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历史地位.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8944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历史地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太原历史地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太原历史地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太原历史地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太原历史地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历史地位.docx

《太原历史地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历史地位.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原历史地位.docx

太原历史地位

太原历史地位

太原:

九朝古都的历史脉络

太原新闻网2019-04-1622:

46来源:

太原日报新

太原论坛

“日前召开的太原市规划委员会2019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把太原市城市性质定位为:

山西省省会,

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nb

sp;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中国古都学以为,凡中国古代独立王朝或政权的都城(含陪都),有准确的年代,其遗址的地理位置确切,距现在有关城市较近,都可叫做古都。

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的太原在古代曾经9次为都,在中国古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创造并保留了丰厚多彩的晋阳文化。

史上九次为都

太原的前身晋阳城,春秋战国之际是赵国的都城。

春秋末期,封建因素增长,晋国公室衰微,出现了范、中行、智、赵、魏、韩“六卿专权”的局面。

六卿之一的赵简子,为了在斗争中取胜,命其家臣董安于,于公元前497年,在太原盆地北缘修建了坚固的军事城堡,该城因建于晋水之阳,故曰晋阳城。

赵简子利用晋阳城的战略优势,打败了范氏、中行氏,掌握了晋国的实权。

他的儿子赵襄子在晋四卿晋阳之战中,又联合魏、

韩,一举击败了智氏,三家分晋,从而拉开了战国的帷幕。

赵襄子以晋阳为都,建立了赵国。

公元前423年,赵献子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中牟(今河南鹤壁)。

晋阳为赵国初期都城共计74年。

晋阳城在十六国北朝时期曾是前秦末都和北齐“别都”。

十六国时期,西北游牧民族氐族建立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前秦皇帝苻坚被杀,苻坚的儿子苻丕在晋阳称帝,晋阳为前秦都城两年。

北魏末期,占据晋阳的军阀高欢把持了北魏朝政,于公元532年由洛阳迁都邺,建立东魏。

高欢在晋阳建大丞相府,遥控东魏政权,晋阳实际上是东魏的统治中心,当时号称“霸府”。

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东魏皇帝自立,建立北齐。

北齐的都城虽然还在邺,但晋阳是高氏父子的创业之地,北齐统治者将晋阳定为“别都”。

北齐历代皇帝多住于此,并在此大兴土木,起造宫殿,还在晋祠和西山修筑离宫别墅,凿建石窟寺庙。

晋阳是北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唐代太原称北京,是大唐帝国的陪都。

晋阳是唐朝的“龙兴之地”,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此起兵,建立了强大鼎盛之唐王朝。

晋阳是北方军事重镇,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突厥、回纥南下的前哨阵地。

太原还是女皇武则天的故乡,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刚刚登基,就把太原定为北都。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太原为北京。

晋阳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其形制规模达于鼎盛。

当时“城周四十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

唐代的晋阳由西、东、中三座城池组成,仅城门就有24座。

西城又称“都城”,城中犹有晋阳宫城(一称“新城”)、仓城、大明城三座内城;东城在汾河之东,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并州长史李勣筑;中城当东西两城间,跨水连堞,建于汾水之上,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并州刺史崔神庆筑。

城外西北隅则有汛期防洪、平时防卫的罗城。

整个太原府城俨然一座城中有城、城

外有城、群城丛峙的巨大城市集群。

其规模恢宏,经济富庶,人文昌盛,水光山色,可谓太原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占领了长安,唐僖宗命盘踞晋北的沙陀酋长李克用南下,进攻黄巢。

李克用带领沙陀骑兵,长驱直入,攻入长安,被唐王朝封为河东节度使、晋王。

李克用以晋阳为都,建立晋政权达17年,占据当时北方半壁江山,与朱温所建的后梁对峙。

公元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帝,于同年攻入开封,灭掉后梁,建立后唐。

后唐先以太原为西京,后改为北京。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利用晋阳的险要地位,起兵称帝,南下中原,灭掉后唐,建立后晋。

晋阳为后唐陪都14年。

其后,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称帝,南下中原,建立后汉。

后晋、后汉以太原为陪都共15年。

因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沙陀族人,所以,历史上称后唐、后晋、后汉为“沙陀三王朝”。

五代末期,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以晋阳为都,建立割据小政权北汉。

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二年(969年)亲征北汉,遏汾、晋二水围灌晋阳。

晋阳城坚垒固,久攻不克,加之瘟疫流行,宋军不得已退兵而去。

开宝九年(976年),宋廷派大将党进、潘美带兵再伐北汉,适赵匡胤病死开封,宋军回师。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五路大军围攻太原,在太原以北之石岭关打破契丹援兵。

