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519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docx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与创新的加快,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

在多于财富处理的方式上,在通过存款或是购买理财来获取相应的增加值外很多人都倾向于将钱投入股市,据调查,我国股民数量已经超越了1.2亿,且仍有上升的空间。

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股票市场仍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我国股市的投资功能产生了制约还对我国货币政策才喊声了一定的影响。

如退市制度的不完善、上市欺诈内幕交易等。

按理论理论上说,股票市场的运行方向应该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成负相关,但是这一点在我国却不明显。

所以在采取对货币政策改革或是采取相应措施,当局应当考虑货币政策对股市带来的影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政策。

相较于西方国家,由于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过于频繁:

在2011年,央行先是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接着又下调过三次。

央行决定下调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5年2月5日公布并实施。

并且,为了提高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

而据巴克莱银行业的分析师预测,我国还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虽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抑制资产质量恶化,但也会使银行业的净息差产生很大的下行压力。

我国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满足今年春节这段期间的流动资金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使金融系统的压力增大。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和反腐行动,使大量资金流出,从而导致流动资金需求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大。

而近期的人民币贬值,可能会使资金外流情况进一步恶化,所以随着美元的不断回升,外汇占款将会下降,而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呈现趋势性下降。

另外逐渐成熟的结构性产品也使金融系统压力增大。

所以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表明,与股票市场的调节相比,我国更侧重于资金外流对资金流动产生的影响。

本文针对近期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研究其对股票市场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得出自己的见解。

关于这次降准,其带来的效果的呈现仍需要一段时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

经济上,有利于避免经济波动,保持松紧适度的流动性,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和价格稳定。

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我国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支农”和“支小”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以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所以我希望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我国频繁变动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这也是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的实证检验。

1.2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国内相关研究

针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情况,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

于东(2012)[1]认为我国经济存在不少潜在隐患,如:

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就2011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七次调整,他认为这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另外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的调控工具,它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金利玲(2012)[2]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存在滞后、不稳定的影响。

李琼(2011)[3]假设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与股票指数的运行趋势相反,两者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在牛、熊市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股市的作用效果,会受到当时的市场氛围的影响;金融指数是对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反映最显著的指标,其次是地产指数;在有效金融市场中,宣告日当天,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余时间均不显著。

冀芳(2011)[4]则提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后市能带来强烈的“利好”或“利空”影响。

孟庆晗(2012)[5]认为股票市场的出现与发展已逐步改变了货币市场中各种货币的结构与需求量;另一方面,随着股票市场规模与影响力的日益深化,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或多或少受到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

文先明,江辉,刘作(2012)[8]运用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央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对沪深300指数的影响,利用方差分解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沪深300指数的贡献度,从而研究认为: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波动,在短期内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长期内影响较小,而股票市场的波动对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影响。

同样的方法,张玺(2011)[9]也运用了相同的方法,并得出了相似的结果,他认为: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复杂性,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所以影响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用,使股票走势与存款准备金率变动与预期并不完全一致。

来志勒(2011)[11]在研究中运用事件分析法,对宣告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证券会分类的13个行业的股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并且,其变动对各行业股票收益的影响也是不对称,没有规律可循;投资者在普遍情况下,不能根据其调整而获取较高的收益。

并且他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偶尔会对股票收益产生影响,但大多数情况下,对股票市场是没有影响的。

关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与股市之间的非对称性关系。

兰泽琛(2012)[12]通过事件分析法,以某种影响股票价格的“特殊事件”为研究中心,通过研究这类事件的发生对时序性数据是否存在影响,以此来检验股票市场对事件的反应及程度。

实证结果表明: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且对金融行业和地产指数也有显著的影响。

同样的方法罗嗣亮(2010)[13]也有用到,研究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公告效应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短期影响。

王继锋(2011)[14]通过对上调存款准备金前后,股票市场造的收益率、流动性及波动性差异,运用事件研究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这一措施会使股票市场流动性下降,波动性增加,并会导致股票收益率呈反方向变动。

1.2.2国外相关研究

YongTang,YongLuo,JieXiong,FeiZhao,Yi-ChengZhang(2013)[10]通过对银行间货币市场和上海股票市场7年间两个主要货币政策(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的研究分析。

