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41018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docx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

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马新民

在东莞,语文曾是一个长期被边缘化了的学科,语文科目不受重视、语文的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语文教师的才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众多,但最核心的因素恐怕还在语文本身,在于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在于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陷在失败主义的泥潭里自怨自艾,而是积极学习不断创新,用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来改善语文的生态空间。

从2001年起,我们就在东莞高级中学开展“科学备考高效复习”实验研究和探索,以作文备考改革为突破口,来提升语文复习的效率,当年收获颇丰,考出了一流的成绩,其后不断总结经验,寻求科学高效的作文备考之道,成绩连年攀升,2002年高考一跃成为全市第一,当年东莞全市语文单科800分以上的8人,该校就有6人,其中一人以897分的高分居全省前茅,有四人进入全省前一百名。

该校的生源在东莞地区只可算得二流,并不占优势,但其语文高考成绩不仅在东莞独占鳌头,即使与省内很多名校相比也并不逊色。

从04年起,我们很多学校的语文高考成绩开始突飞猛进,全市的平均分首次突破五百分由原来的十多名跃居全省第五,平均分优等生及各线的上线率都在各科前列,应该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从平均分的角度看:

03年475分,此前一直在470分左右徘徊,04年全市语文平均分首次突破500分大关,取得了505.44的好成绩,为全市所有高考科目的第二,居中英数综合四大科之首。

05年平均分为512.37,是唯一突破510分的科目,居所有高考科目之首。

2007年原始分计分,91.47。

2008年93.59。

从全省排名的角度看:

02年是全省第15位,2003年是全省12位,2004年一跃为全省前8名,此后基本上在7名以内。

从高分层的角度看,04年以前语文800分以上人数基本都是在10人以下,04年有20人,几乎是所有科总和的一半,05年800分以上人数是16人,也居各科之首。

同时,语文单科875也是所有学科中最高的。

2007年120分以上全市148人。

2008年120分以上全市266人。

从具体学校的情况看,六所大的市属学校中语文已经在逐步成长为优势学科,高级中学的语文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东莞中学,05年语文平均610.66分,比去年提高23分,并首次突破600分大关,有了长足的进步;2007年莞中107.1,2008年东莞中学108.09,省知名的重点大校前三名。

103分以上7人(省实3个,华附5个)

高级、一中、实验等都在104上下,与省内很多知名重点大校持平。

在很多面上中学,语文都是强势的学科甚至是最好的学科,成绩突出。

由于东莞率先普及高中教育,小规模高中特别多,差下生面非常光,这样的成绩的取得是殊为不易的。

事实证明,只要高度重视、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训练科学,通过高三将近一年的复习,语文成绩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甚至可能创造奇迹。

东莞的经验是什么呢?

我们的主要经验是:

走合作共享之路,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

那么,怎样建设科学高效的备考课堂呢?

备考课堂的一个核心:

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高三,得分是硬道理。

就语文而言,语文素养不等于得分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在其母校江苏辅仁高级中学恢复命名庆典大会上有一个题为《中学时期的素质养成》的发言,他指出:

素质包括方方面面,思想道德素质知识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等。

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应试是必须的,要承认现状,应试教育纵有千般不是,毕竟还是能反映一部分素质状况的,如知识积累、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这些对成材也是必要的,如果连这点负荷都承受不了,也许你的发展高度确实有限,教育资源确实应该提供给你的比你更优秀的人。

对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我们应该有这样清醒地认识。

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我认为高三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学生接受基础教育十多年,高三是一个重要的终点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起点,他能跃上怎样的一个台阶,关乎其终身发展。

因此家庭关注、社会关注,我们教师更应该关注,我们在小学在初中在高一高二多关注他的全面素质,用高三一年搞搞应试应该不为过吧。

是否关注考试,我认为是一个高三教师职业良心职业操守的具体体现。

当然,我们更不能以素质教育为挡箭牌来躲避我们的责任掩饰我们的懒惰甚至无能。

对应试的轻慢、对应试策略的不以为意,在我们的个别教师和学生中确实存在着,它影响了我们备考的积极性,使得我们不能用科学地眼光去研究考试、应对考试。

备考课堂的两大任务:

帮助学生唤醒、整合、积累知识。

引导学生探寻方法。

备考课堂的三大原则:

切合学生的实际基础(起点),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合考试的实际要求(例:

《沉没,是因为质朴吗?

