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38320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docx

浙江省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

浙江省2019年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书里塞满了各种琐碎玩意儿,比如旧时的信笺(jiān)、购物清单……它们总是俟(sì)机透露一些被遗忘的秘密。

B.如何从源头防犯游戏对未成年人的过度影响,是如何拯(zhěn)救那些沉溺于游戏中的孩子,是如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游戏中转移出来,体验更丰富的生活。

C.一段时间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zā)泛起,一些人以“研究历史”为名,恣(zì)意抹黑和诋毁雷锋、邱少云等历史英列,让人们跌入历史的暗层,迷失前行的方向。

D.他们用实际行动,捍卫了“护士”的职业形象,践行着职业承诺,表达了职业素养,诠释了“爱”的真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在纠结和讨论中,一晃就是十年。

[甲]原本引导人们少用塑料袋的“限塑令”沦为商机盎然的“卖塑令”,遏制“白色污染”的美好愿望依然没有实现。

[乙]一方面,塑料袋的大量使用引发“白色恶果”的道理其实早就烂熟于心:

比如塑料袋自然降解一般需要200年以上,完全降解需要1000年;比如采取焚烧处理方式,则会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再比如误食塑料袋的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丙]另一方面,超市、农贸市场塑料袋的使用量依然惊人,我国消费形态发生重大变化,塑料餐盒,塑料包装袋的消耗量迅速上升,这些行业产生的“塑料垃圾”激增,给“限塑令”的落实又竖起了一道道屏障。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遏制B.烂熟于心C.竖起D.屏障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些生动、诚恳的声音,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底是干什么的”,也通过和媒体的互动,彰显了本次大会务实、高效、民主、开放。

B.哪怕只是几分钟的简单勾勒,从中感悟发展的质量与奋斗的分量,读懂社会的关心与群众的期待。

C.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民生热点,回应群众关切,描绘了一幅改善人民生活的新画卷,彰显了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党和政府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态度和决心。

D.两会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一扇窗口,日益丰富、完善的通道采访机制,则是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5.阅读下面一则新闻,请给“妈妈”“女儿”各拟写一条建议,每条不超过40字。

(3分)

小卢的妈妈学会了微信,成了女儿的微信好友。

结果没过多久,小卢诉苦说:

“微信聊天时,我妈总发一些中老年表情包,又说我发的表情莫名其妙。

同学聚餐时,我在朋友圈发了张美食照,我妈说这菜太油了不健康;男同学送我一束花,我妈说先找到工作,恋爱可以放放……我感觉背后时刻有双眼睛。

”后来小卢将她妈妈设为分组可见,妈妈发觉后很委屈。

对象一()

对象二()

6.某社团针对网络实名制问题在部分大友中展开了问卷调查,得到如下数据。

  表一你认为网络实名制对于保障网络安全重要吗?

非常重要

81.6%

一般

2.8%

不清楚、无所谓

15.6%

表二你的网络注册名是实名吗?

2.1%

不是

76.5%

未作答

21.4%

(1)综合以上两个表格,概括主要信息。

(不使用数字作答,不超过35字)(3分)

(2)请针对“网络实名注册”的利或弊,谈谈你的看法。

(100字左右)(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艺术与中国社会

宗白华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句话挺简括地说出孔子的文化理想、社会政策和教育程序。

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

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

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潜移默化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于不知不觉之中,深刻而普遍。

尤以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而“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养成文质彬彬的动作、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中国人在天地的动静、四时的节律、昼夜的来复、生长老死的绵延,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条理的。

这“生生而条理”就是天地运行的大道。

这种最高度的把握生命,和最深度的体验生命的精神境界,具体地贯注到社会实际生活里,使生活端庄流丽,成就了诗书礼乐的文化。

 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

“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

然而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

《礼记》上说: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人生里面的礼乐负荷着形而上的光辉,使现实的人生启示着深一层的意义和美。

礼乐使生活上最实用的、最物质的,衣食住行及日用品,升华进端庄流丽的艺术领域。

三代的各种玉器,是十士器时代的石斧石磬等’升华到圭璧等等的礼器乐器,三代

(1)的钢器,也是 从铜器时代的烹调器及饮器等,升是到国家的至宝。

而它们艺术上的形体之美、式样之美、 花纹之美、色泽之美、铭文之美,集合了画家书家雕塑家的设计与模型,由冶铸家的技巧:

 而终于在圆满的器形上,表出民族的宇宙意识(天地境界)、生命情调,以至政治的权威、 社会的亲和力。

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 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

    因为中国人由农业进于文化,对于大自然是“不隔”的,是父子亲和的关系,没有奴役自然的态度。

中国人对他的用具(石器铜器),不只是用来控制自然,以图生存,他更希望能在每件用品里面,表出对自然的敬爱,把大自然里启示着的和谐、秩序,它内部的音乐、诗,表现在具体而微的器皿中。

一个鼎要能表象中国人的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的表征。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也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孔子是替中国社会奠定了“礼”的生活的。

然而,孔子更进一步求“礼之本”。

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理想的人格,应该是一个“音乐的灵魂”。

社会生活的真精神在于亲爱精诚的团结,最能发扬和激励团结精神的是音乐!

