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772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docx

黄达金融学重点整理

①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1、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就是指货币在表现与衡量一切商品价值时所发挥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即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

3、支付手段——当货币不就是用作交换的媒介,而就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4、贮藏手段——就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态与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的职能。

5、无限法偿——法律规定无论支付额多大,债权人与售货者不得拒绝接受,一般主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6、有限法偿——法律规定在一定的支付限额内,债权人与售货者必须接受,一般辅币具有有限法偿能力。

7、信用货币——就是指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其形式主要有商业票据、银行券与存款货币。

8、格雷欣法则——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两种货币都被规定为本位币并有法定兑换比率,均可在市场上流通,当金银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金属价值略高于市场价值的良币就会被熔化或输出国外而退出流通,金属价值低于市场价值的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这就就是所谓的格雷欣法则,其揭示了金银复本位制的内在缺陷。

9、布雷顿森林体系——a、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旨在促进国际合作;b、规定了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

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规定35美元可兑换1盎司黄金,其她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规定与美元的比价,从而间接与黄金挂钩,进而决定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平价关系;c、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d、IMF向国际收支逆差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e、废除外汇管制。

10、特里芬难题——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它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随着各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使用美元结算与储备,就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则又必须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要求美国必须就是长期贸易顺差国。

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即所谓的特里芬难题。

11、牙买加体系——a、多元化的国际储备体系。

美元依旧就是主导货币,即就是最主要的计价单位,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价值贮藏手段,欧元将就是美元强有力的竞争对手,SDR的地位在增强,黄金的国际储备地位在下降,但仍可以视为二级储备资产。

b、多元化的汇率制度安排:

世界各国不仅可以采用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而且在两者之间,还有多种弹性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

c、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不再仅通过总需求调节,还可通过汇率制度调节,并对商品贸易与资本流动实施管制。

最大特点即分散化与多元化,相对灵活。

12、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欧元制度)——一定地区内的国家与地区,在货币金融领域实施国际协调,并最终形成统一的货币体系。

其理论依据,就是由蒙代尔所提出的最适货币区理论。

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

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区域内,各国放弃本国的货币,采取统一的区域货币,有利于安排汇率,以实现就业、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经济目标。

第二章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1、汇率——国与国之间货币折算的比率。

表现形式就是以一个国家货币单位所表示的另一个国家货币单位的“价格”,因此又称“汇价”。

2、直接标价法——对一定基数的外国货币单位,用相当于多少本国货币来表示。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为基准,用折合成多少外国货币单位来表示。

3、固定汇率——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她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浮动汇率——各国对汇率波动不加限制,听任其随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而涨跌;各国中央银行只对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就是否进行干预以及把汇率维持在什么水平。

4、汇率决定理论(传统的)

国际借贷说;外汇供给的状况取决于由国际间商品进口与资本流动所引起的债权债务关

系——国际收支。

当一国的流动债权,即外汇应收,多于流动债务,即外汇应付,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外汇汇率下跌;反之汇率上升。

购买力平价说:

由瑞典学者G、加瑟尔提出,中心思想就是:

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无非就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在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同时,提供本国货币,也就是一种购买力,因此,两种汇率应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决定。

而货币购买力实际就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就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

利率平价说:

笔资金可以投资于国内,也可以投资于国外,对外币的需求就是为对外投资。

国内投资取决于国内利率与收益,国外投资则取决于国外利率及收益,因此,汇率决定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利率与收益的比较。

汇兑心理说:

从人的主观心理出发分析。

在经济混乱的状况下,汇价变动与外汇收支,与购买力平价的变动并不一致;这时,决定汇率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人的心理判断及预测。

5、汇率决定理论(现代)

货币分析说:

以购买力平价为基础发展起来,结合货币数量论的剑桥方程式,得出汇率与货币供给量通过物价水平联系起来,认为汇率要受两国货币供应量的制约,从而把汇率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

金融资产说:

投资者根据经济形势与预期,经常调整其外币资产的比例,从而往往引起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并对汇率产生很大影响。

6、汇率超调——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多恩布什与1976年提出的,它同样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对汇率变动的作用。

多恩布什认为,货币市场失衡后,商品市场价格具有黏性,而证券市场反应极其灵敏,利率立即发生调整,使货币市场恢复均衡。

正就是由于价格短期粘性,货币市场恢复均衡完全由证券市场来承受,通过国际间套利活动,引起利率与汇率水平的超调(大幅上升或大幅下降)。

7、抛补利率平价——套利者在将低利率国家货币兑换成高利率国家货币,以转移到高利率国家进行金融投资获取利差的同时,在远期进行方向相反的外汇交易,即卖出高利率国家货币买入低利率国家货币,以规避汇率风险。

无抛补套利——套利者将低利率国家货币兑换成高利率国家货币,已转移到高利率国家进行金融投资获取利差时,并不在远期进行方向相反的外汇交易。

第三章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以赊销方式对购买商品的工商企业所提供的信用。

2、商业信用有何特点、作用、局限性?

