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582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docx

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环境检测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6月

目录

一、行业监管体制与产业政策法规4

1、主管部门及监管体系4

2、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5

(1)主要法律法规5

(2)产业政策6

二、行业概况8

1、行业市场规模与发展现状8

2、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11

(1)环境监测向“智慧环保”延伸11

(2)水质监测成为环境监测的重点发展方向12

三、行业壁垒12

1、准入壁垒12

2、资金壁垒13

3、技术壁垒13

4、品牌壁垒13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4

1、有利因素14

(1)社会进步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14

(2)环境监测已成为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14

(3)政府力推环境监测市场化15

2、不利因素15

(1)检测业务单一,成本高规模小15

(2)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水平较低16

(3)社会责任意识缺乏,公信力遭质疑16

五、行业的上下游关系及产业链分析16

六、行业风险特征17

1、市场竞争的风险17

2、公信力受到不利影响的风险18

3、行业政策风险18

4、人才流失的风险18

七、行业竞争状况19

1、市场竞争格局19

2、主要企业情况21

(1)华测检测21

(2)中持检测21

(3)中一检测21

(4)广电计量22

(5)贝源检测22

一、行业监管体制与产业政策法规

1、主管部门及监管体系

我国对检测行业实施资质认定行政许可准入制度,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各检测机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并颁发计量认证(CMA,ChinaMetrologyAccreditation)。

检测机构受国家认监委统一管理。

国家认监委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国务院授权的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

国家认监委的行政主管部门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为国务院直属,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商品检验、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

环境与生态监测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为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由国务院主管,主要职能为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负责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负责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等。

2、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1)主要法律法规

(2)产业政策

二、行业概况

1、行业市场规模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人们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2007年至2015年,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如下图所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含量历年来居高不下。

国内环境污染状况

为缓解严峻的环境问题,国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从2007年的3,387.3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9,575.5亿元,投资金额逐年增加,治理力度也随之增强。

环境检测作为反映环境状况的基础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各级环境监测站的人员及能力配置却不能满足环境管理和全社会日益增长的环境监测需求。

为缓解环境检测的供需矛盾,2015年2月,环保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等相关的环保政策,与此同时,政府向市场采购环境检测服务的导向也逐渐明晰。

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迎来蓬勃发展时期。

根据2016年6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国家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信息显示,我国检验检测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从机构数量看,截至2015年底,全国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共计31,122家,较2014年度增长9.82%,近三年年均增长11.92%;从营业收入看,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营业收入1,799.98亿元,较上年增加10.37%,近三年年均增长13.45%,远高于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水平。

从吸纳就业看,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共吸纳就业人口共计945,073人,较上年相比增长8.78%,近三年年均增长率10.36%,高于全国新增就业人口增幅。

统计表明,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检验检测服务业仍保持了高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作用持续上升。

另外,据国家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信息显示,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共拥有各类仪器设备4,463,801台套,全部仪器设备资产原值3,017.59亿元,实验室面积5,369.15万平方米,近三年来设备资产年均增长26.69%。

截至2015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中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机构数为1,689家,较2014年增长70.7%,我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行业发展前景与趋势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可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在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行业或有如下发展趋势:

(1)环境监测向“智慧环保”延伸

2014年8月,发改委等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实现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智慧环保”是以通信网络及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环境保护新模式,为环境保护多个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应用领域。

“智慧环保”作为“数字环保”的延伸,关键是在“数字环保”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感知层技术和指挥层技术的应用和建设。

据CCID统计,当前传统的环境监测企业主要从事设备销售业务,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于环保领域平均值3%。

在未来的“智慧环保”的发展浪潮中,监测企业需要与软件商、IT企业展开合作,不断提升企业研发能力,由单纯的“硬件”设备销售向“软件”与“硬件”协同销售方向发展,强化数据挖掘、数据系统服务方面的能力。

(2)水质监测成为环境监测的重点发展方向

我国开始规划环境监测时,主要以大气监测领域为主,水质监测起步较晚。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水质监测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15年4月出台的“水十条”,给水质监测市场带来强大的发展动力。

水质监测主要包括污染源水质监测和地表水质监测。

污染源方面,几大渠道的废水排放量逐年上升,监测与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

地表水方面,《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2008–2020)》曾多次强调,未来将提升城市饮用水水源的监测能力,饮用水监测将成为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举措。

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未来城市对景观河道的水质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因此相应的监测市场也会不断扩大。

三、行业壁垒

1、准入壁垒

根据《计量法》规定,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必须通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的计量认证评审,即计量认证CMA资质。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需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人员、设备、经营时间、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出具计量认证证书,并定期进行复审。

