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75388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docx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七、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教学目标:

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现状,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

教学重点:

新型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教学难点:

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时数:

4

教学过程:

(一)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现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农民是重点。

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和加入WTO的新挑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三大任务,最根本的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比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取决于农民素质的高低,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农民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外部环境。

1农村职业中学不断发展

农村职业中学是培养后备农民和实用型人才的摇篮。

197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扩大农业中学的比例”。

1980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

到1980年,全国农业中学恢复到3314所,在校生达到48.09万人。

1996年,农村职业高中达到5012所,招生88.04万人,在校生207.97万人,农林职业初中1491所,招生29.9万人,在校生75.6万人。

到2001年,全国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已达49.64万所,培训农民8732.1万人次。

2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

为了培养一支又一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农业部从1990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试点工作,1994年开始在全国全面组织实施。

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共有1994个县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有1300多万农民参加了培训,600多万农民获得了证书。

据抽样调查,获得绿色证书的学员收入比没有参加培训的学员平均高出30%,开展“绿色证书工程”的村比没与开展培训的村收入高出24%。

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3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为了适应新世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骨干,从1999年开始,农业部与财政部、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到2002年底,全国共494个县(市)开展了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青年农民154万人,通过新技术和新知识培训,有效的提高了受训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思想观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开展妇女科技致富专项培训

在我国农村妇女中开展了两项规模比较大,且颇具影响力的活动,一项是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

这项活动开展10多年来,以提高农村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为重点,组织乡村妇女学知识、学科技,比能力、比贡献。

另一项是“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这项工程是2000年全国妇联与农业部等单位共同发起并实施的农村妇女专项培训致富工程。

鼓励广大农村妇女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使她们掌握1~2门实用技术;鼓励妇女参加农函大、农广校学习,培养和扶植科技示范户、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

5.开展农业广播电视远程教育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中央农广校)创办于1980年,是一所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的学校。

农广校覆盖全国农村、广大农民,面向基层干部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人员。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9年成立。

目前农广校和中心主要承担中等学历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大专自考助学与联合办学以及绿色证书教育、青年农民培训、农民工转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等任务。

目前,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农村远程教育的主体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阵地。

办学20多年来,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经形成一个五级办学体系,拥有1所中央校,39所省级校,330所地(市)级分校,2408所县级分校,23000个乡镇教学班,有专兼职教师和办学人员4.6万人,具有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和一支稳定的办学队伍。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开设的多门类专业,几乎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

目前,开设了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48个专业、300多门课程,涵盖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

办学23年来,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为我国农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截至2002年底,全国农广校22年累计招收中专生347万人,毕业生172万人,单、多科结业生170万人;中专后招生8.6万人,毕业5.2万人;自考助学及联办大专招生33.7万人,毕业6.6万人;“绿色证书”培训516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164.6万人;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亿人次。

2002年全国农广校在校生规模达到227万人,其中,中专17.2万人,大专11.5万人,中专后教育4.2万人,当年开展绿证培训122万人,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67.8万人,各种实用技术培训1041万人次。

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大面积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接受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的学员大多来自农村,毕业后扎根农村,留得住、用得上,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农广校学员大体各占1/3。

据2000年的统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专毕业学员中,担任村干部的有20多万人,担任乡镇(科局)干部的有7.6万人,担任县处级领导的有1万多人,担任地市级以上领导有1200人。

其中,农广校毕业学员被选为各级先进代表的有11万人,其中当选为省部级以上的先进代表700人,地市级先进代表9000人,县级先进代表10万人;受各级表彰的共有19万人,其中,省部级以上表彰的6000人,地市级以上表彰的3万人,县级表彰的15万人。

现在全国约有400万农民学员成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

这些学员数量多、分布广,带动力强,是农村科技传播、应用、推广的有生力量。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已现雏形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农民教育从实用技术培训到绿色证书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村组干部培训,以至农民学历教育等,创造出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全国有普通农业高等院校65所,独立建制的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专学校293所,地级以上的农业科研院所1138个,县级以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877所,县级农技校2127所,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2.24万个,乡级农业技术推广站16.7万个,共有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人员200多万人,初步形成了全国自上而下的以农业教育、科研、推广单位等为骨干,多部门相互配合,研发、培训、推广等环节相互衔接,以县、乡为重点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1.建立了一批培训基地

一是加强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在全国建立了50个农业职业教育示范基地。

二是加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

“九五”以来,共建立300个“育才兴农示范校”、60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加强了用于基层农广校教学设备和远程教育设施的建设。

