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80946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1年高三第九次周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校对人:

张兆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有自。

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如四时季候、地形水文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阶级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远古直到今天的汉语的日常应用中,“天”作为命定、主宰的含义和作为自然的含义这双层含义始终存在。

在古代,两者更是混在一起,没有区分。

因此在中国,“天”与“人”的关系实际上具有某种不确定的模糊性质,既不像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像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所以,“天”既不必是“人”匍匐顶礼的神圣上帝,也不会是“人”征服改造的对象。

因而“天人合一”既包含着人对自然规律能动地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被动地顺从、崇拜。

“天人合一”观念成熟在先秦。

《左传》中有许多论述,孔、孟、老、庄等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种观念。

无论是积极的或消极的,它们都强调“人”必须与“天”相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如果说,汉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人的外在行动自由的宇宙模式,这里的“天”实质上是“气”,是自然,是身体的话;那么宋儒的“天人合一”则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这里的“天”则是“理”,是精神,是心性。

前者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后者的“天人合一”则是心灵的道德境界。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天”作为“气”的自然或作为“理”的精神,虽然没有完全去掉原有的主宰、命定义,但这种含义确乎极大地褪色了。

如果今天还保存“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便需要予以改造和阐释。

它不能再是基于农业小生产由“顺天”“委天数”而产生的“天人合一”,而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以近代大工业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这个崭新关系不再是近代工业初兴期那种为征服自然而损害自然破坏生态的关系,而是如后工业时期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的关系,从而人与自然不再是对峙、冲突、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和睦合一的关系。

这是今天发达国家或后工业社会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所应及早注意研究的问题。

而这恰好就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节选自李泽厚《论中国智慧之“天人合一”》,有删改)

1.关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观念成熟于先秦,孔、孟、老、庄等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这一观念并都强调“天”“人”之间必须认同、一致、和睦、协调。

B.汉儒的“天人合一”是现实的行动世界,人们认为只有认识并遵循它,才能使个体和社会得以保持存在、变化和发展。

C.宋儒的“天人合一”是为了建立内在伦理自由的人性理想,属于心灵的道德境界,他们将“天”理解为“理”、精神和心性。

D.“天人合一”既包含人对自然规律的适应、遵循,也意味人对主宰、命定的顺从、崇拜,其中“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模糊。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天人合一”的观念源远流长,这大概与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而顺应四时季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现象有密切关系。

B.在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真正的阶级统治尚未建立,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还不很严重。

C.在原始氏族体制下,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形成了特定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

D.在汉代思想系统中扮演中心角色的“天人合一”重视国家和个体在外在活动和行为中与自然及社会相适应、合拍、协调和同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天”始终具有双层含义,所以“天”“人”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人格神的绝对主宰,也不是对自然物的征服改造。

B.汉儒和宋儒均推崇“天人合一”,虽然他们的目的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天”原有的主宰、命定含义。

C.对“天人合一”的概念加以改造,就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内容和含义,而以近代大工业所产生的人与自然崭新的客观关系为基础。

D.如何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恢复自然、保护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合一,正是“天人合一”这个古老命题的现代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

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

郑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

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

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

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

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

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

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

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

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众皆惊怖,走还营。

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

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

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

晔曰:

“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

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

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

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

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

”太祖笑曰:

“卿言近之!

”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

在位二年逊位,薨。

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唱:

通“倡”,倡导

B.心内忧之,而未有缘缘:

缘分

C.晔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委:

托付

D.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禽:

通“擒”,活捉,擒拿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晔胆略和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才力过人,一方所惮②自引取佩刀斫杀宝

③策乘虚而袭我,则后不能独守④若军必出,祸今至矣

⑤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⑥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

A.①④⑤B.②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晔秘密安排壮健军卒,命令听行酒信号就砍杀郑宝,但郑宝对室内的动静十分清楚,刘晔自己拔刀砍杀了郑宝。

B.孙策派遣使者携带厚礼,劝刘勋说上缭非常富有,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希望借助他的力量来讨伐上缭。

