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4487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docx

届河北省邯郸市三模历史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2021.5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构建其政治理想,他通过“民贵君轻”的价值阐扬、“保民而王”的具体策略以及“与民同乐”的共生情怀,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

孟子的仁政思想

A.要求君主与百姓都应具有一颗仁爱之心

B.“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终落脚点

C.民贵君轻思想得到所有封建帝王的认可

D.“与民同乐”的情怀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2.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道”。

道制是秦汉政府适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风俗的一种制度,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

由此可知,道制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B.防止了少数民族的起义和叛乱

C.有利于民族制度和文化的延续D.推动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3.唐太宗李世民在其所著《帝范·崇文》中有如下记述:

“当乎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焉。

”据此可知,唐太宗

A.认为治国应该因势而异B.推崇科举制度

C.主张提升官员文化素养D.倡导儒学复兴

4.下表展示了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此变化反映出北宋

时间

赋税总额

农业税

商业税

宋太宗至道三年

(公元997年)

约3559万贯

2321万贯

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

(公元1021年)

约5698万贯

2762万贯

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

(公元1077年)

约7070万贯

2162万贯

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A.城市经济职能增强B.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经济对农业依赖下降

5.嘉庆十一年,清仁宗下令严禁旗人演戏,并将违禁旗人严加惩罚。

“图桑阿等均在本旗披甲中,辄行登台演出,甘与优伶为伍,实属有辱旗人颜面。

图桑阿、乌云珠、德泰、全魁、李惠等五犯,著即照所拟,销去本身户籍,发往伊犁充当苦役。

”这表明

A.清政府对内采取文化专制政策B.清朝实行满汉文化分治政策

C.清政府意图维持满族固有文化D.满族汉化在当时已成为主流

6.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受命在北京换约受阻,他宣称:

“赴京师乃攸关权利而非出于恩赐”,于是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击败。

英、法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这次换约风波

A.促使清政府允许外国办厂合法化B.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D.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7.1905年,有文章指出若“以因果常例论之,国家政体,必胎于个人教育,政体之文野,视个人之程度而定。

……(欧美)政体虽殊,而其为教育之结果,则无可疑”。

据此可知文章作者

A.着眼于补全政治制度的缺陷B.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价值重估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D.认为中国未具备宪政的基础

8.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了八十多项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矿业、渔业、林业等方面;同时解除了对民间兴办工商企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

这些举措

A.有利于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B.导致民族经济得到独立发展

C.改善了民族经济的生存环境D.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9.1943年5~6月,中国军队在鄂西会战中成功阻击了日军进攻,暂时解除了敌军对重庆大后方的威胁。

美国海外行动处在同一时期的指示中写道:

“在我们的对欧宣传中,应把中国作为—个全民抗战的杰出例子。

中国已经证明,不管面临多大困难,不管敌人怎么做,依然还是可以取得进步。

”美国的这一行为

A.保证了中国正面战场获得持续性胜利

B.坚定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斗争决心

C.促进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强化了中国与盟军在东南亚地区合作

10.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地位的申请,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

同年,中国正式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接触。

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积极参与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

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积极投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

11.古希腊悲剧中,俄狄浦斯式的英雄们尽管总是被逼近自我毁灭,但其敢于反抗“命运”捉弄,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荣誉观念。

《圣经》中摩西带领族人反抗压迫完成“远征”,过程彰显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献身精神。

这种文学形象

A.反映了人对自然界认识的提升B.源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局限

C.高扬人类理性意识和道德规范D.体现人对自我认识的逐渐深入

12.英国在14到15世纪曾多次发布限奢法令,规定只有“王室成员、高阶神职人员、伯爵、男爵、骑士和上流社会的女士才可穿戴毛皮、贵重丝绸衣物,但是收效甚微。

很多富裕的中层阶级,甚至平民都违反禁令,穿戴贵重衣物彰显自身财富和地位。

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复苏繁荣B.文艺复兴解放思想

C.宗教束缚逐渐减轻D.世俗审美重大变化

13.1731年,英国政府实行税制改革,引起非议,沃波尔主要依靠王室支持,更换了政府官员,恢复了议会多数,渡过危机。

对此,多年未能进入政府的卡特赖特感慨而言:

“谁能得到国王的支持,谁就能蔑视一切!

