(严峻)

③、樊哙闯入帐(紧张到极点)。

三落:

①、项羽不怒樊哙,称之壮士。

②、项羽赐樊哙酒肉,赐座。

③、刘邦以“如厕”为名逃跑。

(2)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答:

共写了四件事,即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

这些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

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

答:

语言描写: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第三课时

一:

自学指导六:

研读第五至七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同上)

1.、一词多义

举:

(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2)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2)哙拜谢感谢

(3)乃令张良留谢辞谢

(4)张良入谢谢罪

辞:

(1)大礼不辞小让

(2)卮酒安足辞

(3)我为鱼肉,何辞为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步:

名词活用作状语,徒步

(2)、道芷阳间行道:

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间:

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

名词活用作状语,抄小路

(4)、拔剑撞而破之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3、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

(1)、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何操,操何)

(2)、我持白璧一双(定语后置句,白璧一双,一双白璧)

(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安在,在安)

(4)、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判断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为我献之为:

(2)、相去四十里去:

距离

(3)、沛公则置车骑置:

放弃,丢下

(4)、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乃:

(5)、沛公不胜杯杓胜:

禁得起

5、下列句子中包含的成语分别是什么?

(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2)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劳苦功高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

7、文段分析思考

1、这部分共写了几件事?

答:

这部分共写了三件事,即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刘邦诛杀内奸。

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答: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急败坏。

第四课时

自学指导七:

速读全文,赏析本文的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动手整理,小组交流,师精讲点拨)

1、项羽:

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带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

可是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改变了注意,答应项伯“善遇之”。

等到刘邦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听了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了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并无成见。

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熟视无睹。

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肩,赐坐。

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面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来说而已。

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感到刘邦与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刘邦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

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于座上,没有什么反应。

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鸿门宴上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的政治上无知、自大轻敌、刚愎自用、不善用人的弱点,死里逃生。

2、刘邦:

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

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

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

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又是祝酒,又是“约为婚姻”,使项伯为他所用。

到鸿门后,他抓住项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语来哄骗项羽,说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说自己“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项羽,以满足项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着又把项羽要“击破”他的事,转到“小人之言”上去。

他既称臣谢罪,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得到了项羽得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躲过杀身之祸,趁机脱逃了。

3、张良:

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

“今日之事何如?

”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认,只是问了一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他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

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4、范增:

有远见卓识,性格刚烈。

他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叫项庄击杀刘邦。

举所佩带玉玦,示意项羽杀刘邦。

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但他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急击勿失”)要项羽攻打刘邦,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让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5、樊哙:

五赞。

竭尽忠智,威而有胆,勇而有谋。

“樊哙闯帐”是《鸿门宴》中一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片段,太史公用如椽巨笔,饱蘸激情,四方着墨,八面铺彩,为我们刻绘了一个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

具体而言,我以为太史公对其心目中的英雄樊哙钦赞有五:

一赞其忠。

鸿门宴上杀气腾腾,危机四伏,刘邦命悬一线,张良趋出告急,然而未等张良开口,樊哙已从其匆匆步履中窥知鸿门宴上已是剑拔弩张,险象环生,焦急关切之情不由冲口而出:

“今日之事何如?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有的是一份忧虑,一种机警,一颗赤胆忠心。

当得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时,樊哙迫不及待请命: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寥寥十字,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其势之迫,其性之急,其情之切,足见樊哙与主公生死与共、患难同当的君臣之义。

二赞其勇。

心急如焚闯军帐,奋不顾身救主公。

军营帷帐之内,主帅宴饮之时,肯定是重兵把守,层层设防,卫士交戟,刀剑如林。

可是,十万火急之际,生死存亡之时,樊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闯龙潭入虎穴,也在所不辞,义无返顾。

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

“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可见酒宴布控严密,戒备森严,犹如铜墙铁壁一般令人望而却步,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

三句话,三个动作,或正面,或侧面,勾画出樊哙横冲直撞,粗豪威猛的勇武形象。

三赞其威。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几句话运用夸饰的手法,漫画的笔调,描神绘态,神韵十足,气势充沛。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樊哙的形象:

火冒三丈,怒目圆瞪,热血沸腾,情绪亢奋,直视项王,咄咄逼人,怒发冲冠,忍无可忍。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完全是一个眼露凶光,面带杀气,威震敌胆,怒杀万夫的彪形大汉。

四赞其壮。

樊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衅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

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他怎么能不对眼前这位突如其来的力敌千钧,气雄万夫的壮士钦羡有加呢?

项羽的钦羡、赞赏从侧面烘托出樊哙的威武豪壮、霸气逼人。

有意思的是,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

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胸无城府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

五赞其智。

樊哙不仅仅是一个忠勇可嘉、威壮可贾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干练、能言善辩的智士。

这一点从他义责项羽的一番慷慨陈辞当中可以看得出来。

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

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

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引君入瓮,最终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之心,刚愎自用之志,彻底摧毁了他“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那份怒火和霸气。

自学指导八、本文除了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外,还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明:

一是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斗争中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

如对樊哙的刻画。

他在危机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中军帐,表现了极大的勇气。

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

“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以引起项羽注意;项羽赐酒,他先拜谢,然后站着喝下,随后连生彘肩也吃了;他借机讥讽项羽,却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很投项羽居功自傲的脾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