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4523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docx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

试论“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

●叶明勇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适时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由过去以工业化建设为重心转向全面建设包括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力争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步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思想,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中国经济从此进入长期高速增长。

【期刊名称】兰州商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28)002

【总页数】7

【关键词】“三步走”战略;现代化;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的经济建设,为改善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做了不懈努力。

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道路上,由于每一时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条件、环境不一样,起点不一样,因此,提出的奋斗目标也各有差异。

邓小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三步走”战略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时期第一个现代化战略,随着“三步走”战略的实施、目标的不断实现,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启动了中国经济近30年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它在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式的意义。

由于中国的发展模式在当今世界独树一帜,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和政治家的广泛关注。

因此,我们在中国共产党提出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回顾这一伟大战略,不但对于中国今后的现代化建设,甚至对于发展中国家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一定启发意义。

一、“三步走”战略的提出和明确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迎来首位西方领导人——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来访。

1979年12月6日,大平正芳向邓小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根据自己独立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想的?

面对这样一个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带着疑问的试探性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影响中国以后几十年命运的设想。

他说:

“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使到了本世纪末,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已经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平均收人也还是很低的。

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平均收入达到一千美金,我们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

就算是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我只能说,中国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1]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转述了对大平正芳的回答,首次正式谈到这个目标。

当时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00多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要“增加三倍”。

这是他首次提出现代化的量化目标。

当时虽然没有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三倍,实际上就是翻两番的意思。

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正式提出:

“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有秩序地、有步骤地前进,我们就能够更有信心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2]1981年6月27日,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把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

“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3]这是对我们党关于新时期的总任务的比较全面的表述。

1982年9月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对《历史决议》中的提法作了调整,指出: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

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4]

后来,邓小平考虑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将会超过10亿,在全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经过控制,大体上也要增长到12亿左右。

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而人口增长到12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800美元多一点。

因此,邓小平特地对“小康社会”作了一个说明:

“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

[5]这个目标虽然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却是雄心壮志,是宏大的目标。

他一再强调,这个目标并不高,只是达到第三世界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是落后的。

邓小平提出的这个科学的战略构想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得到了明确的反映:

“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〇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〇〇〇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

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生活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到那个时候,我国按人口平均的国民收入还比较低,但同现在相比,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将大为增强”。

[6]

1984年以前,邓小平的着眼点还只限于本世纪末以前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1984年(包括1984年)以后,邓小平根据前几年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始把眼光投向下个世纪中叶。

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的谈话中指出:

1万亿美元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发展三十到五十年,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7]“我们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二十年,还有第二步,需要三十到五十年,恐怕是要五十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两步加起来,正好五十年至七十年”。

[8]在这里,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战略己经不是小康水平和20年的考虑,而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和70年的设想了。

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副总统阿力·哈桑·姆维尼时又进一步指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

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

“第一步,规定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即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在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的基础上,再花三十到五十年时间,更准确地说,再花五十年时间,有可能使我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我们第二步的目标”。

[9]

从1986年底到1987年4月,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把我国下世纪中叶的发展程度规范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并作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这样,一幅更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蓝图在他的头脑中最终形成。

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正式提出到下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10]的量化指标。

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进一步指出:

到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达到小康社会以后,“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中国是个中等发达国家了。

那时,十五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六万亿美元,这是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的,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

[11]在这段话里,邓小平把下世纪的战略目标表述得十分具体而明确:

一是把战略目标的时间限定为“再过五十年”。

二是确定了战略目标的量化指标,即在翻两番的基础上“再翻两番”,具体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000美元。

三是在实现现代化的程度问题上,由原来提出的“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进一步规范为“中等发达的国家”,相应地,我国的经济实力将达到6万亿美元(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

这里在战略步骤问题上,邓小平后来把第一步的翻两番分为两步,这样原先说的“分两步”就成为“分三步”走。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将近9年时间,算是第一步。

第一步原定的目标,是在八十年代翻一番。

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

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12]至此,邓小平最终确立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就被完整地构思出来了。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用党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即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这标志着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正式得到全党的确认。

二、“三步走”战略在新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意义

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世界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把“现代化”作为政府追求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发展理论。

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是基于中国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起点而提出的中国新时期现代化之路,在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1.“三步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第一代领导人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

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就提出“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任务。

[13]1954年9月,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毛泽东指出:

“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14]1957年3月,毛泽东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之外,又提出现代科学文化的要求。

此后,现代化科学技术就代替了现代化交通运输。

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初步固定下来。

1964年12月,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再次发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号召:

“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15]1975年1月,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目标。

[16]

但是,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当时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

1949年3月,毛泽东指出:

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7]1953年,毛泽东在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把工业化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提出了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口号。

1956年9月党的八大进一步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要要求,是要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18]这是一个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设想。

根据他们的理解,并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再次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

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两步走”的现代化建设设想,没有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但却为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步骤的最后确定提供了重要参考方案。

“三步走”战略的现代化思想并不是简单继承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的现代化思想,而是大大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首先,“三步走”战略不再把现代化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工业化上,而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方面并重。

其次,“三步走”战略还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即,“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样,邓小平不再把新时期中国现代化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上,还明确提出与之相匹配的全社会精神文明要求和国家政治制度上的要求。