》)。

带着这样的任务,本着这样的原则,我认为高三的备考要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科学选择内容: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得多,复习什么也永远比怎么复习重要得多。

复习重点的确定包含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整个高三阶段的复习应该以哪些板块为重点?

我们曾多次将各种统一阅卷时各大校小题的得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有一些考点与学生的生源基础有密切的正向关联,而有一些则不是,我们认为,后者就应该是我们备考的重点。

其实,对广大教师而言,有一个更为简单的测定方式……,教师在做了那么多的题目之后依然束手无策的东西,你能保证经过一些训练后你的学生就可以有效得分吗?

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用在那些真正的肥沃的土地上,而不是在盐碱地上瞎耽误功夫,我们才能有“高产”“丰产”。

第二,选择复习内容,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复习资料的选择,对良莠不齐的复习资料要高度“警惕”,认真筛选,绝对不可盲目逐一训练。

建议大家用好各省的高考题和各市大型考试的试题。

第三,具体课堂的内容选择,尤其是试卷讲评,也绝不可串讲到底。

教师的第一功夫是发现问题,第二个功夫是选择问题,选择的标准是“重要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三个功夫是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子:

万江中学的作文讲评教案。

总之,要动脑筋,要对高备考有一个理性认识——复习什么?

怎么复习?

哪些是可复习的,哪些是不可复习的?

哪些是能教给学生的?

哪些是不能教给学生的?

合理安排结构

尊重知识的习得规律。

一纸高考试卷,150分,几十个考点,有的重在点拨,有的重在识记,有的重在归纳梳理,有的重在强化训练。

有的考点可以在短期训练中有所突破,有的考点则需要知识的日积月累。

本书一方面对应高考试卷的各大板块设置专题,便于学生归纳整合相关知识、强化训练答题能力。

另一方面,又将字音、字形、成语、作文所需的素材、考纲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等需要日积月累的材料分散在各章节,便于学生“零存整取”,这样,既保证了专题知识点有纵深、强化的指导训练,积累的知识又时时出现,充分尊重了知识的习得规律,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备考的有序推进。

准确设立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关乎我们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关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以诗歌鉴赏为例:

2005年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南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

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试问谪仙何处?

青山外,远烟碧。

[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矾,在今安徽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来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2分)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

雄浑、豪放。

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

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分)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3分)

参考答案: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

(意思相同即可)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

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意思相同即可)

评分标准:

答出实写之景的得1分,答出虚写之情的得1分,答出虚实结合意思的得1分。

可以如此作答: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这两句中的实写是------,虚写是-----,虚实结合,表达了------”

以作为为例:

在近年来的作文教学领域,个性与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视的方向,每年高考中考之后,那些异彩纷呈的满分作文就备受关注。

各大报章纷纷推出专栏评介,媒体的热情社会的关注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兴奋、自豪,毕竟,这些佳作凝聚着中学语文教育者的心血,体现了近年来语文教改和高考改革的实绩。

但是,作为普通的高中学生,对此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这些满分作文尤其是其中极具创新意识的文章,往往是上万粒沙中拣出的金子,我们可以欣赏可以赞叹但不可盲目奉为圭臬。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满分作文的作者都是写作“高手”,由于母语学习的特殊性,写作能力在中学生中呈现出很显著的差异性,少数优秀学生的作品可以达到报刊发表甚至著书出版的水平,他们的优秀是以广泛的阅读、较为丰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淀和不可否认的写作天分为背景的,比如《赤兔之死》的作者就曾读过40多遍《三国演义》,这样的阅读量即使是教师也很少人能够达到,更遑论学生。