C.刘勋,一个有几万军队的地方军官,因不听刘晔的劝告而最终穷迫得依附他人,青年刘晔高超的智略跃然纸上。

D.庐江郡内有山贼陈策,依凭险要地势据守,太祖认为过去派去的副将资望太轻,所以没能够攻克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

(4分)

(2)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

(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

 

【注释】:

①作者在千里行舟途中,泊船浔阳城下,看到了有名的庐山香炉峰,进而怀念古代高僧,随笔写下了这首诗。

②远公:

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

8.联系前四句诗,简析“始见香炉峰”中“始”字的妙处。

(5分)

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陋室铭》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

(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雪地上盛开的鲜花

李培俊

于山没想到,他和徒弟金娃会在这里见面。

要知道主家同时还请了另一家唢呐班子,自己说什么也不会接这趟生意。

见了师傅,金娃也很惊奇。

问过师傅的身体,家里情况,便没话说了。

两个人猜出了主家今天的用意,心里都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师徒二人是远近闻名的金唢呐,原来都在县剧团供职。

那时候,师徒可谓春风得意,省里市里有重大活动,如果少了于山和金娃的唢呐演奏,简直就像塌了半边天,留下不少的遗憾。

可剧团说不行就不行了,于山和金娃便从山巅上一下子跌进了深谷。

他们都知道,不是哪个人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的技艺不行了,吹不好了。

于山和金娃各自拉起原来剧团的人马,成立了草台班子,挣几个吃饭钱勉强度日。

由于各忙各的生意,师徒二人便少了来往。

谁知今天却在湖桥镇上见了面。

上午九点,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走出大门,对于山和金娃说:

“今天这阵势你们已经看到了,两家班子同时搭台演出,目的只有一个,唱对台戏。

”汉子说着拿出一卷钞票,足有五千元,啪啪地在左手心甩打几下,说,“谁赢了呢,这钱就是他的了。

于山看看金娃,金娃也看看师傅。

他们从对方眼中都读出了对方的意思:

谁都想得到这笔钱。

这与对金钱的占有无关,也与师徒的情意无关。

年到月尽,都想给穷了一年的伙计们多发几个,能让他们过个有滋有味的年。

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金娃对师傅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那意思很明显:

师傅,原谅弟子吧。

“没事,”于山说,“只是感到有点累。

人老了,不比当年气脉足了。

金娃脸上讪讪地,有两滴清泪落了下来。

“师傅!

我……”

“金娃,什么都不要说了,师傅知道你的难处,放心大胆地吹吧,师傅也会尽力的。

金娃哽咽着,把那盘肉丝往于山面前推推,“师傅,您多吃点,身上才有劲。

”于山把手搭在金娃的肩膀上,“师傅吃饱了。

饭罢,于山和金娃各自走向自己的位置,遥遥相对,展开了技艺的争夺。

金娃的一曲“百鸟朝凤”,高亢明亮,欢快而流畅,恰如行云流水,把于山这里的观众拉走了不少。

于山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然后把唢呐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圆弧,凑到唇边,仰对着空中,一曲裂帛的静音闪过,留下一大块的空白。

之后,他的唢呐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弧,吹起了“十面埋伏”。

曲音委婉低沉,犹如隐伏了万千军马,把观众逼得透不过气来,却又让人越听越想听,不忍离去。

这时候,天空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大如棉朵的絮状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不一时便在地上铺了绒绒厚厚的一层。

人们似无觉察,仍然沉浸在于山的唢呐声中。

其实,这时候,于山已经进入了他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也融入了楚汉相争的那段悲壮的历史,无知无觉,专注而忘我。

他根本不知道,金娃那里的观众几乎被他那支唢呐拉走完了。

于山的唢呐声是在突然之间停下来的。

他突然听出对面传来一阵近乎绝望的悲音,抬头望去,金娃已经把唢呐从嘴里移向鼻子。

鼻吹!

