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9347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

《《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据的收集》教案 公开课2.docx

《数据的收集》教案公开课2

数据的收集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加工、整理.

2.进一步了解、掌握抽样调查与普查各自的优、缺点.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过程.开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2.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统计作为处理现实世界数据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必然要求素材本身的真实性,以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大家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数据的收集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合理收集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了解某些情况而采取的两种调查方式:

普查与抽样调查,并要求掌握总体、个体、样本这些根本概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知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使收集的数据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如何使所收集到的数据更真实、可靠地反映总体情况.

Ⅱ.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

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华三位同学的调查结果:

小明:

在公园里调查了1000名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

表〔一〕

比较一下上述两种表示各自的优越性.

小颖:

在医院调查了1000名老年病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表一〕

[师]比较一下小明与小颖所得数据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小华:

调查了10名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如下表所示:

[师]你同意他们三个人的做法吗?

说明你的理由.

[生1]小明调查的对象选自公园里的老年人.常去公园里活动的老年人,平时一定注意身体的保健,一定注意修身、养性、加强体育锻炼,所以身体较健康.另一方面,公园建在城市里,相对于农村中的老年人去公园的较少.这1000人中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城市和乡村等等不同层次的老人是否都有所选取.选取人数的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都是我们在收集数据中应该考虑的.所以,我认为小明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生2]小颖收集的数据来自医院看病的1000名老年人.这局部人相对体质较弱.我认为用这些数据得到的调查结果不准确.因为收集的数据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生3]小华仅仅调查了10位老年人.因为样本太小了,所以不能据此推断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师]抽样调查应注意什么?

[生]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师]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局部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局部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局部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

2.议一议

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

与同伴交流.〔略〕

分析:

〔1〕调查目的:

了解某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一年中生病的次数.

〔2〕总体:

该地区所有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

〔3〕个体:

该地区符合条件的每一位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

〔4〕样本:

抽取1000名老年人一年中生病的次数是总体中抽取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1000.

[师]你认为年龄多大算老年人?

[生]65岁以上〔70岁以上……〕.

[师]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我们以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男60岁,女55岁为标准.确定调查对象,某地区55岁以上的所有人员一年中生病的次数作为总体.

[生]可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该地区10%的老年人一年生病次数.求其平均生病次数.

[师]〔1〕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

〔2〕你认为城市与乡村中的老年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健康状态是否有明显差异,不同年龄段60岁~70岁老年人,70岁~80岁老年人的差异.抽取样本时,是否考虑其所占的比例?

与同伴交流.

3.想一想

抽样调查时应注意什么?

[生]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

4.小结

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中的一局部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的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

Ⅲ.课堂练习

设计一个方案,了解你所在地区所有八年级学生最喜欢的学科.

分析:

〔1〕确定调查目的〔2〕分清总体、个体〔3〕抽取样本〔4〕设计调查表收集数据〔5〕由样本特征数估计总体.调查表〔略〕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

Ⅴ.课后作业

习题5.2

1.为了完成以下任务,你认为采用什么调查方式更适宜?

〔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

〔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

解:

普查:

〔1〕

抽样调查:

〔2〕〔3〕

2.电视台需要在本市调查某节目的收视率,每个看电视的人都要被问到吗?

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

你认为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作的调查结果一样吗?

解:

〔简答〕不需要问到每个人.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不能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因为他只代表了中学生这个群体的收视率,没有广泛性.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作的调查结果一定不一样.所以在调查中要注意3点:

〔1〕样本的广泛性.〔2〕代表性.〔3〕样本的大小.

Ⅵ.活动与探究

1.随机调查,就是按时机均等的原那么进行调查,亦即总体中每个个体被调查的概率都相同.

2.抽样方法简介

〔1〕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会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并列出相应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难点:

正确列出统计图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开工程做调查,教师制作好投影片或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问题〕

提问:

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

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开工程。

A、篮球  B、排球  C、足球  D、羽毛球  E、乒乓球

〔每小组分别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

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

二、想一想

〔投影显示问题〕

问题:

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

〔如果统计结果非常明显,教师可做适当改变或转移到课本第159的例子〕

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

〔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

三、活动与探究

〔学生交流各自课前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统计的方法,教师对参加交流的同学加以肯定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本问题除了课本上给出的列频数公布表、频率公布直方图外,还可以提醒学生用数据的其他表示方法进行统计,如画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四、讲解概念

1、频数:

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2、频率:

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在讲解这两个概念时,切忌不要生搬硬记,要结合上述具体情况加以分析,让学生体会其意义,如有25人喜爱篮球运动,那么把篮球的频数记为25,再用25除以全班总人数即得喜爱篮球运动的人的频率〕

五.做一做

对课本158页“读一读〞进行统计,看看哪个汉字的使用频率最高?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频数、频率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学会用正确的统计方式表示一组数据。

2、理解频数、频率。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总体说明

〔1〕本节的主要内容包含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2〕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在此根底上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3〕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熟练的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第一课时

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

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解决过程

环节1:

学生举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实例;

回忆概念“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平行四边形〞

并据此性质从图16.1.1中找出平行四边形。

环节2:

【探究】

学生操作探索:

如图16.1.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图16.1.2,用剪刀把

ABCD从方格纸上剪下,再在一张纸上沿

ABCD的边沿,画出一个四边形,记为EFGH。

ABCD中连接AC、BD,它们的交点记为O。

用一枚图钉在O点穿过,将

ABCD绕点O旋转180度。

观察旋转后的180度和纸上所画的

EFGH是否重合。

根据观察结果,运用上一章所学的知识,你能探索出

ABCD中存在哪些相等的边与相等的角?

