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668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docx

诗歌鉴赏意境形象篇

形象

鹊桥仙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

时人错把比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陆游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渔父,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咏怀之作。

他写渔父的生活与心情,正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情。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是渔父的生活环境。

“家在钓台西住”,这里借用了光不应汉光武的征召,独自披羊裘钓于的富春江上……的典故。

以此来喻渔父的心情近似光。

上片结句说,渔父虽以卖鱼为生,但是他远远地避开争利的市场。

卖鱼还生怕走近城门,当然就更不肯向红尘深处追逐名利了。

以此来表现渔父并不热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闲、自在。

 下片头三句写渔父在潮生时出去打鱼,在潮平时系缆,在潮落时归家。

生活规律和自然规律相适应,并无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样沽名钓誉,利令智昏。

最后两句承上片“钓台”两句,说光还不免有求名之心,这从他披羊裘垂钓上可看出来。

宋人有一首咏光的诗说:

“一着羊裘便有心,虚名留得到如今。

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处寻。

”也是说光虽拒绝光武征召,但还有求名心。

陆游因此觉得:

“无名”的“渔父”比光还要清高。

 这词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头三句写生活,后两句写心情,但深浅不同。

上片结尾说自己心情近似光,下片结尾却把光也否定了。

文人词中写渔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志和的《渔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渔父词,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实。

  陆游这首词,论思想容,可以说在志和等诸人之上。

显而易见,这词是讽刺当时那些被名牵利绊的俗人的。

我们不可错会他的写作意图,简单地认为它是消极的、逃避现实的作品。

奇丽景 切切情——柳宗元《渔翁》赏析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

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

同样的意味,在他的山水小诗中也是存在的。

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

主人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

而在艺术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

东坡赞叹说:

“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熟味此诗有奇趣。

”(《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奇趣”二字,的确抓住了此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首句就题从“夜”写起,“渔翁夜傍西岩宿”,还很平常;可第二句写到拂晓时就奇了。

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

但“汲清湘”而“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

事实不过是汲湘江之水、以枯竹为薪而已。

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

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汲清湘”而“燃楚竹”则有超凡绝俗的感觉,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可见造语“反常”能表现一种特殊情趣,也就是所谓“合道”。

一、二句写夜尽拂晓,读者从汲水的声响与燃竹的火光知道西岩下有一渔翁在。

三、四句写到“烟销日出”。

按理此时人物该与读者见面,可是反而“不见人”,这也“反常”。

然而随“烟销日出”。

绿水青山顿现原貌忽闻橹桨“欸乃一声”,原来人虽不见,却只在山水之中。

这又“合道”。

这里的造语亦甚奇:

“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与“不见人”则无干;而“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更不相干。

诗句偏作“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尤为“反常”。

但“熟味”二句,“烟销日出不见人”,适能传达一种惊异感;而于青山绿水中闻橹桨欸乃之声尤为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为之绿得更其可爱了。

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写出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所以又不是为奇趣而奇趣。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

这里用了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句意。

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6分)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朴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堤红liǎo蓼滩头。

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

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补注]忘机友:

古人称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

傲杀:

傲视

(1)曲中刻画的烟波钓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3分)

刻画了一个宁静、淡泊、傲视官府,追求“桃花源”式生活的理想知识分子的形象。

(2)开头两句和“点秋江白鹭沙鸥”句,皆为景物描写,试析其对刻画烟波钓叟这个艺术形象有作用。

(3分)

“黄、白、绿、红”着色明丽,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江水墨图,烘托主人公对生活环境的满足心情;

用“白鹭沙鸥”作景,鸥鹭点水而飞,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便烘托出他性格的高洁,暗示作者宁静淡泊的情怀。

这首小令中的“渔夫”形象显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渔夫,而是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的渔夫形象。

整首小令语言清新秀丽,风格隽逸,在如诗如画的优雅环境中塑造了一个“不识字”的“傲然钓叟”形象,表明了作者心中对那能够“读书识字”并且为了做官而汲汲奔走的士人身份的反感。

白朴一辈子没有作元朝的官,却很难找到一片宁静的乐土,所以,他把他的理想都投射到了“渔夫”的身上。

这首小令在当时很能激起文人们的共鸣,因此很受时人喜爱。

[赏析]一开始的“黄芦”、“白苹”、“绿”、“红liǎo蓼”,就将人带入一个色彩鲜明的秋天。

黄、白、绿、红的颜色交错,和谐而明快。

这种色彩感可以让人亲身体验到作者眼中的景象,并且能够感觉到这种宁静却愉悦的心情。

就如同松竹梅兰代表君子一样,这四种植物在国画常是代表隐者的,这就间接的点出了主题。

渔夫的生活平静,也就不需要以性命交换的朋友,但是悠然自在的心情却需要像白鹭沙鸥一样的没有心机的朋友来分享。

而以鸟来作为朋友,也隐隐的透露出一种无奈,这世间,找个知己也是不容易的啊。

有忘机友的相交,有自然明媚的风光,这样的生活已很的令人满足,难怪渔夫觉得万户侯没什么了不起,因而心满意足了。

这里要注意“不识字”三个字,有很多的辛酸在里面。

当时的元朝对知识分子是很不看中的,所谓的“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的地位也是可想而知的。

