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499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7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docx

混凝土施工管理办法

 

渝黔高速公路扩能YQTJ5标段

 

混凝土标准化施工

管理指南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渝黔高速公路扩能总承包指挥部四分部

二0一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1总则

1.1为规范渝黔高速公路扩能工程YQTJ5标桥梁、涵洞等工程的水泥混凝土的施工,克服质量通病,提高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特制定《高速公路混凝土标准化施工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

1.2本指南适用于YQTJ5标高速公路全线的桥梁、涵洞等工程的混凝土制备、施工与质量控制、管理。

1.3渝黔高速公路扩能工程YQTJ5标桥梁、涵洞等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除应符合本指南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设计图纸的规定。

1.4本指南若与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及设计图纸的规定有冲突的,以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及设计图纸的规定为准。

2术语

2.1普通混凝土

以普通砂、石制作的、表观干密度在2000~2800kg/m3的水泥混凝土。

2.2高强混凝土

强度等级C60及以上的混凝土。

2.3高性能混凝土

采用混凝土的常规材料和常规工艺,在常温下,以低水胶比、大掺量优质掺合料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制作的,具有良好的施工工作性能且硬化后具有高耐久性、高体积稳定性及较高强度的的混凝土。

2.4大体积混凝土

结构物最小断面尺寸等于或大于1m的大体量混凝土,或预计会因混凝土中的胶凝材料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而导致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2.5外观质量

通过观察和必要的量测所反映的混凝土工程外在质量。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包括颜色、几何与外观尺寸、表面质量、表面气泡、光洁度、分层缝直线度与对拉螺栓孔、模板拼缝等方面不能满足饰面效果的缺陷。

2.6出机口温度

混凝土拌和均匀后,搅拌机出料口处的混凝土温度。

2.7入模温度

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入模时的温度。

2.8浇筑温度

混凝土平仓振捣后,上层混凝土未覆盖前距上表面50~100mm处的混凝土温度。

2.9内表温差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同一时刻距表面50mm处的混凝土最低温度之差。

2.10混凝土耐久性

混凝土在所处工作环境下,长期抵抗内、外部劣化因素的作用,仍能维持其应有结构性能的能力。

2.11环境作用

能引起结构材料性能劣化或腐蚀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及各种有害物质等施加于结构上的作用。

2.12劣化现象

由内、外部劣化因素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性能随时间逐渐降低的现象。

2.13外部劣化因素

导致混凝土和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的外部环境原因,即环境作用。

使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的外部环境作用有:

大气中的CO2、SO2、NOX等因素使混凝土产生中性化,氯化物侵入混凝土使钢筋锈蚀,寒冷使混凝土受冻融作用,盐碱地区的氯离子和硫酸盐使混凝土侵蚀等。

2.14内部劣化因素

导致混凝土和混凝土结构性能降低的内在原因。

混凝土配制时,由各种材料带入了有害氯离子,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可导致钢筋锈蚀;掺入的碱活性集料,当混凝土中有足够的碱含量时,可导致碱—集料反应;过高的水灰比、过大的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过薄的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以及混凝土浇筑的缺陷等,均是构成混凝土的劣化内因。

215胶凝材料

用于配制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与粉煤灰、磨细矿渣粉、硅灰、天然沸石等活性矿物掺合料的总称。

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用量,以其占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质量比)表示。

2.16水胶比

混凝土配合比中的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水泥加矿物掺合料)总量之比(质量比)。

当使用液体外加剂(如减水剂)时,混凝土实际用水量的计算应考虑外加剂的含水量。

2.17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

表示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性能的一个参数。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是氯离子借混凝土中毛细孔壁吸附水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迁移。

2.18混凝土的电通量

在60V的直流恒电压作用下6h内通过混凝土的电量。

2.19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

在耐久性设计中为控制钢筋锈蚀从混凝土表面到外层钢筋的最外缘之间的混凝土最小距离。

3混凝土的技术要求与配合比设计参数控制

3.1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规定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设计要求、使用部位及施工中的输送方式、浇筑和振捣方式等,合理拟定配制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包括坍落度及其损失、强度、凝结时间、外观质量、耐久性等),并根据这些选用原材料(水泥品种、等级;砂的品种、规格;碎石的最大粒径;外加剂品种与技术要求;确定是否掺矿物掺合料及掺合料品种)。

所有预拌混凝土均应掺用减水剂。

3.1.1混凝土的配合比计算

混凝土的配合比,应以质量比表示,应按照现行《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T55-2011)进行计算,并通过试配和配合比参数优化确定。