音乐使我们步调整齐,意志集中,团结的行动有力而美。

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

人类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

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但西洋文艺自希腊以来所富有的“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且往往被拒绝和闪躲。

人性由剧烈的内心矛盾才能掘发出的深度,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

固然,中国人心灵里并不缺乏他雍穆和平大海似的幽深,然而,由心灵的冒险,不怕悲剧,以窥探宇宙人生的危岩雪岭,发而为莎士比亚的悲剧、贝多芬的乐曲,这却是西洋人生波澜壮阔的造诣!

 (本文有删改)

【注

(1)】三代: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7.关于诗书礼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

“礼”作用于群体,造就群体生活的和谐;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陶冶个体的性灵。

C.诗书礼乐的文化能够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对中国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

礼乐可以在群体生活中养成步调的整齐、意志的集中。

D.正是由于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所以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石斧石磐升华到圭璧等礼器乐器,烹调器及饮器升华为国家至宝,礼乐使生活中的日用器具超越了实用层面,进入艺术领域。

B.中国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亲和、“不隔”的,对用具器皿的制作不单是为了控制自然,满足生存所需,还希望以此表现对自然的敬爱,反映自然所给予的启示。

C.一个鼎要能表象天地人,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意识:

在制作具体器皿时希望以富有美感的形式表现宇宙秩序与宇宙生命。

D.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调节社会关系,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使个体人生具有更深的意义和美。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天地的节奏与和谐在中国社会的礼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物质器皿、礼乐生活与天地境界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三者融通和谐。

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

C.中国的礼乐文化讲求个人人格、社会组织与天地大道、宇宙秩序、自然节律的交融,由此导致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

D.西洋艺术直面人生中的冲突与悲剧,展现波澜壮阔的人生气象,与表现和平静穆的中国艺术相比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

哑巴与春天——迟子建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

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

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

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

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

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

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

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

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

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

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

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

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

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

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

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

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

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

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

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

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

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

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

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

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

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

后来,他终于安静了。

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

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

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

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

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

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里歌唱的人!

10、理解文章第一自然段“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中“积雪”的含义。

(2分)

11.请赏析文章第二自然段。

(4分)

答:

12.作者在刻画老哑巴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文中老哑巴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5分)

答:

13.简要分析文章以“哑巴和春天”为题,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14.对于老哑巴的去向,作者没有放多少笔墨,而看似平静的小镇也出现丝丝的涟漪,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感受和看法。

(5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20分)

海塘记

[北宋]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

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

“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

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

善夫!

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

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

君曰:

“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

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

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

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

嘻!

其可叹也。

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

”予良以其言为然。

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

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

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冒:

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世:

继承。

C.其易知较然者也较:

比较。

D.而胜残去杀之效胜:

克制。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①始堤之成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而犹自以为未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①其不出于此乎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以告后之人②木欣欣以向荣

16.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3分)

译文:

(2)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

(5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19-20题(8分)

《蝶恋花》宋·朱淑真[1]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2]。

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

把酒送春春不语。

黄昏却下潇潇雨。

《春尽》唐·韩偓[3]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入闲易有芳时恨,地胜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1]南宋女词人。

[2]杜鹃。

[3]晚唐五代诗人,本诗为其晚年寓居南安之作。

19.从诗词内容分析,两首诗词皆以时节为主题,都采用了为诗词意象。

(2分)

20.两首诗词在情与景的运用上各有其精妙之处,请结合诗词内容赏析。

(6分)

(三)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礼记·大学》

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骆宾王《萤火赋》

21.请根据材料解释“慎独”之义。

▲。

(2分)

22.儒家认为君子应“慎独”,许多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也对君子“不欺暗室”的品质赞誉有加,请结合三则材料与生活实际,分析这种品质对现代生活有何现实意义?