北汉主刘继元粮尽援绝,守城无望,率臣投降,北汉灭亡。

晋阳为北汉都城28年。

宋太宗平北汉后,鉴于晋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特别是多次建都的历史,害怕有人利用晋阳,再次建都割据,危及宋朝统治,于是下令将晋阳城付之一炬,又决汾、晋两水灌城,一座千载名城遂成废墟。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宋将潘美奏请,在原晋阳城

以北的唐明镇基础上,建起新的太原城。

宋元明清时期的太原城,战略地位仍然重要,但时过境迁,从此失去了建都的条件。

在中国古都城市中异常显赫

古代太原建都多为少数民族和割据政权都城,或者只是中央王朝的陪都,但建都的时间跨度之长,王朝政权之多,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重要,在中国古都城市中异常显赫。

除北京、西安、南京等八大古都外,是其它古都所不能比拟的。

而古都文化表现为民族融合、兼容并蓄等多元性,这种古都多元文化现象是由古代太原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特点、人文因素所决定。

从地理位置看

太原地当山西高原中央腹地,自古为河东——山西地区的中心。

历史上无论上古时代政治中心在中原,还是中古秦汉时期西移关中,以至晚近以来北徙京蓟,它始终处于中央肩背或者说是肘腋位置,中央在中原,它隔一条黄河;中央移关中,它还是隔一条黄河;中央至京蓟,它则隔一座太行山。

也就是说,它一向处于与京畿相表里相依托、与首都共安危共存亡的地位。

从地理形势上看

山西东为太行山,西为吕梁山,北有万里长城,南有黄河天堑,自古有“表里山河”之称。

境内各类地形发育充分,山地、丘陵、川谷、盆地,纵横交错,关隘林立,极宜隐蔽腾挪,又不失运动转输之便,是以极富战守回旋余地,正如古人所谓“东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岭,北扼东陉、西陉关,是以谓之四塞也”,太原

位于四塞之中央,它的周边有石岭关、天门关、赤塘关、阴地关、南关、旧关、娘子关、龙山、蒙山、卧虎山等关山环绕,大地形、小地形构成层层易守难攻、可进可退的天然屏障。

古人用“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来形容太原的地理形势,可谓恰到好处。

太原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不能成为长足开放而辐射天下的大古都;而天造地设的险要地理形势,又赋予太原以控制全局的独特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往往成为割据政权的都城,或者中央王朝不可忽视和缺少的别都与陪都。

从经济区域位置看

太原地处我国古代中原旱地农耕经济区和北方草原游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

在中国古代史上,从战国、两汉到隋唐、五代,我国北方地区自然形成了一条西南——东北的农牧分界线,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划出这条界限从黄河岸畔的龙门到渤海之滨的碣石,正从北方重镇太原穿过。

这条分界线以北,是以游牧民族为主的草原经济带,分界线以南,则是汉民族为主的旱地农业经济区。

分界线南北的两种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了古代中国旷日持久的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

而这种民族冲突和融合,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中原王朝的兴衰治乱。

太原处于这条分界线的中段,位扼南、北、东交通要冲,于是不可避免地成为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的重要中心。

每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农业区域就向北发展,靠近中原的一部分游牧民族,接受先进的农业文化,变牧为耕;同时,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将部分游牧民族迁入汉族农业区。

以上两种情况,使大批游牧民族融合进华夏族大家庭中来。

为了巩固融合成果,阻止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统治者总要加强北边防务,于是太原便成了中原王朝的北边巨防重镇,或者建为陪都。

而当中原王朝衰落之时,分界线以北的少数民族便乘机南下,建立政权,使中原处于战乱动荡之中。

此时的太原,又成了少数民族南下时首当其冲的桥头堡。

之,太原历来处于各民族经济生产生活方式所体现的不同文化相碰撞的接合地带,既便于游牧族政权在此建立都城,又适合中原王朝在此设陪都。

宋代以后,我国北方民族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业区域扩大稳定,农牧分界线北移到了外长城一线。

晋阳城在宋代初期的统一战争中被烧毁。

虽然不久便崛起新的太原城,但随着农牧分界线的北移,我国北方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割据政权,太原也就失去了建都的条件。