白朴的生平很曲折,对这种感觉也就更加敏锐了。

在他的心目中,是宁愿做一个不识字的渔夫的。

不识字对一些东西就不会想太多,也会比较容易满足;而识字容易太敏感,加上时机不好,难免发出这种悲愤的。

江城子

湖上与先同赋

,时闻弹筝

.轼

凤凰山

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

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

,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释:

1.先:

字子野,北宋词人,有《子野词》。

因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幕卷花影"、"堕轻絮无影"之句,世称诵之,故号三影。

同赋:

用同一词牌,取同一题材填词。

2.筝:

古弹拨乐器,因最初流行地,又称筝。

3.凤凰山:

在之南。

4.芙蕖:

即荷花。

5.盈盈:

轻盈美丽的样子,此处用来映衬弹筝姑娘的姿态。

6.白鹭:

鹭的一种,又称鹭鸶。

此处暗指爱慕弹筝人的男子。

7.娉婷:

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态。

8.弄:

弹奏。

9.遣:

使,教。

10.烟敛云收:

仙人在天上驾云而行,所到之处烟云缭绕。

烟敛云收,是指仙人收起云雾,下凡到人间,此处是把弹筝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11)湘灵:

即楚地崇拜的神祗湘夫人,此处暗指弹筝姑娘飘渺超绝。

(12)"曲终"句:

是化用唐诗人起《湘灵鼓瑟诗》中的末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人数峰青"。

1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分)

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

或:

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

(3分)

比喻、双关。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衬托。

将白鹭人格化,或是因为仰慕美人,或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

(3分

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要扣信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译文: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

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

什么地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此词为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

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

“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

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据《墨庄漫录》,弹筝人三十余岁,“风韵娴雅,绰有态度”,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她,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

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

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

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

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

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

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与此同时,“依约是湘灵”这总wǎn绾乐曲的一句,又隐喻弹筝人有如湘灵之美好。

 

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

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

“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意象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卷)(234页)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shuāng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个面回答。

(3分)

晚:

归艘 钟声 ;望:

江、青山、远帆、老鹤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26(239页)05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傍晚    西风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1(258页)07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诗人于清秋日暮的溪亭散步,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围一片冷清幽寂。

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孤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意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 l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1)“片云”比喻自己漂泊他乡,“孤月”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意境凄凉;“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是眼前实景,虚实交融,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意境雄壮、开阔;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 2 )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

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简析:

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答案示例一:

(1)同意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

(2)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存老马”等,从中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答案示例二:

(1)同意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

(2)诗中提到“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

”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公安等地。

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徙的标志。

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

“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乾坤”代指天地。

“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此腐儒能有几人?

”(《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

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

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

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

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易》云:

“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恰好说明:

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

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

黄生指出:

“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

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

他的话很有道理。

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

它和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

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

“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

“秋风”句是写实。

“”有康复意。

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

这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应麟《诗薮。

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

“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

“老马”用了《非子。

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

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

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

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

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其后两题。

(6分)

霜天晓角

仪真江上夜泊①  黄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

①仪真:

今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

②黄机:

南宋爱国词人。

(1)

上片的

(1)一个狂风大作的寒夜,作者住在江边,狂风卷起房子一样

高的浪头,江涛长鸣不止,水下的鱼龙都被动惊动了。

作者用夸的手法,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

这既是写景,也是在写作者翻腾不已的忧愤心情。

(3分)

或:

夜泊江湾,江景凄寒,诗人思潮翻滚,对江长啸。

以至于惊动了水底鱼龙,掀起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

(作者用夸的手法,)营造雄浑壮阔的意境。

景物间寄托了强烈的忧愤之情。

(2)结合诗句

,下片首句提到的“诗情”是怎样一种感情?

