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41753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docx

中国学校体育发展史

幻灯片1

第一章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2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概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新中国建立后学校体育的发展。

并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

幻灯片3

第一章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幻灯片4

第一节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幻灯片5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化教育历史,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庠”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商代又出现了“大学”和“庠”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但都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

当时,文化知识和书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所以说“学在官府”。

幻灯片6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称为“六艺”。

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

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到西周时学校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系统。

幻灯片7

西周以后,东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兴起私人讲学、办学之风。

但是,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幻灯片8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

明、清用‘:

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

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了近代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幻灯片9

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小结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绵延未断,几经起落,步履蹒跚。

但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幻灯片10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

发展概述

按现在一般的历史分期,是以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作为我国近代历史时期。

但就体育而言,以清朝末年才开始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到“五四”运动时期,这段时间很短,还没有多少有关学校体育历史可以叙述。

所以,我国体育界只好采取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时期。

幻灯片11

1.洋务运动时期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列强帝国不断入侵,广大中国人民为反对侵略,反对封建统治,不断起义,使清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灭亡。

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了一次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堂,包括军事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并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虽然当时洋务派办的西方式学堂极少,但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幻灯片12

2.维新运动时期

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失败,继起的是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虽然维新运动为时极短,不过百日即宣告失败,但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积极提倡西学,大量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知识。

特别包括西方资产阶级全面发展教育学说,首次提出了在学校中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思想。

认为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视体育、卫生和儿童少年身体的发育与健康。

强调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幻灯片13

3.《奏定学堂章程》

随着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朝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得不推行“新政”进行改革。

其中对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就是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并于1903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

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这一新学制执行后,由于各级学堂都安排了体育课,从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遍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无体育课的状况。

幻灯片14

存在问题

由于新学制基本上仿效和抄袭日本的学制,因而受日本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课的内容基本上是以千篇一律的兵式体操为主,不但呆板、枯燥,也不符合青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

当时由于体操教员缺乏,许多学堂都由退役士兵来充当教员,这些人不但不懂体育,不会教学,相反教风极差,所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课的实际效果。

幻灯片15

4、辛亥革命后学校体育的

“双轨现象”

辛亥革命后,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学校教育也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但体育方面并无根本改变,仍沿袭清末军国民教育兵操为主的体操课;

另一方面由于受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的影响,许多学校则在课外开展球类和田径为主的活动和竞赛,比较注意活泼、愉快、机智的运动。

由于课内和课外两种明显不同的体系,形成了学校体育的“双轨现象”,这种现象直至l922年学制改革后才逐渐消除。

幻灯片16

5、“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教育思想空前活跃。

用先进,科学的观点论述体育的思想也陆续出现。

其中最杰出、最具代表性的论述体育的理论文献,即为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这篇文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幻灯片17

6、1922年《壬戌学制》

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在我国的没落。

《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制定的,它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幻灯片18

7、《新学制课程标准》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废除原来的兵式体操,改为以球类、田径、游泳、普通体操等近代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内容,并纳入了生理卫生和保健知识。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幻灯片19

8.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体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探索及研究受到了体育教师的重视。

当时较为流行的即,为“三段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分类教学法”等等。

这些方法虽然只是部分教师的初步尝试,其中还有不少缺点,但毕竟对学校体育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幻灯片20

9、课外活动、体育师资培养

这个时期学校课外活动及校内外运动竞赛比过去更加活跃,同时女子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并逐步重视了对师资的培养。

当时最为典型的是“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这两所学校在培养体育师资方面比过去有很大改进,从而使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培养逐步完善和走向正轨;然而尽管在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有了很大发展,但重文轻武和轻视体育的思想依然较为严重。

幻灯片21

10、两种政权与发展很不平衡的

学校体育

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同时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出现了两种政权,两个区域,学校体育的很不平衡。

幻灯片22

在国统区,成立了学校体育的领导机构,先后颁布了不少学校体育法令,并在此基础上于1940年3月公布了《各级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学校体育实施方案。

教育部还聘请国内外一部分体育专家编写了各种体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培养了体育师资,这一切反映了当时体育界有识之士对实施学校体育的某些设想和愿望。

对近代学校体育产生过一定影响。

由于学校体育不被重视,所制定的一些体育法令和措施并没有得到贯彻和实施,学校体育经费严重缺乏。

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简陋不堪,体育课被视为“小四门”可有可无;课上“放羊式”现象普遍存在,课外只注重训练少数选手去夺锦标,从而使学校体育发展缓慢,学生健康状况极差。