从这一点看,太原的发展总是和全国、全民族的历史进展休戚相关。

学术研究为城市定位提供理论支撑

古都问题历来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

从《考工记》到《管子·度地》,从司马迁的《史记》到后来的历代史书,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古都的资料。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建立了中国古都学会,中国古都学才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太原在古都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就引起了史学家的重视。

明末清初的著名史学家顾炎武在其著作《历代宅京记》中,将太原与关中(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大古都列为专篇,相提并论,其地位可见一斑。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古都学会的创建者之一、已故陕西师大教授史念海先生生前曾多次表示:

古都太原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应该深入研究,并建议成立太原古都学会,专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中国古都学会现任会长、陕西师大博士生导师朱士光教授积极支持省城学术界筹备建立山西古都学会,开展太原乃至全省的古都研究。

2019年8月,正值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中国古都学会、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师范学院在太原联合举办了“纪念太原建城25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19年年会”,全国古都学界百余名专家学者云集太原,共同研讨太原灿烂辉煌的建都历史及其在中国古都史上的重要地位。

会议收到论文70余篇,

将太原古都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2019年8月,由中共太原市委宣传部、山西省古都学会、太原师范学院联合举办了“太原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内地、香港、台湾及日本等国家地区的学术论文100余篇,会后出版发行了《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论文集。

两次学术会议为太原“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这样的科学合理的城市定位提供了基础理论支撑。

(作者系太原大学教授、山西省古都学会秘书长)

太原的历史地位被严重低估和忽视了

太原的历史比西安更加悠久,太原自古影响力不比西安低,太原需要被研究和学习的太多了,山西随便拿出个县来够你学半年

gchhcg

2019-08-1918:

25:

07发布

3个回答

∙回答

∙879208529|2019-08-1918:

25:

24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大夏、夏墟、大卤、太原、晋、晋阳,在远古太原的这六个名字中,有的流传至今,有的沉入了

历史的谷底。

太原多别称,人们最乐道的是“晋阳”和“并州”。

晋阳,《水经·晋水注》谓“城在晋水之阳,故曰晋阳矣”。

其沿革前已述其详,由肇建始,至隋唐达于鼎盛,持续发展15个世纪,直至宋初被人为堕城前,曾长期为太原郡、太原府治,以至被兼称“太原”。

它即是与原晋阳太原府仅一河之隔的唐明镇新建太原的前身,人们以晋阳为太原的雅称,是很自然的。

今太原地区的晋阳堡、晋阳湖、晋阳饭店等,皆取义于古晋阳城。

并州、并:

《周礼·职方氏》说大禹治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其一,地当今河北中部及山西中北部。

《晋书·地理志》谓“而云并者,盖以其在两谷之间也”。

汉魏迄唐宋沿古制长期置并州;历代辖地参差而渐次紧缩至汾河中游,治晋阳太原府。

待到并州的建制早已撤销,依然被习惯地呼作“并州”。

明江南诗人浦源《并州寒食》:

“梦人故国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

”唯其如此,至今并州被用作太原的别称,而又以太原简称“并”。

新闻报道常有“„„抵并”、“„„莅并”,意谓他们抵达太原。

今太原的“并州路”、“并州剧院”。

“并州饭店”等,亦盖出诸此。

古来太原还有大夏、夏墟、平阳、大卤等称谓。

大夏、夏墟:

这两个名字其实是一个概念。

《左传》昭元年(前541)“迁实沈于大夏”。

杜预注:

“大夏,今晋阳县。

”何以太原又名“大夏”?

《帝王本记》说“禹自安邑都晋阳,至桀徙都安邑”。

这就是说,既然夏禹曾以晋阳为都,那么称晋阳为“大夏”自属顺理成章的事。

墟者,故址,故城。

《广雅·释诂》:

“墟,尻(地,居)也。

”王念孙疏证:

“邱、墟皆故所居之地。

”《战国策·齐策六》:

“破万乘之燕,复齐墟。

”朱德《和董必武同志·三台即景》:

“城郭成墟人杰在,同趋新厦话离衷。

”一言以蔽之;夏墟与大夏系同义异称。

平阳:

据《帝王世纪》,帝尧做天子前曾居晋阳,做天子后建都平阳(今临汾)。

世代相传“尧都平阳”,亦便称其故居做“平阳”。

大卤:

《春秋》昭元年(前541):

“晋荀吴帅师败狄于大卤。

”杜预注:

“大卤,大原晋阳县。

„„《谷梁传》云:

‘中国曰大原,夷狄曰大卤。

’”所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

夷狄何以称“大卤”?

