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5476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docx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总结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发展三十多年的历史,无锡工业以改革、发展、转型为主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无锡工业发展主要历程

(一)第一阶段:

城乡工业双轮齐动,乡镇工业异军突起阶段(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

这一阶段,无锡市委、市政府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极大地释放了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新八字方针等系列政策的实施,无锡市工业系统按照党中央改革开放总要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大力发展工业经济,依托城市工业基础,掀起农村工业化浪潮,大办乡镇企业,带动制造业迅猛发展。

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土地、集体经济积累和借助“星期六工程师”,大

调节轴流泵;无锡无线电专用设备厂试制成功焊接涤纶的接片机,经鉴定接近国外70年代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在此背景下,无锡工业步入了改革发展起步阶段。

至1981年,无锡市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在这一阶段,无锡产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历史最高值。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2:

70.9:

16.9,从业人员比重为47.3:

41.3:

11.4。

工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49.6亿元扩大到1981年的78.9亿元,净增29.3亿元。

工业企业数达到646家,净增65家。

成为纺织、电子、机械、轻工、冶金、医药等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水平的工业城市。

2、无锡工业改革发展加快时期(1982年-90年代初期)。

1982年市管县体制实施、撤销行政性公司;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决定;1984年5月,堰桥大胆探索,在乡镇企业管理上实施9方面改革,即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干部聘用制、工人合同制、工资浮动制、报酬惩罚制、干部退休保养制等,特别是前面的“一包三改”,较好解决了企业吃大锅饭的弊端,助推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5年3月,无锡市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起,无锡市围绕简政放权、改善企业外部条件、扩大企业自主权,促进企业机制改革,在工业企业中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无锡市成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6个工业经营责任制试点城市之一;同年,无锡市政府出台了《无锡市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引导和推动工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建设。

至1990年,全市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3785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8.6亿元,从业职工90.8万人,分别比“六五”末增加29家、68.4亿元和6.3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56.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62.2亿元和利税总额22.4亿元,分别是“六五”末的1.1倍、2倍和1.8倍。

尤其是乡镇工业实现较快增长,全市乡村两级工业企业13522家,比1986年净增2514家。

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245.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8.2亿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08.8%、145.6%。

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总产值位于上海、北京、天津、苏州和广州之后,列全国第六位。

1991年工业总产值555.5亿元,首次突破五百亿大关。

(二)第二阶段:

经济体制改革与接轨国际发展速阶段(90年代初-21世纪)

这一阶段,无锡以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精神以及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强大动力,积极呼应浦东开发开放进而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决策,打破“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着力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市场结构,全面实行对外开放。

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进一步塑造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公有制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并存,所有制经济格局不断健康、稳步发展。

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不断提高,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以及各种类型外资企业的蓬勃兴起,以纺织、机械、冶金等产业为代表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无锡工业发展的速度、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是无锡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时期。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93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1995年突破2000美元,1999年突破3000美元,2003年突破5000美元。

至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达1.7:

60.5:

37.8,工业企业数达4563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970.1亿元,利税总额达482.2亿元。

1、经济体制改革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无锡工业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战略取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重点,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公有制企业改制转制;以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以产权出售、资产出让等不同方式加速乡镇中小企业改制转制。

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无锡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政企不分的乡镇企业模式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新推动力。

(1)企业改制启动实施阶段(1991年-1995年)。

1991年起,市委市政府选择了无锡油泵油嘴厂等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重点进行企业综合改革试点。

1992年起,我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率先启动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革。

1993年,出台了《无锡市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实施办法》,并启动了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工作,选择了37家工商国营企业进行试点。

1994年起,市委、市政府作出组建和发展集体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四化”企业集团的决策,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并制定了《关于搞好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作方案》和《进一步搞好国有工业企业的若干意见》,推进了企业现代化管理,推广了18个现场管理先进企业的经验,树立了企业管理标杆。

这期间,无锡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呈现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发展态势。

在此期间,企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到1995年底,全市共有大中型企业295家,比1990年净增103家。

