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5490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docx

高三历史第一部分政治发展历史综合训练2

一、选择题

1.据史书记载,太公吕尚被封于齐,征服了齐东的莱夷,并且在齐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

周公旦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

这表明分封制()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推动了经济发展

C.强化了中央权力

D.促进了文化整合

2.战国时期,民间私立祠、社数量大增,男女巫成为百姓信仰鬼神的关键人物,祭祀不再是固定时间的特定仪式,而变成他们的谋生手段。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祭祀活动干扰社会秩序

B.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所接受

C.礼崩乐坏影响民间祭祀

D.社会转型使民间信仰趋于合理

3.秦律告诉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由官府追究,非公室告案件则非被害人本人告诉不予受理。

秦律告诉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

B.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的现实需要

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

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

4.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

皇帝

州刺史权力棱心内容

汉武帝

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

汉昭帝、宣帝

增加“镇压诸侯谋反、民众反抗”的权力

汉平帝

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

央决策”的权力

据此可知()

A.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

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

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

D.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5.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清除割据为目的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6.清朝内务府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是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物的机构。

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

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

这表明()

A.清朝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

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

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

7.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

这种转变说明()

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8.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

”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

B.树立民主信仰而凝聚共和力量

C.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9.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各种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其中有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粹主义、近代中国三民主义、近代中国科学主义、近代中国实用主义、近代中国改良主义。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各种政治势力角逐使中国政局动荡

B.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

C.社会主义成为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D.中国国民的民族国家意识日益觉醒

10.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指出:

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尽量分配到各主要的省份做农民暴动的组织者。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

A.以领导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坚持“城市中心论”

C.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D.决定发动南昌起义

1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

“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

”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

这一规定()

A.旨在推进根据地的工业化

B.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

C.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状况

D.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12.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

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B.确保上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

C.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性和树立国际形象

D.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13.在全国各级人大会议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

3月至5月,全国政协500余人进行了十余次座谈对宪法草案提出意见和疑问。

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共有1.5亿人参加讨论。

材料表明()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已经步人法治国家的行列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14.“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

C.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15.在古希腊,公民的自由是在城邦里分享社会权利,是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行使完整主权的若干部分。

而公民的政治则是与城邦相关的一切事务,它几乎囊括了政治、宗教、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这说明古希腊民主政治()

A.使个人自由受到一定的妨碍

B.为现代个人自由提供了范式

C.确立了轮番而治的参政方式

D.帮助公民树立集体荣誉观念

16.罗马贵族共和时代,允许平民选举若干名保民官以监督政府行为,维护平民利益。

平民保民官有权否决元老院的决议,要力求为平民说话、办事,他们家门时刻开放,以便平民随时登门反映情况。

他们有完全的人身安全。

平民保民官的设置应该是()

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罗马领土扩张的结果

C.人文精神滥觞的结果

D.法律观念升华的结果

17.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些权利。

中世纪以后的许多政治形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

这强调罗马法()

A.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

B.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C.遵循契约精神的规则

D.绘制了西方政体蓝图

18.1839年,保守党领袖皮尔应邀组建政府,但他坚持要求女王的内务人员也应换成保守党的人。

女王愤然回绝,皮尔也拒不组阁。

后来在女王丈夫的调停下,采取折中办法,换掉了宫内的一半侍从,“寝宫危机”才宣告结束。

这反映了英国()

A.女王权力受到内阁制约

B.民主政体的协调性

C.践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D.国家权力中心的转移

19.有学者统计,1789年法国人均税负75克银子,而英国人均税负188克银子。

法国接下来发生大革命,英国则开启工业革命。

由此可见()

A.税负高低与暴力革命爆发无关

B.法国的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C.合理的政治制度利于社会稳定

D.人均税负过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20.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一般都把“民主”理解为古希腊式的民主,因此认为民主是危险的,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必须有人民的存在。

为此,美国1787联邦宪法规定()

A.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

B.国家实行联邦共和制

C.实行分权与制衡原则

D.两院实行不同的选举制

21.如下图所示,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修正可以用来证明()

“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并且使德国简直就变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

——恩格斯《<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1895)