混凝土的试配强度根据设计强度等级按下式计算确定:

Rp=R+1.645σ。

式中:

Rp─混凝土的施工配制强度;R─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σ─强度标准差。

混凝土强度等级<C20,σ=4.0MPa;混凝土强度等级C20~C35,σ=5.0MPa;混凝土强度等级>C35,σ=6.0MPa。

对于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包括防水混凝土、抗冻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专门规定条件下,亦可参照上述规程,经过试配确定。

在施工过程中,应及时积累资料,为合理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提供依据。

3.1.2混凝土的试配

混凝土进行试配时应采用与工程施工相同的原材料,配制的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应满足施工工艺要求(和易性好、凝结时间符合施工需要、不泌水、不离析、坍落度损失小等);制成的混凝土应符合强度、耐久性(抗冻、抗渗、抗侵蚀)等质量要求,还应满足经济合理。

当设计有要求或构件有变形控制要求时,配制的混凝土还应满足弹性模量、收缩、徐变值的要求。

3.1.3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符合设计图纸中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设计要求。

3.1.4水位变动区的墩、台身混凝土技术要求

为提高水位变动区混凝土的抗冻性,对水位变动区的墩、台身混凝土提出如下技术要求:

应选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不应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方孔筛),含泥量不应大于1%、泥块含量不应大于0.5%,吸水率不应大于1%;砂的含泥量不应大于2%、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混凝土的最大水胶比不得超过0.45,胶凝材料中

的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30%,并应限制所用粉煤灰的烧失量不应大于3%。

3.1.5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的最大胶凝材料总量要求

大体积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30)≤350kg/m3、400kg/m3;C40以下≤400kg/m3;C40~C45≤450kg/m3;C50≤470kg/m3(非泵送混凝土)和500kg/m3(泵送混凝土);C60≤500kg/m3(非泵送混凝土)和530kg/m3(泵送混凝土)。

一般环境下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水中环境或潮湿土中环境的构件可以采用大掺量粉煤灰(掺量30%~50%,水胶比应随粉煤灰掺量增加而减小)混凝土外,对于暴露于空气中的一般混凝土,粉煤灰掺量一般不应大于20%,且每方混凝土的硅酸盐水泥用量不应小于240kg/m3。

3.1.6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1)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应使用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

(2)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不应大于10%;细骨料应采用细度模数2.5~3.0的中砂,砂中粒径小于0.3mm颗粒所占的比例不应小于15%。

(3)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径之比应为:

泵送高度<50m,≤1:

3;泵送高度50~100m,≤1:

4;泵送高度>100m,≤1:

5;

(4)泵送混凝土中必须掺入泵送剂或高效减水剂,并宜掺入质量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Ⅱ级及以上级的粉煤灰或其它需水量比小于100%的活性矿物掺合料。

(5)泵送混凝土试配时要求的坍落度值应为:

入泵时的坍落度加从拌和站至入泵前的预计经时损失值,一般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损失1h不应超过30mm。

(6)用水量与水泥胶凝材料总量之比不应大于0.55;

(7)胶凝材料总量不应小于300kg/m3;

(8)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宜为35%~45%;

(9)当掺用外加剂时,其混凝土含气量不应大于4%。

(10)当掺用掺合料较多时,除应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应进行钢筋锈蚀及混凝土碳化试验。

3.1.7混凝土配合比的报批流程

通过设计和试配确定配合比后,应填写试配报告单,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方面批准。

混凝土配合比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质量的动态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报批。

3.2桥梁工程主要部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由于桥梁的桩基、承台(连续刚构0号块、空心薄壁墩实心段等大体积混凝土)、预制梁、现浇预应力箱梁、桥面铺装等混凝土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受力行为,且施工工艺也不相同,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针对环境条件和结构构造特点进行专门试验设计。

3.2.1水下灌注桩混凝土

(1)技术要求

由于灌注桩混凝土依靠混凝土自重形成密实体,且桩基较长,我标段一般为10~35米。

因此,要求配制的混凝土除满足强度、抗渗、耐久性能外,还应具有大的的流动性、好的保塑性以及良好的粘聚性和小的泌水率等工作性能,以防止堵泵、离析、蜂窝、断桩等质量通病。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设计要求指标为:

混凝土入模坍落度200~220mm,扩展度大于500mm,且扩展度达到500mm的扩展时间(T50)为8~15s。

坍落度1h损失小于30mm,初凝时间宜大于8h。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应在较一般配制强度的基础上再提高10%~20%。

(2)原材料选用要求

①水泥:

选用32.5级P·C水泥或42.5级P·O水泥,要求保水性好,与减水剂适应性好。

②矿物掺合料:

采用42.5级P·O水泥时,宜掺入适量矿物掺合料代替水泥,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自密实性能,减少混凝土收缩性能,确保体积稳定性及与地基的结合紧密,优先采用Ⅱ级粉煤灰。

③减水剂:

应选用减水率高、缓凝时间较长、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的缓凝型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Ⅰ级产品,减水率大于25%,确保混凝土有良好的可泵性、流动性和自密实填充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单方混凝土用水量。

③粗骨料:

应采用5~25mm连续级配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31.5mm,其针片状颗粒不应大于15%,含泥量不大于1.0%,泥块含量不大于0.5%;

④细骨料:

河砂应选用级配合理的中砂,其细度模数2.5~3.0,含泥量控制在3%内,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

选用机制砂时,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宜为2.6~3.3,MB值应小于1.4,石粉含量控制在10%左右,但不大于14%、不小于7%。

(3)配合比设计参数

①胶凝材料组合方式:

采用32.5P·C水泥直接配制时,宜适用于河砂;采用42.5级P·O水泥直接配制时,适用于10%石粉含量的机制砂;采用42.5级P·O水泥+Ⅱ级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时,既适用于河砂又适用于机制砂。

②配合比设计参数:

C25水下灌注桩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宜为370kg/m3~410kg/m3,用水量不超过175kg/m3;C30水下灌注桩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宜为390kg/m3~430kg/m3,用水量不超过165kg/m3;它们的水胶比均应小于0.50,砂率宜控制在40~47%之间。

灌注桩混凝土含气量一般为1.5%~4.0%。

减水剂、矿物掺合料的掺量应根据所需要混凝土性能经过试配确定。

当试拌混凝土不能达到所需要的混凝土工作性能时,应对外加剂掺量、单位体积用水量、单位体积浆骨比进行适当调整。

3.2.2大体积混凝土

(1)技术要求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的特点,要求具有较低的水化热温升、较长的缓凝时间、良好的工作性和较低的收缩,强度≤C30的大体积混凝土的绝热温升不宜超过35℃。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确定,必须通过试验优化。

(2)原材料选用要求

①水泥:

宜选用低水化热和凝结时间长的水泥品种,如42.5级中热硅酸盐水泥、32.5级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32.5级矿渣硅酸盐水泥(A级)、32.5级复合硅酸盐水泥等;当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时,应采取添加较大掺量矿物掺合料(如Ⅰ级或Ⅱ级粉煤灰、S75级或S95级矿渣粉)来延缓水化热的释放,确保胶凝材料的3d和7d水化热分别不宜太于240kJ/kg和270kJ/kg。

水化热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水泥水化热测定方法》GB/T12959执行。

②细骨料:

应采用级配良好、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低的Ⅱ级河砂或Ⅲ级机制砂。

河砂细度模数宜为2.5~3.0,含泥量控制在3%内,泥块含量不应大于1%;机制砂细度模数宜为2.6~3.3,MB应小于1.4,石粉含量控制在10%左右,但不大于14%。

③粗骨料:

应采用级配良好、含泥量和泥块含量低的5~25mm连续级配,碎石紧密空隙率宜小于42%。

碎石的针、片状颗粒不应大于15%,含泥量不大于1.0%,泥块含量不大于0.5%。

③减水剂: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应考虑一次浇筑时间较长、浇筑量较大和降温的需要,应延缓初凝时间来避免施工冷缝和降低水化热。

因此应掺用能降低早期水化热的缓凝型高效减水剂,减水剂应选用减水率高、缓凝效果好、坍落度经时损失小的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Ⅰ级产品,减水率应大于25%,缓凝时间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早期强度前提下尽可能长。

④矿物掺合料: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施工坍落度的前提下,应提高矿物掺合料及骨料的用量,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和降低混凝土早期强度的发展。

混凝土使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或42.5级中热硅酸盐水泥配制,掺用粉煤灰时,粉煤灰掺量一般为胶凝材料的20%~40%,掺用矿渣粉时,矿渣粉掺量一般为胶凝材料的25%~50%。

(3)配合比设计参数和要点

①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等级前提下,尽量少用水泥,多用掺合料,尽可能降低水胶比,并随掺合料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大体积混凝土C25的水胶比一般宜在0.40~0.45(较常规混凝土水胶比大为降低),胶凝材料用量宜小于350kg/m3,大体积混凝土C30的水胶比一般宜在0.35~0.40(较常规混凝土水胶比大为降低),胶凝材料用量宜小于400kg/m3,以配制低热、抗裂高性能混凝土。

