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1987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docx

专题14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

专题14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和经济发展

主干知识整合:

一、以美洲为中心的独立战争 

1.背景:

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2.主要事件:

(1)1791—1804年           (杜桑·卢维杜尔)。

(2)1815—1826年西属拉美独立战争(           解放今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首府以后引退)。

(3)葡属巴西独立。

3.性质:

反对殖民统治。

4.特点:

以独立战争的形式发生在最早被殖民的地区,运动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二、以亚洲革命风暴为代表的反殖民反封建斗争(19世纪中期)

1.背景:

(1)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

(2)           者与各国封建势力开始勾结,在殖民势力的压迫下,亚洲各国民族矛盾激化。

2.性质:

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3.五次大起义:

爪哇人民       起义;阿富汗人民         起义;               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反英起义。

4.意义:

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5.特点:

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大都带有宗教色彩。

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亚洲的觉醒

(1)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2)重大事件:

朝鲜人民反日斗争;中国           和           ;伊朗、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印度               。

(3)性质:

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

(4)特点:

①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③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

④在亚洲人民的斗争中,不仅包括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包括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些运动在唤起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非洲人民反帝斗争

(1)背景:

           瓜分非洲导致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矛盾十分尖锐。

(2)斗争形式:

           和武装起义。

(3)突出事件:

埃及人民反英斗争、苏丹           反英起义、         人民抗意斗争。

3.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1)背景:

①独立后经济上原有的大地产更加扩大;政治上普遍出现         局面。

②         等国加紧经济军事侵略,导致拉美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反帝反封建仍然是拉美人民的主要任务。

(2)墨西哥的民主革命:

①1910年爆发革命,推翻         的统治。

后来又推翻美帝支持下建立的反革命政权,战胜国内外敌人。

②         年,制订新宪法,它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

这次革命既打击了国内封建势力,也打击了美帝的侵略气焰。

四、亚非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斗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

1.背景:

         建立法西斯专政并发动局部战争,逐步把世界推向战争;一些大国实行纵容绥靖、中立自保政策;共产国际七大提出反法西斯政策策略。

2.主要事件:

中国、朝鲜人民的抗日斗争;        抗意民族解放斗争;            是30年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典型。

3.特点:

(1)中国:

           年开始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的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世界现代史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埃塞俄比亚:

             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是         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它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

(3)西班牙:

        年的局部战争。

它是由西班牙       演变为             战争的民族革命战争。

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4.结果:

(1)30年代的局部战争中,三国人民打击了国际法西斯侵略势力,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地位。

(2)由于一些大国的纵容、绥靖、中立自保,国际上未能形成反法西斯的统一力量去遏制法西斯国家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

五、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1.战后初期的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二战削弱了             势力,为战后初期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2)重大事件:

印度尼西亚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和独立,苏丹、突尼斯、摩洛哥和利比亚独立;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第一届亚非会议召开。

2.殖民体系崩溃

(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

非洲大陆诞生了32个国家。

其中         年就有17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               ”。

(2)70年代:

葡属非洲殖民地独立时期,1975年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国人民赢得独立,结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长达500年的殖民统治。

(3)80年代到90年代初:

是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崩溃时期,其标志是             和

             的独立。

90年代初,在南非举行的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非洲人国民大会主席           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摆脱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揭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4)古巴革命使美国对古巴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1977年,巴美签订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新约。

据新条约,到           年年底,运河区的主权和管辖权全部交还巴拿马。

六、第三世界崛起 

1.背景:

独立的亚非拉国家面临反帝反殖和维护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加剧,美苏争霸的格局日益明朗;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2.形成:

奠定基础是           ;标志是               运动兴起。

3.表现:

(1)联合国的变化:

由于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加入联合国,联合国不再是一两个超级大国为所欲为的场所。

(2)1971年由于第三世界的努力,中国在           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3)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             ”的建立;“             ”的建立。

4.意义: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三世界的兴起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七、亚洲经济的发展

1.特点:

二战后,亚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东亚、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1)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①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                产业。

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发展             产业。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           经济。

(2)新加坡

①背景:

原为         国殖民地,           年独立。

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资源缺乏,市场狭小。

 

②措施:

大力发展             。

稳定社会秩序。

③成效:

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3)韩国

①措施:

确定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出口。

②成效:

经济稳定高速发展,90年代步入先进国家行列。

③弱点:

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等。

(4)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

①措施:

加强与邻国的经济合作。

引进                   ,发展对外贸易。

②成效:

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3.印度经济的发展

(1)措施:

国营和         经济共同发展。

(2)成效:

建立起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粮食基本自给,科技成就突出。

(3)存在问题:

             、环境恶化、             矛盾复杂。

4.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1)特点:

               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2)原因:

①石油蕴藏丰富——客观条件。

②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控制。

③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石油化工。

④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3)成效:

①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

②沙特、科威特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重点难点聚焦: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的基本线索

发展阶段:

兴起(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发展(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美民族民主运动、战后亚非独立运动)→特殊阶段(三四十年代反法西斯民族解放运动)→胜利(二战后的民族解放斗争)。

地区变化:

美洲→亚洲→亚非拉。

性质变化:

反殖民侵略的独立战争→反殖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民族解放运动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和水平及殖民扩张政策密切相关

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殖民地国家加紧对外殖民掠夺,其重点在美洲。

近代意义上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出现,运动中心在北美和拉美,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不断扩展,西方殖民者加紧以强占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为主要目的的殖民扩张,重点在亚洲。

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亚洲,亚洲人民反殖反封的革命风暴兴起。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同时加强资本输出,重点是对亚洲和非洲的瓜分及对拉丁美洲的资本渗透。

由此,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广泛兴起。

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遭到削弱,同时无产阶级运动兴起,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亚非再次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对外侵略扩张;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后削弱了殖民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持续高涨,殖民体系崩溃;独立后的第三世界人民联合起来进行反帝、反殖、反霸斗争,为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斗争。

3.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

(1)相同点:

①背景:

北美和拉美独立战争都是在经济发展、民族与民主意识增强、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爆发的;②目的:

都要求摆脱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

美国在于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拉美在于摆脱西、葡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③特点:

以小抗大,以弱胜强;④性质:

都是以独立战争形式出现的资产阶级革命。

(2)不同点:

①范围:

美国独立战争局限于北美13州,而拉美独立革命席卷了整个拉美;②领导者:

美国独立战争中,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结成联盟,起了领导作用;而拉美的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只是作为一般力量参加革命,运动领导权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手中;③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革命构成了重大影响,美国赢得彻底独立;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着殖民主义的新威胁。

4.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1)印度民族起义的主要原因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领导力量主要是当地的封建王公,参加者主要是土兵,斗争对象是英国殖民统治,最终为英国殖民当局镇压。

(2)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与外国侵略有关、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民不堪忍受清政府的腐朽统治,领导力量和参加者主要是农民阶级,斗争对象主要是清政府,也包括外国侵略势力,最终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而失败。

5.印度历次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原因,斗争的特点和斗争结局

(1)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对印度的占有,英国殖民者和印度社会各阶层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导地位。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这是一场社会各阶层参加的反英民族大起义,部分封建王公居于领导地位。

(2)19世纪中叶以后,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英国加强对印度的掠夺和控制,1905—1908年印度民族运动高涨。

代表印度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国大党提出“自治”的主张,其左翼在这次群众性的、争取自治的反英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印度无产阶级在斗争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3)一战后,英国改变战时对印度的怀柔政策为高压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次高涨,具有妥协性的国大党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运动后被中止。

(4)二战后,英国实力衰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1947年英国被迫公布印巴分治方案。

1950年印度宣布为共和国。

6.二战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共性。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为二战后迅速崛起的工业大国。

它们的经济方式具有的共性是:

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依据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调整;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创设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

此外日本经济发展还得利于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开支少这一有利因素,特别是战后日本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热点材料选读:

如何认识亚洲“四小龙”

(1)指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

它们均位于亚洲东部,土地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不多,但密度很高。

又因韩国和新加坡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它们都属于儒家(龙文化)文化圈,人们通常称他们为亚洲“四小龙”或亚洲“四小虎”。

(2)它们均属于海岛型或半海岛型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多的港湾。

面向海洋的有利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3)战后初期,“四小龙”的经济都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的国家或地区虽获得美援,但经济状况变化不大。

从60年代开始,四小龙经济腾飞,实现了工业化,国际上称它们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4)“四小龙”成功的原因:

所处地理位置优越,利用面向海洋、拥有较长海岸线与良好的海港等条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投入,劳动力的素质较高;选择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50年代普遍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

60年代先后完成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换,一直到70年代。

 

规律方法揭秘:

1.抓基础。

注意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掌握。

2.抓线索。

殖民扩张要围绕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展开,注意殖民侵略的概况、变化与殖民体系的形成、瓦解;民族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

3.抓历史阶段特征及成因。

通过比较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觉醒”等,培养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具体的说,民族解放运动的阶段性特征,要结合史实从背景、领导阶级、斗争方式、斗争性质、斗争目标等方面进行纵横比较,概括归纳得出。

真题新题探究:

【例1】2005年高考变式题《联合国家宣言》和亚非会议决议共同推崇的原则是  ( C )

A.以集体行动消除对和平的威胁           B.反对殖民主义

C.维护人权和国家独立                   D.联合利用各国资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联合国家宣言》和亚非会议决议的理解、掌握及分析、概括能力。