并初步形成了以无锡小天鹅集团、双良集团、江苏阳光集团、捷达摩托集团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水平高的企业集团。

(2)企业改制跨越发展阶段(1996年-2000年)。

1997年至2002年间,无锡市被列为全国111个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28家企业实施破产,19家优势企业兼并26家弱势企业。

1997年,全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78.37%完成公司制改造,20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企业全面实施“两转五建一配套”改革;75%城乡企业完成改制转制,其中乡镇企业改制面已达到87%。

同时,围绕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及新型家电业、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业、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业、高档纺织及服装业五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的适销对路优势产品群、以出口创汇为龙头的机电和传统类优势产品群、以高新技术为龙头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类优势产品群。

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新产品,计算机硬盘、电脑传动臂、软磁盘等产品从无到有,大规模集成电路增长5.3倍;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业规模扩大,改装汽车增长4.6倍,油泵油嘴增长1倍以上。

至2000年,无锡市拥有工业企业35443家。

全部工业总产值2853.5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79.8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1.7倍、1.6倍,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同步。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均位列第七位。

(3)工业行政管理体制调整阶段(2001至2005年)。

2001年4月,我市调整工业行政管理体系,撤销行业局,设定行业资产经营公司,后期又推动行业资产经营公司改制。

至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结构中,股份制企业的比重达到45.6%,比2000年提高了22.6个百分点;三资企业的比重达到33.1%,提高了10个百分点;国有企业的比重则降到3.7%,下降了9.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的比重降到14.9%,下降15.5个百分点;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比重降到2.6%,下降了8.7个百分点。

至2005年末,无锡市拥有工业企业45634家,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6970.1亿元,是2000年的2.4倍。

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4628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56.1亿元,从业职工99.53万人;完成工业增加值1375.3亿元,工业总产值5720.3亿元,突破了五千亿元大关,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保持第7位,实现销售收入5657.46亿元,实现利税382.3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3.3倍、2.7倍,工业经济实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期间,2002年工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2004年工业增加值跃上了千亿平台,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

这一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逐步迈入正轨,民营私营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地位显著提升,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至2005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324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0.2%,对全市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达46.5%。

私营工业不断壮大,至2005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2524户,从业人数36.16万人,资产总额1082.4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2.9倍、4.1倍、13.4倍。

2、工业接轨国际发展阶段

我市三资经济发展始于1981年创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江海木业公司,发展壮大于九十年代。

1992年,以呼应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我市确立了“外向带动”战略,外资、外贸、外经齐抓,形成了国有工业、乡镇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开放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1)大力引进外资。

1992年底,无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

1993年,无锡新加坡工业园奠基,迈出了我市经济国际化的第一步。

全市新批三资企业1301家,合同外资14.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倍。

新批三资企业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64个,是前12年总和的1.6倍。

1993年-1995年间,每年新批三资企业1000家左右,三资经济获得了蓬勃发展。

(2)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1993年,全市出口商品供货额202.18亿元,比上年增长61.5%,外贸收购总额193.5亿元,比上年增长90.46%。

全市重点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外贸供货额超过50亿元,比上年增长85%,机电产品自营出口超过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以上。

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生产性企业已达56家,比上年增加46家,多项指标的大幅增长,标志着我市开启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步伐。

至2005年底,全市经济开放度高达91.4%,外贸依存度高达84%,涉外税收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占全市总税收比重高达28%。

进出口贸易额保持在全国、全省领先地位,外贸进出口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列全省第二。

(3)积极走出去发展。

无锡企业境外投资起步较早。

1986年,原无锡市饮食服务公司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与外商合资兴办“太湖酒楼”,成为我市第一个“走出去”项目,开创了我市企业赴境外投资的先河。

进入90年代后期,我市企业境外投资成功率明显提升,一些企业不仅成功“走出去”,而且实现了“走进去”、“走上去”。

光明集团先后创办3家境外加工企业,新世纪公司在菲律宾组建摩托车组装厂后,在东道国设了36个专卖店,使出口量由设厂前的每月300多辆猛增到每月1500多辆。

由我市企业创建的“柬埔寨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在商务部首批招标中一举中标,成为全省唯一、全国首批8个境外工业园项目之一。

