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1972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

《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docx

推荐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

1、什么是突发事件,分为几类?

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2、什么是应急管理?

具体有哪些内容?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应急管理是对突发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发生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四个过程。

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预警、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

应急管理还是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3、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

《突发事件应对法》由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突发事件应对法》共7章7O条,是一部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内容的重要法律,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5、中央和有关领导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精神与指示

(1)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2)

2005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

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就是要提高国家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扣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这是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政府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

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制机制,…

6、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组建原则是什么?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

“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按照权责分明、组织健全、运行灵活、统一高效的原则,基本构建了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构成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我省已组建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省人民政府总值班室),大部分市县和省直部门成立或明确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

7、什么是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分为哪几类?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它提供了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规则,是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六大类构成。

8、我省在应急管理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

一是基本建立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一个包含全省各级各部门的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二是初步构建了全省应急预案体系,修订了《河北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形成了统一、完整的省级应急预案体系。

三是逐步建立了应急机制,通过政府应急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承上启下、联系左右、沟通内外的应急联动机制,同时加大了应急保障力度,组建了一批应急专业队伍。

四是开展了应急管理宣传演练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对《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作了发布和解读,在

河北省政府公众信息网上设立了应急管理专栏。

组织和参与消防、反恐、矿山救援、林业生物灾害,地震救援等应急演练活动。

修订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应急工作手册》,编印了《公众应息手册》免费发放至全省每个家庭。

9、下阶段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

下一阶段,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将以推进应急体系建设为核心,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1)继续深化全省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省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市州应急管理办事机构的职能,形成上下对应、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2)继续推进全省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发布“十一五”期间全省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继续推进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写预案简本和操作手册,实行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

(3)继续加强全省值守应急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全省各市州、各部门的应急平台建设,加强对全省值守应急工作的规范和指导,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制度。

(4)继续抓好省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各类应急教援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公安、武警等骨干应急队伍的重要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的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5)继续开展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发挥省政府公众信息网应急管理专栏的宣传窗口作用,继续做好《公众应急手册》发放工作,全面实施《

河北省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案》,以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

采取举办短训班或专题研讨班等形式对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干部、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督促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和应急知识培训。

(6)组织应急管理工作试点和典型推介工作,在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选择不同类型单位开展应急管理工作试点,培养、发现和推介应急管理工作典型。

(7)大力开展应急演练工作,指导和督促各有关部门、单位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工作,提高预案演练的实战性。

在社区、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公众参与救援演练。

(8)继续做好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工作,在前一阶段调查掌握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指导和督促各地、各部门、各行业搞好风险隐患的治理整改工诈,促进应急管理工怍从被动应对转向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及防范工作及时总结,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报送分析报告。

10、应急管理中政府的责任和公众的权利义务是什么?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需要动员一切必要的社会资源应对突发事件;保护包括经济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等在内的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公开应急管理信息,保证公众的知情权;降低社会危害、开展危机教育,体现政府人文关怀。

公众在应急管理中,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公民权、知情权、监督权、紧急救助请求权、复议申请或提起行政诉讼权、补偿请求权等权利;有参与和协助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义务。

11、公众应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公众可通过110、119、120、122等各类应急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及时报告;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掌握的应急知识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及时避险处险;参与并协助政府相关应急管理部门进行事件的应急处置;以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努力恢复重建。

(注: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