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况及策略6篇.docx
《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况及策略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况及策略6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况及策略6篇
职业教育发展的近况及策略6篇
第一篇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困境
(一)表层困境表层困境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的层面尚未涉入深层领域的困境。
即使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国民经济增长、社会劳动就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在数量和规模上能与同层次教育类型分庭抗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快速变化以及劳动者对自身发展方式的能动性持续增强,职业教育开始备受攻讦,很多学者已经从职业教育体系的组织层、规则层、表现层、环境层等诸多层面实行了剖析。
在组织层,被批驳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中高职不衔接、职普不融通、比例不协调、布局不均衡、发展规模与实际需求不相称、体系的层次不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且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均衡、生源质量差且来源较为单一、师资专业水平不高、师资培养体系不完善、保障条件不健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不足、管理体制不顺畅等方面;在规则层,受责难的重心主要聚集在职业教育法制体系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方面,如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等值互换的制度、弹性学制和完全学分制、职业教育教师资格体系和专业水平标准等亟待建立;在表现层,遭反诘的核心主要凝聚在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和质量等方面,如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不甚满意、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能、社会服务功能三大功能开发不足,不能顾及个体升学、就业、转岗换业、学历提升和技能提升等多种需求,限制了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环境层,被诟病的软肋主要聚焦于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对劳动力的供给水平与社会经济的有机构成脱节,如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对劳动力的供给水平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规格发生了冲突,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适合水平不强。
诚然,这些观点已经从不同层面点破了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缺陷,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但是,这些研究的局限就在于,既没有系统地对以上几个层次实行逻辑性的研究,也未能顾及职业教育体系变革的时间和空间变量的影响,因而未能把握职业教育体系与环境、职业教育体系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所以均是静态的研究视角,难免有顾此失彼的遗憾。
(二)时空困境时空困境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过程中受制于时空条件的困窘状态。
职业教育体系是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多种要素的复杂的生命系统,其存有的价值就在于其能够适合社会经济有机构成的变化。
经济的有机构成是指特定经济类型或者特定的经济单位中因为其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经济贡献构成情况。
“经济的技术构成是指国民经济中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技术的贡献的比例,它在一定水准上反映了各类型技术和各种水平的技术对GDP的贡献情况,反过来,也反映了经济总量中技术的构成情况”。
可见,社会经济的有机构成能够反映不同国家或者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各产业、行业或者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经济贡献水准。
所以,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有机构成的适合水平能够反映它的时空属性,这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注重的重要方面。
按照时间/空间分布的次序进一步分析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中存有问题,能够发现以下几个具有规律性的特点:
第一,职业教育体系在空间上存有严重的二元对立性;第二,职业教育体系在时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间断性;第三,职业教育体系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之间存有难以愈合的分割性或二维对立性,即其空间维度的属性没有随着时间维度的属性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空间转移和时间的推动是不同步的。
实际上,因为系统时空的共轭特性,以上三个特点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即我国当前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实质在于:
职业教育体系空间上存有的二元对立性在时间上又表现为强大的阻尼性(阻断性或者断层性)。
其中,职业教育体系空间维度上存有的二元对立性实际上主要是对社会经济有机构成(或社会经济的发展)的不适合性,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强大的阻尼性(阻断性或者断层性)实际上主要是职业教育主体(尤其是学习者)发展需求的不适合性。
可见,职业教育体系在空间维度上的二元对立特性实际上是以牺牲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教育主体(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而且职业教育体系的空间转移和时间的推动是不同步的,如即使在当下的现代经济社会提倡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代的“现代性”并不能与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具备的“现代质”等同起来,即不能将“现代”的时间特性和“现代”的质的特性等而视之。
(三)本源困境本源困境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过程中造成的二元对立特性的根源困境。
造成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困境的浅层表象和深层表现既有先天历史性的原因也有后天人为性的原因:
一是因为职业教育体系在初创阶段受制于地理位置、依托的产业和企业等不可人为控制的空间因素而形成了先天性的二元差异性;二是因为职业教育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受各级各类行政部门对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均衡性而形成了后天性的行政性分层;三是因为职业教育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对市场的敏锐度的不同而形成了后天性的市场性分化。
此外,这三种原因在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不同时期,还会相互交织产生共振效应,加剧了二元对立的特性。
但是就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情况来看,行政性分层占据了形成二元对立特性的主导位置。
如,即使行政引导下的示范院校建设在树立职业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其所期待的示范效应和辐射效应却因为行政对资源的调配的不均衡性而黯然失色,甚至加剧了二元对立的局面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以及基层改革的“等、靠、要”的惰性。
所以,当前职业教育体系二元对立特性的根源是,在教育资源调配方面市场配置水平和行政配置水平之间的张力没有消除,以及法制保障下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存有先天缺陷的顶层教育体制设计下,过度化行政调节手段不但干预了市场机制的快速生成,还防碍了基层改革实践的创新动力的有效发挥。
(四)关系困境关系困境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其环境和主体之间蕴含的冲突、限制和互动等相互关系困境。
即使当前研究描述了职业教育体系的表层困境,但却未能由表及里触及其困境的实质,其原因就在于未能从动态的视角紧紧抓住职业教育体系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
从现代职业教育系统的三大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际上是以“环境—体系—主体”三大核心要素相互紧密耦合而成的共生系统。
