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6190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

《《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中的教育观.docx

《论语》中的教育观

《论语》中的教育观

孔子的教育观、教学方法,最为后人称道的,

主要包括:

“有教无类”(卫灵公15·39)、

“因材施教”、

“尊师爱生”、

“践行兼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方面。

这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与现实价值。

据史书记载,孔子一生教育培养了三千多学生。

但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约有七十余位。

其中有十位,更是孔子最赏识的优秀弟子。

他们是:

德行:

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言语:

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政事:

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文学:

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先进11·3)从学生们的年龄及其籍贯看,大致可以推定孔子在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中,共吸收了三批重要的学生。

第一批是孔子30岁到45岁之间所收的早年学生,这批学生比孔子大约要年轻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

他们大都是在鲁国出生的青年。

这批学生有: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由(季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过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第二批是孔子45至60岁左右,由出仕鲁国到周游列国期间所收的弟子。

这批学生年龄大多少孔子三十岁左右,以鲁国和卫国年青人为主。

孔子游历列国,停留最长时间是在卫国。

孔子说:

“鲁卫之政,兄弟也。

”这一期间,孔子开始在政治上(51岁为鲁中都宰,54岁为鲁大司寇,摄行相事)和学术上都取得很大成就,颇有声望,因此得以举荐他的学生出仕于多国,诸如举荐冉求、冉雍为季氏宰,举荐子路为季氏宰及卫国大夫孔悝(kuī)为邑宰,举荐子贡代表鲁国出使齐、吴、越、晋等国。

这批学生有:

冉求(少孔子29岁)鲁人,助季氏聚敛,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

端木赐(子贡,少孔子31岁)卫人,利口巧辩,善于外交。

冉雍(仲弓,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说:

“雍也可使南面”。

颜回(少孔子30岁)鲁人,《论语》称:

“回也,屡空”,“贤哉,回也”。

高柴(子羔,少孔子30岁)卫人,《史记》载:

“柴也愚,长不盈五尺”。

宰我(前522-458),与子贡大抵同年辈,鲁人,利口辩词,与孔子辩三年二丧。

孔子斥之为“不仁”。

昼寝,孔子斥之为“朽木不可雕”。

商瞿(少孔子29岁)鲁人,孔子传《易》于瞿。

第三批是孔子晚年在60至70岁之间所收的弟子。

孔子游历多国,68岁返鲁定居,专心整理修定六经。

所收弟子来自于多国,而多以言语、文学见长。

这一时期大多是学问型弟子,得传孔子诗书六艺之学。

这批学生有:

卜商(少孔子40岁)卫人,魏文侯师,后世有“子夏之儒”;曾参(少孔子46岁)卫人,传孝经,后世有“子思之儒”(子思即孔伋,是曾子弟子,孔子之孙);

有若(少孔子43岁)鲁人,又称有子。

言偃(少孔子45岁)吴人,后世有“子游之儒”;颛孙师(少孔子48岁)陈人,孔子曾说过:

“师也过、商也不及”,“师也辟”等,后世有“子张之儒”;

樊迟(少孔子36岁)齐人,问稼,孔子斥之为“小人”;问仁,孔子答以“爱人”。

原宪(少孔子36岁)宋人,隐而不仕。

谓:

“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

1、“有教无类”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他所吸收的学生中,论阶级身份以及资质,都是相当复杂而多元的。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分长幼、贫富,不论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

有的学生两代同师,或父子、或叔侄均来求学的,如颜由、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等;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

对优秀的学生,孔子固然赏识喜欢,而对性行顽劣者,他也同样悉心教诲。

孔子说: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7·7)。

【译文】孔子说:

“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在孔门弟子中,真可谓诸色人等皆有:

既有贵族子弟,如:

孟懿子、南宫适、司马牛等;又有卑贱贫穷出身的子弟,如:

颜回、闵子骞、原宪、曾参、子路、冉耕、冉雍、公冶长等。

既有资质高、品行好的学生,如:

颜回、子贡、子夏、子游等;又有资质鲁钝的学生,如:

高柴、曾参、子路等;还有品德较差的学生,诸如:

宰我、冉求、原壤、子张等。

孔子莫不尽心教导,循循善诱,一视同仁。

2、因材施教

由于孔子倡导“有教无类”,其门下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因此便能针对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为各色各样具有独特表现的人才。

①深入了解学生

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性格为人、资质才艺,十分了解;对他们的优长与缺点,也非常清楚。

孔子在《论语》中,有多处论及孔门弟子的性格特点。

诸如: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

【原文】

雍也6·8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

“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

“仲由做事果断,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

“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

“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又问:

“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

”孔子说:

“冉求有才能,让他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先进11·18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yàn。

【译文】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

“师也过,商也不及”;

先进11·16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

“过犹不及。

【译文】

子贡问孔子:

“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说:

“子张过份,子夏不足。

”子贡说:

“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

”孔子说:

“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11·22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

子路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

“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孔子说:

“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

“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

’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先进11·19子曰:

“回也其庶乎,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穷得没有办法。

端本赐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竟每每猜中了。

”②客观准确评价学生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有许多不同的评语。

对好学生,固然流露出喜悦之情、有赞赏之辞,但对他们也不乏批评、责备、指斥。

例如:

他对颜渊,曾多次称赞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6·11)

【译文】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雍也6·3),

【译文】

“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6·7)。

【译文】

孔子说:

“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

但又批评他太听老师的话了,这对老师学问的增进,却未必有助益。

先进11·4“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孔子对子路的直率也比较了解,经常批评他行事处世比较鲁莽、憨直。

公冶长5·7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说:

“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

”)但又很欣赏子路常常逆其意,敢于批评老师,而使自己能够时刻反省己之过失,因而可以少犯错误。

孔子说: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z孔子对子贡,最欣赏他能言善辩,口材好,反应快。

但子贡的缺点,就是骄傲自满,喜欢评论别人短长;显得不够谦厚,稍欠恕道。

孔子经常教训他。

子贡方(谤)人。

子曰:

“赐也贤乎哉?

夫我则不暇”(宪问14·29)

【译文】

子贡讥评别人。

孔子说:

“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

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③施教有针对性

【原文】

雍也6·21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

“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原文】

阳货17·3子曰: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

孔子说:

“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由于孔子熟知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此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教育与发展。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12·1)。

子贡问为仁,子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卫灵公15·10)。

【译文】子贡问怎样去培养仁德。

孔子道:

“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搞好他的工具。

我们住在一个国家,就要敬奉那些大官中的贤人,

结交那些士人中的仁人。

【注释】⑴士——《论语》中的“士”,有时指有一定修养的人,如“士志于道”(4.9)的“士”。

有时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

如“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调士矣”的“士”(13.20)。

此处和“大夫”并言,可能是“士、大夫”之“士”,卽已做官而位置下于大夫的人。

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6·30)。

【译文】子贡道:

“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

可以说是仁道了吗?

”孔子道:

“哪里仅是仁道!

那一定是圣德了!

尧舜或者都难以做到哩!

仁是甚么呢?

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注释】⑴施——旧读去声。

⑵尧舜——传说中的上古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

⑶夫——音扶,fú,文言中的提挈词。

颜渊与子贡同是“问仁”,孔子对颜渊,只需教之以正确的修身之道即可。

而针对子贡骄傲自满的弱点,孔子则要提醒他要有“推己及人”之道,指出结交“贤师益友”的重要,因为子贡总是看不起别人。

子夏问于孔子曰:

“颜回之为人奚若?

”子曰:

“回之信,贤于丘。

”曰:

“子贡之为人奚若?

”子曰:

“赐之敏,贤于丘。

”曰:

“子路之为人奚若?

”子曰:

“由之勇,贤于丘。

”曰:

“子张之为人奚若?