因为古来晋阳汾东多盐碱斥卤之地。

据《元和郡县志》卷13记载,晋阳汾东直至唐代井水还咸苦不能食饮,要靠渡槽“晋渠”吸引汾西的晋水供吏民之用。

至若古来周边夷狄旌称“大卤”,而中国华夏族称“大原”偏不称“大卤”,系出于“盐碱斥卤”既不过是晋阳的个别局部,在偌大晋阳地区并不具有代表性;又所宣扬者非属一方真善美方面,人们不喜欢它。

太原形胜在晋祠,太原灵脉在晋祠。

“叔虞百里,居之河汾。

帝刻桐叶,天书掌文。

礼以成德,乐以歌薰。

天子无戏,唐有其君。

”这是南北朝时期流落北国的大诗人庾信写的一首《成王刻桐叶赞》。

诗中描述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桐叶封弟”的故事。

周成王封叔虞于唐。

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

叔虞传位于其子燮父,改国号为“晋”,这便是晋国的由来。

因为在上古时代,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国,隋末起兵于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得天下以后,把新兴的国家命名为“大唐”,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直到今天旅居海外的华人,都

以唐人后裔为荣,甚至把大片华人聚集地命名为“唐人街”。

追本溯源,唐文化的发祥地就在山西太原。

在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太原曾经是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只要来过太原的人,都会深深地陶醉在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之中。

太原,是国北方的文明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十万年之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

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又告诉,在七、八千年前的母氏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

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

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

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

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

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

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

唐代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

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

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

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于太原,遂因此扩建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

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历史背景

原,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

国最早诠释词义的专著《尔雅》说:

“广平曰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原”之妙用。

太,古通“大”,如太宰亦作“大宰”,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

国最早记载“太原”的文献,首推《尚书·禹贡篇》和《毛诗·小雅·六月》。

前者是为“既载壶口,治滩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后者则为“薄伐严狁,至于太原”。

前者所谓壶口,即迄今闻名于世的吉县西黄河壶口瀑布,梁、岐是吕梁山于不同地段的不同称谓,岳阳为太岳之阳(南),都说的是当今晋南,显然指的汾河下游广袤平川地区。

后者据顾亭林《日知录·太原》条,则在今甘肃平凉为中心的泾水上游平川地带。

《禹贡》太原也罢,《六月》太原也罢,显然都已超逾当初《尔雅》地形名——通名而进入地区名——专名了。

诚然,这类“太原”系作为地区名出现,还不是建制名。

太原成为建制名,而且指现今太原市一带,是战国后叶的事。

《史记·秦本纪·白起传》记载了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初置太

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

因为晋阳是太原郡郡城和后来太原府府城,从此晋阳也就兼称太原了,如此称谓直至隋唐五代不改。

太原盆地尽管比不上汾河下游的晋南平坦辽阔,却在多山的山西相对地仍不失“大平原”之誉。

这里特别值得提到者,应是唐北京太原府。

当时晋阳是唐朝的北方重镇,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其形制达于鼎盛。

据《永乐大典》卷5204《太原志》引《晋阳记》说,“城周四十里,东西十二里,南北八里二百三十二步”。

那时候,太原由横跨汾河以西城为复体的西、东、中三座城池组成,仅城门就有24座。

西城又呼都城,城中尤有晋阳宫城(一称新城)、仓城、大明城三座内城,城外西北隅则有汛期防洪、平时防卫的罗城。

这俨然一座城中有城、城外有城、群城丛峙的巨大城市集群。

其规模恢宏,水光山色,人文昌盛,可谓太原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诚然,太原之指以晋阳为中心的当今太原盆地,见诸载籍始于上述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然而,在司马梗定太原、秦置太原郡之前,早已有后来成为太原郡城的晋阳了。

据《战国策·赵策一》,晋阳城系由赵简子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

《春秋》定十三年(前497年)记载“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作“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则云“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

这说明晋阳城的肇建,至迟可溯于公元前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历史了。

文化特色

从人文环境来说,太原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

从夏商周直到宋元明清,先后有群狄、诸戎、匈奴、鲜卑、羯、氐、羌、突厥、回纥、吐谷浑、女真、契丹、蒙古、满等民族在此与汉民族进行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或缘于仿效,或缘于抵御外敌,保家立国,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如杜佑在《通典》中说的“并州近狄俗,尚武艺”,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

太原“乱世出英才”,“并州自古多英豪”。

晋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原人见多识广,对于战争极为熟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意识很是普遍。

历朝历代统治者利用这一优势,在当地招募、组织素质精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这是晋阳在历史上占据重要战略地位的人文因素。

参考文献:

XX百科~~~~~~~~有点乱,将就看吧......∙添加评论

评论读取中...