因此,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看到,阅卷场有大量的文章还停留在相当拙稚的状态,如果不能设定一个实事求是的目标而以满分作文为追求的标准,势必给我们的作文备考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创新,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备考中一个被过分强化了的目标要求,随着一大批极具创新意识的满分作文的出现,形式上的求新求奇甚至求怪成为备考中一个危险的潮流,有些同学甚至将它视为得高分的一个终南捷径,殊不知文章的创新要以深厚的功底为背景,对大多数中下水平的学生来说,盲目创新只能是东施效颦,刻意求新往往会弄巧成拙,因为创新是一种与人的灵性禀赋相联系的富有个性特征的能力素质,就广大中等生的实际来看难以在短期内训练达成,“大匠可与人规矩不能与人巧”,如果把诸如“医学诊断书”“小话剧”“科幻小说”等形式的创新做为作文备考的目标,显然走进了误区。

前面的标杆作文是平实的议论文,并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创新特征却能拿到理想的分数,反映了评卷场的正确导向与务实作风。

那么,备考选择何种文体为主攻目标更为适宜呢?

基本原则当然是学生擅长什么就选什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大面积的中等生并没有特别突出特别擅长的文体技能,我们应该向那条路上努力呢?

从高考命题的历史来看,从1978年到现在记叙文两次,议论文18次,不限文体6次(近几年的话题作文都能采用议论文体写作),议论文比重最大。

中考重点考查考生记叙、议论的能力,要求考生“我手写我心”,叙写真实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

从素质教育的视野来看,中学教育是公民教育,不是英才教育。

中学语文写作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公民的思考与表达。

学会平实地、有效地表达。

而我们的作文目标中往往文学的东西太多了,高端的东西太多了,这可能是因为教材中古今中外可称经典的优秀作品太多,我们关注优秀的满分作文太多,标准降不下来。

我们最需要的,与终身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是思考和表达身边问题和事件的能力,也就是议论与记叙表达的能力,它所要求的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时间最准确地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看法和描述自己的生活的效率。

它的标准简单明确,在诸种文体目标中最具达成性,因此复习训练中,我们在追求个性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以此来追求写作素养的形成和考试的成功。

当然。

我们并不是希望把所有的文章都往一个目标上引导来禁锢学生的思维,更不是要降低作文的追求目标来限制个性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发展,写作方面的尖子生一定要积极创新勇于冒尖,如果你是中下水平的学生,目标的设定的失衡会让你对高分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进而影响写作方面进取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眼界过高就难以在习作中发现闪光的东西,难以激发写作的“自我效能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写作的价值,就难于有持续的写作兴趣也就谈不上写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失衡会带来教育功能的失衡,导向的失误会对我们的学习心理造成深刻的负面影响,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想,考场作文的总目标应该是:

重审题,写扣题文;重点题,写鲜明文;重文体,写合体文;重结构,写清晰文;重素材,写充实文;重语言,写精彩文;重文面,写整洁文。

这是确定作文备考目标的大前提。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高中提出的写作基本目标分别是“写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像,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我们的备考应该稳扎稳打,狠抓基本功,为达成这一基本目标而努力。

积极探寻方法

先讲《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不同的考点,不同的题型,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法。

在解题训练中,最低层次的训练是知道答案是什么,更高层次的训练是知道为什么这样解答,最高层次的训练是寻求答题的“普适”方法。

高三备考搏击题海但收效甚微的原因往往在于“普适”方法的探寻困难。

高考备考有两大问题:

提高知识与能力,还是训练和规范做题思路和做题技巧?

要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训练和规范做题思路和做题技巧,让学生走出感觉答题的误区。

但必须注意,对于具体的题目来讲,知识性和技巧性是各有侧重的。

对侧重于知识性的题目,如果你大讲什么技巧,就是盲人瞎马。

比如成语题,由老师条分缕析高考成语题制造错误的十二大特点……比如仿写题……

不要知识能力者——他们认为,知识和能力的问题,是高考复习备考不能或很少能够解决的问题。

十年都没有很好的提高,一年行吗?