幻灯片2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

在苏区和解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并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运动竞赛和运动会。

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广大师生想方设法,因陋就简,土法自制,缓解了场地器材的不足,使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新气象。

1941年创建的延安大学体育系,为解放区培养了一批体育干部。

幻灯片24

三、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幻灯片25

(一)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年和1951年毛泽东曾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

1951年7月中华全国学生第15届代表大会的决议中也提出要“积极开展学校中的体育和文化娱乐活动,努力改进全国同学的健康状况,要使每一个,同学都具有强劲的体魄,能够胜任紧张的学习和繁重的工作。

为了适应祖国国防建设的需要;应该注意提倡军事体育活动”。

幻灯片26

特别是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3年毛泽东同志又将“身体好”作为三好学生的第一条,更强调了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对纠正轻视学校体育,忽视学生健康的状况起了重要作用。

幻灯片27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始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也设有群众体育司学校体育处,此后各省市、自治区也于1953年相继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立体育机构,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组织保证。

幻灯片28

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

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

幻灯片29

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每周2学时。

1953年5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体育成绩暂时考查办法的通知》,又指出体育课是中学课程的一科,其成绩与其他各科成绩相同,按一门学科计算。

幻灯片30

1953年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向全国体育教师进行介绍。

1956年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并于1957年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有了统一的规范要求。

幻灯片31

体育制度的建设。

为了推动我国群众体育,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国家体委于1954年在参照苏联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并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并要求初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少年级标准,高中毕业生达到《劳卫制》一级标准。

这一制度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幻灯片32

体育教师培养问题。

1952年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体育学院—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为上海体育学院)。

此后,全国先后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办起了6所体育学院,创办了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同时加强了对在职教师的业余进修,从而缓解了体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师资的质量。

幻灯片33

(二)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教育战线也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也曾出现以劳动代替体育,盲目追求指标,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违背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规律。

1960年的三年经济困难,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被迫减少或停止,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幻灯片34

体育教材建设。

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人力物力及时编辑出版了中小学体育教材。

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

根据我国国情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以满足各地不同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幻灯片35

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好转,我国政府有关部门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学校体育要面向广大学生,首先上好每周二节体育课,同时坚持做好早操和课间操,安排好每周二次课外体育活动,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适当组织学生的运动竞赛,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始试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从此学校体育运动又蓬勃开展起来。

随着体育课质量的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运动队训练的恢复以及运动竞赛的正常进行,学生的体质有所增强。

幻灯片36

(三)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文化大革命”使教育蒙受了巨大损失,学校体育也遭到极大的破坏。

建国17年来学校体育所取得的成就被否定,管理失控,体育课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普遍被军训和劳动代替,教学工作全面混乱,教师队伍受到冲击和摧残,场地器材受到严重破坏。

直至1971年学校体育开始出现了转机,特别是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充分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体育工作的成绩,使全国体育教师备受鼓舞。

1972年全国召开了业余体校工作会议,使部分学校开始了业余训练。

1973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召开,更对学校体育逐步走上正轨起到了推动作用;

幻灯片37

然而正当学校体育出现了较好的势态时,1974年的“批林批孔”使刚刚复苏的学校体育再次受到冲击。

因此,从总体看,在“十年动乱”期间,我国学校体育基本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幻灯片38

(四)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1976年10月,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动乱终于结束。

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全会之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学校体育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逐渐恢复并得到加强。

幻灯片39

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

1977年教育部设立了体育司,国家体委恢复了学校体育处,各省、市、县、教育厅(局)也相应设立体育卫生处(科),并设有专门研究体育教学的体育教研室。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内部的管理体系也逐步健全。

目前我国已建立并健全了学校体育的管理机构,从而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幻灯片40

1979年5月在扬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

同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两个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评定作了明确的规定;对体育课教学、课外活动、体育场地、器材、体育教师、组织领导、教学与科研等分别作了规定。

在通过近10年施行的基础上,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幻灯片41

为了保证《条例》更好实施,国家教委还分别制定了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自1992年起在全国9省市试行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在此基础上,1998年在全国试行。

总之,这些法规的颁布和新举措的实行,对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幻灯片42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为了加强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我国相继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以及十几个学校体育科研机构,并创办了《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学刊》等杂志,出版了一批专著和教材。