取消

∙473722463|2019-08-1918:

26:

20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太原历史地位

【太原——晋商之都】

“晋商”特指明清晋商。

明清时期山西商人纵横捭阖,曾一度在全国商业、金融业中独领风骚,在中国商业金融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其影响至深至远,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深掘的文化宝藏。

因此,研究历史上的晋商活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所谓晋商是从地域上来讲,从时代上看,历史上都有晋商,即山西籍商人均可谓晋商。

但从时间上讲,我们现在所讲的晋商是指明清时期的晋商,现代晋商已习惯称新晋商。

那么,为什么晋商特指明清晋商呢?

因为此时代的晋商不仅仅是海内最富,财力雄厚,活动面广,经营范围广,更重要的是具有新的经济因素。

大家知道,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会有什么变化呢?

明清晋商在这方面有代表性,即此时的晋商不同于以往时代的晋商,而是有了新的经济因素,即已成为地域性商人集团,虽然这种集团模式是松散的。

但这种地域性商人集团是以往历史上没有的现象,它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经济发生着变化。

此说法的理由与根据有四点:

一是有了会馆,二是创建了联号制,三是创建了两权分离制,四是创建了人身顶股制。

会馆

=所谓会馆,是以地缘为纽带形成的松散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山西会馆遍布全国各大商埠计300多个,它的功能主要是:

一是联络乡情,二是维护同乡同行商人利益,三是祭祀神祗,尤以关公为主,四是庆典活动场所。

晋商会馆体现和传播了地域文化,推动了商人在交流中走向融合。

=所谓联号制,就是对所经营的在各地不同行业商号以子母形式进行管理。

如太谷曹氏励全德账房管理在江南各地的商号,用通玉账房管理在东北的各商号,三晋川商号管理在山东的各商号。

如励全德辖彩霞蔚绸缎庄,彩霞蔚辖张家口锦泰亨、黎城瑞霞当、榆次广生店、太谷锦生蔚。

各号之间又可酌应剂虚,相互支持。

=所谓两权分离,即资方聘任经理后,不再干预号事,由经理全权负责,这已经含有近代经营制度性质。

=所谓人身顶股制,即资方出资顶股,经理、伙计按资历、能力也以人力顶股分红,从而调动了员工积极性。

上述几点都反映着明清晋商经营制度已有一定组织形式,其经营制度具有近代经济意义。

之所以明清晋商研究为各界重视,因为它反映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

那么,太原与明清晋商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太原是晋商之都。

首先,以历史眼光看,明代太原府领五州二十县,包括今忻州所辖地域、晋中部分地域、阳泉吕梁部分地方。

具体有代州、宁武、偏关、河曲、保德、兴县、岚县、原平、五台、静乐、定襄、忻州、寿阳、平定、文水、祁县、浑源、太谷、榆次、阳曲等等。

清代太原府辖一州十县,具体有阳曲、清徐、交城、榆次、太谷、文水、祁县、岢岚州、岚县、兴县等。

清代的山西包括现在呼市的归绥六厅,包括察哈尔部分的朔平府,包括部分察哈尔、丰镇的大同府均属山西巡抚管辖。

历史上的太原,又称晋阳、并州,均是山西中心地带,其作用辐射全省各地。

在清代晋商中,票号三大帮中祁县、太谷二帮均为太原府辖,虽然在行政上并无归属,但却在经济、金融等方面辐射到。

可见,太原府是当时晋商的重要基地。

这是其一。

其二,从业务经营上讲,太原府商人是晋商中的主力军。

众所周知,汉口是长江沿岸的大商埠,工商业繁华。

据光绪年间《汉口山西陕西会馆志》载:

山西陕西驻汉镇各业有:

太原帮、汾州帮、红茶帮、合茶帮、卷茶帮、西烟帮、闻喜帮、雅帮、花布帮、西药帮、土果帮、西油帮、陆陈帮、

匹头帮、皮货帮、众账帮、核桃帮、京卫帮、均烟帮、红衣帮、当帮、皮纸帮等23个商帮。

在这23个商帮中,以地域区分的仅有太原、汾州、闻喜三帮,其余的都是行业帮,而各帮中都以太原帮为首,充分说明太原府商帮在晋商中发挥着主轴作用。

其三,太原府作为明清时期山西地方的首府,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对全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