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396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docx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知教学环节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接触时仍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理解和利用总有一些差别。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对照写出来的比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观察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有什么关系?

”学生大部分把几个比例一起观察研究,他们发现更多的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变化情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现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现了,但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只观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才能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

所以我再次提醒学生是看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有什么关系,不是这几个比例一起看。

这样学生终于发现一个比例中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又找其他几个比例验证,从而确定这个规律,总结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接着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在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

  但是在利用比例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困难还是不少。

很多学生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背诵的很熟练,但对于灵活运用还欠火候。

比如根据算式1/3×5/6=5/9×1/2写出比例,有些学生就蒙了。

其实从算式中应该想到,这是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写法,倒回去就可以。

但学生看不到想不到,在课堂上解释时仍有些学生糊里糊涂。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2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

“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

”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

然后再进行激趣:

“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

”“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

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

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

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

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先由旧知入手,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接着出示两个按一定比例缩小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并分别标有底和高的长度,让学生根据数据写出比例来,并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比例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再接着举例验证规律的成立,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应用性质。

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未曾想学生的想法与老师预设的就是不一样,在本课练习时遭遇了他们的“有力阻击”,他们另辟蹊径去思考,而且在那种题型的`背景下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许道理,实属我所未料。

题目是这样的:

  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

  第一位学生(金雁蓉)的回答是这样的:

因为这四个数都是偶数,所以它们能组成比例。

  第二位学生(毛逸宁)的回答是这样的:

因为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奇数,所以它们不能组成比例。

  我的点评:

四个数必须都是偶数才能组成比例吗?

四个数中如果有一个是奇数就不能组成比例吗?

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同意他俩的观点吗?

(暂时的沉默)

  两位学生都是本班的聪明学生,却都局限在数的外在形式上,看它们是否为2的倍数,从奇数、偶数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没有从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

看来学生的第一直觉与老师的预想(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不一致。

而且经他们两个一说,还把部分学生的思维给牵向他们的思路去了。

  此刻,是选择老师直接点拨(请大家先把最大的数乘以最小的数,再把中间两数相乘,看积是否相等,然后再作出判断。

)还是继续等待学生有正确的发现?

我选择了等待。

果然,一会儿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我想到了把四个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相乘,中间两个数相乘,如果乘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我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思考判断的。

(1)题6、4、18和12,把18×4=72,12×6=72,所以18×4=12×6,写出比例是18:

6=12:

4;第

(2)题4、5、6和8,把4×8=32,5×6=30,所以4×8≠5×6,不能组成比例。

”看来她理解很透彻,已经能学以致用了。

  “很聪明,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讲的非常好,能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依据充分!

  “我刚才也是这样想的!

”部分学生附和。

  “我认为我说的还是对的!

”毛逸宁坚持己见。

  “在这个题目中,你的判断刚巧符合正确结论,但推及其它题目呢?

似乎行不通吧?

”我提请他自我反思。

  他依然有一脸不服气,在思考怎么有力反驳我。

我当时为了教学进度没有停留作继续解释。

  课后想想,我的做法有些不妥,一来其他学生也许会以为毛逸宁的方法也行得通呢,二来也会影响毛逸宁同学后面的听课效果,他卡壳在那里就听不下去了呀!

这是一次失败的应对!

如果当时我能给其一个明确的反例,不就可以消除他的错误观点了吗?

比如我可以这样说:

如果把6换成32/5或6.4,它们四个数不就可以组成比例了吗?

(也许他还会反驳现在有了小数或分数了,而不是原来的整数了!

)我还可以这样说:

如果把5换成另一个奇数3,总符合你的三个偶数和一个奇数了吧,它们不照样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当时我能这样处理,课堂教学会更精彩,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只是当时的处理不细腻、也不智慧!

留下了遗憾。

  我们常说应对生成要灵动,可关键时刻还是拿捏不住,在应对时有些措手不及,免不了做些无效劳动,日后有必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情,真正沉下去,做好充分的预设再进入课堂才是教学之上策。

反思本节课,以后还需对学生的状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及准备,使自身能及时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生成更多精彩的课堂。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4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知教学环节并不复杂,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想说三个方面,一个是新知教学时的问题,另两个都是对教材中的习题的处理问题。

  其一: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观察前面的四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注意句中的用词——前面的四个比例,如果只观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可能还能容易些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

但是四个比例一起观察研究,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发现更多的就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变化情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现学生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现了,但是我没有让假扮他们立即作答,原因有二,一是我感觉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可能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二是举手的人数只有八、九个,面太少了。

面对这一情况,首先,我让学生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想法(举手的人稍微多了些——一半人左右),我还是没有全班交流,我继续加以启发“刚才我们把一个比例的四个项分为外项和内项,大家看看这些比例的外项和内项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如果有,可以同桌再交流一下。

”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效果很好。

  其二:

在对教材“练一练”的处理,练一练我没有先练,而是放到了练习十第4题后进行的(基本是整个练习的最后),在学生独立练习作出判断后,我进行了追问:

“你是怎样判断给出的4个数能不能组成比例的?

