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关键考点复习讲义一.docx
《注册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关键考点复习讲义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关键考点复习讲义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关键考点复习讲义一
2017注册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关键考点复习讲义
(一)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引 言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全篇共分为四章十五节。
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
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内容。
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学习要求
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
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与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 燃烧条件
知识点:
燃烧条件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加火源条件就产生了)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
助燃物(氧化剂)
引火源(温度)
燃烧发生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例题1·单选】
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 )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 B.发光、发烟
C.火焰、发烟 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加火源条件就产生了)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例题2·单选】
在火灾中燃烧所产生的烟,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由于燃烧不完全,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形成了烟
B.由于燃烧不完全,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气体,形成了烟
C.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细小颗粒,形成了烟
D.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气体物质,形成了烟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一、可燃物
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按其所处的状态——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
【例题1·单选】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 )。
A.助燃物
B.可燃物
C.燃烧产物
D.氧化物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
【例题2·单选】
凡是能与空气中的( )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A.氮
B.氧
C.氢
D.碳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
二、助燃物(氧化剂)
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例题·单选】
能与可燃物质相结合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 )。
A.助燃物
B.可燃物
C.燃烧产物
D.还原物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三、引火源(温度)
引火源——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燃能源。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可燃物只有达到一定能量才能引起燃烧。
常见的引火源:
(1)明火——指生产、生活中的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2)电弧、电火花——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产生电弧和电火花的主要原因是:
高压击穿,导线短路,绝缘导线外绝缘层损坏,开断感应电路产生拉弧现象。
电弧是大量电火花汇集成的。
(3)雷击——瞬间高压放电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4)高温——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5)自燃引火源——指在既无明火又无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白磷、烷基铝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易燃、可燃物质与氧化剂、过氧化物接触起火等。
【例题·单选】
下列属于引火源的是( )。
A.电火花
B.纸
C.氧化剂
D.煤炭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常见的引火源:
明火、电火花、电弧、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研究表明,大部分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必要条件以外,其燃烧过程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
多数燃烧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自由基团和原子这些中间产物瞬间进行的循环链式反应。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这些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燃烧条件可以进一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如图:
链式反应自由基注释:
事件结果包含有事件发生条件的反应称为链式反应。
如有焰燃烧都存在链式反应。
当某种可燃物受热,它不仅会汽化,而且该可燃物的分子会发生热解作用从而产生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形态,能与其他的自由基和分子反应,而使燃烧持续进行下去,这就是燃烧的链式反应。
但一般地,链式反应指核物理中,核反应产物之一又引起同类核反应继续发生、并逐代延续进行下去的过程。
【例题1·单选】
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三个必要条件外,还需要( )。
A.超氧反应自由基 B.聚合反应游离基
C.链式反应自由基 D.循环反应游离基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例题2·单选】
燃烧过程中的放热发光是( )。
A.化学现象
B.物理现象
C.光电现象
D.核反应现象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例题3·单选】
下列哪个选项是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
A.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
B.可燃物、引火源、链式反应自由基
C.可燃物、空气、引火源
D.具备一定数量的可燃物、有足够浓度的氧化剂、链式反应自由基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
【真题·单选】
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燃烧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四面体”是指可燃物、氧化剂、引火源和( )。
A.氧化反应
B.热分解反应
C.链传递
D.链式反应自由基
『正确答案』D
第二节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知识点:
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燃烧的一种剧烈表现形式就是爆炸。
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着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
(一)着火方式
1.点燃——拿火点燃,被迫燃烧。
2.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1)化学自燃
例如火柴受摩擦而着火;炸药受撞击而爆炸;金属钠在空气中自燃;煤因堆积过高而自燃等。
(2)热自燃
如果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预先均匀地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便会自动着火(这时着火发生在混合物的整个容积中),这种着火方式习惯上称为热自燃。
(二)爆炸
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在瞬间发生的剧烈膨胀等现象。
爆炸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爆炸点周围发生剧烈的压力突变,这种压力突变就是爆炸产生破坏作用的原因。
作为燃烧类型之一的爆炸主要指化学爆炸,关于爆炸的具体分类及其特点见本篇第三章第一节。
【例题1·单选】
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进行的( )过程而产生热量,使温度上升,产生自行燃烧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
B.化学、生物
C.物理、生物
D.生物、物理、化学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例题2·单选】
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 )。
A.闪燃
B.自燃
C.爆燃
D.阴燃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引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例题3·单选】
代表燃烧开始的现象是( ),且以出现( )为特征。
A.着火、表面碳化
B.受热分解、火焰
C.着火、火焰
D.受热分解、表面氧化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着火就是燃烧的开始,并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
【例题4·单选】
可燃物质与空气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将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至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做( )。
A.自燃
B.闪燃
C.着火
D.爆炸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
燃烧物形态:
(一)气体燃烧
可燃气体的燃烧不需像固体、液体那样经熔化、蒸发过程,其所需热量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点,因此容易燃烧且燃烧速度快。