1983年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全国学校体育论文报告会,至今全国性的学校体育学术报告会和研究会已召开多次,并广泛开展了学校体育的国际交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幻灯片43

为了研究和掌握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于1979年对16个省市20多万学生进行体质调查研究,1985年再次对28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万7~22岁学生进行了体质和健康的调查研究。

通过两次大规模的调研,初步掌握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体质状况、特点和规律,制定和完善了我国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机能、身体素质的评价标准。

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此后的1990年和1995年2000年都分别进行了大规模的体质测试。

幻灯片44

1978年国家重新制定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这套大纲和教材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对我国体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87年进行了修定;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试验)也在部分省、市高级中学试行,并拟于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全国普通高校也颁发了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还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编写了体育课本和参考书。

幻灯片45

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各地普遍进行了各种模式体育课的改革实验,体育教学模式已由比较单一发展到比较多样化。

近几年,还进行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尝试,使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幻灯片46

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为了提高我们国家的体育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大批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条龙”的学校课外运动训练体制。

目前全国已有26,000多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并在270多所中学进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50多所高等学校试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同时在部分高校筹建中国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大大提高了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幻灯片47

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内容丰富。

修改后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更加切合实际,灵活性大,易于推广。

因而推动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目前,学校运动竞赛十分活跃,从全国到省、市以及学校的运动会已基本形成制度。

幻灯片48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

为了加强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状况,党和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建立体育系、科,同时扩大现有体育系、科的招生名额。

在中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班,并举办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函授班、进修班等,加快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与此同时,我国还培养了一批体育硕士生和博士生来充实高校师资队伍,使我国体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师资质量明显提高。

幻灯片49

为了进一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我国于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评选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活动,1990年又举办了全国农村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的评选活动。

幻灯片50

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体育场馆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至今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改善学校体育的物质设备条件,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不少中小学已有了标准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并增添了大量体育器材。

一些经济比较落后地区也本着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精神,因陋就简、就地取材,自制简易器材设备,以缓解场地器材不足的矛盾。

幻灯片51

体育器材设备法规建设

1990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体育器材设备配备目录》更促使各地对学校体育器材设备的投资,进行规范化建设。

幻灯片52

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实行的是英国的教育制度。

学校一直没有规定体育为必修课程。

直到80年代末以来,香港中文大学率先规定体育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并给学分。

其后,浸会学院也把体育列为必修课。

香港地区教育署于1985年和1986年先后颁布了《小学体育课程纲要》和《中学体育课程纲要》(初稿)。

1991年首次举行中学体育会考,从而大大推动了香港地区学校体育的发展。

香港地区学校每日有较短的课外活动时间,周六下午时间较长。

但学校运动竞赛比较频繁。

幻灯片53

澳门地区的体育法令,对学校体育教学没有制定具体的规定,由各校自行安排。

体育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安排,每周两节,教学内容因地制宜。

由于受场地器材限制,多数学。

校不安排早操,但比较重视运动队的训练。

台湾地区的学校体育有较完善的体育法规和充裕的经费保证。

小学每周5个学时体育活动,约占周总课时的1/4,体育课大多由班主任执教。

而中学每周体育活动不得少于5学时,约占周总课时的l/6,体育课由专职教师执教。

幻灯片54

小结

建国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我们应清醒的看、到,学校体育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在学校体育改革的长途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还要深入研究,使学校体育有更大的发展。

幻灯片55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幻灯片56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

主要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体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二)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三)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幻灯片57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自确立以采,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始终以生物体育观为基础的。

比较强调对人体的生物学改造,注重强身健体的生物学作用和由此派生出来的促进物质文明的功能。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突破了体育观上的单一生物观念,向着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转变,从而引起学校体育认识上的巨大变化。

幻灯片58

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也越来越广泛。

概括起来主要有:

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目标;教养的目标;教育的目标;竞技的目标;娱乐的目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标等。

这些目标互相联系,构成了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新体系,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核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竞技运动培养人才,满足学生精神娱乐等多方面的追求和享受,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学校全面教育中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幻灯片59

(二)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

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学校体育成了终身体育的主线,它不仅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

伴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也向着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幻灯片60

(三)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

爱好以及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来,学校体育已开始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与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的能力;体育欣赏的能力以及体育意识的培养,并加强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学校体育由追求阶段效益逐渐向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一趋势必将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加强。

幻灯片61

(四)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

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