特点:

①借贷双方都就是企业;

②借贷的客体就是商品;

③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

作用:

①能够克服流通中货币量的不足,创造信用流通工具,促使商品的流通;

②促使滞销商品的销售,避免社会财富的浪费;

③加速短缺商品的生产,尽快实现生产的均衡。

局限性:

①规模受到限制;

②使用方向受到限制。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商业信用借贷双方都就是企业,借贷的客体就是商品,借贷行为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但它有规模与使用方向的局限性。

而银行信用借方就是企业贷方、就是银行或金融机构,信用的客体就是货币,且规模与使用方向超出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联系:

①商业信用就是银行信用乃至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就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存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企业在选择信用的时候优先考虑商业信用;②银行信用就是主导,因为它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同时有了银行信用对商业票据的承兑与贴现,也有利于商业信用的发展。

②第六章存款货币银行

1、存款保险制度——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制度。

2、金融创新——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明显的创新、改革。

第七章中央银行

1、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单一中央银行制度:

一元式(我国,总分行);二元式(美、德,联邦式特点,中央、地方);

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既中央又存贷(苏联、东欧、1983年前的中国);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货币联盟(欧盟,总部在德国法兰克福);

准中央银行:

类似机构(新加坡、中国香港)。

2、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

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银行的银行:

“存、汇、放”业务对象就是商业银行与其她金融机构。

体现:

①集中存款准备(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②最终的贷款人(商业银行出现信用危机时予以支持)

③组织全国清算

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

供各种金融服务。

(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对国家财政予以信贷支持)

第八章金融市场

1、收益率

名义收益率——金融资产票面收益与票面额的比率;

现实收益率——金融资产的年收益额与其当期市场价格的比率;

平均收益率——将现实收益与资本损益共同考虑的收益率。

2、直接融资——资金直接在最终投资人与最终筹资人之间转移,这样的融资活动就就是直接融资。

典型的就就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实现的融资。

间接融资——资金通过中介机构实现在最终投资人与最终筹资人之间的转移,这样的融资活动就就是间接融资。

典型的间接融资时通过银行存贷款活动实现的融资。

2、货币市场——就是交易期限在1年以内的短期金融交易市场,其功能在于满足交易者的资金流动需求。

3、资本市场——就是交易期限在1年以上的长期金融交易市场,主要满足工商企业的中长期投资需求与政府弥补财政赤字的资金需要。

4、远期——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按约定的价格买卖约定数量的相关资产。

期权——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资产,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瞧涨、瞧跌:

市价,合约价,期权费)。

5、市场的有效性——金融市场根据新信息迅速作出调整证券价格的能力。

6、有效市场假说(尤金·法马)

弱有效——证券的价格反映了过去的价格与交易信息。

中有效——证券的价格反映了包括历史价格与交易信息在内的所有公开发布的信息。

强有效——证券的价格反映了所有公开的的与不公开的信息。

7、金融全球化——就是指世界各国与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理,就是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通移动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

8、经济金融化——指全部经济活动总量中使用金融工具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9、金融压制——就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过分干预与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与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与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与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金融压制。

10、试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

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与副作用。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就是金融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进击的发展而发展。

二就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及融发展的结构、阶段与层次。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就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银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就是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5)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

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哟位置,就是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③第十二章利率的种类及其作用

1、利率对宏观经济的作用:

①积累资金。

②调整信用规模。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货币供给量。

③调节国民经济结构。

主要就是通过差别利率实现的。

④抑制通货膨胀。

提高利率一方面可以抑制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了消费的机会成本,抑制了消费需求,从而稳定物价。

⑤平衡国际收支。

通过利率的调整可以引导游资的流动,从而平衡国际收支。

2、利率对微观经济的作用:

①激励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②影响家庭与个人的金融资产投资。

③作为租金计算的基础。

租金的度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以利率为参考确定。

3、利率决定理论

马克思的利息本质理论——利率取决于平均利润率;利息只就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就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投资流量会因为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为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就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式利率的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取决于投资与储蓄的均衡。

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如果人们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偏好弱时,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下降。

因此利率就是由流动性偏好与货币供给量共同决定的。

可贷资金理论——认为利率就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决定的。

可贷资金供给包括:

储蓄与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

投资与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

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负相关);反之,在可贷资金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需求量的增加而上升

4、流动性陷阱——流动性偏好理论下,货币供给曲线由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曲线就是一条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线,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

当货币供给线与货币需求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再变动,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储存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

第十三章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理论

古典学派:

英国约翰卢克提出商品价格决定货币数量;大卫休谟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一国流通中的货币代表着国内现有的所有商品的价格,货币的价值决定与货币数量与商品量的对比。

法国魁奈指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马克思: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PQ)/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V)

M=PQ/VQ:

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

费雪方程式(现金交易说):

MV=PTM=PT/VM=1/V*PT

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

剑桥方程式(现金余额说):

M=kPY

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总收入的比例,M为名义货币需求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主要贡献就是对于货币需求动机的研究。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

