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336034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PPTX 页数:91 大小:7.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

《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9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园林赏析颐和园.pptx

颐和园赏析,河北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凌珠2012年3月,一、颐和园的概况,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平面图,颐和园(SummerPalace)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为清漪园,为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

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

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银两进行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

三山:

指万寿山、香山和玉泉山。

五园:

三座山上分别建有三园,分别是:

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此外还有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

二、颐和园的设计初稿,颐和园历来是皇家名园。

过去皇家所建造的东西,施工前必须先设计图样,而这种图样必须是平面而立体效果的,有基本的透视和明暗,看上去能一目了然,而负责设计描绘的人又必须是一流的宫廷画师,然后再制作“烫样”(立体模型)核算等。

张“设计图”,是颐和园建造之初设计图,出自宫廷画师、建筑设计郎世宁之手,是清代难得的一幅颐园总体建筑规划布局图。

在当时没高科技绘图技术的情况下,刻画得此准确、精妙、建筑分布有条有理各部份建筑物交代得一清二楚,一一瓦也毫不含糊,而且整体布局是合中国传统的地理玄机的。

三、颐和园的历史前沿,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佛香阁、排云殿、石舫洋楼等建筑被焚毁,长廊被烧得只剩11间半,智慧海等耐火建筑内的珍宝佛像也被劫掠一空。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冲和”之义。

关于挪用的海军军费,经专家考证,一共挪用了7年,每年30万两,占全部修复费用的1/3以上。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

颐和园尽管大体上全面恢复了清漪园的景观,但很多质量上有所下降。

许多高层建筑由于经费的关系被迫减矮,尺度也有所缩小。

如文昌阁城楼从三层减为两层,乐寿堂从重檐改为单檐,不过也有加高的建筑,如大戏楼。

苏州街被焚毁后再也没有恢复。

由于慈禧偏爱苏式彩画,许多房屋亭廊的彩画也由和玺彩画变为苏式彩画,在细节上改变了清漪园的原貌。

四、颐和园各景点及造园手法,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古树名木1600余株。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

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一)分区,1、宫廷区:

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

2、苑林区:

(1)万寿前山:

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

(2)昆明湖,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3)后山后湖,1、万寿山前山,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

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

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

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

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

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

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

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

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

佛香阁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

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

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2、万寿山后山,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

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

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

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

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

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

(二)主要景点及其造园手法,颐和园手法:

空间序列颐和园的序列较脉络分明。

入口部分作为序列的开始和前奏由一系列四合院所组成,出玉澜堂至昆明湖畔空间豁然开朗,过乐寿堂经长廊引导至排云殿、佛香阁达到高潮,由此返回长廊继续往西可绕到后山,则顿感幽静,至后山中部登须弥灵境再次形成高潮,回至山麓继续往东可到达谐趣园,似乎是序列的尾声,再向南至仁寿殿便完成了一个循环。

颐和园扬仁风手法:

堆山叠石传统园林既然强调顺应地形,随高就低安排建筑,园内自不免“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

为使攀岩方便,必然要设置台阶,但其形式却忌整齐而求自然务使与山石浑然一体,成为山石的一部分。

有些楼阁建筑可以从外部循山石做成盘旋而上之势。

颐和园扬仁风,地处山石之上,有以山石叠成的台阶分两路回旋而上,自成天然之趣。

扬仁风手法:

庭园理水某些建筑群,其布局基本保持轴线对称或比较严整方正的形式,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水面的处理上不恰当的强调自由曲折,便可能与建筑环境格格不入,为了求得统一协调,往往以人工开凿的较小、较规则的水池来点缀庭院空间,反而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只要环境允许,即使局部的地方比较曲折,甚至完全用山石作为驳岸而呈现自由曲折的形式,也每每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颐和园扬仁风庭园,呈轴线对称布局,入口处为一小水池,池岸前半部规整,后半部以山石为驳岸,较曲折,这种形式的小池既自然又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万寿山,佛香阁,佛香阁,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

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佛香阁手法:

仰视与俯视除少数为帝王服务的大型皇家苑囿外,一般的园林建筑都不追求巍峨壮观的仰视效果,但也不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仰视来加强某些局部景观的效果,一般多将建筑建于地势比较突起的高地上,这时所得的便是仰视效果。

颐和园佛香阁,作为大型皇家苑囿的制高点,呈八角多层的楼阁形式,并耸立于重重高台之上,自下向上仰视,气势磅礴,巍峨壮观。

排云殿,排云殿,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

“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

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

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手法:

主从与重点有意识的以轴线对称的方式来排列建筑或组织空间院落,从而形成一种气势,以烘托出起到控制全园作用的制高点。

位于万寿山正中的佛香阁,体量高大,地位突出,既表现出帝王大型苑囿的性格特点,又是全园的制高点。

辽阔开朗的昆明湖,约占全员面积的四分之三,不论从湖的哪一个角度都能看到佛香阁优美、突出的外轮廓线。

昆明湖,昆明湖,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

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

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仁寿殿,仁寿殿,东宫门区在颐和园最东边。

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

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

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黄色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

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

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乐寿堂,乐寿堂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

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