三是加强绿色证书教育示范县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提高了培训质量。

四是加强基层农技推广站、点的建设,使其开展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五是进一步改善乡镇农民科技培训基地的条件。

2.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一是初步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管理运作机制。

二是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已经纳入各级政府特别是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议程。

三是农民科技培训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相结合,推进了农村劳动准入制度的进程。

农业部已决定在14个农业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农民上岗的资格和条件。

在14个农业岗位中,已有2.1万农民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提高了农业岗位的就业水平。

四是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相结合,形成激励机制。

各地在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中,确立了先培训考核,再评定职称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目前已有100多万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

3.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在开展系统性、规范性农民岗位资格培训方面,制定和颁布了有关条例、规章和制度,如农业部先后制定了不同时期的农民科技培训规划,颁布了《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制定了21个绿色证书岗位规范;制定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管理办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操作规程》。

地方各级农业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按照绿色证书岗位规范所规定的技术要求,制定了100多个岗位规范细则,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证书制度,并使农民科技培训成为政府行为。

二、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虽然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已具雏形,但目前仍然存在资源分散、力量分散等问题,缺乏系统规划和协调,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

面对新时期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繁重任务,必须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一)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概念与内涵

从中央到省、地、县、乡建立一个相互连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科学规划、组织和协调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从而有效地整合农业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培训效果。

充分利用现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在全国逐步构建一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灵活高效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全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二)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在中央与地方的科学统筹下,将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远程教育与其他同类教育尽量统筹起来,形成农民科技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

在各级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基础上,成立或加挂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新时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主体组成部分。

2.因地制宜原则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有其自身规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构建要从各地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地农业科技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

不同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要求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应是多元化的,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形式。

3.资源整合与优化原则

整合与优化现有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将低效益运转或闲置的、分散的农民科技教育资源相对集中,按照农村经济发展规模与社会发展要求,进行培训资源调整与合理利用,使之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对现代知识的需求相适应,达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果。

4.终身教育原则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农民继续教育显得日益重要。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结构中,要充分考虑农村劳动者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更新与提高,充分考虑农业继续教育,充分体现了21世纪对农民实施终身教育的思想。

5.创新性原则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运用创新理论来研究新概念与新模式的开发、新目标的确定、新的配套政策与保障体系的建立等。

从宏观体系构建的研究到微观的创新研究,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研究体系,努力创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及运行机制。

(三)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框架设计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由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培训系统三个系统组成,每个系统自上而下由国家、省、地、县、乡五级构成。

1.决策系统

   即指挥系统,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省农业厅(局)、地市农业局、县农业局、乡镇人民政府五级组成,统筹组织和综合协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主要负责做好调查研究、制定政策、制定规划和计划、协调落实资金、监督检查指导等。

2.执行系统

由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地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五级组成,是在决策指挥系统的授权和领导下,统筹协调各类科技教育培训资源,组织实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重点负责实施教育培训规划、基本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技术与信息服务、组织经验交流和培训检查指导、体系内师资队伍建设等。

3.培训系统

即服务系统,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中等农业(职业、成人)院校、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地市农业中(高)等职业学校(院校)、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各类农业(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及民间组织的培训机构、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五级组成,是在执行系统的具体组织管理下,承担着直接科技教育培训农民的任务,主要负责实施各项教育培训计划、跟踪服务和指导。

新时期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总体目标是:

到2010年,在我国初步建成一个完整、高效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

新的体系应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政府统筹指导下,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和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乡(镇)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功能强大、手段先进、运转灵活、反应快速的开放型、协同性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并能够承担和较好地完成对亿万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一个明显提高。

(四)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重点

1.执行系统建设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是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近两年来,全国已有20多个省和600多个地县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重视支持下,相继成立了省、地、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部分地区已在乡镇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使当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得到了重组、优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组织实施能力明显得到加强和改善。

构建中心的重点在县乡,尤其是乡镇一级要强化和完善功能,发挥职能作用,肩负起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重任。

2.运行机制建设

加快运行机制建设,是建立高效、灵活、开放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研究激励政策、建章建制等。

目前,要抓紧研究制定和出台《农民职业教育法》,将农民教育要纳入法制化轨道。

3.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建立手段先进、功能强大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前提。

主要包括电化教学设施、远程教学设施、文字与声像教材建设。

目前重点要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发挥作用的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中心),主要在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服务手段等方面需国家重点投资建设。

(五)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模式

我国农村社区的类型、社会结构、人文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点等有较大的差异,致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模式也呈现出多元性。

