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工作规范.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41737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工作规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护理工作规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护理工作规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护理工作规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护理工作规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工作规范.doc

《护理工作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工作规范.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工作规范.doc

工作规范

护理人员行为规范

一、仪表仪容

1.仪表端庄,行为得体、符合工作及安全要求。

2.发式:

头发前不过眉,后不过肩,保持整洁。

3.面部:

男性不留胡须,女性着淡妆。

4.手部:

保持干净,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5.服饰:

(1)工作帽固定良好,无偏斜。

(2)护士服合身,整洁,内衣不外露;着夏裙装护士服时,应配肉色丝袜。

(3)佩戴胸卡于胸前左上方,姓名、照片无遮掩。

(4)穿白色软底鞋。

(5)工作期间禁戴首饰。

二、行为举止

1.举止沉着稳重,动作敏捷果断,不在工作场所大声言谈、嬉笑、打闹。

2.走路、开关门窗、做各种治疗要轻柔有序,应尽量减轻对患者的影响。

3.回答患者询问应耐心礼貌,走路遇见患者应礼让患者先行。

4.上班期间不得勾肩搭背、交头接耳,不得接打私人电话,不得吃东西及看非业务书报。

5.站姿、坐姿正确,端治疗盘、拿病历、推治疗车均符合要求,下蹲姿势文雅,自然大方。

(1)站立:

端正,头微抬,目光平和,自信,两肩水平,上身挺直收腹,双手自然下垂在身体两侧或两手交叉轻放小腹处。

左右手大拇指交叉,其余四指平放,两足靠拢,足间夹角呈15~20°左右,重心在足弓处。

(2)坐姿:

端正,头微抬,目光平和,自信,两肩水平,上身挺直收腹,单手或双手把衣裙下端持平,轻轻坐下,臀部坐位占椅面1/2~2/3,两手轻握拳放在小腹前,两膝轻轻靠拢,两足自然踏地。

(3)端治疗盘:

双手持治疗盘,肘关节靠近躯干,呈90°。

(4)持病历夹:

左手持夹,轻放在左胸前,右手轻托病历夹右下角或自然下垂。

三、语言要求

1.工作期间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与患者沟通要通俗,避免使用医学术语。

2.对患者态度诚恳,解释耐心,实施首问负责制。

3.听到电话是应首先向对方问好,并自报科室、姓名。

4.坚持做到“四声”:

来有问候声,问话有回答声,各种治疗有解释声,离开有道别声。

5.恰当运用沟通交流技巧。

护理人员服务规范

一、着装规范,挂牌上岗。

二、准时上岗,坚守岗位,不擅自离岗、脱岗,做好床边交接班。

三、做到首接负责制,有问必答。

四、坚持文明服务。

诚信服务,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五、严格执行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和护理技术规范,确保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准确、及时执行。

六、密切观察病情,主动积极帮助患者排忧解难,按规范巡视病房。

七、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大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八、维护病区整洁、安静、舒适和安全的诊疗环境,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开关门窗轻。

九、工作区域物品按规范有序放置,抢救器械,物品和药品定期检查呈完好备用状态。

护理交接班工作规范

一、一般交接班

1.接班准备:

接班者提前到岗,清点登记麻醉、精神药品及各种物品。

2.做到四看:

查看体温本、医嘱本(医嘱转抄本)、护理记录、交班报告本,掌握科室患者总人数、特、一级患者人数。

3.与交班者一起床边查看患者,做好“五查”、“一巡视”(参见《护理交接班制度》)。

二、手术后患者接班

1.患者回病房前,根据手术情况备好术后用物(氧气、吸引器、监护仪、引流袋/瓶/盒、麻醉床、麻醉盘等)。

2.手术患者返回病房,护士与麻醉医生一起到床边交接患者(确认身份)。

3.接病情:

听麻醉医生或手术医生交班,了解患者麻醉的方式、手术方式、术中情况(出血、输血、特殊用药、术中抢救过程)、术后应注意的事项。

检查患者意识,测量生命体征,检查皮肤。

伤口情况,接清各种管道并妥善固定,确保通畅,根据麻醉方式给予相应的体位,调节输液滴速,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吸氧等。