先简单介绍了其他国家货币政策是如何研究货币政策变化的,然后对比中国的货币政策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SHIBOR和上海股票市场,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最终表明:

需求和供给冲击以及货币政策的变化导致了股票市场的变化。

根据以上国内外文献可知,为了使结果更有科学依据,作者们通过实证分

析来研究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主要有回归分析法、VAR模型法和事件研究法等计量研究方法,但影响股票市场的因素很多,不能确定其变动是否是由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引起的,应认真分析。

本文将通过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前后,某行业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流动性、波动性的影响,并借鉴前人的优点,运用到自己的理论中,得出最终结论。

1.3本文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课题主要通过研究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机理,并结合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和股票市场的变化,通过搜集相关的资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运用所学到的计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分析的结果中,分析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

是本文的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

义,以及国内外的学者们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市影响的研究情况。

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历史、我国的变动情况以及对股票市场的作用机理,中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对比。

是对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是针对分析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相关建议。

2概述

2.1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

存款准备金起源于英国,1913年在美国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形成,最初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固定值,没有调整区间,一直到1935年以后才有了调整的区间。

由于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进而引起资本主义世界危机的爆发,使各国政府意识到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重要性,存款准备金制度便逐渐发展起来。

设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持银行清偿债务的能力,以增强人们对金融系统的信心,有利于稳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我国在1984年开始实施存款准备金制度,并逐渐发展完善。

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的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存款准备金率则是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存款准备金率是我国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2.2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

