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34298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docx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

学前教育及幼儿心理学

幼儿心理学概述

一、识记

1、幼儿心理发展一般为分三个阶段:

幼儿初期、幼儿中期、幼儿晚期。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日内瓦学派皮亚杰。

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儿童心理》被公认是第一步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霍尔提出“复演说”,是美国儿童心理研究的开创者。

英国的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

调和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斯特恩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格塞尔的成熟论认为发展的本质是结构性的,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成熟和学习。

格塞尔的观点主要18、对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的评价:

(1)维果斯基主张意识室高级心理机能的一种系统,意识和各种心理机能是两种不同质的反映水平,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生命。

(2)他关于教育应当走在发展前面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的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在教学实践中极富指导意义。

(3)他开创了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4)忽视心理形成中生物因素的研究。

第四章幼儿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一、识记

1、感知过程是个体产生和成熟得最早的心理过程,蒙台梭利将3~7岁称为“感觉敏感期”。

2、视知觉发展包括客体知觉和恒常性、空间知觉、视觉偏好。

儿童视敏度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在7岁左右。

人类双眼视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前三年。

3、5岁时才能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上下左右的辨别;6~7岁是儿童左右方位概念发展的飞跃期。

听觉的发展包括听觉的发生、辨别、定位。

听知觉的发展包括语音知觉、音乐知觉。

其他感知觉的发展包括触觉、嗅觉和味觉、时间知觉、跨通道知觉。

4、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选择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和调节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发展包括注意稳定性的发展、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发展。

二、名词解释

5、感觉是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6、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7、视觉集中是指通过两眼肌肉的协调,能够把视线集中在适当的位置观察物体。

8、视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物体在形体上最小差异的能力,俗称“视力”。

9、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的反映,包括对其方向和同主体之间距离的信息认识。

10、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1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比较持久的高级知觉过程,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动认识过程。

12、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在观察的过程中儿童需要在观察对象中去注意什么,寻找什么,让观察有选择性和针对性。

13、观察的精确性是指在观察过程中,根据观察目的对观察对象细节部分观察的程度

14、观察的持续性是指观察过程中稳定观察所保持的时间长短。

15、观察的逻辑性指针对观察过程来说,从事物的表象发现其相互关系的能力。

16、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征。

18、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三、简答

19、简述幼儿观察力的特征:

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精确性;3、观察的持续性;4、观察的逻辑性。

四、论述

20、试述促进幼儿感知觉和注意发展的策略:

(一)感知觉发展的策略;1、活动分区明确;2、课内课外互动;3、感知认识要多启发

(二)观察力发展的策略;1、让儿童明白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帮助他们产生具体的方法;2、培养儿童的知觉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观察技能;3、帮助儿童形成感觉通道的整合,提高分析能力;4、培养儿童用语言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5、观察活动要求直观,能控制任务的难易程度;6、及时总结、及时反馈(三)注意发展的策略。

1、设立良好的环境,防止幼儿分散注意;2、选用新颖的教具,吸引幼儿注意;3、明确活动目的,帮助幼儿发展有意注意;4、注意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所发展

第五章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识记

1、根据信息的加工阶段,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等。

感觉记忆的特点是瞬间能存储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器官的信息几乎都被存储。

且保存的时间很短。

4、幼儿记忆策略的发展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检索策略。

组织策略加工方

式包括:

归类加工、主观加工、意义加工、心象化。

5、幼儿元记忆的发展包括:

1关于主体的元记忆;2、关于任务的元记忆;3、关于策略的元记忆二、名词解释

6、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7、感觉记忆是外界信息进入感觉通道,并以感觉映象的形式保持的记忆。

8、情节记忆是个体的亲身经历和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有关的信息。

11、记忆的回涨是第一次记忆测验以后一段时间里幼儿又回忆起了一些测验项目的现象。

12、形象记忆(表象记忆)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或表象来记忆某种材料的。

13、语词记忆是利用词的标志来记忆材料的。

14、联想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

15、幼儿的元记忆是指儿童对作为记忆者的自己和他人所具有的所有能力、局限和物质所具有的认识。

三、简答

16、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大约一岁半以后,儿童的记忆具备了新的特点:

1,儿童再现的能力开始发展起来。

2,出生后的三年,儿童的记忆基本上是无意记忆。

3~6岁儿童记忆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机械记忆占优势,理解记忆逐渐发展。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四、论述

17、试论促进幼儿记忆发展的策略(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幼儿记忆的发展)1、组织各种活动(游戏、学习等活动),只有在活动中,记忆才得以发展。

教师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活动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性原则,并在活动中适当配语词的说明,这样会提高记忆效果。

2、要培养幼儿的有意记忆。

如果在记忆某一事物或音讯之前,教师用语言向幼儿提出记忆的目的、任务、

重要性,就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记忆的效果就好。

3、要培养幼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教学活动时,应力求使他们懂得所教的东西,要用幼儿易懂的语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教他们记住,从而发展他们的记忆。

第六章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识记

1、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最重要的特征。

思维按所要解决的问题内容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展思维。

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假造性思维。

思维发展的核心方面是思维的结构随年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2、思维的结构分成六个基本成分:

思维的目的、思维的心智操作、知识经验、思维的监控、思维的品质、思维的策略。

3、思维的监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定向、控制和调节。

思维的品质包含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

5、幼儿最初掌握的多是具体的实物概念。

幼儿数概念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

口头数数、给物数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其中,2~3岁是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关键年龄。

5~6岁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关键年龄。

6、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主要是三种类型的推理:

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少数到多数的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7、根据产生想象时的目的意图可将想象划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创造想象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形象新颖且开创性。

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8、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幼儿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二、名词解释

9、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是借助语言和言语提示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的认知活动。

10、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能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

11、思维的概括性是人们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形成本质的一般的规律和特征。

12、幻想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13、动作思维是以实际操作解决直观、具体的问题。

14、形象思维是利用物体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15、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16、发散思维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新的问题、追求问题多种解决方法的思维

17、常规思维是指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解决问题。

18、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具有独创性。

19、定向是使思维指向一定的任务,提高思维的自觉性和正确性。

20、控制是把握思维活动的信息量,排除思维任务外的干扰和暗示,删除思维活动中多余和错误信息,提供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21、调节是在思维活动时及时修改思维的目的和手段或策略,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和速度。

22、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深入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进程。

23、思维的灵活性是指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法思考问题。

2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个体思维具有的个性特征和新颖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事物进行独立的、全面的、正确的思考。

25、思维的策略是个体为了提高思维的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为思维活动制订的方案。

26、直觉行为思维是指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

27、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28、抽象思维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29、表征或心理表征是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是应用语词、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作为某一物体的代替物。

30、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31、无意想象指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

32、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

3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34、创造想象指的是在开创性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三、简答

36、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1)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2)幼儿思维发展研究的新进展;3)幼儿思维具体领域的发展

37、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直觉行动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的萌芽。

(幼儿思维发展表现出三种方式: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幼儿最早出现的是直觉行动思维,最典型的是具体形象思维,出现最晚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38、简述幼儿出现抽象思维萌芽的表现。

1,幼儿开始获得可逆性思维。

2,幼儿的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

3,幼儿开始能够同时将注意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

4幼儿开始使用逻辑原则。

39、简述幼儿思维具体领域的发展

1、幼儿表征、分类能力的发展及概念形成;2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及思维策略的发展;3幼儿推理能力的发展

40、简述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对认识具有补充作用2、想象具有超前认识的作用。

3、想象具有满足需要的作用。

41、简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想象发展的特点)。

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

(2)从简单的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3)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42、简述幼儿的无意想象的主要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

(3)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43、简述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

1、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实际行动是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

44、简述创造想象主要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只是创造想象的萌芽或雏形;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

与原型只是稍有不同,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模仿;(3)想象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45、简述幼儿创造力主要特点:

(1)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是比较简单和初级的;(3)自发性强,表现相当广泛;(4)主要表现为创造想象。

四、论述

试述在幼儿园教学中,促进幼儿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活动设计原则有哪些?