查看术中护理记录。

4.查腕带,接物品(病历、病号服、药品、医嘱),记录患者回病房时间并签名。

5.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术后注意事项。

6.根据医嘱完成治疗,完成相关内容的护理记录。

三、转入患者接班

1.由转出科护士交接病情。

2.查对患者当日治疗完成情况及带人的药物。

3.查看患者腕带、生命体征、皮肤情况及留置管道情况。

4.查看转出科护理记录书写完成情况,填写患者交接记录本并双方签名。

四、急诊科送住院患者接班

1.接听急诊科护士电话,准备好床单位及抢救物品。

2.病区(ICU、手术室)护士应及时接收患者入院,并与急诊护士到床边交接患者(确认身份)。

3.接病情:

听急诊医务人员交班,了解患者病情、治疗、药物过敏史等。

检查患者意识,测量生命体征,检查皮肤情况,接清各种管道并妥善固定、确保通畅,调节输液滴数,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吸氧等。

4.查看相关护理记录,填写患者交接记录并双方签名。

住院患者护理服务规范

一、职责

1.护士负责患者接待,病情观察护理、医嘱处理、健康教育。

2.护士长负责督促患者住院全过程的优质护理服务。

二、工作程序

(一)患者接待

1.护士接住院或急诊科电话通知后,准备床单位及用品,对危重或急诊患者应根据病情,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

2.患者持已办好的入院手续进入病房,护士立即安排床位并通知医生。

急诊患者应就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进行诊治,并配合救治。

3.确认患者信息正确,协助患者佩戴腕带标识。

4.完成患者的护理评估、信息录入和有关护理表格。

5.落实进行入院健康教育。

6.入院后及时处置好患者个人卫生,保持头发、空腔、皮肤、会阴、指(趾)甲及手足清洁。

(二)当医生下达医嘱后,护士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医嘱制度的要求执行,做好有相指导

(三)护士按护理分级制度要求及疾病护理常规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护理,护士长检查指导。

(四)患者住院期间,护士按《护理文件书写规范》的要求书写,完成各类护理记录。

(五)健康教育相关要求

(六)出院手续根据医生的出院医嘱按《患者入院、转科制度》办理。

患者饮食管理规范

一、患者入院后的饮食管理

1.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下达饮食医嘱,告知患者按饮食要求执行。

2.病情需要更改饮食时,由主管医生下达医嘱,护士根据医嘱告知患者按更改饮食要求执行。

二、患者进食前的护理

1.做好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

护士应根据患者入院后医嘱确定饮食种类,对患者进行讲解和指导,说明进食此类饮食的意义。

2.提供舒适的进食环境:

为促进患者的食欲,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整齐、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气氛。

三、患者进食时的护理

1.对禁食或限量饮食的患者要讲解其原因,以取得配合,并在床尾上标记,在患者进食时仔细核对,避免差错,以免影响治疗检查及护理。

征求患者对饮食的意见,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2.进行饮食健康教育:

进食期间,护士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解答和讲解患者在饮食方面的问题,帮助其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及违反医疗原则的饮食行为。

3.鼓励卧床患者自行进食食物,将食物。

餐具等放于患者容易取放的位置,护士给予必要的帮助。

对不能自行进食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进食习惯、次序与方法等耐心喂食。

4.对双目失明或眼睛被遮盖的患者,除遵守上述喂食的要求外,还应告知喂食内容,以增加其进食兴趣。

四、患者进食后的护理

1.及时撤去餐具,清理食物残渣,整理床单。

督促和协助患者饭后洗手、漱口或为患者做空腔护理。

2.餐后根据需要做好护理记录。

五、对暂需禁食或延迟进食的患者做好交接班。

心理护理规范

一、收集心理社会资料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评估患者病情、意识情况、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操作要点