政府部门对检测行业的资质管理构成了行业的准入壁垒。

2、资金壁垒

检测行业前期投入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占比高。

建立之初投入的大量资金用于建立专业的实验室和购置专用设备,且无法转移作他用,属于沉没成本。

另外,在企业取得资质认定之前,无法获得检测收入。

因此,对于新进检测机构而言,大量的初始投资构成壁垒之一。

3、技术壁垒

检测行业属技术密集型行业,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检测人员、从业经验都有较高要求。

技术人才又是竞争的核心,从事环境检测行业的人员不仅要熟悉所检测的日益变化的环境现状,了解其各种参数的检测标准,还需要对所检测样品的特性有深入研究,同时应掌握不同种类样品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

因此,专业技术人才匹配程度构成企业进入特定检测领域的壁垒。

4、品牌壁垒

检测行业对品牌影响力依赖较大,对于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品牌直接代表了其市场公信力和服务质量,决定着客户对企业的认可程度。

优秀的品牌影响力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准确的数据检测、先进的检测技术逐步形成。

因而,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建立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由此品牌构成了检测行业的壁垒之一。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1)社会进步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检测行业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使用产品的品质、生产生活的安全性、环境保护以及活动空间的卫生状况要求不断提高,促使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不断完善各类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行为规范,对产品标准、生产环境、职业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客观上促进了检测行业的不断发展。

由中国产业信息网近日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供需预测及市场专项调研报告》显示:

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站体系建设相对成熟,目前已经形成从中央到各省、地、市以及乡镇的监控体系,市场较为稳定。

而污染源监测无论是覆盖面还是监测深度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增量空间巨大。

(2)环境监测已成为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的基础,不仅为各项标准提供评判依据,同时能够辅助政府监管,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和公众的重视。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推动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监测远程化、智能化的实现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决策和精准监管的加强。

“十三五”环保规划的出台体现了环境监测已成为环保领域刚性需求,也彰显了未来环保行业以前端监测为一大重点的发展机遇。

(3)政府力推环境监测市场化

2015年,国家接连发布了《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等政策,为环境监测服务的市场化奠定了法制基础。

2016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会议指出,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其目的在于健全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确保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权威性、有效性。

随着政府环境管理模式的转变,行政垄断已经打破,环境监测市场在自动监测、第三方运营领域迎来黄金发展期。

2、不利因素

(1)检测业务单一,成本高规模小

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利润率主要受检测业务量的影响,固定成本在检测业务中占很大比例,因而只有形成规模经济后,利润率才会逐步增长,机构规模才能逐渐壮大。

另外,当前国内环境检测市场分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第三方检测机构缺乏相应的服务品牌。

(2)缺乏专业人才,技术水平较低

从事环境检测行业的人员不仅需要熟悉所检测的日益变化的环境现状,了解其各种参数的检测标准,还需要对所检测样品的特性有深入研究,同时掌握不同种类样品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

因此,对某类环境检测项目的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

这对规模小、业务单一的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来说,专业技术人才匹配程度构成其进入特定检测领域的壁垒。

(3)社会责任意识缺乏,公信力遭质疑

目前,环境保护是以环境监测为基础的,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准确获知各种环境质量现状并预测环境状况的发展趋势。

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纠纷时,通过环境监测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技术依据。

然而,一些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受利益驱使,出现的造假行为使得检测数据严重失实。

加之内部监测管理体系不尽完善,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的公信力遭到社会大众质疑。

五、行业的上下游关系及产业链分析

检测行业的上游行业主要为进行检测所需的分析测试仪器与各类检测试剂的生产商与销售商。

从目前供应商的市场结构来看,分析测试仪器与各类检测试剂的市场化程度较高,采购需求能得到充分保障。

检测行业的下游客户基础广泛,主要是各类产品的生产制造商、销售商及监管部门。

其中环境检测行业客户包括任何涉及污染排放的企业,如采矿业、餐饮业、电力、燃气、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以及各地区环保部门、环境检测站、科研单位、各类公共场所的经营者等,行业分布较为分散。

因此,检测行业不会对某一特定行业产生过度依赖。

检测机构根据供应商新产品开发、新市场检测需求来拓展业务和研发新的检测方法。

从检测机构和供应商的关系来看,检测机构随着生产制造业的发展而兴起,检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又反向推动生产制造商对产品不断改进。

从检测机构和客户的关系来看,检测报告使用者是产业链发展的驱动力,检测机构为满足报告使用者不断变化的要求,努力创新检测技术和方法,使得产业链进一步发展。

六、行业风险特征

1、市场竞争的风险

当前我国检测行业主要参与者为政府检测机构、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机构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