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再试用文字总结,得“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注意:

平行四边形中对边是指无公共点的边,对角是指不相邻的角,邻边是指有公共端点的边,邻角是指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而三角形对边是指一个角的对边,对角是指一条边的对角.〔教学时要结合图形,让学生认识清楚〕】【〔相邻的角指四边形中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注意和七年级学的邻角相区别.教学时结合图形使学生分辨清楚.〕】

环节3:

理解和稳固:

例1如图16.1.4,在

ABCD中,∠A=40度,

求其他各个内角的度数。

例2如图16.1.5,在

ABCD中,AB=8,周长为24,求其余三条边的长

环节4、〔随堂练习〕

1.填空:

〔1〕在

ABCD中,∠A=

,那么∠B=度,∠C=度,∠D=度.

〔2〕

ABCD中,∠A—∠B=240°,那么∠A=,∠B=,∠C=,∠D=.

〔3〕如果

ABCD的周长为28cm,且AB:

BC=2∶5,那么AB=cm,BC=cm,CD=cm,CD=cm.

〔4〕在

ABCD中,如果EF∥AD,GH∥CD,EF与GH相交与点O,那么图中的平行四边形一共有.

第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

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二解决过程

环节1

1.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是: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①具有一般四边形的性质〔内角和是

〕.

②角: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边: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环节2【探究】:

在像上节课有图16.1.3那样的旋转过程中,让学生探究OA与OC、OB与OD的关系

〔1〕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注意:

教学时要讲明线段互相平分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如图,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假设AC与BD互相平分,那么有OA=OC,OB=OD.

环节3:

理解和稳固:

例3如图16.1.6,在

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与点O,△AOB的周长为15,AB=6,那么对角线AC与BD的和是多少?

环节4、〔随堂练习〕

1、如图,

ABCD中,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C=8,OB=6,那么OA=,OC=OD=BD=

2、在

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C+BD=24,且AC=3BD,那么OA=OB=

3、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周长等于48,

1一边长12,求各边的长

2AB=2BC,求各边的长

3对角线AC、BD交于点O,△AOD与△AOB的周长的差是10,求各边的长

第3课时:

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一、重点:

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

难点:

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性质的应用

二、解决过程

环节1:

学生回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环节2:

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例1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比它的邻角大42度,求四个内角的度数。

例2如图,在

ABCD中,AE垂直于CD,E是垂足。

如果∠B=42°,那么∠D与∠DAE分别等于多少度?

 

例3如右上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两条对角线的和为36厘米,CD的长为5厘米,求三角形OCD的周长。

环节3:

学生实践操作:

在方格纸上画两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假设干点,过这些点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用刻度尺量出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的长度。

学生探索:

你发现什么结论?

在其中一条直线上再取一点,验证一下。

教师给出概念“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学生试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环节4:

学生稳固:

例4如图,如果直线m∥n,那么△ABC的面积和△DBC的面积是相等的。

你能说出理由吗?

你还能在两条平行线m、n之间画出其他与△AB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第4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综合练习

一、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综合应用

难点:

开展学生进一步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过程

环节1:

学生回忆:

平行四边形性质。

题组一:

〔复习〕

1、在

ABCD中,假设∠A+∠C=130,那么∠A=    ,∠B=    。

2、在

ABCD中,假设周长为40厘米,两邻边AB与AD之比为:

3:

2,

那么CD=    AD=    。

3、ABCD中,∠A:

∠B:

∠C:

∠D的值可能是〔〕。

A1:

2:

3:

4 B1:

2:

2:

1 

C1:

2:

1:

2 D2:

2:

1:

1

环节2:

例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10cm,AD=8cm,AC⊥BC,求BC、CD、AC、OA的长以及

ABCD的面积.

分析:

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可得BC、CD的长,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C的长.再由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得OA的长,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高为此底上的高〕,可求得

ABCD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学学过,再次强调“底〞是对应着高说的,平行四边形中,任一边都可以作为“底〞,“底〞确定后,高也就随之确定了.〕

解略.

环节3:

题组二〔稳固〕

1、在

ABCD中,AB=10,AB与CD之间的距离为6,那么S

ABCD=

2、平行四边形一边长为10,那么它的对角线长度可以为〔〕。

A.8和12B.20和30C.6和8D.4和6

3、平行四边形被一条对角线分得的两个三角形〔〕。

A、关于该对角线成轴对称

B、关于该对角线的中心成中心对称

C、既关于该对角线成轴对称,又关于该对角线的中点成中心对称

D、既不关于该对角线成轴对称,又不关于该对角线的中点成中心对称

环节4:

思考与探究〔提高〕

1、如图,假设P点是

ABCD内的一点,连接AP、BP、CP、DP,假设△APB的面积是40平方厘米,△BPC的面积是25平方厘米,△CPD的面积是15平方平方,请问根据题目所给条件能求出△PAD的面积吗?

如能,请求出△PAD的面积;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