M=M1+M2=L1(Y)+L2(r)

M1就是由交易动机与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就是收入Y的函数,M2代表投机性货币需求,就是利率的函数。

L1,L2代表流动性偏好:

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行为。

第十四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1、原始存款——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现金与中央银行的支票所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指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

2、基础货币——就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与。

B=C+R

3、派生乘数——存款货币创造的乘数,存款货币创造机制所决定的存款总额,其最大扩张倍数。

K=1/存款准备金率

4、货币乘数——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有两个变式。

第十五章货币供给

1、IMF对于货币供给层次的划分:

M0(通货)—存款货币银行以外的通货

M1(货币)—M0+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准货币)

划分意义:

5、准货币——又叫亚货币或近似货币,就是指一种以货币计值,虽不能直接用于流通但可以随时转换成通货的资产。

准货币主要有银行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流通工具等构成。

6、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与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第十七章开放经济的均衡

1、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她国家或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国际收支平衡表

四类项目:

经常项目(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经常转移),资本与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

3、国际储备——就是一国官方或地区所拥有的、可以随时使用的国际储备性资产。

其作用主要就是应付国际收支失衡、维持汇率稳定。

主要包括:

货币当局持有的黄金、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外汇储备及其她债权。

第十八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由于货币供应过多而引起的商品与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2、通胀的度量指数:

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主要)

3、通胀成因:

需求拉上说,成本推动说,供求混合推动说。

4、通胀效应:

强制储蓄效应——政府向央行借债,相当于直接或间接增发货币,致使物价上涨,导致名义收入不变情况下的消费与储蓄的实际额减少,减少的部分即为政府运用通货膨胀实现的强制储蓄;

收入分配效应——有利于债务人、雇主、政府(收入来源不同);

资产机构调整效应——又称财富分配效应:

实物资产(通胀正相关)与金融资产(通胀负相关)构成财富。

5、菲利普斯曲线:

货币工资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向变动关系。

当总需求增加时,对劳动的需求较为旺盛,失业率下降,在工资谈判中,雇员处于优势

地位,雇主必须要提高工资。

反之同理。

经过转换的菲利普斯曲线:

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6、滞胀——经济过程中所呈现的并不就是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替代”,二就是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相伴随,高的通货膨胀率与高的失业率相伴随。

第十九章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广义)中央银行在追求可维持的实际产出增长、高就业与物价稳定所采取的用以影响货币与其她金融环境的措施。

(狭义)就是指中央银行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与利率所采取的方针与措施的总与。

2、货币政策的目标——单目标的稳定币值(主流观点)。

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稳定物价。

3、相机抉择——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与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与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反周期货币政策:

经济热,紧缩;经济冷,扩张)

单一规则——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数量法则,使货币增长率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4、一般性政策工具:

a、再贴现政策——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与基础货币量的政策。

b、存款准备金政策——货币当局通过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地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的政策。

c、公开市场操作——就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5、信贷分配(信用配额)——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与客观经济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量。

6、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调整授信额度、调整信贷风险评级与风险溢价等方式,限制信贷资金向某些产业、行业及地区过度投放,体现扶优限劣原则。

其主要目的就是配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贷款投向的引导,优化贷款结构。

7、凯恩斯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变化通过资本边际效益影响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投资的增减进而影响总支出E与总收入Y。

M→r→I→E→R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

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

M→E→I→Y

M→E表示货币数量直接影响支出。

因为

①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稳定性。

货币供给则就是外生变量

②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货币需求不变,公众增加支出。

E→I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将就是资产结构的调整过程。

①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将会用于金融、非金融与人力资本的投资

②不同取向的投资导致相应资产的收益率变动。

③最终引起资产结构调整

8、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

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抗干扰性,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

一般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金与基础货币等。

9、货币政策的时滞:

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或全部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

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时间。

外部时滞:

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又称为影响时滞。

10、货币政策在治理通货紧缩方面的效果不明显,原因:

①从经济基本面分析,导致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的原因本身比较复杂,货币政策不大可能直接作用于这些基础层面;②从中央银行扩张货币供给的能力来瞧,与紧缩货币攻击的能力来比,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十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1、财政政策——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2、米德冲突——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冲突。

3、蒙代尔最佳政策配合设计:

经济失衡状态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盈余

失业

国际收支盈余

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赤字

失业

国际收支赤字

最佳政策配合

紧缩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侦测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4、试述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就是国家旅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抑制与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就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就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2)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其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3)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就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与必要条件。

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

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她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与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与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④第二十二章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1、利率的风险结构——到期期限相同的债券或许有着不同的利率,这些不同利率之间的联系即为利率的风险结构。

由债券发行人的违约可能、债券流动性、税收政策等因素共同决定。

2、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相同,期限不同的债券收益率的关系。

预期理论——假定不同期限的债券时完全可替代的,人们对未来的短期利率有着不同的预期,如果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则长期利率会高于现实的短期利率;如果预期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