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规模小成本高,检测业务较为单一。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环境监测市场供需预测及市场专项调研报告》显示,近几年,虽然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缩小了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但行业整体在行业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的关键技术研究、产品性能及制造技术方面仍有较大改善空间。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行业内企业将面临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风险。

2、公信力受到不利影响的风险

检测行业对品牌影响力依赖较大,对于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品牌直接代表了其市场公信力和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着客户对企业的认可程度。

因此,拥有较强公信力的企业才能在检测行业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相应地,一旦检测行业企业公信力遭质疑,公司品牌会受到冲击,严重地会影响其行业地位。

3、行业政策风险

检测行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优越的政策环境,即政府部门不断改善管理模式,放开监管以及推进行业市场化进程。

虽然目前各项政策大力扶持检测行业,但仍有可能在局部出现不利于行业发展的规定。

如若检测行业的市场化不如预期,其未来发展将受到严重限制。

4、人才流失的风险

检测行业对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较大,从业者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需拥有很高的服务精神和丰富的行业经验。

目前,环境检测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较低,高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环境检测行业的发展。

七、行业竞争状况

1、市场竞争格局

从2003年开始,检测行业开始向民营检测机构开放,检测行业市场化程度持续提高。

当前,我国检测行业主要参与者为政府检测机构、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机构众多、行业集中度较低。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5年度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数据表明,各类检验检测机构国有及国有控股15,012家,集体控股896家,民营企业12,498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187家,其他机构2,529家。

近三年来,民营检验检测机构保持高速增长,数量年均增长超过30%,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7%;外资检验检测机构在华业务发展迅速,2015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7%。

这表明,民营机构成为推动检验检测市场发展的主力军。

从服务领域看,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的服务领域广,具有代表性的SGS集团几乎涵盖了农产品、食品、汽车、化工、建筑、消费品、能源、金融、工业制造、医药、物流、石油及天然气、矿业和电子电气等领域的检验、鉴定、测试及认证服务;而民营和国有检验检测机构的业务服务面相对较窄,中国第三方检测与验证服务的开拓者和领先者华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仅包含了上述行业的较少部分。

从服务层次看,外资检验检测公司积极开展新型产业的高层次业务,如重大装备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行业中的油气田开采、造船、核电、光电、金融等检验检测服务;而国有和民营检验检测机构大多提供检验检测产业链中的一些低层次业务服务,对新型产业的检验检测需求研究不多。

从市场占有率看,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占据国内贸易检验检测业务市场的绝对份额,外资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主要是出口贸易检验检测业务,而民营检验检测机构无论国内贸易检验检测方面还是出口贸易检验检测业务,占有率都不高。

总体上来说,我国检验检测机构总体上以小微机构居多,服务范围有限,国际竞争力不强。

全国96.2%的检验检测机构从业人数少于100人,平均就业人数为32人,大多属于小微型企业。

全国82%以上的检验检测机构仅在本省区域提供服务,提供全国性服务的机构数量偏少,国际化发展的机构几乎没有。

随着“环保”持续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内急需出现自己的国际性监测企业,行业龙头公司竞争愈演愈烈,并购事件频发。

据MarketsandMarkets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亚太地区(如中国、印度)工业化发展加速,环境法规也愈加严格,加之国际间环境安全协议正在扩大影响地域,亚太地区的环境监测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2、主要企业情况

(1)华测检测

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全国性、综合性的独立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已于2009年10月30日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主要从事工业品、消费品、生命科学以及贸易保障领域的技术检测服务。

在国内拥有近30家分支机构组成的业务网络,拥有化学、生物、物理、机械、电磁等领域的30个实验室,取得了CMA计量认证与CNAS国家合格评定委员会实验室认可资格和检查机构认可资格,并依据ISO17025、ISO17020进行管理。

(2)中持检测

中持依迪亚(北京)环境检测分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12月9日,注册资本1,250万元人民币,于2014年12月挂牌新三板,主要提供国际先进的环境分析、环境调查、环境技术咨询服务与管理的服务。

(3)中一检测

浙江中一检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环保与安全领域的检测、评价和技术咨询服务,已获得开展以上领域检测与评价业务所需要的国家和省级资质,拥有二十多项核心技术及多项发明专利。

(4)广电计量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专业的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专业提供计量校准、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电磁兼容与安全测试、环保检测、食品农产品检测、消费品检测、技术培训与咨询、产品认证及检测装备研发等服务。

(5)贝源检测

广东贝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中国计量认证(CMA)证书,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政府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机构,出具的报告具有法律效力。

公司立足广州,具有熟悉广东地域的环境政策与技术等优势,为政府部门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水、气、噪声、土壤及底泥等环境质量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