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507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docx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剖析报告

机械工程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专业剖析自评报告

(一)

 

扬州市职业大学

二OO五年十二月

 

第一部分

 

专业自评报告

 

一.专业基本情况………………………………………………………………………4

二.专业评建情况………………………………………………………………………4

1、高度重视、严密组织………………………………………………………………4

2、评建结合、注重实效………………………………………………………………5

三.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果………………………………………………………5

1、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5

2、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6

3.教学基本条件建设…………………………………………………………………8

4、产学研结合…………………………………………………………………………15

5.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18

6.专业特色……………………………………………………………………………21

四.自评结果……………………………………………………………………………22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25

 

(一)           专业基本情况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原名机电一体化专业)于1999年批准设置,2000年9月招收第一届学生,至今已有2届毕业生197人,到2005年6月底共有在校生378人。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有教师1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5人,具备高级职称人数比例为31.6%;讲师(含工程师)10人;50岁以上2人,平均年龄39岁;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硕士学位或在读7人,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占67%。

校级优秀中青年专家1人。

具有“双师”职称的教师13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8.4%。

整体结构较为合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在的机械工程系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中有各类实验实训分室19个,总面积7400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653万元。

可开设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所有机械类实验实训项目。

电类实验实训在学校的电工电子实验室进行,该实验室于2004年通过江苏省教育厅的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

本专业有校外实训基地8个,都签有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产、学、研”合作协议书,可供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与实践。

2005年5月本专业被确立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争取用3年的时间,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特色鲜明、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在同类教育中具有带头作用的高职示范性专业。

(二)  专业评建情况

1、高度重视、严密组织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拟在今后5年内对全国所有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一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

学校领导在分析了我校工作实际情况后认识到,学校当今的工作重心应在内涵提升、在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上下功夫。

评建达优是学校走向未来的需要,也是学校内涵品质提升的需要。

2005年3月,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评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评建工作的指导、检查、组织、调控,成立了评建工作办公室,并在各系(部)成立评建小组,形成了校、系两级评建工作的组织工作网络。

先后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准备工作的通知》《办学水平评估材料准备工作进程安排》、《资料准备工作任务书》等文件,将评估条目条条分解、项项展开,逐层落实到系、部、教研室,责任到人,有力地保证了学校评建工作的扎实推进。

印发了《以评促建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读本,人手一册。

并通过校园网、《迎接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简报》等进行广泛宣传和报道,提高了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自觉投入到评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2、评建结合、注重实效

系部领导班子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按照“尊重历史,注重现在,着眼未来”的精神,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评建工作首先从当前工作做起。

首先着手的是教学文件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并就按照各专业教学计划,将每门课程应具备的所有教学文件(大纲、教材、授课计划、教案、试卷库等)都落实到人,限期完成收集、整理、修订工作。

其次是抓实践性环节的教学管理,完成了教学仪器设备的年度检查,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指导书完善、实验室管理进一步规范等工作。

2005届的毕业设计工作从任务书下达、毕业设计指导到设计成果的评阅、答辩一切都按照规范进行。

设计图纸用计算机绘图,设计说明书要求规范格式并电脑打印,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同时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

加大师资建设力度,上半年机械工程系引进教师5人,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开展校级精品课程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申报并获通过;全面修订了2005级教学计划,进一步优化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今年度投入60万元用于专业实训室建设,提升实验、实训设备技术含量。

(三)专业改革与建设取得的成果

1、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师充分意识到建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深入贯彻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后,明确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

通过产教研相合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机电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通过不断的学习领会高职高专教育理论,我们把培养学生的目标的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上。

所以本专业为企业提供的专业技术人才大体上可分为:

参与机电设备改造及维护的人才、工艺制定及实施人才和技能岗位操作或指挥人才;树立了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及实践;创建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市场要求适时调整。

由于专业定位准确,适合市场需要,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工作的实施都很好地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本专业历届毕业生均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许多毕业生已走上基层领导岗位或成为各单位技术、业务骨干。

2、建立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

2.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进行工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安装与调试、维护与技术改造,能进行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与技术服务等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关的工作。

2.2课程体系结构设计思想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设计应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课程整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以强化岗位实用知识、技能为宗旨;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良好的实验实训基地条件,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

2.3理论教学体系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从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出发,我们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构建了突出应用性的课程教学体系,本着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原则,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系统性,繁琐的论证推导;专业课教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追求科研、设计、开发的“后劲”,而是注重满足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后劲”。

公共基础课630学时,主要课程有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重点培养成为一个好公民的基本素质:

遵纪守法、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696学时,其中实验86学时,包括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

是对学生基本专业素质的提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原理,基本的操作与应用技能。

主要培养岗位职业素质,兼顾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设较多的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专业选修课300多学时,任选课≥80学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如下图