经设计单位同意,可用60d龄期强度作为混凝土强度评定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依据。

②在保证混凝土和易性、泵送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砂率,提高碎石用量。

砂率一般应在42%以下,宜为36%~40%。

③在保证可泵性前提下,尽量降低混凝土用水量和坍落度,一般拌和用水量不大于165kg/m3,目标坍落度宜控制在160~180mm。

④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宜进行水化热温升的验算或测定。

⑤大体积混凝土宜在配合比确定后,进行温度场和应力场的计算分析,并进行混凝土抗裂性能评价。

3.2.3预制T梁混凝土

(1)技术要求

预制T梁混凝土(C50):

试验室试配的7d抗压强度≥50MPa、28d抗压强度≥60MPa,初始坍落度120~160mm,入模坍落度100~120mm,混凝土无离析、泌水、不扒底。

(2)预制T梁混凝土原材料选用要求

①水泥:

宜采用P·O42.5水泥,且在夏季高温季节施工时宜掺入10~20%的Ⅰ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

冬季施工时,可采用P·O52.5水泥,其它季节施工时P·O52.5水泥只有与Ⅰ粉煤灰粉煤灰或S95级矿渣粉复合使用时方可采用,粉煤灰掺量15%~25%,矿渣粉掺量20%~30%。

②减水剂:

应采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Ⅰ级产品,质量要求符合《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JG/T223-2017),夏季施工时应调整外加剂的缓凝组分,适当延长凝结时间,以现场温度条件下混凝土初凝时间10~12h为宜。

③碎石:

采用5~20mm连续级配碎石,且按4.75~9.5mm、9.5~19mm(方孔筛)二种规格分级采购、储存、运输、计量,选取合适的掺配比例确保碎石级配连续和空隙率最小。

碎石压碎指标<20%,含泥量<1.0%,泥块含量<0.5%,针片状颗粒含量<10%。

注:

新《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41-2005)的筛分试验(T0302-2005)采用方孔筛测定的公称粒级5~20mm级配,相当于旧《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058-2000)采用圆孔筛的5~25mm级配,即5~20mm连续级配碎石相对应的最大粒径为26.5mm(方孔筛)。

④河砂:

洁净的中粗河砂。

细度模数宜为2.6~3.2,含泥量<3.0%,泥块含量<1.0%。

(3)预制T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和要点

①应通过试验优化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在确保混凝土工作性的前提下降低单位水泥用量、用水量,提高碎石用量,以提高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

②配合比设计参数优化目标方向:

胶凝材料用量450~480kg/m3,掺入Ⅰ级粉煤灰时,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的比例为10~20%,最大单位用水量不高于160kg/m3,水胶比0.31~0.35,砂率35%左右,碎石用量不宜低于1150kg/m3。

3.2.4高性能混凝土

3.2.4.1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选用要求

(1)水泥:

强度等级C40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应选用42.5级P·O水泥,强度等级C55及以上混凝土应优先选用52.5级P·O水泥或42.5级P·Ⅱ水泥。

为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水泥的技术要求除满足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有关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技术要求:

水泥比表面积≤350m2/kg;水泥中碱含量(按NaO当量计)≤0.6%;熟料中CA含量≤8%;水泥中氯离子含量≤0.10%(钢筋混凝土)或≤0.03%(预应力混凝土)。

(2)细骨料:

应使用质地均匀坚硬、级配合理、吸水率低、空隙率小的洁净天然中、粗河砂,细度模数2.6~3.2,砂中粒径小于0.3mm颗粒所占的比例宜为15~20%。

含泥量应≤1%、泥块含量≤0.5%。

(3)粗骨料:

应使用质地均匀坚硬、表面洁净、级配合理、均匀、粒形良好、线膨胀系数较小的洁净的石灰岩、花岗岩、辉绿岩等碎石,不宜采用碎卵石、砂岩碎石。

碎石母岩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之比不应低于1.5,碎石压碎值应小于20%(碎石压碎指标按照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中方法进行,为直接测定值,不经过换算)。

含泥量应小于0.5%,泥块含量≤0.25%,针片状颗粒含量应小于5%,不得混入风化颗粒。

粗骨料的公称粒级为5~20mm,最大粒径(方孔筛筛孔边长)不应大于26.5mm,且应采用4.75~9.5mm和9.5~19mm两级碎石配合,其松散堆积密度应大于1500kg/m3,对于较致密碎石如石灰岩宜大于1600kg/m3,紧密空隙率宜小于40%。