”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国王违反了《权利法案》B.国王掌握最高行政权

C.代议制度仍需不断完善D.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

14.1929年11月,斯大林曾指出:

“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这说明当时苏联

A.新经济政策未能发挥作用B.领导人未能全面评价新经济政策

C.新经济政策背离社会主义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确立

15.下图是一副关于欧洲移民问题的漫画。

画中“欧盟”太阳伞下的救生员坐在高脚椅上拿着喇叭对着即将落水的难民高喊:

“快回去”。

该漫画反映了

A.欧洲一体化趋势的增强B.国际局势动荡混乱

C.难民问题引发欧洲关注D.逆全球化思潮涌动

二、非选择题:

共55分。

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43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在宋朝,书法真正实现了由书法技艺到书法艺术的转变,宋代为书法赋予了更具风雅的色彩。

在宋代后期,南宋以及金代的大多数文人书法家,在书法风格方面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以苏、米等人为代表的书写风格。

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

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代以后一段时间的书法仿佛丧失了活力,书法的风格“中规中矩”,不再如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

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

他们大力推崇宋代书法风格,如以祝枝山以及文徵明等人为代表的吴门书派。

——刘碧新《以宋代为例研究书法的时代特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任一时期书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3分)

材料

近代以来,主要是两次重大的“变身”决定了西方今天的世界地位。

第一次变身,是在1618年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完成的。

经过这场长达三十年之久、血腥惨烈的多方混战,西方国家从宗教共同体变身成为了民族共同体。

……第二次变身,则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主导的“泛美利坚和平”之下,西方国家从政治共同体变身成为了经济共同体。

在这样一个理解框架中考察中国,可以看到,中国实际上也先后完成了这两次变身,但用了远比西方短得多的时间。

大体上,第一次变身是由毛泽东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在中国的最终实现;第二次变身是由邓小平领导的,今日中国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

简言之,如果说近代以来这个世界只有两条硬道理:

第一个是“问题不在宗教,而在民族!

”,第二个是“问题不在政治,而在经济!

”。

那么,西方做对了,中国也都做对了。

而相比较而言,中国花了小得多的代价。

——摘自文扬《从世界近代史看中国的成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材料一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

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

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

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

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

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

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城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

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因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

中国的贫国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实施原因。

(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扶贫政策的独特性及意义。

(9分)

 

(二)选考题:

共12分。

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右侧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多涂、多答,按所涂的首题进行评分;不涂,按本选考题的首题进行评分。

19.『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传教士觉得如果想要控制和引导中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就必须为科举制度改革提供合适的方案。

于是他们提出了种种改革科举制度的设想。

传教士欲效仿文艺复兴时期借复古求解放的形式,主张复辟古时乡举里选制度,恢复科举考试的传统科目,并以传统实学为考试内容,丁韪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认为,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

学校重在育才,而科举重在选材。

二者是相辅相成,但在科举社会中二者却混为一谈。

学校沦为科举之预备场所,科举成为学子之最后归宿,因此有些传教士提出予新人才以旧功名的设想,从而把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整合为一,以达到变革科举之效。

尽管清政府迫于形势而不得不变革科举,但科举改革仍然步履蹒跚,传教士企图通过设立新的考试制度作为示范来推进科举改革。

——杨齐福《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科举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传教士对中国科举改革的设计方案。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传教士对中国科举制度改革的作用。

(4分)

20.『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分)

材料

从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到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局部战争阶段的法西斯侵略行为采取了逐步推进、各个击破的蚕食战略,而那些有能力遏制侵略的国家在自己尚未面临直接入侵的威胁时,并没有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反侵略意志,他们试图以牺牲他国利益来诱导侵略者转移进攻方向,实现民族利己主义的自保目标……由于当时缺乏整体性的反侵略机制,被侵略各国没有形成统一战线,他们不得不在孤立状态下承受侵略者的打击和占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法西斯国家对人类社会构成的“普遍性威胁”已成为众所公认的事实。