2.4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体系分六个层次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1)课堂教学实验,各类课程实验总计223学时:

让学生熟悉各门课程的基本实验原理、基本实验仪器、基本实验技能;

(2)教学实习、课程设计:

在课堂教学实验基础上,将学生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3)职业技能培训:

在毕业前和参加技能鉴定前,就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训练;并要求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4)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在实习基地、生产单位等进行毕业实习和设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及独立解决生产中出现问题的能力;(5)社会实践:

包括社会调查、现场指导、讲座及其它技术服务活动等;(6)其它课外活动:

包括各类竞赛、社团活动、社会服务或其它形式的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改善教学效果,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我们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采用了课堂理论教学、专业实训、边讲边练、校内外实习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

采用了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初见成效

3.1师资队伍建设

3.1.1重视师德建设

发展教育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

学校的党政领导带领全校教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要求,鼓励教师增强敬业精神,提高育人水平,塑造师德风范,建设了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校坚持开展每周三的理论学习和业务活动,建立并完善师德考核机制,把师德建设纳入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结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种渠道对教师的师德、教书育人的责任进行全面考核。

本专业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建设研讨会,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

3.1.2、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

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发展的专业师资队伍。

学校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数量上、质量上满足学校教学工作及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学历、职称、年龄等结构上达到教育部和省教委的要求;重视并做好专业带头人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一批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兼职教师和专家,构建兼职教师网络,尤其注重建立校外企业技术人员的兼职网络;同时,根据师德建设与业务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师任用、职称评聘、考核奖惩、培养进修、晋级待遇、科研等方面的管理上制定和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努力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既有较深理论造诣,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懂教育教学管理,又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本专业今后5年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

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占教师总数比例达50%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在35%以上,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达专职教师总数的90%以上,专业学术带头人1-2人,校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达到30%。

具体措施是:

1)加大引进力度,吸引省内外其它高校中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2)吸引社会上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

3)通过选送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在职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研究开发能力和学历层次;

4)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活动,聘请专家、学者来校开设短期培训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

5)通过新老结对帮带,组织教改、教研及科研课题小组,促进青年教师提高;

6)通过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轮流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促进教师"双师型"素质的形成。

3.1.3、现有专业师资队伍结构

目前主要承担本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及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共19人。

其中:

有博士2名;硕士7名;具有高级职称6人,占31.6%;中级职称10人,占52%;初级职称2人,占10%;见习1人。

具有双师素质13人,占68.4%。

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8人,占66.7%。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队伍一览表

序号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学位

任教课程

备注

1

周梅芳

41

副教授

在读硕士

机械设计基础

工程师

2

周德卿

63

研究员级高工

学士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研究员级高工

3

胡林岚

29

助教

学士

公差与配合、检测技术

技师

4

尹晨

34

讲师

学士

金属材料及热加工、机床电气控制

技师

5

游文明

39

副教授

硕士

机电设备调试与维修

高级考评员

6

谭爱红

38

副教授

在读硕士

机械制造技术

高级考评员

7

成小英

27

讲师

硕士

机械制造技术

8

宋晓英

47

副教授

学士

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传动CAD/CAM

高级考评员

9

奚日宁

60

副教授

机械制造技术

高级工程师

10

杜晋

25

助教

学士

电工电子技术、机床电气控制

11

梁明富

32

讲师

在读硕士

检测技术

技师

12

卫玉芬

37

讲师

博士

可编程控制技术

13

杨棋文

41

讲师

学士

公差与配合、检测技术

高级技师

14

张承阳

33

见习

硕士

机床数控技术

15

周益军

39

讲师

硕士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C语言

高级技师

16

冯晋

36

讲师

在读硕士

AutoCAD

高级技师

17

南丽霞

27

讲师

硕士

CAD/CAM技术

18

郑必松

49

讲师

学士

实践教学

高级技师

19

季平

49

工程师

实践教学

3.1.4、兼职教师情况

本专业有一支来源和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参与本专业的冷加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由于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更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学生在接受指导过程中收获很大,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胜任岗位工作创造了条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外兼职教师情况表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主要教学任务

备注

王隆太

教授

扬州大学机械学院

毕业实习、设计

韦力生

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水机总厂

毕业实习、设计

钱忠南

研究员

扬州大学信息学院

毕业实习、设计

许常武

高级工程师

扬州电力修造厂

毕业实习、设计

吴济平

技师

冷加工实习

3.1.5、学生管理队伍情况

本专业建立了以系党总支书记、团总支书记为主的学生管理队伍,并特别注重班主任队伍的聘任、管理和培养,所聘任的班主任大多具有一定学生管理经验,年富力强、责任心强,均能尽职尽责,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为创建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而努力工作,成效显著。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管理队伍情况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职称