我们只要通过正确的做题思路和良好的做题技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全部发挥出来就足够了。

不讲思路技巧者——他们认为,知识和能力的问题才使高考复习的关键的问题。

没有知识能力支持的做题思路做题技巧,都是白费。

王蒙郑渊洁的语文功底不厚能力不强吗?

不加区分者——高考题是各有侧重的。

有的主要靠知识能力解决问题,有的主要靠思路方法解决问题,有的要靠两者和起来解决问题。

比如在现代文阅读方面,我就主张首先要学会区分题类确定思维,以2000年全国卷第四大题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长城  鲍昌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

在猎猎西风扑剌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

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

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

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

曾几何时,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音bili,汉代从西域传入的一种管乐器)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

  于是,在人们的一种执拗的幻想里,你被建造出来。

那是自我保护、自我心理平衡的幻想。

墙高六七米,墙厚四五米,随山就坡,险峻万状,自渤海之滨,夐绝荒漠,蜿蜒竟达六千七百公里。

戍楼高耸,斥堠(注:

斥堠(hou,四声):

瞭望敌情的土堡)连绵。

你用一座座雄关,卡住咽喉古道,构成北门锁钥。

这使得互市的商旅,为之蹙眉;却又使历代的皇帝心中安泰,他们自以为统治下的“中央之国”固若金汤,无求于人,万寿无疆。

  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

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

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

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

由是人们发现:

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

指长城)不再是嵚奇。

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

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正因为如此吧,现在你敞开胸襟了。

你毫不羞怯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亿万游人。

他们之中有总统,有商人,有教师,有学生,有开心的演员与体育明星。

照相机咔嚓咔嚓响着,但响声又被哗哗的笑声淹没。

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目的,但是他们来了,来了。

他们的来,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

我看到一位风姿潇洒的外宾,踏上烽火台的顶端,向什么人频频飞吻,接着高举双臂,做成一个V字,仿佛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出爽朗的笑声。

  哦,长城!

我不知你对此作何感想。

你那虽然古老但仍坚固的躯体,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吗?

你能承受住历史的再冲荡和新世纪的胎动吗?

  你不语。

你扎根的纠墨(注:

绳索。

这里形容俯瞰群山像粗大的绳索)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

  但人们告诉我:

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这篇散文中,

(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

(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

(6分)

  2.这篇散文中,

(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4分)

  3.最后一段写道:

“但人们告诉我:

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2)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分)

附:

答案

1.(6分)

(1)评价历史(2分)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答出一点不得分,答出两点得1分,答出三点得2分。

(2)看待现实(4分)①开放②自信(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

意思对即可。

语句不通顺,扣1分)。

2.(4分)

(1)(2分)将长城拟人化;①便于与长城对话;②便于抒以感情;(答出一点得1分。

(2)(2分)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意思对即可。

语句不通顺,扣1分。

3.(4分)

(1)(2分)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

(2)(2分)①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答出一点得1分。

意思对即可。

语句不通顺,扣1分。

理解分析题,重在训练思维。

许多人把现代文阅读答题训练说成是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等等,这都是不够正确的。

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备考训练不同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上述能力),它是要在过去的阅读教学已经培养了许多能力的基础上,将这些能力和答题要求联系起来,教会学生如何答题如何得分,所以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训练思维的问题。

比如:

如何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题目的要求联系起来。

如何区别不同的题型并选择不同的答题方式方法。

如何面对题目的要求到文章中去寻找具体的阅读点。

……所有这些都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解文章的问题。

有教师或学生常常把答题不正确,归咎于自己的语文水平语文能力不够,其实这往往是一种错觉。

鉴赏评价题,重在建立边际。

《烟囱里的兄弟》也有类似的问题。

以作文为例。

有一个题目是这样的:

一阵风吹来,一片叶子脱离树枝,飞向了天空。

“我会飞了,我会飞了。

”叶子边飞边喊,“我要飞上天了!