于山待要制止,已经来不及了,金娃的第一个音节就是这个时候流向了人群。

这是一种极伤身体的吹法,他在教金娃的时候曾经告诉过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可用,因为时间稍长,很可能因气竭而倒,轻者躺上十天半月,重者导致肺脏受损,艺术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于山决定停下来,不吹了,他不能眼看着他的徒弟给毁了。

他把唢呐轻轻地放到桌子上。

这是认输的表示。

金娃也曾朝他这里看过几眼,他以为金娃会停下。

但金娃没有停,他站在桌子上继续唔唔啦啦地吹下去。

于山走向金娃的场地,在桌子前站下,仰脸看着金娃,他的眼神里含满了乞求和抱怨。

金娃,孩子,你就停下来吧,师傅不和你争了……

直到一曲吹奏完毕,金娃才含着泪跳下桌子,摇摇晃晃地抱住了于山,叫了一声师傅,“我老婆还在医院躺着,她需要钱哪……”话没说完,一大口鲜血喷涌而出,飞溅在他面前的雪地上,像盛开了几朵血红的鲜花……

于山雇车把金娃送走以后,他把跟随他三十年的唢呐放在一块石头上,大脚踩了上去。

他踩得很慢很慢,仿佛怕惊吓了它似的。

但他还是把它踩扁了,然后扭头走了。

茫茫雪地上,留下他一溜歪歪斜斜的脚步。

(选自《小说界》xx年第3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三段的插叙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人物关系及人物的生活境况,为下文写师徒二人被迫唱对台戏做了铺垫。

B.于山对金娃在中午吃饭时向自己表达出的关心以及金娃目前的难处,虽能体会和理解但最后还是表现出了冷漠。

C.于山选择吹奏“十面埋伏”,一方面是为了向众人展示高超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曲表达师徒相争的悲壮。

D.金娃在师傅谦让认输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停止“鼻吹”,是想让于山明白徒弟确实是因万不得已才与师傅相争的。

E.小说中有关大雪的描写既营造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暗示了社会的冷漠与不公。

(2)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小说标题“雪地上盛开的鲜花”的含义。

(6分)

(3)于山最后踩扁了跟随自己三十年的唢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金娃,也有人认为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你的看法呢?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小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

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

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狂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

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

“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

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

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

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

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

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在以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

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

用苦痛换来欢乐。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

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得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

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

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

“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

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2)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6分)

(3)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6分)

(4)“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

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近一个月,全球气候五风十雨。

先是“桑迪”给美洲造成大量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接着又是我国华北遭遇罕见大雪。

B.王蒙的新著《青狐》的确是一本优秀的小说,我读着读着,经常被小说中的精彩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

C.《新交通法规》于xx年元旦开始施行,对于其中闯黄灯罚6分一项,受访者都认为罚不当罪,希望相关部门顺应民意,做出适当调整。

D.为了完成教育学会的换届工作,大家坚持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做了大量具体而微的准备工作,这确保了换届工作的顺利进行。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科学工作者需要有开阔的心胸,就是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应坦诚相待,精诚合作。

B.日益狭窄的个人活动空间和社会交往范围,越来越重的职场竞争和工作压力,使现在的上班族很难享受到生活和工作的快乐。

C.虽然大家都知道生活离不开物质基础,可也没有一个人不认为,幸福并不完全由物质条件决定。

D.世界羽联为什么处罚运动员?

原因是不想被国际奥委会就羽毛球“假打”之事抓住把柄,从而有充足的理由把羽毛球从奥运中驱逐出去。

15.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事实上,人在冷漠无情地对待动物的同时,对自身的伤害也是同样惨烈的。

,所以也就被忽略了。

,,,这一切都类似于残害动物的一场场复制。

原来人性的丧失,。

人对动物施暴的过程,也是双手沾上鲜血、耳廓听到嘶喊的过程,,罪孽感一方面折磨着我们,另一方面又在诱惑着我们。

①人与人之间骇人听闻的酷刑

②但它的结果一定会以其他方式复制和散布开来

③这种惨烈由于没有直接感到剧痛

④就是在这种残害动物的尝试中逐渐完成的

⑤比如战争或种族迫害

⑥这种颜色、这种声音一旦渗入心底就会驻留不去

A.⑥③②⑤①④B.⑥②⑤①③④C.③①④②⑤⑥D.③②⑤①④⑥

16.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进行评论。

请选择两个不同的角度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每条不超过20字。

(6分)

郭明义高票当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之一。

其个人档案如下:

献工: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一直坚持提前两个小时上班,15年来,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

义务献血:

1990年以来,他坚持20年无偿献血,累计献血6万毫升。

捐款:

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0多万元,先后资助180多名特困生,自己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

捐资助学:

xx年以来,他发起的希望工程捐资助学活动,已有28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资助特困生1000多名,捐款近40万元。

捐献造血干细胞:

xx年起,8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倡议,1700多名矿业职工参与。

17.请把下面的这则新闻概括成一句话。

(5分)(不超过40字)

《东江时报》讯记者吴远方 昨日上午,我市知名企事业单位带着500余个岗位赶赴深圳会展中心,参加xx(深圳)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

在高薪岗位云集的会场,近300人到惠州展台咨询或提交简历,达成初步就业意向。

在会场记者看到,这里云集了全国400多家著名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中高端职位年薪均不低于6万元。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组织了惠州学院、德赛集团等29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本次活动,提供了涵盖电子、化工、汽车、教育、物流、房产、建材等行业的500余个岗位。

应聘人员要求方面,博士100余名,硕士60余名,本科180余名,专科160余名。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材料一骑行全中国宣传见义勇为的方德永大哥,在养伤期间不忘在微博上帮助别人寻找亲人。

xx年3月29日晚上,他接到求助电话,称聋哑人刘国利已与家人失散20多年。

他在微博上发了寻人帖,12个小时后,就帮助刘国利找到了失散20多年的亲人。

材料二秦志晖及其公司员工组成网络推手团队,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传播谣言,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以非法删帖替人消灾、联系查询IP地址等方式非法牟利。

秦志晖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周考9语文答案

1、B(偷换概念。

“认识并遵循”的是“具有反馈功能的天人相通而“感应”的宇宙图式”。

2、C(因果倒置。

应为“在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得“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

3、C(扩大范围。

应为“必须彻底去掉‘天’的双重性中的主宰、命定的内容和含义”。

4、B缘:

机会。

8、千里江上,扬帆而下,一路上总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头一抬,那秀拔挺出的庐山就在眼前突兀而起,啊,香炉峰,这才见到了你。

一个“始”字,写出了舟中主人见到香炉峰的那种欣然喜悦之情。

(5分)

9、表达了作者对庐山和高僧慧远的向往之情及对隐逸生活的倾慕之情。

(2分)开篇四句,作者借“都未逢”和“始见”,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热切向往之情。

五、六句通过怀念高僧慧远的尘外幽踪,表达了作者对其的向往之情。

结尾两句,夕阳斜照中隐约传来佛寺的悠扬钟声,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空”字透出无限惋惜、惆怅之情,说明“东林精舍”正是作者向往之处,流露出其对隐逸生活的倾慕。

(4分)

10、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3)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11、

(1)AD(A,3分;D,2分)

(4)(8分)

观点一:

主人公是金娃。

①小说的矛盾冲突是于山与金娃之间的对台戏,金娃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推动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金娃在其中占主体地位;②小说的标题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而这主要是通过金娃这个人物表现的;③小说细致地刻画金娃这个人物形象,金娃的性格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观点二:

于山和金娃都是主人公。

12、

(1)A(3分)B(2分)

2.①用苦难换来欢乐;②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不背叛真理;③为人正直,不谄媚权贵。

(每一点2分)

3.①第一处引用贝多芬对权贵们只能造就头衔和勋章却不能造就伟大人物的看法,直接表明了贝多芬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己的伟大的认识;(2分)②第二处引用贝多芬叙述他与歌德面对贵族的不同表现的事实,通过对比更形象的表现了贝多芬面对权贵不卑恭的品质;(2分)③这两处引用都为突出贝多芬“爱自由高于一切,面对御座也不背叛真理”的高贵灵魂,提供了有力依据,使作者对他的评价更客观、真实(2分)

4.一个人出身的高贵是无法由自己决定的,但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却可以由自己决定。

①贝多芬出身于平民,但他凭借对音乐的喜爱与执着,克服命运的不公与生的不幸,创作出感动、震撼世人的交响乐曲,用苦痛换来了欢乐,而且他心向自由,蔑视权贵,热爱祖国;②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