粗、细骨料坚固性用硫酸钠溶液循环浸泡法进行检验,试样经5次循环后,其质量损失率对混凝土结构不应超过8%,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不应超过5%。

粗、细骨料的吸水率均应不超过1%。

不应采用碱活性粗、细骨料。

(4)掺合料:

应采用Ⅰ级粉煤灰、S95级及以上级磨细矿渣粉。

掺合料必须对混凝土和钢材无害,粉煤灰应满足《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596)中F类Ⅰ级粉煤灰的技术要求,矿渣粉应满足《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18046)中S95级磨细矿渣粉的技术要求,尤其注意矿渣粉的比表面积不应过大,应控制为400~450m2/kg。

掺合料掺量应根据试验确定。

(5)减水剂:

应采用低碱、高减水率、保坍效果好、低收缩率比的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Ⅰ级产品,减水率应在25%以上,以降低用水量,增加矿物掺合料掺量,改善混凝土的抗裂性与耐久性。

减水剂与水泥之间应有良好的相容性。

3.2.4.3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1)计算高性能混凝土试配强度时,其中强度标准差(σ),当无统计数据时,对预拌混凝土可取σ=6.0MPa。

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强度不应低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1.15倍,也不应高于设计强度等级的1.5倍。

(2)用水量不应大于160kg/m3。

(3)对于有较高温控防裂技术要求、泵送现浇施工的空心薄壁墩墩身、0号块、预应力连续箱梁标准节段等混凝土,必须采用粉煤灰或矿渣粉与缓凝型聚羧酸盐高性能减水剂双掺技术进行配制,解决高性能混凝土需要缓凝时间长而且早期强度要求高之间的矛盾,并实现对混凝土的长期体积变形和徐变收缩的有效控制。

空心薄壁墩墩身混凝土应使用42.5级P·O水泥,胶凝材料用量420~450kg/m3,0号块、预应力箱梁混凝土(C55)应使用52.5级P·O水泥或42.5级P·II水泥,胶凝材料用量490~520kg/m3,其中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的最大用量应符合:

矿渣粉不超过40%,粉煤灰不超过30%。

(4)应采用较低水胶比(水与胶凝材料的重量比,后者包括水泥及掺合料的重量)。

C40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应控制在0.34~0.38范围内,C55高性能混凝土的水胶比应控制在0.29~0.33范围内,并随矿物掺合料掺量的提高而降低。

(5)现浇泵送高性能混凝土用的减水剂应选用缓凝型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以推迟和削减水化热温峰,其掺量应根据坍落度要求确定,一般为胶凝材料质量的0.8%~1.5%。

(6)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应控制在37~44%,且单位混凝土中碎石的用量不应少于1100kg/m3。

(7)结构处在劣化环境条件时,高性能混凝土配比还应按照《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7)、《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50476)、《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的规定对结构物一种或几种技术要求进行下列一种或几种专门设计:

抗碳化耐久性设计、抗冻害耐久性设计、抗盐害耐久性设计、抗硫酸盐腐蚀耐久性能设计、抑制碱—骨料反应有害膨胀。

3.2.4.4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与确定

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试配和优化调整,对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拌和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试验验证后,方可确定。

混凝土的配合比宜按下列步骤试配和调整:

(1)核对供应商提供的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混合材种类和数量等资料,并根据设计要求和配合比设计参数,初步选定混凝土的水泥、矿物掺合料、骨料、外加剂、拌合水的品种以及水胶比、胶凝材料总用量、矿物掺合料和外加剂的掺量。

(2)参照《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计算单方混凝土中各原材料组分用量,并核算单方混凝土的总碱含量和氯离子含量是否满足要求。

如不满足,应重新选择原材料或调整计算配合比,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3)采用工程中实际使用的原材料和搅拌方法,通过适当调整混凝土外加剂用量或砂率,调配出坍落度、含气量、泌水率符合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

试拌时,每盘混凝土的最小搅拌量应在15L及以上。

该配合比作为基准配合比。

(4)适当改变基准配合比的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矿物掺合料掺量、外加剂掺量或砂率等参数,调配出拌和物性能与要求值基本接近的配合比3~5个。

拌和物性能主要包括坍落度、扩展度、坍落度经时损失、凝结时间、含气量、抗离析泌水等,试验方法应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的规定执行。

(5)按要求对上述不同配合比混凝土制作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对比试样,养护至规定龄期时进行试验。

其中,抗压强度和劈拉强度试件每种配合比宜制作3组,标准养护至3d、7d、28d时测定,试件的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