截至2005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境外投资项目118个,总投资12470万美元,中方投资6514万美元。

投资的行业涉及加工制造、物流分销、技术研发等领域。

(三)第三阶段:

工业转型发展阶段(21世纪以来)

21世纪以来,无锡工业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强大动力,围绕中共无锡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当好江苏现代化建设先行军,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导区、和谐发展示范区、党的建设模范区(一当好三争创)”以及省、市“构筑无锡科学发展新优势、攀登基本现代化新高峰”的战略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促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无锡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并贯彻落实了一系列推动转型发展的文件。

2005年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创新工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决定》,2006年出台《关于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2007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四高联动”加快实现“三大转变”的决定》,并制订出台了《“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实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意见》等规划与政策,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2008年,我市工业发展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工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度回落。

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缓解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领全市上下按照国家、省、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2011年,随着《无锡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行动纲要》的出台,我市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这一阶段,无锡工业经济以体制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工业发展水平跃上了历史新平台。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346.46亿元,是2005年的2.47倍;完成现价产值14813.18亿元,是2005年末的2.59倍;实现利润1113.34亿元,是2005年末的4.34倍。

全市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5.92万元/人。

每亩工业用地年均产出工业增加值和利税分别达到34.7万元和21.2万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75.53%。

工业占GDP比重达到50.3%。

工业企业就业人数达129.1万人。

工业实力扎实雄厚,贡献突出,对全市经济支撑作用显著。

1、调整工业结构,产业层级得到跃升。

2011年,按照新口径,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0%。

机械、冶金、纺织、电子、石化等五大支柱行业完成现价产值13653.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2005年底的90.5%提高到92.17%,主要工业行业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全市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营业收入5394.8亿元,其中新材料和新型显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占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达47.3%。

集成电路产业跃居全国第一,光伏产业位居世界前列,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落户无锡。

2、加强科技投入,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到2011年,全市R&D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6%,接近主要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水平,比2005年底提高了0.95个百分点。

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立了各级各类的研发机构,至2011年,建成的企业技术中心累计28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5家。

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品牌801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103个,分别是2005年末的3倍、25倍。

获得了“2009中国十大品牌城市”、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称号。

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累计达到51520件和34077件,分别是2005年末的9.16倍和16.26倍。

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达21.8%。

由无锡企业担纲的国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会、工作组)达26家,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3、优化工业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开展了“技术改造促进年”活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意见》。

有效投入稳步增长。

2011年,全市全社会工业投资完成1252.1亿元,是2005年末的1.59倍。

其中,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951亿元。

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上升到76%,技术设备投入占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上升到75.1%。

投资集中优势产业。

代表先进制造业方向的机械等支柱产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投资占比不断提高。

4、突出示范带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有效融合。

企业信息化建设从单一的信息系统应用逐步转向关键业务的深度支持和系统间的集成整合。

建立了由市、县(区)到示范试点企业的三级工作体系,涌现了无锡一棉、海澜、新日等一批在信息化建设上应用效果显著、示范作用突出的优秀企业,出台了“企业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搭建了物流信息化平台、中小企业SAAS平台、校企合作平台等两化融合平台。

率先推行了企业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建设,制定了物联网、集成电路、特钢材料和环保装备四个产业两化融合评价标准,加快建设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示范区和产业服务示范园,拥有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6家。

5、加快产业集聚,龙头骨干作用增强。

2006年至2011年期间,全市通过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及工业向园区集中累计置换土地3.24万亩,其中,市区116家重点“退城进园”及“退城出市”企业置换出土地1.09万亩。

2011年,全市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22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66.4%,乡镇工业集中度达到了88.1%,比2005年底提高21.5个百分点。

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家,建成省级特色产业集群6个,省级产业集聚示范区4个。

至2011年,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696家,实现产值13062.8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2%。

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25家,全市累计有上市企业74家,累计首发融资额达498.2亿元。

6、强化节能降耗,绿色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单位GDP能耗在“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0%的基础上又下降了4.05%,降幅位居全省前列。