教材直接摘到了《联合国家宣言》和《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的内容。

根据对这两段材料的概括,其共同原则是维护人权和国家独立。

这提示我们,要重视历史材料的使用,提高材料处理能力。

【例2】2005年高考变式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新加坡和西亚产油国在经济发展上都( D )

A.面临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问题  B.注重吸收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C.利用自然资源优势,积累起丰裕的国家财富 D.调整经济结构,参与国际经济循环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区分共性与个性的东西,根据掌握的知识不难发现A、B项说的只是新加坡和韩国,而C说的西亚的一些国家,只有D项才是亚洲上述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

本题重在考查亚洲经济发展问题,这与大多重视考查政治史的试题不同,同时还注重了经济发展共同规律的总结,与我国当今经济结构改革紧密相联,是一道好题。

【例3】2004年·江苏卷下列关于20世纪后半期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 C )

A.各国走上了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经济发展较平衡

B.六七十年代马来西亚和泰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C.西亚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石油工业发展迅速,产油国日益富裕

D.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私有化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A项表述错误,亚洲各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B项表述错误,六七十年代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是新加坡和韩国;D项表述错误,印度政府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

只有C项,是对西亚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表述。

【例4】2005年·湖南文综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地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

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

”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在20世纪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

“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

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2)概括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出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4)依据上述三段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答案】 

(1)法国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2)本民族至上,排斥敌视其他民族。

帝国主义争夺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欧洲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3)独立、富强(民主)。

(4)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回答此题不必拘泥教材,可依据材料概括,首先根据三段材料对民族主义的不同认识。

解答时,第

(1)小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教材作答,并特别强调的是“法国大革命”大革命期间,普军干涉法国革命,这就可以理解普军是侵略行为,法国的革命是保卫革命和祖国的正义行动;第

(2)小题答题指向非常明确即“20世纪”、“1914年”和“欧洲”,降低了解答的难度。

认识这一时期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3)问要结合材料来概括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是独立与富强。

虽然此节《考试大纲》没有列入考试范围,但学生还是可以根据材料来回答。

如果学生阅读了教材的内容,很容易根据教材的观点来回答。

第(4)问要结合三种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来分析其影响。

材料一是抵抗外来侵略;材料二是侵略别国;材料三是发展本国经济,增强本民族的国力。

【例5】2005年高考变式题指出20世纪60年代,促进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国际环境和各自的不利条件,并综述两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成就。

【答案】 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战后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世界局势相对稳定。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③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利因素:

①新加坡:

国土面积小,人口密集、资源匮乏、市场狭小。

②韩国:

朝鲜战争破坏严重,南北仍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

共同原因:

①吸引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

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成就:

到80年代,两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现代化工业国家。

【解析】 介绍二战后新加坡和韩国经济发展是在教材亚洲经济发展一节中讲述,我们可将教材内容按“有利的国际环境”和“不利因素”两方面重新组合,这样就完成了解答的第一步工作。

但仅按本节内容归纳总结,答案显得单薄。

我们可再将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放到60年代国际大背景中进一步分析总结,以充实答案。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解答问题的第二步工作。

第三步工作是:

在我们已经罗列的内容中将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性概括出来。

第四步是概括经济发展成就,考查我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力。

能力思维冲浪: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9世纪中期,在亚洲掀起了革命风暴。

据此回答1~2题。

1.“亚洲革命风暴”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涉及东亚、南亚、西亚广大地区  B.大多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双重任务

C.由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贵族领导  D.几乎都打着宗教的旗号

2.下列关于亚洲革命风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一场反帝反封建性质的革命  B.是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

C.各国起义先后都失败了    D.各国都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这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

据此回答3~5题。

3.这一时期,亚洲兴起新型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定因素是                      (  )

A.帝国主义侵略手段的变化   B.亚洲经济结构的变化

C.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D.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4.下列关于亚洲觉醒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反封建反帝斗争的性质

C.革命斗争大都取得胜利,但不彻底 D.是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5.“亚洲的觉醒”与“亚洲的革命风暴”相比,最大的区别是                  (  )

A.以反侵略反封建为革命任务   B.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口号

C.斗争对象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  D.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非洲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反帝斗争。

据此回答6~7题。

6.19世纪晚期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最大特点是                               (  )

A.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  B.斗争规模扩大,斗争水平提高

C.伊斯兰教起了很大的号召作用  D.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7.埃塞俄比亚能战胜意大利的主要原因是                                   (  )

A.意大利是资本主义弱国    B.抗意斗争得到外国的援助

C.全国各阶层人民的英勇抵抗   D.英法对意大利的制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当今全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新加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原来是荷兰的殖民地②1959年自治③1965年成为一个独立共和国④国土面积小,市场狭窄⑤人口密度高,资料丰富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9.20世纪80年代,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异军突起的国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  )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