A.历史评价易受到人的主观意识干扰

B.历史叙述的真实性易受时代因素影响

C.科学革命理论具有自我完善的特征

D.两次工业革命对科学理论产生的贡献

22.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在《统一报》上评论说,列宁“在革命民主派的队伍中竖起了内战的旗帜”。

此评论主要是针对列宁()

A.要求推翻沙皇专制政府

B.主张建立工农兵苏维埃政权

C.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D.主张实现工农兵联合革命

23.1948年1月8日,美联社报道:

“美国政府现在更赞成恢复日本为亚洲最强的工业国……不仅为防苏所必需,且可充作亚洲的工厂。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

B.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形成

C.马歇尔计划助推日本复兴

D.揭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意图

24.两极格局瓦解后,据美国民意调查显示,只有13%的美国人赞成“美国作为剩下的唯一超级大国在解决国际问题方面继续担任一个举足轻重的世界领袖”,而占74%的美国人赞同“美国在与其他国家一道解决国际问题的努力中做自己公平的一份”。

这说明了()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B.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设想遭遇阻力

C.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增强

D.美国民众对政府外交能力产生疑问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

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

唐代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

“蒙古、汉人,同属臣民。

”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

“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

如惧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必以平等待遇加之。

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如美国然,曰‘中华民族’。

”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

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

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议案》提道:

“虽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史上、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

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

”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项目

1787年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与制定者

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商业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

49人参与,其中同盟会会员38人,有留学日本和欧美经历的40人,40岁以下的有37人(已知出生年份的议员),35岁以下的有30人

时间

经过4个多月激烈争论,最终达成妥协

从起草到颁布经历2个多月

主要内容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选举产生。

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

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大法官渎职,原则上任职终身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案件

制度

总统制

责任内阁制

实施

历经200余年,基本严格执行,确立了宪法的崇高地位

颁布仅仅三个月,袁世凯就公然违背;1914年被《中华民国约法》取代;20世纪20年代淡出历史舞台

运行特点

浓厚的法治色彩

具有典型的人治特色

——摘编自姜士林主编《世界宪法全书》

上表为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比较。

从表中提取中外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

英国

17世纪

康熙年间设南书房,平定三藩之乱

设台湾府,签《尼布楚条约》

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640年美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

美国启蒙思想家洛克提出“分权”学说

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8世纪

设立军机处

《红楼梦》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广州十三行贸易

1792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来华

1763年日不落帝国确立

1765年工王革命

1776年《国富论》

1785年瓦特反史蒸汽机

19世纪

茶叶、瓷器大量输入欧洲,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鸦片走私,禁烟运动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

1842年《海国图志》出版

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工厂地位

1832年美国议会改革

上表为17—19世纪中英两国部分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D【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对于文化的意义。

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下诸侯国的文化政策,没有涉及地方权力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是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建立起联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变其俗,革其礼”“因其俗,简其礼”均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的融合,故D项正确。

2.C【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影响。

据题干中“祭祀不再是固定时间的特定仪式,而变成他们的谋生手段”推知祭祀没有干扰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题干未提及儒家思想,且儒家思想直到西汉武帝时才被统治者接受,故B项错误;据题干中“男女巫成为百姓信仰鬼神的关键人物,祭祀不再是固定时间的特定仪式”并联系所学,推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故而男女巫在民间很受欢迎,C项正确;“趋于合理”是一种主观判断,故D项错误。

3.B【解析】本题考查秦朝法律。

材抖的主旨是秦律告诉程序存在明显差异,与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没有必然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律告诉程序是出于社会统治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故B项正确;儒家伦理在秦朝并非统治思想,且秦朝曾经“焚书坑儒”,对儒家思想采取抵制政策,故C项错误;据材料“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非公室告案件则非被害人本人告诉不予受理”可以得出“理性选择”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A【解析】本题考查对于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核心内容的嬗变过程的认识。

从表中可以发现,其内容反映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如“地方大族兼并土地”“诸侯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故A项正确;材料中“镇压诸侯谋反、民众反抗”不能说明王国问题已经解决,故B项错误;刺史在当时并非地方行政长官,没有地方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能体现州刺史对地方的监察职能,故D项错误。

5.B【解析】本题考查元代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划分行政区域的主要目的。

材料中讲到了元代以前采取“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的办法划分行政区域,而元代采取的是“犬牙交错”的原则,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犬牙交错”原则可知,材料讲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是为了限制地方势力壮大,防止割据,以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犬牙交错”的原则对经济发展并无太多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违背之前“山川民俗以制州界”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会使原有文化认同淡化甚至消弭,故D项错误。