其中,职业教育体系的环境是不受职业教育体系左右的外在因素,具体来说主要是社会经济环境,这是其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基础,舍此则没有职业教育的存有价值;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受职业教育体系约束的内在要素,具体来说主要是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和教师,这是其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舍此则绝无职业教育的存有基础。
要发掘职业教育体系困境的实质,就必须从“环境—体系—主体”三大核心要素的互动关系中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这个共生系统中,环境—体系、体系—主体和环境—主体形成了三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关系链。
在人本主义的视角下探讨这些关系链的矛盾运动关系能够发现,“环境—体系”和“体系—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促动职业教育主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手段,“环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则是职业教育主体发展的终极目标。
这是因为,职业教育的主体是来自于社会的人,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是促使他们能够顺利回归于社会并实现其价值,社会才是其“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空间和舞台。
可见,职业教育体系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沟通“环境”与“主体”,提升了“主体”在“环境”中的生存水平、发展水平、应变水平以及社会价值。
可见,现行职业教育体系的困境实质是“环境—体系”、“体系—主体”之间存有矛盾,从而导致“环境—主体”之间的矛盾凸显,即职业教育体系不能适合社会经济有机构成的需求和主体发展的需求,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主体(尤其是学习者)不能适合社会经济有机构成的需求。
(五)体制困境体制困境是指现有体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造成的防碍。
即使我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但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并未真正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仍然十分明显。
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方面,多部门协调的机制形同虚设。
首先,教育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之间的职能未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配置,二者之间沟通不畅。
教育部和人社部各自拥有规模较为庞大的自成体系的职业教育,各自发放不同的学历证书,而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权则在人社部,除了借助于自学考试或者成人教育以及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外,二者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上互不相通,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无权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场地,所以市场调节机制发挥不了作用。
其次,教育部或人社部内部的职能未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重新调整,内部管理不顺。
无论是教育部还是人社部的职业教育,即使均有中等和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基本上都是“断头”教育或者“终极性”教育,除非借助其他教育类型,基本上不能够实现有效的衔接。
为此,教育部将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管辖权统一交割给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但是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然是由高等教育处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分别管理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这种改革并不彻底,即便自上而下形成一贯制的管理体制,则必然使高等职业教育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可见,职业教育的内部管理体制依然没有理顺。
再次,国家部委之间的职能未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实行协调,职业教育体系的管理顶层体制没有形成。
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尚未能就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达成一致意见,导致职业教育的资源存有着严重的分散局面,难以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机制实行统筹整合和优化配置,防碍了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六)制度困境制度困境是指现行制度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造成的防碍。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制度困境主要表现在制度的障碍和制度的缺失两个层面,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制度需要改革,如固定的学制和学籍管理制度、每年定期的招生考试制度等已经难以适合现代社会频繁的人口流动和职业变迁,弹性学制、学分银行以及自由转学的制度等亟待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编制问题严重影响社会上有技术技能特长的人员进入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的法规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亟待建立。
第二是职业教育的辅助制度需要改革,如税务法规中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条款应该予以研究并重新制定相对应的税收优惠条款。
第三是与职业教育发展密切相关的制度亟待改革和建立,如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和职业准入制度必须尽快建立,工资和收入分配制度亟待改革,以便消除农民工和职校生薪酬倒挂的现象等。
第四是学历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相互沟通的机制亟待建立,如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等值互换问题,这个机制影响弹性学制、学分银行以及自由转学等制度建立,实际上是影响学习者在市场机制保障条件下学习权利的自由转换。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展望
分析以上七种困境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发现,认知困境和表层困境实际上同属于体制和制度诱导下的公众的认知和实践行为的表现,时空困境、本源困境和关系困境实际上归结为体制和制度的传统诱致的发展惯性,而体制和制度困境则是制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因素。
所以,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不能仅仅注重职业教育本身,而是要在职业教育体系三大核心要素的矛盾运动中寻求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途径,实现公众对现代职业教育持续赋予的新期望。
(一)在宏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解决三大关系之间的矛盾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大关系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其内在逻辑是促动“主体”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走向外部“环境”,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就在于通过解决“体系—环境”和“体系—主体”之间的直接关系并以此为手段,最终解决“环境—主体”之间的矛盾,实现“主体”在“环境”中快意生存和自由发展。
这就是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最直接的目标是解决“环境—体系”、“体系—主体”之间存有矛盾,最终目标则是解决“环境—主体”之间的矛盾,并促动他们快意生存、自由发展和实现社会抱负。
这就需要大力改革现行政治、经济和教育体制,构筑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从国家层面给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保障。
(二)在中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弭固有的二元对立特性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二元对立的特性是影响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一般有两种:
第一是消灭二元对立特性,构建一元性的职业教育体系;第二是消弭二元对立特性,构建职业教育法制和标准体系保障下的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元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当然是非常理想的状况,但是这种情况实现的代价更加高昂。
从当前职业教育体系困境的根源来看,即便各级政府部门拨付的教育资源是均等配置的,各地区、各院校的原有资源也不会是等量齐观的,更遑论社会的教育需求永远是多样性的。
诚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载以来,绝无纯粹一元化的教育体系。
正因为社会经济的成分、学习者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产业是多元化的,产业的技术构成也是多层次的,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表现多元化的态势,这就需要积极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消弭固有的二元对立特性,在国家层面统一的标准和法制的保障下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系的目的。
(三)在微观层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倡导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从主体在现代职业教育共生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对外来说,“主体”是“环境”(主要是社会经济)中活的生产要素,创造了“环境”和“体系”得以存续的财富;对内来说,“主体”既是“体系”的要素,同时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价值共同体中最重要的主体,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其价值的主要依据。
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主体”的生存为基本要求,以“主体”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体的需求具有发展性,而主体的发展也表现出对特定资源的需求性,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能够满足不同主体和同一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发展需求,促动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解决中高职衔接、职普融通、法制和标准的体系化建设等表层困境。
综上所述,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困境的表现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大力度实行体制和制度的顶层设计,重构“环境—体系—主体”之间的共生关系,在国家层面统一的标准和法制的保障下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促动职业教育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
1山西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1.1重点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取得较大突破山西职业院校从寥寥无几到遍地开花,从狭小的校园到现在新校区的选址和建设,很多学校都在大规模的新建校舍,增加设备投入,扩大学校容量,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山西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绝绝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都开始研究和建设自己的骨干专业,政府鼓励支持职业院校的骨干专业建设,努力突出重点院校的发展,以带动整个山西职业教育的发展。
山西重点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的建设能够说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
1.2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占到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截止2012年底,山西高校总数达到78所,其中包括49所高等职业院校,占到高校总数的63%。
这些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最近15年的时间,在原有的中职院校基础上,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提升教师素质,提升办学质量发展起来。
学校规模扩大数倍,学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加,职业教育也逐渐成为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
政府、社会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是山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1.3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山西职业院校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依托本校教研室,积极展开职业教育教学的研究,探讨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组建学科教研组,研究学科发展,探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水平,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的新课程体系。
山西职业院校间正努力建立教育信息化,借助教育平台,逐步实现职业院校之间资源的互通、互动、共享,山西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又前进了一大步。
陈旧落后的职业教育模式必将从根本上被打破,以育人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将推动山西职业教育的发展。
2山西职业教育存有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对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都促使职业教育要适合这种调整和变化,因而职业教育中存有的一些矛盾问题就日益凸显。
2.1对职业教育理解的不足使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可水准不高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因为人们的传统观点,认为读书就是单纯的做学问,人们的潜意识里把“读书”与“做工”很明确的分开,认为“做工”低于“读书”,技能型人才虽然在社会中比较紧缺,但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人才评判的标准却是学历和文凭。
在山西,经济不是最为发达,人们接受的教育最为传统,绝绝大多数的家长认为只有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才会选择职业院校。
这种理解不但让职业院校的师生觉得本身低人一等,也让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存有和发展提出质疑。
2.2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存有偏差,办学理念不够明确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缺乏,一直以来都是沿袭普通教育办学的模式和思路,使职业院校无法准确的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在专业设置、教育过程以及教学方法和评价上,没有特定的职业教育的标准,而参考普通高校标准,使职业教育间接成为普通教育的附属品。
这种办学模式,掩盖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致使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2.3职业院校实训设备不足,办学实力不强山西的资源较丰富,但经济并不及别的省份。
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也同样要考虑诸多因素,在整个高等教育中,职业教育并不占优势地位,不过支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主要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学院经费的投入难以保证。
几乎所有的职业院校在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发面都存有困难,基本没有财政支持,主要靠学费运转。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培养更多的动手水平强、技能高超的人才,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与职业学院所存有的实践设备缺乏的现实问题形成了矛盾,大大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4职业院校高素质师资力量严重缺乏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因素。