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表述更加准确了。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同时并举,在此基础上,最终建成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

并且,从国内看,邓小平排除了其他因素对现代化建设的干扰和破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20]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重心问题。

邓小平指出:

“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

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

”[21]“其他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

”[22]从国际范围看,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国策下进行的,这一决定打破了过去一味以意识形态为依据进行国际交往的冷战模式,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将会在更宽广的国际舞台上进行,使中国融入到国际社会。

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将会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这也极大地扩展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为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三步走”战略符合现代增长理论关于现代化建设长期性、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急剧变动的过程,其中不仅包含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蕴含着科学革命的巨大力量,也要经历一个社会各个层次制度的变动与改革。

甚至包括人们的心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

罗斯托建立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把社会现代化进程分为必须依次经过的6个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23]这一理论获得国内外学界广泛认同。

因此,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将遵循现代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深知实现现代化的困难与艰巨,他说:

“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

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

”[24]还说:

“我们确定了一个政治目标:

发展经济,到本世纪末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达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这个目标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雄心壮志,是一个宏伟的目标。

”“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是很容易的。

”[25]尽管“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26],但“我们有信心做好这件事情”[27]。

因为我们在“第一个十年,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〇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估计不成问题,可以提前完成。

第二个十年,即从一九九一年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从发展趋势看也是可靠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八年中人民生活却有明显改善。

到本世纪末,尽管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八百到一千美元不多,但是年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一万亿美元,有了这个基础,再争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有希望的”。

[28]

因此,“三步走”战略,立足于国情和现实,认识到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

而且,这一长期现代化建设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停留在笼统的口号上,而是有着非常明确的阶段性目标。

“三步走”本身就是三个阶段、三个台阶,邓小平同时又提出:

每个大的阶段里包含有小的台阶,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渐次推进“三步走”战略顺利实施。

1991年8月,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的谈话中说:

“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要抓住时机上台阶”。

[29]1992年春视察南方时他又进一步指出:

“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是能够办到的。

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30]

有了客观、科学的战略规划与目标,有了对现代化建设长期性、阶段性的清醒认识,有了正确的政策支持,中国经济必定会迅速发展。

据统计,1980—200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如下:

1980年,4518亿元;1985年,8995亿元;1990年,18545亿元;1992年,26651亿元;1994年,46670亿元;1995年,57495亿元;1996年,66851亿元;1997年,73143亿元;1998年,76967亿元;1999年,80423亿元;2000年,88190亿元。

[31]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新时期中国现代化过程的阶段性。

从1980年起,每一个统计度量单位内,国民生产总值是成倍的增长,这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飞准备阶段”,从1990年代中期起,增长速度虽然有所放缓,但是,期间持续增长的态势非常明显,这意味着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已经完成“起飞准备阶段”,从而“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

2000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2007年,中国全年国民经济产出达到3.218万亿美元,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三。

2010年又以5.8786万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因此,在“三步走”战略指导下的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都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使得每一步都能走得稳固有力,并且一步一个台阶,渐次由低级层次不断向高级阶段推进。

3.“三步走”战略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即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共同富裕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由于一方面想急于摆脱中国自近代以来受资本主义国家的侮辱、长期贫困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使得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在考虑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时着重于工业化的建设,尤其重视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发展水平。

国防和国力的强大,国家的安全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那是一条急速追赶的强国之路,重点在于利用高积累快速实现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建设。

期间走过很多曲折的道路,比如,“大炼钢铁”、“大跃进”、“人民公社”等。

所以,在此前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家更多重视的是工农业生产中单位产出和总值的增长,忽视了人民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对人民“欠账太多”,人民得到的实惠比较少。

而在“三步走”战略中,不仅提出了国民生产总值翻番的要求,而且明确提出来“温饱水平”、“小康水平”、“中等水平”等直接描述改善人民生活的概念。

这就避免了以往经济发展的缺陷,以生产发展水平和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为发展目标,更好地反映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从实际情况看,以1994年与1978年相比,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增加到1220元,增加将近10倍;城镇居民人均可用于生活费用的收入由439元提高到3179元;人民是吃、穿、住、行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实现发展生产力不仅要着眼于增强国力以富国,而且要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富民的目的,这是“三步走”战略和以往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打破过去工业化建设的观念,使得新中国走上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呢?

对此,邓小平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

这是一条独到的、影响深远的大政策,即,打破大锅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重要思想最早是邓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

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并且强调指出:

“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

[32]在回答美国记者华莱士的“致富光荣同共产主义的关系”的提问时,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

“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

致富不是罪过。

但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

坦率地说,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

”[33]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邓小平又指出: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

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剥削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

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

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34]

“三步走”战略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由过去重视国力的增长转向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共同富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宽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广度和基础,激发了人民群众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热情。

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而达到一个在人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国力不断得到增强,国力增强又反过来促进人民富裕程度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

三、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经历了一些曲折,但终于初步建成中国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取得了光辉成就。

随着冷战结束,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邓小平适时地提出“三步走”战略,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做了很大调整。

中国的发展战略由过去追赶发达国家、增强国家国防力量方面转向全面建设包含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强调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终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三步走”战略明确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扩展了全民建设现代化的基础,提升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加深了与国际社会全方位的交流和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出现了停滞或倒退。

因此,邓小平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