6.A【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材料中可知内务府是管理皇室、皇族事物的自成体系的机构,但是它的收入与支出却是既涉及皇室私产也涉及国家财政,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内务府的职能与收支,不能反映出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务府的特殊性,没有涉及其他中央机构,故排除C项;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

7.A【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民族观念转变的实质。

1912年的“五族共和”将满族包括在内,改变了1894年提出的推翻满洲贵族的说法,这一转变说明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刻,认可了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民权主义,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民族革命指的是推翻帝国主义,D项与题目和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8.B【解析】本题考查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宣誓的价值。

根据材料“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欲以民主形象促进共和力量发展,故B项正确。

9.D【解析】本题考查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各种社会思潮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并没有体现出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也看不出政党政治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主流,故A、B两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多种思想,并非单独强

调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产生的社会思潮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人们急需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这充分体现了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与加强,故D项正确。

10.B【解析】本题考查八七会议。

中共“一大”决定以领导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时间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有斗争经验的同志,尽量分配到各主要的省份做农民暴动的组织者”可知中共中央认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应放在大城市,故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故C项错误;南昌起义,爆发于1927年8月1日,在八七会议之前,故D项错误。

11.B【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政策。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社会保险的内容与工业化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表明共和国政府关注民生,故B项正确;规定的内容表明政府关注民生,与适应社会生产力状况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12.C【解析】本题考查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开辟淞沪战场的主要意图。

依据材料信息,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可知蒋介石的目的是使战争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为中国争取国际援助和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外交上

取得主动,故A、B两项错误;根据“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可得出其想取得外交的主动,改变国际形象,赢得国际援助,故C项正确;七七事变后美国与日本之间关系没有出现恶化,短时间无法争取美国出兵,故D项错误。

13.C【解析】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的特点。

材料说的是1953年制宪的过程,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我国才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故B项错误;材料“全国政协500余人进行了十余次座谈对宪法草案提

出意见和疑问。

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体现了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关注,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的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14.C【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题干中“这个宪法”指1954年宪法。

开启社会主义改造历程是在1953年,故A项错误;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C项正确;推动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的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故D项错误。

15.A【解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对公民的个人自由的影响。

由材料“公民的自由是在城邦里分享社会权利”说明公民自由与城邦民主政治有关,“以集体的方式直接行使”说明个人自由受到一定限制,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古希腊公民自由的局限性而非与现

代个人自由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自由而非参政方式,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公民以集体方式直接行使主权而非公民集体荣誉感,故D项错误。

16.A【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信息“允许平民选举若干名保民官以监督政府行为,维护平民利益。

平民保民官有权否决元老院的决议,要力求为平民说话、办事,他们家门时刻开放,以便平民随时登门反映情况”可知平民保民官的主要职责就是保护平民

的利益,平民保民官的设置应该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7.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罗马法“奉行主权在民的原则”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世纪以后的许多政治形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以人的存在为准绳”可知,罗马法的某些价值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契约精神”,故C项错误;D项夸大了罗马法的意义,故D项错误。

18.B【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由题干可知,当时尚未组阁,故A项错在“内阁”,排除;材料体现了民主体制内部的协调性,故B项正确;分权与制衡原则属于美国共和政体,故C项错误;早在光荣革命后国家权力中心就转移到议会,1839年议会仍是国家权力中心,故D项错误。

19.C【解析】本题考查关于18世纪英法不同政治制度及其影响的认识。

A项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当时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而法国仍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英国1689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而法国仍是封建国家,说明合理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稳定发展有利,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法国税负轻却爆发了革命,因此不能说税负过重激化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

20.D【解析】本题考查人民民主原则在美国1787联邦宪法中的体现。

题干强调“在国家管理中必须有人民的存在”,与“各州保留一定自治权”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联邦共和制体现的是联邦和州的关系,与“人民”无关,故B项错误;分权制衡原则是指行政权、立法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分权制衡关系,与“人民”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美国宪法,众议院是根据公民人数组成的,每一州以人口为基准在众议院中行使代表权,但各州至少有一名议员,众议员代表着选民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