”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在上课之前我布置了前置作业。

但对于要学习什么新的知识学生是不知道的,让学生不通过看书,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我在课前就是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进行课堂教学。

从学生的前置作业看,对于观察你写的比例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或特点。

有12位同学发现了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

有5位学生发现交换比例中间的两个数或者是两端的两个数还能组成比例。

有4位学生发现一个比例可以写成8个不同的比例。

还有就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发现:

组成比例的两个比比值相等,比例有四个数组成。

  在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我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

这也就是本节课探究的重点是:

观察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课前,看了很多关于让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案例,案例中学生精彩的回答让我不禁感叹,也让我对今天的课堂充满了期待!

为孩子们更顺利地探究扫清基本的障碍,我把比例各部分名称的教学放在了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的环节。

可课堂上在这个探究的环节:

学生们能顺利写出6个不同的比例后,观察这些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有十来个学生举手了,当第一个学生说到: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我只好追问学生你能理解吗?

进行验证。

可是今天的探究似乎特别短暂,我期待着能听到其他不同的声音,学生没有给我惊喜!

他们似乎除了这个发现就没别的了,我有点沮丧,我试图继续引导他们:

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观察,还能发现什么吗?

教室里很安静。

课后,我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

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孩子的思维?

难道是孩子们课前预习阻碍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我在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呢?

我想这样的探究才会更有效!

  本次上的两节课应该是同课同构,很多环节很类似,包括很多的练习设计。

本节课虽探究时花得时间不多,但相关的练习却是变化很多,非常灵活。

尤其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

我在本节课只是渗透方法,并没有让学生写全8个比例。

让学生课后尝试写全,发现写时有什么诀窍。

接着,让学生用4个数字能组成比例吗?

如不能,可以从中换掉一个数,使他们能够组成比例。

每个层次的练习,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引导学生交流想法,进行尝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感悟到从比例的基本性质出发思考问题,则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一节课下来,发现了很多问题,时间很紧。

很多细节没有把握好,没有研究透,如用四个数能否组成比例。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教学本节课时,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主动建构知识。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自己选择例子来探索,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到结论。

让学生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唤醒了学生学习中一些零散的体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将这些体验“数学化”,提炼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发现、自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习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讨论,说出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依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顺利进行。

  2、用教材教,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因为学生对比的知识了解甚多,所以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时候,不是教师出示教材中的例子,而是让学生自己举例研究,使研究材料的随机性大大增强,从而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这样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归纳法研究的过程,并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整个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到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时,要求学生讲明理由,培养学生有根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填写比例中未知数时,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理由,还要求学生进行检验,这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7

  比例的基本性质片段1:

  师:

前面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敢不敢和老师来个比赛?

请同学们说一个比,老师也说一个比,看看谁最先判断出能不能组成比例?

(师生互动)其实咱们同学表现的很优秀,只不过老师用了另一种方法,才能判断的又对又快,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之中。

请同学们小组参考“导学案知识点二”,自学课本67页第二个红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片段2:

  师:

同学们,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你能发现吗?

自学后,请将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不过,你最好能举些例子验证一下。

  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着老师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导学案”上写着比例进行着验证。

  师:

现在,请前后四人为组,将你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积极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全班交流时,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3/8=6/16,追问:

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师:

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

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教师的这一问,刚开始学生还有疑惑,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老师把比例写错了。

  生:

老师,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

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

很有道理!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反思:

片段1中,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学生感觉有点枯燥,教师设计这个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下面的知识。

  通过上面的教学,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而是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判断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很快作出了判断。

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被激发了。

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包括反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8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在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时,我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重心,紧扣这一目的,设计了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质疑、分层题组训练的教学过程,通过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使暴露了一些问题。

  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多,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学,后小组交流,在巡视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大部分同学在自学进都能自学,基本能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

  二、全班交流时,大部分小组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个别小组有困难。

然后我提出质疑。

学生在汇报时,不太能清楚明白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我觉得可能是由于平时的课堂上没有良好的发言习惯,我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引导,也没有给学生锻炼机会,以致没有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水平有限,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改进。

  三、所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针对每一自学提示都设计了相应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说概念、说方法、独立说、同桌说、小组说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这么做,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合理有序地组织本组成员交流或完成练习,这一环节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想,在不断的尝试中,只要多努力,不仅学生,我们老师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021年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9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上黑板随便写几组比,教师马上说出能不能组成比例,想知道原因吗,请看课本34页,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

然后再进行激趣:

“通过自学发现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

”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

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

采用自学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

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

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