1、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和发展水平;2、在活动操作中培养幼儿的思维;3、充分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培养幼儿的思维;4尊重幼儿的求知欲;5、尊重幼儿的探索和创造性;6、重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思维

第八章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识记

1、幼儿言语的分类可分成外部言语、过渡言语、内部言语。

其中外部言语含对话言语、独白言语、初步的书面言语。

3、言语的发展包括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句子的发展、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3、幼儿期是词汇量飞跃发展的时期。

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伴随年龄的增长,他们先掌握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再过渡到与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

4、幼儿言语获得的理论中机械模仿说由奥尔波特提出,强化说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语言的先天论者最有关联的理论家当数美国的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

三、简答

7、简述内部言语的特点:

(1)内部言语是对自己的言语;

(2)内部言语突出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与思维具有不可分的联系。

8、简述幼儿语音发展的特点: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2语音发展的飞跃期为3~4岁;3幼儿对声母、韵母的掌握程度不同;4语音意识逐渐发展

9、简述幼儿词汇发展的特点1、词汇数量逐渐增加;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3、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加深

10、简述幼儿语法(句子)发展的特点1、句子结构的发展;2、句子功能的发展;3、句子的理解

11、简述幼儿句子结构的发展特点:

(1)句子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整到完整。

(2)句子从无修饰语到有修饰语,长度由短到长。

12、简述幼儿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的特点:

1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

(2)从情景性言到连贯性言语的发展2、言语表达技能的发展。

1)说话技能的发展;(2听说技能的发展;(3)元沟通技能的发展

13、简述认知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

(1)幼儿是一个主动建构语言的交流者;

(2)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语言辩证统一的过程;(3)语言学习和通过语言进行学习有机统一;(4)幼儿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完整的语言第九章情绪与意志的发展一、识记

1、情绪的基本状态(种类)一般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2、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情绪的社会化、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3、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包括哭、笑、恐惧、依恋。

4、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

5、意志品质主要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6、幼儿意志的发展发展包括坚持性的发展,自制性的发展,独立性的发展。

4~5岁是坚持性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坚持发展最快的年龄。

自制行为5~6岁发展较快。

7、成人帮助儿童调控情绪的方法:

转移注意法、冷处理法、消退法、行为反思法、想象法。

二、名解

8、情绪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任命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9、心境是具有渲染性的、较微弱而又有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

10、激情是短时间的、猛烈爆发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善下出现的情绪状态。

11、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12、依恋是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绪。

13、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14、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评价而产生的。

15、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这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16、意志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17、意志品质是当意志发展的水平达到一定的稳定程度时,形成个人不同的意志特征。

18、坚持性是较长时间内按照预定目的去行动。

19、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的判断、意见、信念或行动不轻易受他人影响的自主程度。

20、果断性是指选择行动目标或遇到内部动机斗争中,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及时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三、简答

22、简述情绪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三)情绪对幼儿交往发展的作用;(四)情绪对幼儿个体形成的作用

23、简述儿童情绪社会化的趋势具体表现。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情绪表达社会化

24、简述儿童情绪的自我调节化的具体表现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控制与掩饰增加。

25、简述幼儿依恋三个特点:

1、幼儿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幼儿感到很愉快;2在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人都更能抚慰幼儿;3、依恋对象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旁时,幼儿较少害怕,当幼儿害怕时,总要寻找依恋对象。

26、简述幼儿意志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克服困难;(3)自觉调节行动

28、简述幼儿良好情绪培养的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二)成人情绪自控的示范;(三)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良好情绪的培养。

1、正面肯定和鼓励;

2、耐心倾听幼儿说话;3、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4、帮助幼儿调控情绪29、简述培养幼儿良好情绪和意志的活动设计遵循的五大原则:

1、生活性原则;2、体验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交往性原则;5、游戏性原则四、论述

试述幼儿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行为的目的性1、通过提出目的培养幼儿(4~5岁)的目的性行为;2、通过提示使幼儿(5~6岁)明确行为目的;3、通过暗示逐步让幼儿(7岁左右)为自己提出行为目的。

(二)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幼儿的意志行为;1、给幼儿提供良好的锻炼意志行为的环境;2、抓住幼儿意志行为的“闪光点”,因时适度地培养幼儿的坚韧性;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自觉寻找目标、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4、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独立性;5、抑制幼儿不合理的要求,培养幼儿的自制性。

(三)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培养幼儿的意志力

1、运用物质刺激手段培养幼儿的毅力;2、用成人自我形象去感染幼儿

第十章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识记

1、自我意识的三特点:

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包括自尊和自信。

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自我概念的发展;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意识大约发展经过三个时期。

一,自我中心期;二,客观化时期;三,主观化时期。

自我体验发生于4岁;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4岁。

学者认为自我控制转折年龄在4~5岁。

二、名解

3、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4、自我观察是指自己对自己的感知、所思所想以及意向等内部感受的觉察,并对所观察的情况作初步分析、归纳。

5、自我分析是人把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6、自我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期望、品德、行为及个性特征的判断与评估。

7、自我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8、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总体评价而产生的意识倾向。

9、自信是对自己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10、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的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以保证活动的预定目的与计划逐步得以实现。

11、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实行监督。

12、主体我是作为了解者的自我,即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

13、客体我是被了解的自我,是作为了解的对象自我。

客体我的主要元素包括所有的物质特点(如身体、财物)、所有的社会特点(如关系、角色、人格),以及所有的精神特点(如意识、思想、心理机制)。

三、简答

14、简述自我体验的调节功能作用

(1)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信念;

(2)引起和维持行动;(3)制止自己行为。

15、简述学前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各年龄间存在明显差异,而5岁是自我意识明显提高的转折点;

(2)自我意识各因素的发展速度与程度不同,自我评价能力略高于自我情绪体验和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速度比较平稳,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则呈明显的转折点,在5岁左右变化较大。

16、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4、从带有很大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比较客观的评价

19、简述情绪控制的发展趋势表现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从外露到内隐

20、简述促进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方法:

1、在自我概念方面,应让幼儿了解自己的姓名、性别和身心发展的简单特点;2、在自我体验方面,指导幼儿将自己

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有进步,作出了哪些成绩,有哪些不足;3、在自我控制方面,指导幼儿学习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教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挫折,能安慰自己,调节自己的心态,控制自己的行为

十一章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

一、识记

1、社会交往包括幼儿亲子交往、师幼交往、同伴交往的发展。

2、亲子交往的性质:

亲子交往是存在于亲子之间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相互影响的过程;由于智力水平、成熟的差异,幼儿与父母亲交往中,父母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

3、儿童早期的亲子依恋具体表现为:

1渴望接近父母;2努力维持接近分离时紧张不安;3、重逢时高兴或轻松起来;4即使没有紧密接触,也喜欢朝向父母,发出注视、啼哭、微笑或声响等信息,希望引发父母的关注。

依恋的实质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需要,是通过双方的交往与相互强化性形成的复杂行为系统。

婴幼儿中非常普遍的分离焦虑和与之同时出现的陌生人焦虑,这是公认的依恋产生的标志

4、师幼交往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亲密型、紧张型、淡漠型。

5、师幼互动行为的本质是一个包括发生在多情景中、具有多种形式和多种内容、相互作用的交往行为体系

6、根据同伴关系的不同,儿童一般划分为受欢迎型、一般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矛盾型五种。

大多数幼儿处于一般化状态。

二、名解

8、亲子交往在广义上笼统地指家庭中父母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的交往活动。

狭义上则指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础内容的物质关键交往和精神交往的总和。

9、师幼关系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在保教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10、同伴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11、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