在全省率先启动小化工、小钢铁、小印染、小水泥、小电镀等“五小”企业关闭和高消耗、高危险、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三高两低”企业整治。

06年以来,累计关停“五小”和“三高两低”企业2194家(其中小化工企业1527家),整改1029家,关停并转迁沿湖企业203家。

全市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92个、试点园区13个。

开展清洁生产审核1222家,累计组织实施重点节能项目和循环经济项目600个。

初步形成了“工业固废—建材产品”等13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升到99%,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二、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工业经济大发展,实现了历史大跨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抢占了工业发展先机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中,无锡工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发展浪潮中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抢占发展先机,奠定了无锡工业在全国的发展地位。

在工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无锡企业率先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经济体制改革从首先从农村兴起,继而以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浪潮蓬勃掀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南模式盛极一时。

从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到企业经营承包制的实施,以及市区企业开展学习乡镇企业灵活经营机制和“学二棉”活动过程中,不少企业开始自觉解放思想,初步建立了企业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工业企业在解放思想中前进在改革创新中发展,较早的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无锡工业在国内率先发展市场经济打下了坚持的基础。

在工业发展的第二阶段,无锡市委、市政府引领和推动工业调整与发展,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开发区建设,企业“三改一加强”,培育五大支柱产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改造,资产重组,直接融资,技术特区和营销特区建设,企业“集团化”工程,“一把手工程”——逐步由八十年代初的承包制和1986年开始试点的厂长负责制及资产经营责任制转变为一把手制度,并于公司制、法人制、股份制共同组成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运行工程,名牌产品工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抓大放小促进企业改革改制、产学研基地建设、技术中心建设等,无锡工业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进入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工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无锡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转变发展方式导向,探索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启动创新工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创新工程”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决定》、《关于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四高联动”加快实现“三大转变”的决定》等。

二是加速产业转型,以太湖蓝藻爆发为开端,全市上下深入开展“6699”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狠抓节能减排、环境整治、淘汰落后,快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

三是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制订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十大产业振兴与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了《无锡市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的通知、《无锡市新兴产业基地发展规划》的通知、《无锡市新兴产业统计监测制度(试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新兴产业培育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成立了光伏、物联网、环保等重点产业推进办公室。

出台了《“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出台《实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意见》,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二)坚持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了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工业结构调整发展导向和政策推动作用,引领推动无锡工业经济向集约化、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1995年无锡市委九届十次会议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五大支柱产业,1997年五大支柱产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已达45%。

90年代后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实施“标志工程”,先后选择实施50项重点技术进行开发,培育十大高新技术产品基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以年均68.3%的速度递增。

新世纪以来,进一步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优势产业、淘汰低端产业,多措并举推进产业转型。

全力培育新兴产业。

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培育发展物联网、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微电子、新材料和新型显示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启动建设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太阳城”——无锡光伏产业园,设立专项推进办公组建了专业队伍推动物联网与云计算、太阳能光伏、重大装备制造、环保、微电子、生物、工业设计研发、文化创意、服务外包、旅游等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提升发展优势支柱产业。

坚持引进和培育、嫁接和改造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技改投入、组织创新、产业集聚、信息化改造、人才培养、品牌培育等多种途径,引导推动优势支柱产业向高端发展,传统企业向研发、销售两端延伸,积极参与新兴产业配套,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速淘汰低端产业。

从2007年开始,我市在全省率先推动小化工、小钢铁、小印染、小水泥、小电镀等“五小”企业关闭和高消耗、高危险、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三高两低”企业整治。

对整治不达标企业实行超标准用能、差别电价、水价制度,通过价格杠杆引导整治。

同时,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兼并重组等手段,实施化工、钢铁、琉璃瓦、热电四行业整合整治。

(三)坚持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了工业发展格局

无锡地域面积较小,发展空间局促,环境承载能力较弱,资源能源匮乏,发展矛盾日益突出。

为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城市空间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确保无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6月,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了《中共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意见》,明确了市区工业布局调整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全面展开市区工业布局调整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