叶子飞呀飞,飞过了一棵棵树,飞过了一只只栖息在电线上的鸟。

“哈哈,我飞得比你们高。

”叶子得意洋洋地对鸟儿说。

又一阵风吹过,叶子在天空中打了几个转,被吹落到一个小水坑里,随即被路过的一头牛踩进了淤泥里,不见了踪影。

一只鸟感叹地对它的孩子说:

“看到了吧,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力量,风既可以把你吹上天,也可以把你吹进烂泥潭。

要飞翔,必须靠自身的力量。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有学生的立意是“不要对他人的梦想说三道四”,老师说这样立意不行,学生想不通,老师讲不通,问题得不到解决是因为没找到“普适”的方法。

深山里有块寂寞的石头,总希望有一天能够像鸟儿一样高高翱翔,虽然每次总被同类嘲笑,却不改初衷。

有一天,一个叫庄子的人路过,石头对他倾吐心声,庄子说:

“你先长成一座大山!

”于是石头吸取天地之灵气、自然之精华,承接雨露之惠泽,拼命生长,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受了多少风雨的洗礼,它终于长成了一座大山。

于是,庄子招来大鹏以翼击山,天空乌云密布,雷电大作,一时间地动山摇,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之后,山炸开了,石头飞向天空,像最矫健的老鹰冲向蓝天。

虽然坠落无法避免,但石头已经亲吻过那片梦想的天空,那种幸福别的石头又怎么体会得到?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有些教师给出的方法是“抓关键句”!

那么,写“梦想”行不行?

特别提示,审题一定要到达观点,形成一句话,而不能停留在某个所谓的关键词。

高度重视基础

优秀的人往往只想着“扫天下”而不愿“事一屋”,他们沉醉于优秀的大家名作的品读而不愿花时间去区别那些字音字形成语等等的细微差别,结果我们的学生很容易在基础知识点上出问题,比如李海默,基础知识错了三题,非常可惜。

我在高级中学和东华高级中学大力倡导用小黑板开辟基础知识园地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实,关注基础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那几分基础得分,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虽然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新时代,但由于他们原本生活环境的封闭以及对粤方言为主的港澳文化的盲目尊崇,加之小学初中阶段方言授课现象和粤方言广播电影电视甚至书面读物的大量存在,他们“接受”和“表达”这一言语活动的两极都处在粤方言的强势笼罩之下,听说读写都以“白话”为主要工具,方言语汇、方言句式在学生言语能力生成的最重要阶段过于强大地不断“类化”着他们的言语经验,导致粤方言区大部分学生不仅普通话发音普遍不准,更严峻的是两大问题一是普通话语汇严重匮乏,一是表达系统严重不规范。

词汇量的贫乏导致表达苍白,词不达意,表达系统不规范导致句式混乱,语感不强。

这是严重制约我们学生普通话表达与交流能力的两大瓶颈。

我们要认真反思:

为什么在学了十年的语文后学生的词汇量还是如此贫乏?

为什么语文教学的效率如此低下?

其原因固然相当复杂,就课本来看,词汇量少而分散,更由于篇目的限制,词语的复现频率很低,不符合学生积累识记的科学规律。

而条分缕析的课堂教学更少顾及词汇量的积累,作为人类思维和表达的主要凭借的词汇的贫乏,直接造成了思维萎缩,思路枯涩,句式呆板单一。

一句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各种花架子之下忽视了一个简单的常识:

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句法是语言的建筑规则,材料供给不足建筑规则混乱的言语建设工程必然是“少慢差费”的“豆腐渣”工程。

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绝不能仅仅凭一块小黑板。

但我们要切实关注语文的一些最基本的元素。

总之,少讲答题技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返璞归真。

有效展开阅读(主要对准写作的阅读)

高三的课堂已经没有了系统阅读教材和相对从容的品读课文的心态和机会,相当多的备考其实就是解题大战。

阅读,明显退居次要地位。

其实在考场上,语文的很多题目都没有太多的理性分析的时间而是取决于良好的语感,所谓良好的语感指的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语的语感,语感的培养取决于持续的阅读。

而且,语文应考能力的致命伤是“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主观笔答题比重越来越大的形势下,词汇的贫乏、语言材料的贫乏、写作素材的贫乏必然导致考场失利,因此,高三备考绝不可放松阅读。

到了高三,读破万卷书已经没有可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