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

年龄、性别、名族、文化程度、信仰、婚姻状况、职业环境、生活习惯、嗜好。

2.收集患者的主观资料:

患者对疾病的主观理解和态度,对疾病的应对能力,患者的认知能力、情绪状况及行为能力,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

3.收集患者的客观资料:

患者通过查体评估患者生理状况,患者的睡眠、饮食及性功能方面有无改变,与心理情绪的关系。

4.记录有关资料

5.(三)注意事项

1.与患者交谈时确立明确的目标,获取有效信息。

2.沟通时多采用开放式提问,鼓励患者主动叙述,交谈后简单小结,核对或再确认交谈的主要信息。

3.交谈时与患者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

4.维护患者的隐私权与知情权。

5.用通俗语言解释与疾病相关的专业名词。

二、患者情绪调节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面部表情、体态姿势、语言表情等变化,判断情绪特点。

2.通过语言表达方式评估患者的情绪状况。

3.通过测量和观察心率、血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及食欲、睡眠状况等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二)操作要点

1.焦虑情绪的调节

(1)应用陪伴技巧及非语言行为传达对患者的关怀(如:

默默不语、触摸安抚、任其哭诉或诉说)。

(2)鼓励患者用语言来表达感受、感觉。

(3)提供能使患者转移注意力的活动以降低紧张程度。

(4)协助患者对即将发生的事件做出符合现在的描述。

(5)提供有关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实际信息。

(6)指导使用轻松方法减轻焦虑。

(7)帮助患者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适时鼓励家属陪伴患者。

(8)准医嘱适当地给予药物以减轻焦虑。

2.抑郁情绪调节

(1)帮助患者制定能够获得快乐或树立信心的短期活动计划。

(2)鼓励患者放弃悲观和自我责备的想法。

(3)向患者保证在其痛苦是护士会随时给予支持。

(4)帮助患者寻求社会支持。

(5)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多与人交往。

(6)病情严重的患者考虑使用药物调节。

(7)评估有无自杀的可能,需要时进行严密的看护。

3.恐惧情绪的调节

(1)对可能产生恐惧的原因进行评估。

(2)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清除引起恐惧的有关因素。

(3)去除有威胁性的刺激,避免突然的和可能引起疼痛的刺激。

(4)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

(5)对可能发生的情景进行预测,环境有变化尽可能提前通知患者。

(6)向患者解释治疗、检查的程序,包括在过程中可能体验的各种感受。

(7)要求家属或其他亲人陪伴患者。

(8)陪伴患者直到恐惧消失,倾听患者述说或保持安静。

(9)介绍一些能增加舒适和松弛的方法(读书、听音乐、呼吸练习等)。

4.愤怒情绪的调节

(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2)根据患者认知和生理能力来确定表达愤怒的适当行为。

(3)鼓励患者当感到压力增加时,寻求护士或其他可信赖人员的帮助。

(4)协助患者识别愤怒的来源。

(5)鼓励患者采取协作的态度解决问题。

(6)预测到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并在发生前给予干预。

(7)教会患者能够让自己冷静下来的办法(如暂停活动、深呼吸等)。

(8)支持患者使用控制愤怒的策略和适当表达愤怒。

(9)当患者用不适当的方式表达愤怒时,必要时用外部控制方法。

(10)适时给予药物。

(三)注意事项

1.降低环境中的不良因素。

2.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尊严。

3.帮助患者认识焦虑、抑郁、恐惧和愤怒的情绪。

4.确认患者情绪反应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5.鼓励患者倾诉以缓解情绪反应。

6.使用表达支持或同情的语言。

三、压力与应对

(一)评估与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与压力相关的生理指标、面部表情以及行为表现。

2.评估患者的情绪、行为表现以及受压力的影响程度。

(二)操作要点

1.心理支持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深入沟通交流。

(2)分析应激产生的原因和经过,进行解释疏导。

(3)指导患者如何应对应激、消除应激源、

(4)鼓励家属对患者的支持,缓冲患者的应激反应,使其树立治疗和战胜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