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山西的职业院校中,绝大多数教师是从普通高校毕业,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的培训,没有过多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能很好的对学生实行实际操作的指导。
普通高校没有专门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师,而职业院校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机会又非常有限,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很难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山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联系最为直接,也最紧密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能,能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的机会。
要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够综合考虑一下几方面的建议:
3.1增大宣传力度,改变传统观点,充分理解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转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理解的不全面,政府、社会以及学校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增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大力发展山西职业教育的社会大环境。
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虑,制定全面切实可行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通过宣传、制作专栏、公益讲座,改变人们传统人才观点,接受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观点。
学校对家长学生实行准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指导,让家长和学生充分理解到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2增大政府投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切实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要大力发展山西职业教育,增加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是关键。
政府不但要增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并且要确保经费的投入足额到位。
同时,政府能够使用金融、税收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还可通过呼吁社会捐助的形式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鼓励民间办学。
山西是能源大省,民间资本相对更充裕,所以我们要发挥本土优势,对于民间办学政府要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大力支持,发挥民间资本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山西大中型企业居多,政府鼓励引导企业、行业大力扶植职业教育,每年这些企业、行业淘汰、闲置的技术设备,能够低价或者无偿转让给职业学院,供学生学习实践使用。
各职业学院也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够举办各种培训、服务,增强学院的办学实力,逐步改善学院的办学条件。
3.3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优化职业教育配置教师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水平的高低,职业院校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必定要有一支质量过硬的教师队伍。
鉴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也就是“双师型”教师。
针对山西职业院校师资力量不强的现状,应采取相对应措施,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建设。
适当安排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的一线实行实习锻炼,提升实践动手操作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努力提升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倡文化课教师深入展开社会调查,提升教育研究的针对性。
职业院校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的职业教师师资队伍。
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让职业学院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突出各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优化使用。
山西职业学院在发展专业项目的时候,能够考虑本省的实际情况和特征,结合本省的优势,发展学院的优势专业和项目。
3.4增强山西职业教育品牌建设,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知识与水平的结合,倡导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多种渠道培养人才山西独特的地域文化,养育了独特的山西人民,山西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壮大,必然要考虑山西本土的特点。
建设山西职业教育的品牌,打造山西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山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山西职业院校在规划自己的发展前景时,能够结合山西的有利资源和地理特征,通过发展骨干专业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
当前,山西职业教育在旅游、金融、体育、工程、机电等专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专业优势,专业特色突出,代表着山西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院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市场的需求,以让学生充分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对市场需求实行深入的调研,获悉市场的变化,持续更新知识内容,让学生从多方面掌握知识和技能。
同时,职业院校能够和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各个企业合作,让学生定期不定期的去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用人标准,也能够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同,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山西企业众多,为山西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在办学模式上,职业院校能够改变传统的模式,尝试“2+1”模式,即在学校学习2年,在企业实习1年,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充足的知识理论,又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操作的机会。
山西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山西本土,应该学习更先进的办学模式,与省外、国外的知名企业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就业机会。
同时,能够同国外的职业院校,尤其是德国的一些经验丰富的职业院校实行交流学习,持续提升山西职业教育的水平。
职业教育是关系民生的教育,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为社会培养既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能熟练掌握现代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满足市场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山西职业教育要开拓一条既具备山西教育的特色,又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道路的任务还很艰巨。
第三篇
1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存有的问题
1.1《职业教育法》立法存有缺陷
1.1.1法条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职业教育法》于1996年9月起实施,距今已有十余年。
在实施之初,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动了职业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法律,《职业教育法》原则性条款过多,对于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多为指导性、引导性内容,缺乏执行力和可操作性。
例如,第二十六条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