1.农村同类学校的重组、共建、联办型

主要是在地方党政部门统筹协调的前提下,把农村同类学校尽量统筹起来,形成终身教育的立体网络。

农业中专学校与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有着基本相似的职能,两校重组、共建、联办后,教育资产组合到一起,办学实力得到加强,教育职能得以拓展,两校的办学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如上海市、北京市等农业中专学校和农广校资源重组后,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校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大.生产实习基地扩大。

同时,拓展了社会服务功能,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农业科技教育资源有机融合的双向参与型

主要特点是以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为重要内容,向附近的乡(镇)、村适度辐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业学校与农业科研部门、推广部门,本着互惠互利、自觉自愿、双向参与、共同育人的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起到农业技术辐射中心的作用。

当前在有条件的地区,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可以积极试行与农业科研部门、推广部门的联合办学,以进一步整合与优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整体效益。

目前在一些地区,县农技推广中心与农广校合并,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3.以产教结合为载体的辐射型

主要特点是以农户为基础,以产教结合为载体,创建“学校+基地+公司+农户+市场”的农民科技教育的培训新格局。

依靠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打破现有办学体制,积极进行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学校将主要专业相应的校内基地办成培训基地、示范基地和生产经营基地。

在此基础上,联合周边地区的相关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建立经营性公司,直接面向市场,形成集培训、生产、实验、经营、服务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

目前已形成学校与社会共同举办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新格局。

4.以农业远程教育为中心的依托型

现代远程农业教育迅速发展,必将成为方便、灵活、有效的乡村干部培训的摇篮和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农村科技示范户专业户、骨干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基地。

农业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将广大农民急需的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和信息媒体化,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传播渠道和文字、声像制品等载体,以快捷、有效的手段实现农业科技和信息的进村入户。

通过把媒体化的技术进一步组装形成具有基础性、系统性、普及性的农民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课程,以大容量、广覆盖的远程教育手段实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跨越式发展。

5.萌芽状态的立体社区网络型

学校与乡村联办种植、养殖、药材等试验、实习基地,由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和集中授课;乡村提供学员试验、实习基地,利润由校、村共享。

这样,既可以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又可以使学员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为农村科技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了空间。

四川省威远县农广校开展“校村互建”工程,与许多村联办了养殖场、种植场以及药材栽培等试验、实习基地,由农广校教师到基地进行指导和授课,从而提高了该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走上了科技致富的路子。

威远县农广校还计划在5年内与全县50个村建立这样的关系,形成“校、村”网络体系,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积极探索新路。

同时,要将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科技技术引入社区教育。

通过构建立体型的社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络,促使人人参与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

 

三、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

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首要问题是抓好地方职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让职业教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有效出口。

现在没有技术的农民工的就业极不稳定,职业教育为农民工就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培训使他们掌握了技术,在就业中更具优势。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问题的,从市场需求和扩大内需来说,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切入点。

但是,教育与经济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经济看的是钱而教育服务的是人,经济要为人的幸福生活服务而不是相反。

“城市人经过创业培训之后,以小额贷款来开办小企业,而农村人经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培训之后,到这些小企业来打工,达到农村人与城市人双赢的局面。

”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观点,是脱离实际的偏见,为什么不可以恰恰相反呢?

应该面向市场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通过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解决三农问题。

职业教育只要按照市场需求办学,灵活设置专业和选用教材,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脱贫致富和就业创业服务,是一定可以赢利甚至赢利很多的。

对贫困农民的培训不能赢利很多,学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自给和自给有余。

农民从来没有阔卓地生活过,比较胆子小又十分现实厚道。

鼓励农民及其子女接受贷款上学,毕业还不一定能找上工作,他们是会有后顾之忧的。

所以,普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低收费或“自力求学”,办学经费自筹形式灵活多样。

农民迫切需要“上得起用得上”的学校,政府必须对这样的民办学校,提供办学和校办企业政策优惠,制订鼓励企业与学校互利合作的办法。

农村职业学校可以通过采取订单式培养、与劳动力输入大省的合作协调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中国人力资源的一些问题。

职业学校与公司签订“订单式”劳动合同,可以有效转移了劳动力。

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贴近市场,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有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适用型人才。

市场需求拉动职业教育。

按照市场需求情况,对职校专业要适时进行调整,停办需求量小的专业,比如企业管理、化工等,新设旅游、计算机、财会、饮食等一些社会急需的专业。

这种安排被证明是很合理的。

饮食、旅游专业的学生,到本市各大宾馆、饭店学习,毕业后大多被聘为主厨、前厅主管,为可以为当地旅游业和饮食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

要实行灵活学制,学生可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让学生在完成学业方面有充分的自由。

学历教育和中短培训并重,随时适应市场需要。

 

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