”子曰:

“师之庄,贤于丘。

”子夏避席而问曰:

“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

子曰:

“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反谓反信也君子言不必信唯义所在耳);赐能敏,而不能诎(言人虽辨敏亦宜有屈折时也);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言人虽矜庄亦当有和同时也)。

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孔子家语·六本第十五)。

孔子虚怀若谷,善于从每个弟子身上吸取所长,弥补不足。

“回之信”、“赐之敏”、“由之勇”、“师之庄”,“贤于丘”,做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尊师爱生真诚相待

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

孔子爱护学生犹如自己的孩子一般。

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

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批评,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

孔子教育儿子伯鱼有关《诗》、《礼》的功课进度,比教授其它弟子要迟一些。

他对学生说: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吾无隐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7·24)

【译文】

孔子说:

“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

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公开。

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①老师严格要求学生

“原壤夷俟”,坐立不合礼节,举止不检点,孔子很不高兴,严厉批评说: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对他不勤力向学,对人又不礼貌,便“以杖叩其胫”,施之以“体罚”。

【原文】宪问14·43原壤夷俟。

子曰: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以杖叩其胫。

【译文】

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

孔子骂他说:

“年幼的时候,你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害人精。

”说着,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注释】⑴原壤——孔子的老朋友,《礼记·檀弓》记载他一段故事,说他母亲死了,孔子去帮助他治丧,他却站在棺材上唱起歌来了,孔子也只好装做没

听见。

大概这人是一位另有主张而立意反对孔子的人。

⑵夷俟——夷,箕踞;俟,等待。

⑵孙弟——同逊悌。

宰我曾反对孔子“三年之丧”的主张,孔子则直斥曰:

“予之不仁也!

”(阳货17·21)“宰予昼寝”,孔子则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5·10“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

”)

17.21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⑴,期⑵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⑶,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⑷,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

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译文】宰我间道:

“父母死了,守孝三年,为期也太久了。

君子有三年不去习礼仪,礼仪一定会废弃掉;三年不去奏音乐,音乐一定会失传。

陈谷既已吃完了,新谷又已登场;打火用的燧木又经过了一个轮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

“[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个白米饭,穿那个花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

宰我道:

“安。

孔子便抢着道:

“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晓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以为舒适,才不这样干。

如今你既然觉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来。

孔子道:

“宰予真不仁呀,儿女生下地来,三年以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

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的。

宰予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着三年怀抱的爱护吗?

【注释】钻燧改火——古代用的是钻木取火的方法,被钻的木,四季不同,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马融引《周书·月令篇》文),一年一轮回。

⑵期——同朞,音基。

jī,一年。

⑶稻——古代北方以稷(小米)为主要粮食,水稻和粱(精细的小米)是珍品,而稻的耕种面积更小,所以这里特别提出它来和“锦”为对文。

⑷居处不安——古代孝子要“居倚庐,寝苫枕块”,就是住临时用草料木料搭成的凶庐,睡在用草编成的藁垫上,用土块做枕头。

这里的“居处”是指平日的居住生活而言。

5.10宰予昼寝。

子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⑴也;于予与何诛⑵”子曰⑶: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译文】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

“腐烂了的木头雕刻不得,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对于宰予么,不值得责备呀。

”又说:

“最初,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家,听到他的话,却要考察他的行为。

从宰予的事件以后,我改变了态度。

【注释】⑴杇——音乌,wū,泥工抹墙的工具叫杇,把墙壁抹平也叫杇。

这里依上文的意思译为“粉刷”。

⑵何诛——机械地翻译是“责备什么呢”,这里是意译。

⑶子曰——以下的话虽然也是针对“宰予昼寝”而发出,却是孔子另一个时候的言语,所以又加“子曰”两字以示区别。

古人有这种修辞条例,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二“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曾有所阐述(但未引证此条),可参阅。

季氏比周朝天子左右的公卿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还要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使之更加富有。

孔子对此很不满意,便不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说:

“非吾徒也”,又叫门人“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11·17)。

11.17季氏富于周公⑴,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⑵。

子曰:

“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译文】季氏比周公还有钱,冉求却又替他搜括,增加更多的财富。

孔子道:

“冉求不是我们的人,你们学生很可以大张旗鼓地来攻击他。

【注释】⑴周公——有两说:

(甲)周公旦;(乙)泛指在周天子左右作卿

士的人,如周公黑肩、周公阅之类。

⑵聚敛而附益之——事实可参阅《左传》哀公十一年和十二年文。

季氏要用田赋制度,增加赋税,使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则主张“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结果冉求仍旧听从季氏,实行田赋制度。

聚敛,《礼记·大学》说: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可见儒家为了维护统治,反对对人民的过分剥削。

其思想渊源或者本于此章。

②学生尊敬爱戴老师

孔子在弟子们的心目中,是一位“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7·38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

)的老师。

孔子很喜欢、赏识的学生,如颜渊、子贡,固然对老师推崇备至。

颜渊称赞孔子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子罕9·11)。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

“(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子贡赞誉孔子曰:

“夫子温、良、恭、俭、让”(学而1·10);

【译文】子贡说:

“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

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

“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19·24)。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仲尼。

子贡说:

“(这样做)是没有用的!

仲尼是毁谤不了的。

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他。

4、践行兼顾全人教育

孔子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式,最讲究师生相互间知识的探讨切磋,情意互动,平等和谐,这是一种全人教育。

孔子对学生的德、才、智、艺各方面的发展,都能践行兼顾。

孔子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得以发展成材。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述而7·25),

【译文】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

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注释】⑴行——作名词用,旧读去声。

作为其整套教育的理想目标。

“文”是指“诗、书、礼、乐”等方面的知识和文献;“行”是指能实践这些知识的能力与意志,让学生知而能行,做到“知行合一”;忠与信,是学生品德培养方面,最重要是教育训练出一批对国家社会富有责任感和具备诚信品质的知识分子。

孔子教学的内容,包括了六经与六艺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才德兼具。

他又能按学生的禀赋与性情,最佳地发展其专长,因而有所谓“四科”之别,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孔子主张“每事问”、“学无常师”,强调随时随地学习。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

“仲尼焉学?

”子贡曰: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

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张19·22)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

“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子贡说:

“周文王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间。

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

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专门的传授呢?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7·8)

【译文】

孔子说: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孔子将自己的教育教学,归纳总结出一系列重要的原则,并把这些原则经常落实到自已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

诸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7·2);“学思并重”,“温故知新”,“循循善诱”,“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7·2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6·3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5·15),等等。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9·4);

【译文】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

不主观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6.论辩切磋传道解惑

孔子经常与弟子在一起论辩切磋学问、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们也经常向孔子发问,质疑问难。

他们所涉及的话题是十分广泛的,或人生理想、治国安邦,或做人之道、品行修养,或待人处世、言行举止,或求知析理、长进学问。

诸如,问政,问仁,问礼,问为邦,问乐,问友,问知,问孝悌;论耻,论志,论言行,论诚信,论学,论诗,论养生,论鬼神,等等。

总之,他们做到了“每事问”(乡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7·22)。

在《论语》、《孔子家语》中,有多处载录了孔子与弟子们论辩切磋、问难答疑、传道、授业、解惑的生动场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

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

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

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

“夫子何哂由也?

曰: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先进11·26)这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章,生动地记述了孔子与弟子共同探讨人生理想、畅谈个人志趣的情景,以及孔子对弟子们的发言所持的态度与所作的评价。

孔子的开场白很好,他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意谓:

“你们不要因我比你们年长而受拘束,不敢发言。

”语气显得平易、谦和、亲切,从而打消了弟子们的思想顾虑,创造了一种亲切、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气氛。

后面弟子的发言才会那么直率、坦诚、踊跃。

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观、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在孔子的启发引导下,首先子路“率尔而对”,直言其志。

他表示三年就能治理好一个夹在大国中间而环境不好的“千乘之国”,做到外御

强敌,内拯饥馑,使国人皆懂得礼法道德。

由于子路率直、坦白,显得过于自信和率真,故而引起“夫子哂之”,在微笑中对子路的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