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1.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在扩散燃烧中,可燃气体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是靠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混合过程要比燃烧反应过程慢得多,燃烧过程处于扩散区域内,整个燃烧速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
扩散燃烧的特点为:
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不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不发生回火现象(火焰缩入火孔内部的现象)。
对稳定的扩散燃烧,只要控制得好,就不会造成火灾,一旦发生火灾也较易扑救。
2.预混燃烧
预混燃烧是指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预混燃烧一般发生在封闭体系中或在混合气体向周围扩散的速度远小于燃烧速度的敞开体系中,燃烧放热造成产物体积迅速膨胀,压力升高,压强可达709.1~810.4kPa。
火焰在预混气中传播,存在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两种方式。
预混燃烧的特点为:
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混合气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化学活性粒子集中源。
【例题1·单选】
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 )的不同,燃烧可分为两大类。
A.混合时间
B.混合浓度
C.混合状况
D.混合方式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气体燃烧方式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例题2·单选】
天然气井口发生的井喷燃烧属于( )。
A.预混燃烧
B.扩散燃烧
C.蒸发燃烧
D.分解燃烧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气体(蒸气)扩散多少,就烧掉多少。
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用火(如燃气做饭、点气照明、烧气焊等)均属这种形式的燃烧。
(二)液体燃烧
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因此,液体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质密切相关。
可燃液体会产生闪燃的现象,发生闪燃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可燃液态烃类燃烧时,通常产生橘色火焰并散发浓密的黑色烟云。
醇类燃烧时,通常产生透明的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雾。
某些醚类燃烧时,液体表面伴有明显的沸腾状,这类物质的火灾较难扑灭。
在含有水分、黏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沥青油等燃烧时,沸腾的水蒸气带着燃烧的油向空中飞溅,这种现象称为扬沸(沸溢和喷溅)。
1.闪燃
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熔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萘等)挥发出来的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现象。
发生闪燃的原因是易燃或可燃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的速度比较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维持稳定的燃烧,因而一闪就灭了。
但闪燃却是引起火灾事故的先兆之一。
闪点则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沸溢
以原油为例,其黏度比较大,且都含有一定的水分,以乳化水和水垫两种形式存在。
所谓乳化水是原油在开采运输过程中,原油中的水由于强力搅拌成细小的水珠悬浮于油中而成。
放置久后,油水分离,水因密度大而沉降在底部形成水垫。
燃烧过程中,这些沸程较宽的重质油品产生热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汽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
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像“跑锅”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沸溢。
从沸溢过程说明,沸溢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密度相差较大。
②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汽。
③原油黏度较大,使水蒸气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3.喷溅
在重质油品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的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汽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
一般情况下,发生沸溢要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得多。
发生沸溢的时间与原油的种类、水分含量有关。
根据试验,含有1%水分的石油,经45~60min燃烧就会发生沸溢。
喷溅发生的时间与油层厚度、热波移动速度以及油的燃烧线速度有关。
研究表明,油滴飞溅高度和散落面积与油层厚度、油池直径有关,一般散落面积的直径与油池直径之比均在10以上。
由于喷溅带出的燃油从池火燃烧状态转变为液滴燃烧状态,改变了燃烧条件,燃烧强度和危险性随之增加,并且油滴在飞溅过程中和散落后将继续燃烧,极易造成火灾的迅速扩大,影响周边其他可燃物及人员、设备等,造成伤亡和损失,所以,对油池火灾而言,要避免喷溅现象的发生。
【真题·单选】
汽油闪点低,易挥发,流动性好,存有汽油的储罐受热不会( )。
A.整齐燃烧及爆炸 B.容器爆炸
C.泄露产生流淌火 D.沸溢和喷溅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在含有水分、黏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沥青油等燃烧时,沸腾的水蒸气带着燃烧的油向空中飞溅,这种现象称为扬沸(沸溢和喷溅)。
(三)固体燃烧
根据各类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其燃烧各有特点。
1.蒸发燃烧
硫、磷、钾、钠、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固体,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
樟脑、萘等易升华物质,在燃烧时不经过熔融过程,但其燃烧现象也可看作是一种蒸发燃烧。
2.表面燃烧
可燃固体(如木炭、焦炭、铁、铜等)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
这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有时又称之为异相燃烧。
3.分解燃烧
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
4.熏烟燃烧(阴燃)
可燃固体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这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
阴燃是固体材料特有的燃烧形式,但其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固体材料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
很多固体材料,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胶乳橡胶等,都能发生阴燃。
这是因为这些材料受热分解后能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炭,从而具备多孔蓄热并使燃烧持续下去的条件。
此外,阴燃需要有一个供热强度适宜的热源,通常有自燃热源、阴燃本身的热源和有焰燃烧火焰熄灭后的阴燃等。
5.动力燃烧(爆炸)
动力燃烧是指可燃固体或其分解析出的可燃挥发分遇火源所发生的爆炸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几种情形。
其中,轰燃是指可燃固体由于受热分解或不完全燃烧析出可燃气体,当其以适当比例与空气混合后再遇火源时,发生的爆炸式预混燃烧。
例如,能析出一氧化碳的赛璐珞、能析出氰化氢的聚氨酯等,在大量堆积燃烧时,常会产生轰燃现象。
建筑室内火灾发生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该现象,具体内容见本篇第二章第三节。
【真题·单选】
对于原油储罐,当罐内原油发生燃烧时,不会产生( )。
A.闪燃 B.热波
C.蒸发燃烧 D.阴燃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阴燃是固体材料特有的燃烧形式,原油属于可燃液体,不可能发生阴燃。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燃烧形式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些可燃固体的燃烧往往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
例如,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木材、棉、麻、纸张等的燃烧会明显地存在分解燃烧、阴燃、表面燃烧等形式。
知识点:
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
1.闪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在一定条件下,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着火。
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
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
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
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闪点≥60℃的为丙类(详见教材第二篇第二章)。
(二)燃点
1.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3.燃点与闪点的关系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并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
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闪点。
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三)自燃点
1.自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在这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2.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1-1-3所示(略)。
3.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积与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
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重点回顾
一、气体燃烧
方式有:
扩散燃烧、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
二、液体燃烧
现象有:
闪燃、沸溢、喷溅。
方式有:
蒸发燃烧。
三、固体燃烧
方式有:
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蒸发燃烧(硫、磷、钾、钠)。
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铜)是一种无焰燃烧,又称之为异相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