实施日

大型金融机构

中小金融机构

股市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调整前

调整后

幅度

沪指

2015年2月5日

20%

19.50%

-0.50%

16.50%

16%

-0.50%

 2.45%

2012年5月18日

20.50%

20%

-0.50%

17.00%

16.50%

-0.50%

-0.60%

2012年2月24日

21%

20.50%

-0.50%

17.50%

17.00%

-0.50%

0.27%

2011年12月05日

21.50%

21%

-0.50%

18%

17.50%

-0.50%

 2.29%

2011年6月20日

21%

21.50%

0.50%

17.50%

18%

0.50%

-0.90%

2011年5月18日

20.50%

21%

0.50%

17.00%

17.50%

0.50%

0.95%

2011年4月21日

20%

20.50%

0.50%

16.50%

17.00%

0.50%

0.22%

2011年3月25日

19.50%

20.00%

0.50%

16.00%

16.50%

0.50%

0.08%

2011年2月24日

19.00%

19.50%

0.50%

15.50%

16.00%

0.50%

1.12%

2011年1月20日

18.50%

19.00%

0.50%

15.00%

15.50%

0.50%

-3.03%

2010年12月20日

18.00%

18.50%

0.50%

14.50%

15.00%

0.50%

2.88%

2010年11月29日

17.50%

18.00%

0.50%

14.00%

14.50%

0.50%

-0.15%

2010年11月16日

17.00%

17.50%

0.50%

13.50%

14.00%

0.50%

1.04%

2010年5月10日

16.50%

17.00%

0.50%

13.50%

13.50%

0.00%

-1.23%

2010年2月25日

16.00%

16.50%

0.50%

13.50%

13.50%

0.00%

-0.49%

2010年1月18日

15.50%

16.00%

0.50%

13.50%

13.50%

0.00%

-3.09%

2008年12月25日

16.00%

15.50%

-0.50%

14.00%

13.50%

-0.50%

-4.55%

2008年12月5日

17.00%

16.00%

-1.00%

16.00%

14.00%

-2.00%

1.05%

2008年10月15日

17.50%

17.00%

-0.50%

16.50%

16.00%

-0.50%

-0.84%

2008年9月25日

17.50%

17.50%

0.00%

17.50%

16.50%

-1.00%

-4.47%

2008年6月15日

16.50%

17.50%

1.00%

16.50%

17.50%

1.00%

-7.73%

2008年5月20日

16.00%

16.50%

0.50%

16.00%

16.50%

0.50%

-1.84%

2008年4月25日

15.50%

16.00%

0.50%

15.50%

16.00%

0.50%

-2.09%

2008年3月25日

15.00%

15.50%

0.50%

15.00%

15.50%

0.50%

2.53%

2008年1月25日

14.50%

15.00%

0.50%

14.50%

15.00%

0.50%

-2.63%

2007年12月25日

13.50%

14.50%

1.00%

13.50%

14.50%

1.00%

1.38%

2007年11月26日

13.00%

13.50%

0.50%

13.00%

13.50%

0.50%

-2.40%

2007年10月25日

12.50%

13.00%

0.50%

12.50%

13.00%

0.50%

2.15%

2007年9月25日

12.00%

12.50%

0.50%

12.00%

12.50%

0.50%

-2.16%

2007年8月15日

11.50%

12.00%

0.50%

11.50%

12.00%

0.50%

0.68%

2007年6月15日

11.00%

11.50%

0.50%

11.00%

11.50%

0.50%

1.04%

2007年5月15日

10.50%

11.00%

0.50%

10.50%

11.00%

0.50%

2.16%

2007年4月16日

10.00%

10.50%

0.50%

10.00%

10.50%

0.50%

0.13%

2007年2月25日

9.50%

10.00%

0.50%

9.50%

10.00%

0.50%

1.41%

2007年1月15日

9.00%

9.50%

0.50%

9.00%

9.50%

0.50%

2.49%

上表选取2007年-2015年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到,我国在2007年经历了10次上调,此时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十分严重,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在2008年经过了9次调整,包括4次下调,这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影响。

此时我国出现投资过热,人民币升值压力大的现象,所以如此频繁的变动准备金率也是罕见的。

2008年到2010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增加货币供应量,减少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的准备金率开始回调。

然后在2010到2011年又开始上调直到2011年末才有下调的趋势,其中在2011年4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点,为20.5%。

这几年里,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过于频繁,这在西方国家是罕见的。

直到近几年,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状况才有所缓解。

不过近段时间,为了满足春节期间流动性资金的需求,我国又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有专业人士分析,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仍有下调的趋势。

而在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时候,通过影响股市的资金供给,来影响股票的价格指数。

2.3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与西方国家的差异

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于流动性不同的存款采取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

因为活期存款的流动性比定期和储蓄存款的流动性要高,所以活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定期和储蓄存款的要高,这主要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因为过度的发放贷款而导致流动性不足。

相比之下,我国则没有采取这一措施,在我国无论是活期、定期还是储蓄存款,存款准备金率都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我国对准备金存款实行支付利息制度,而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一般情况下不对其支付利息,商业银行经常把资金用于贷款或者用于投资,而现在因为法定准备金的要求,商业银行不能用这笔资金,如果要取得这一资金,需要支付利息,这样税收的额度就相当于用法定准备金投资获得的收益,加上利息成本。

在西方国家,存款准备金的信用调节功能逐渐减弱,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他们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已经基本降为0,更多的国家则不再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他们货币政策的工具。

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

一方面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

我国市场的参与者定价能力较低,仍需要中央银行的引导。

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内流动性过剩。

我国采取宽松的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中国在采取这一措施后不久就会面对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由于这样的经济环境,在较长的时期内,存款准备金制度仍会是有效的操作工具,并且,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环境,我国应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

2.4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2.4.1有利于保持货币供应量的稳定

根据货币供给理论,M(货币供应量)=C(社会公众所持有的货币)+D(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而H(高能货币)=C(社会公众所持有的货币)+R(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由以上式子得:

M=H[D/R(1+D/C)]/[D/R+D/C]

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当存款准备金率发生变化时,货币供应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且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供应量呈反方向变化,当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货币供给增加,这时人们手中持有的货币量较之他们愿意持有的要多,于是会将多出的部分用来购买一些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从而影响了股票的价格,使股票价格有所上升。

从2003年以来,由于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地预期,国外投资大量涌入我国,外汇的不断涌入导致我国的基础货币不断增加,因而造成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增加,从而会引起经济过热或产生泡沫。

中央银行为保持货币供应量稳定,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2003年至2004年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宏观经济的形势逐渐发生转变。