答题格式:

分总

下片的“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交待了作者的感情。

朝廷偏安,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想无法实现,心中痛苦万分。

所以该句所说的难以尽吐的感情,应是心系国事、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

(3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是一首沉郁悲苍的抒情小词,江山易帜、国运不昌之恨同英雄失路功名难就之悲互相凝结,表现了沉重的民族忧患和人生悲剧意识。

  仪真就是现在的省仪征市,地处和之间长江向北弯曲处,在长江北岸,是当时宋朝的前沿城镇,多次受到金兵骚扰和占据。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

”起句破题,点明夜泊的时间和地点,总写人物的活动。

在一个寒气逼人的季节里,词人在夜色茫茫中投宿在长江之上一个弯曲的地──仪征江湾。

奔波的劳顿并没有将词人拉入梦中,而是长久地无法入眠。

他的心中充满了积郁和悲愤,一腔怨愤无处发泄,只好对江长啸,凭借反常的发泄行为来求取暂时的心理平衡。

黄机是一位怀揣恢复大志,关心兴亡的知识分子,他长期奔走呼号,颠沛流离,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希望得到当权者的重用。

例如《虞美人》中有“十年不作湖湘客,亭堠催行色”之句,《木兰花慢·次岳总干韵》中有“长年为客,楚尾头”之句,这都是词人长期奔波的真实记录。

一个“啸”字形象地暗示出作者奔走无果,壮志难伸,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满腔悲愤。

这是全词的“文眼”,是整首词感情基调的集中表现,也是上片写景的总起,下面的景色全由此一“啸”字引起。

“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惊”是对“啸”的反应,这是极写长啸的深沉和力度。

夜间本是鱼龙及各种水生动物休眠的时候,但它们突然听到裂耳的长啸,都惊跃骇游起来,就连沉在江底的鱼龙也不例外,以至江水搅起冲天巨浪,携着卷地的狂风,把海水举得很高很高,海上的小屋都被冲翻了。

这几句写得笔力遒劲,破空而来,想象奇特,而不游离江上的具体环境。

景为情生,是抒情主体心情绪的外化,情托景显,复杂愤懑的宇宙被海水、海浪、海风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声音、形象、感触三面并举,听觉、触觉、视觉三官并用,绘声绘色,气势磅礴,有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

下片变形象抒情为直抒胸臆,感情的格调也由愤转悲,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

”这二句既有沉郁丰富的思想涵,又是此情此景中作者情感轨迹的具体表现。

诗是吟了,但总觉得很不过瘾,因为作者本不想以诗人文士名世,而是胸怀“万字平戎策”,想做一个匡世济民,挽枯扶荣,能够驰骋疆场,扭转乾坤的真正男子汉。

作者曾在《郛燕飞·次斯远韵寄稼轩》中说:

“有心事,笺天天。

绣帽轻裘真男子,正须、纸上分今古,未办得,赋归去。

”在《虞美人》中也说:

“书生万字平戎策,苦泪风前滴。

莫辞衫袖障征尘,自古英雄之楚、又之。

”由此可见,作者的匡世大志不是诗所能挽留所能容纳的,他甚至愿意单枪匹马在战场上同敌人拼个你死我活。

他怀揣平戎之策安邦之计,为了它的被采纳到处奔波,长年流离,之楚之亦在所不辞。

然而,事到如今,江北的金朝依然长居不亡,自己的平戎之策又得不到当权者赏识,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眼见得岁月催人,功名难就,回首往事,心绪正如奔腾翻卷的江水。

因此,酒喝了一阵再喝一阵,进又无门,退又不忍,只有断断续续自斟饮,一声长叹两鬓霜了。

结句“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既是对南宋的沉痛哀惋,又是对自身的沉痛悲泣。

一代偏安江左的朝,就这样在屈辱求和中建立又消亡,即将把懦弱无能、终无建树的形象永远留给史册,在这样的社会悲剧和历史悲剧中,千万不要再考虑个人的功名了。

然而,此话还没有开口,就已热泪盈掬。

在这里,词人把个人的命运同的命运联系了起来,并看到了命运对个人命运的制约作用,看到了作为小人物对改变形象的无可奈,对挣脱自身悲剧也无可奈。

这种对人生悲剧原因的认识,正是“泪欲盈掬”的深刻缘由。

想象奇诡,夸合理是这首小词的显著特色。

因积郁而长啸,因长啸而起浪,人啸与海啸,心绪的翻卷同海浪的腾跃水乳般交融在一起,达到了情景相生又情景交融的高度统一。

词短情长,言简意丰,感情上大起大落是本词的又一特点。

用短调表现如此沉重的思想,愤郁有因,悲怆亦有因,志不得伸是因为当权者的怯懦无能,而当权者的怯懦无能导致了的积弱积贫,国势不振又决定了个人命运的悲剧,感情的大起突兀而不突然,感情的大落迭宕而不断流,极易在读者心目中激起思维的浪花,有余音绕梁的艺术魅力。

10.(08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小孤山①  [宋]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

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枋得:

宋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

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