(5分)

(四)古诗文默写。

2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6分)

(1)▲,▲,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2)人生代代无穷已,▲。

▲,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4)▲,扶摇可接;▲,桑榆非晚。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5)丰草绿缛而争茂,▲,草拂之而色变,▲。

(欧阳修《秋声赋》)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自媒体时代,许多“网红”应运而生。

网红是网络红人的简称,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有些人觉得“网红风潮”使得互联网混入了许多低俗、下流、拜金等负面元素,不利于正能量的传播,甚至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也有另外一些观点认为“网红”使当今社会文化更加多样与活泼,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自有它的可取之处。

读了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网红”现象?

,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浙江省2019年高二升高三暑假语文练习卷二十三

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D(A.俟机改为伺机;B拯救zhěng,防范;C沉渣zhā英列改为英烈)

2.C

3.C(“塑料餐盒,塑料胶带,塑料包装袋的消耗量”的逗号改顿号)

4.D(A.彰显后缺宾语“理念”B成分残缺,感悟的主语残缺,从中前面加“使观众”C少介词,彰显以后加“以”)

5.给妈妈的建议:

不要让微信的关爱,变成“监控”,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给女儿的建议:

妈妈想借微信走进自己的女儿,不合适的举动对父母而言是一种伤害。

6.问题一:

多数人认为网络实名制可保障网络安全,但现实中人们却不愿践行。

问题二:

对网络实名制利弊的看法:

利:

实名制可避免出现各种网络垃圾,增加信息发布的可信度,对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减少网络暴力、净化网络环境、监督公共言论、规范网民行为、强化网民责任意识、推动诚信社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弊:

网络本是一个可自由发表见解的地方,实名制可能导致人们因过于担心发言后果而不敢公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的发语权甚至出现禁言现象。

同时,如果网民的注册信息安全得不到保护,就难以避免相关信息被不法之徒滥用盗用。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7.【答案】C【解析】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根基”不能得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内容就是艺术文学”的结论。

原文说“艺术文学”是“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不是“教育内容”。

原文还说“艺术的作用是能以感情动人”,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以情动人”表述错误。

B.“诗书礼乐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全部内容”说法过于武断,原文只是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与教育是拿诗书礼乐做根基”,诗书礼乐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再者,“„礼‟作用于群体”“诗与乐则作用于个体”也曲解了原文意思,原文是“„礼‟却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产生作用,“诗和乐能直接打动人心,陶冶人的性灵人格”。

D.强加因果,“礼乐的最后根据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并不是“二者成为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成为„兴于诗‟得以实现的基础”的原因。

8.【答案】D【解析】D项“礼乐在社会生活中担负具体功能”“只有在个人的生活中才展现形而上的启示意义”错。

A项信息在第三段,B项信息在第四段,C项信息在第四段、五段。

9.【答案】A【解析】B.“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髙境界和最终追求”属无中生有。

C.“中国文化精神中没有„悲剧精神‟”不对,原文只是说“悲剧精神”“在中国艺术里,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它“往往被浓挚的和谐愿望所淹没”,并不是完全没有。

D.“西洋艺术……更能打动人,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于文无据。

10.积雪:

表层指的是自然现象的积雪,深层指的是人性的冷漠。

每点1分。

11.描写了冬去春来时,积雪消融,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1分),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是“笤帚”,将“达子花香”比作“朝霞”,而“阳光”和“冰河”则人格化,(2分),春天象征着美好的生活(1分),积雪消融,春来大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喜爱之情(1分)。

12.主要运用了直接描写手法,即通过老哑巴的外貌、服饰、动作等刻画来展现其人物形象。

老丑,勤劳,淳朴,善良,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生活,渴望得到人们的尊重。

回答是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3.很突兀,具有强烈的冲击感,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1分);春天象征一种美好的生活(1分),老哑巴渴望过上春天般的生活,却最终无法实现,饱受人们的歧视,最终被迫离开(1分),从而引发人们对人性的思考,深化主题(1分)。

14.文章结尾虽然没有详细介绍老哑巴的去往何处,但依旧绽放的达子花却暗示着物是人非的结局。

老哑巴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份卑微,处境困窘,但他也渴望过上平等而有尊严的生活,然而由于人们的歧视,结果悲惨。

而“我们心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正是“我们”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对自己灵魂的叩问。

在我们身边,与许许多多和老哑巴相似的小人物,我们应该放下自己的有色眼镜,给他们以人文关怀,让他们在不幸中体会到温暖,让整个社会充满着和谐和幸福。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14C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较:

明显,明白。

15.C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两者都是副词,表反诘语气。

A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

B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