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人类的整体利益凸显出来并得以推动各国政府寻求联合抗敌的有效途径和机制,原来分散的反侵略斗争由此汇聚为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一次超越民族主义的提升。

联盟的机制和效应已经展现出高于民族主义的人类正义理念,正是这些超越民族和国家的普遍性理念,使原本的民族国家间战争升华为捍卫各国人民整体利益的世界性反侵略战争。

——摘编自余伟民《反法西斯联盟与人类整体利益——再论二战教训的当代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国家为“实现民族利己主义的自保目标”的表现。

(6分)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得到了一次超越民族主义的提升”的影响。

(6分)

21.『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

材料

梁思永生平

1904年

梁思永出生于上海(一说是澳门),是梁启超次子。

1915年

梁思永考入清华留美班。

1923年

赴美国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

1930年

梁思永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

1930年9月

为驳斥日本“满蒙非中国领土”的谎言,他冒着战火,来到东北昂昂溪五福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其发掘报告《昂昂溪史前遗址》,以翔实的事件证明史前时代中国北部与中国东北在人种上及文化上是一回事。

1931年春

梁思永参加了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

1931年秋

带队发掘了山东城子崖遗址,发掘的结果证明,殷墟与城子崖两地的黑陶文化基本相同,并推动了殷墟发掘中“地层学”这一先进考古技术方法的运用,从而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式的坐标。

1934年

梁思永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出版,这是中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

1934年至1935年

梁思永三次主持殷墟发掘,使湮没地下数千年的古老遗址得以大面积呈现,所发掘的商代大墓规模浩大,雄伟壮观,出土文物令人瞠目,举世震惊。

1950年8月

梁思永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定了仰韶、龙山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

——摘编自岳南《南渡北归·南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思永开展考古工作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思永在考古方面的主要贡献。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C

A

D

C

B

D

C

B

A

D

A

C

B

D

二、非选择题:

共55分。

第16、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9、20、2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16.(12分)

『示例1』

宋代:

特点:

实现了由书法技艺向书法艺术的转变;自由潇洒、追求个性;趣味、风雅;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生活安逸;崇尚文风;魏晋以来书法技艺的发展。

『示例2』

明代:

特点:

前期中规中矩;中期之后,再现宋代书风,充满个性风骨。

原因:

前期专制集权强化、程朱理学影响;中期以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价值观念的转变。

17.(13分)

『示例1』

论题:

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是一次历史性巨变。

(2分)

阐述:

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历史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国家独立任务的完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9分)

总之,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历史性巨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2分)

『示例2』

论题: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2分)

阐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外进行积极引资、融入世界,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9分)

总之,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2分)

18.(18分)

(1)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历史悠久、得到立法保障、体系完善。

原因:

德国统一、资本主义发展、工人运动高涨、德皇和俾斯麦的大力推动。

(9分)

(2)独特性:

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扶贫;在救济的基础上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扶贫探索模式不断调整(逐步完善)。

意义:

①体现了中国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②证明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③为全球治理贫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⑤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9分)

19.(12分)

(1)形式上复古,恢复传统科目和实学内容;内容上增加西学内容;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设立新的考试制度。

(8分)

(2)推动了中国科举改革的步伐;丰富了科举考试的思想,指明了科举考试的方向;仅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没有波及社会各界。

(4分)

20.(12分)

(1)九一八事变后,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表示不干涉;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政策;慕尼黑阴谋;英美的静坐战。

(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利于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促进国际社会科技、信息、资源相互合作与共享。

(6分)

21.(12分)

(1)背景:

政局动荡,国内战争不断;日本入侵,民族危机加剧;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离出去。

(每点2分,共6分)

(2)贡献:

有力地回击了日本分离中国东北的企图;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抢救性发掘挽救了大量文物,避免其落入侵略者之手;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每点2分,共6分,任答3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