所以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可以预防资金的过度投放,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缓解通货膨胀。

在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严重的双顺差,存在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而2008年,由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我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得不面临这场经济危机的挑战。

所以,在2008年,我国先后调整了9次存款准备金率,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经济过热产生了抑制作用,直到2009年才有所缓解。

但在2010年,由于宏观经济出现了不健康的现象,使金融机构信贷规模不断增大,人们热衷于投资固定资产,使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CPI持续攀升,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加。

为了缓解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中央银行又开始转向紧缩的货币政策,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直到2011年6月才有了上调趋势。

从中体现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2.4.2对市场利率的作用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在影响了货币供应量和市场资金供给之后,会进一步影响市场利率,其影响程度和资金供求弹性有关,若市场上只有少数的资金受到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影响,而大部分资金供求相对平稳,那么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市场利率的影响较小。

若大部分资金供求富有弹性,会相应的变动,则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市场利率有较大影响。

所以,针对不同市场,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市场利率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资金大都是短期资金,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市场中会导致利率上升,资本市场资金趋紧,影响股市的供给量的变化使银行贷款资金的规模也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货币政策决定的利率水平会给股票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因为成本效应,还因为信息的作用。

2.4.3对股价指数的作用

中央银行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时,是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来使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股票价格指数。

也就是说,当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时,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加使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有所增加,从而影响了股票价格指数,使股票价格指数随之上涨,此时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提高社会支出水平和投资水平,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反之,若存款准备金率上涨时,股票价格指数则会随之下降,此时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2.4.4宣示效应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能清楚地看出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期,即反映了中央银行下个阶段宏观调控的目标。

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向社会公众和金融机构宣布自己政策意图的窗口,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会给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显著影响,并给居民和企业从金融机构可获取的贷款量带来影响。

当中央银行多次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时,表明中央银行已经发现经济过热的形势,并正在采取措施努力挽救,也说明中央银行在向市场释放紧缩的信号,多次的调整准备金率表明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态度。

人们通常通过研究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从而判断未来的经济形势,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投资和支出的情况,所以就形成了“宣示效应”,即通过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以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2.4.5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在股票市场上,当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动时,由于每个企业对资金的依赖程度不一样,此时准备金率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劳动力密集型的企业影响较小,而对资本密集型的企业影响较大,尤其体现在金融板块,当准备金率上升时,此时资金紧张,导致股价下降,并且会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对于资金周转不畅的企业,货币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破产。

3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市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从2010年1月12日到2015年2月4日央行调整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前后10天的上证指数日数据,数据来源:

存款准备金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上证综合指数月末收盘指数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经作者利用Excel软件整理,数据真实可靠。

为了研究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本文将选取的日数据分为16个子样本,每个子样本空间是存款准备金率变化前后10个交易日的上证指数收盘价,并对其求平均数(具体数据见表2)。

将存款准备金率表示为ZBJ,上证综合指数表示为SCI。

处理软件为Eviews6.0。

表2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历次调整的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

调整时间

调整后

上证综合指数20日平均数

2015年2月5日

19.50%

3223.69

2012年5月18日

20%

2817.8

2012年2月24日

20.50%

2911.46

2011年12月5日

21%

2866.27

2011年6月20日

21.50%

2523.74

2011年5月18日

21%

2658.7

2011年4月21日

20.50%

3004.25

2011年3月25日

20.00%

3029.07

2011年2月24日

19.50%

3019.67

2011年1月20日

19.00%

3123

2010年12月20日

18.50%

3189.28

2010年11月29日

18.00%

3263.08

2010年11月16日

17.50%

3206.36

2010年5月10日

17.00%

2540.67

2010年2月25日

16.50%

2204.88

2010年1月18日

16.00%

1975.67

3.1单位根检验

在时间序列的分析中,我们应首先考虑序列是否平稳,如果不平稳则认为这一序列存在单位根,一共有六种检验方法,通常用ADF进行检验,本文主要采取ADF检验。

表3:

单位根检验

变量

检验形式

ADF统计值

1%

5%

10%

结论

ZBJ

(C,N,1)

-0.6249

-4.0044

-3.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