工作单位

主要任务

备注

顾馨梅

41

高级政工师

机械系

系党总支书记

居泽龙

29

助教

机械系

系团总支书记

03机电

(1)班主任

崔承栋

49

工程师

机械系

02机电

(1)

(2)班主任

杜晋

27

助教

机械系

03机电

(2)(3)班主任

冯晋

32

讲师

机械系

04机电

(1)班主任

水淑燕

36

讲师

基础部

04机电

(2)班主任

葛克伟

26

助教

基础部

04机电(3)班主任

3.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的获取、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

实践教学基地是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学校在加强实验室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2.1     校内实训条件

机械工程系校内实训基地由工程实训中心和综合实验室组成。

工程实训中心有数控机床、车床、其它机车、钳工、机械拆装等8个实训车间,建筑面积5960多平方米,可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冷、热加工操作实习,数控技能培训等。

综合实验室现有实验分室11个,1470平方米,可完成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液压传动等课程的实验。

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653万元。

另学校拥有2004年通过了江苏省教育厅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电工电子实验室,可满足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机床电控等课程实验和技能培训要求。

正在建设的机床伺服系统实验室,可进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综合实验以及为教师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序号

实验实训基地名称

实验实训项目

地点

1

数控实训分室

数控机床操作实习、数控编程综合实验

工程实训中心

2

车加工实训室

车加工实习

工程实训中心

3

钳工实训室

钳工实习

工程实训中心

4

热加工实训分室

热加工实习

军分区教导队

5

机械设计分室I、II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刀具实验

实A111、113、115

6

技术测量分室

常用量具的使用、锥度和角度的测量、直线度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实A110

7

液压实验分室

液压泵测试,液压阀测试、液压元件拆装

实A114

8

金相热处理分室I、II

铁碳合金显微组织分析、钢在热处理状态下的显微组织、钢的热处理、钢的硬度测定

实A102.104.106

9

材料力学实验分室

拉伸、测E、弯曲

工程实训中心

10

数控编程分室I、II

电火花线切割实验、数控技术实验、机械CAD、机械CAD/CAM

11

机械拆装实验分室

减速机、机床拆装

工程实训中心

12

电工电子实验室

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可编程控制器、机床电控等

实验楼三楼

13

数控伺服实验室

数控系统连接与调试等

实B103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一览表

3.2.2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近年来,我们先后选择了一批生产规模适度,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生产企业与之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制订了保障措施:

与企业签订了稳定的互惠合作协议,保证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每次实训前我们都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和安全保障措施,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和任务,明确学生训练任务、组织纪律要求和成绩考核办法;实训结束我们组织校内外指导教师座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在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以便在下次训练时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实训质量不断提高。

在实训中我们加强过程控制,实训中给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自己寻找答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序号

单位名称

地点

有否

协议

已承担的教学任务

实践运

转情况

1

扬州亚星-奔驰汽车有限公司

渡江南路

认识实习

较好

2

扬州力创机床有限公司

开发新区

认识实习、毕业实习

较好

3

扬州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

二畔埠

认识实习、毕业实习

较好

4

江苏省水利机械总厂

大桥北路

热加工实习

较好

5

扬州德林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

公道镇

毕业实习

较好

毕6

扬州宝军无线电有限公司

解放桥北路

认识实习、毕业实习

较好

7

扬州万全机械有限公司

江都市丁伙镇

毕业实习

较好

8

扬州中基实业有限公司

江阳工业园

毕业实习

较好

3.3教材建设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要求选用教材,每年有两次教材征订的机会,优先选用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教材成果奖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限制使用本科教材,本专业在用的主要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中已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比例达到75%。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主要课程使用教材情况一览表

编号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主编

出版社

是否规划类教材

1

机械制图及计算机绘图

机械制图

李澄

高教

2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

工程材料及热成型工艺

姜敏凤

高教

3

工程力学

工程力学

张定华

高教

4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张建中

矿大

5

机械电子技术

电工电子技术

毕索娥

哈工大

6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李全利

高教

7

机电一体化基础

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

周德卿

机工

自编教材

8

机械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技术

李华

高教

9

机床数控技术

机床数控技术应用

李宏胜

高教

10

可编程控制器

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王也仿

机工

11

液压传动

液压传动

丁树模

机工

12

机械设备调试与维修

机电设备维修技术

张翠凤

机工

主要课程使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比例达75%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使用了一些较为成熟或任课教师自己制作的CAI课件,以提高教学效果。

所有实验和实训项目都有相应的指导书。

其中80%以上为自编教材,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4、产学研结合

4.1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开展广泛合作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道路,实现“校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