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935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docx

各家学说全重点整理

总论:

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

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

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

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

错简重订派:

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

维护旧论派:

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

辩证论治派:

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

尤怡,钱潢(以法类证)

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

二、医经学派:

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

重方药(秘方)

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

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

(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

荆山浮屠:

罗知悌

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

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

八、丹溪学派养阴

九、温补学派

宋《局方》温燥

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

明温补

清寒凉

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

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

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

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1.麻沸散:

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

2.五禽戏:

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

3.漆叶青黏散:

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

《华佗神方》孙思邈著

整易麻药神方:

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

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

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

神膏:

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

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一则麻黄,一则青龙”

“以方类证”“三纲鼎立”之说

治疗经验

中风:

1.伤风,太阳中风

2.关节不利,疼痛风寒湿痹乌头,天雄,附子

3.半身不遂,口僻,言语不利独活酒,牛膝酒

真中风风邪入中

类中风内风,内虚

症瘕积聚属肝,胸痹属心,痢疾属脾。

小建中汤衍变的类方:

内补当归建中汤,内补川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

《千金要方》内外两方面

1.对外风治疗:

大小续命汤(兼痰热)驱散风邪为主治疗真中风的代表方剂

治疗中风莫忘:

小续命汤经络宣通气络血络

脑血栓:

小续命汤合牵正散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活动不利,舌软色暗,脉小紧)

2.阴液匮乏,痰火肆虐,内风多见热证

平肝熄风,清热化痰,初发病时以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宜竹沥汤,又宜服羚羊角,石膏等

3.血证苇茎汤?

钱乙

重望诊目内证面上证

重剂型丸散膏圆

《小儿药证直诀》

一、“脏腑柔弱,血气未实”——小儿生理特点,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病理特点,以妄攻误下为警戒(若误,先救药误,后治本病)益黄散(补脾散):

陈皮丁香诃子青皮炙甘草温中理气,健脾止泻。

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六种常见脉象: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面上证: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目内证:

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三、确立儿科五脏辩证纲领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心气热:

导赤散心实热:

泻心汤心虚热:

生犀散心虚肝热:

安神丸

肝实热:

泻青丸肝肾俱虚:

地黄丸

脾实热:

泻黄散邪热伤脾:

玉露散脾虚:

益黄散

肺实证:

甘桔汤或泻白散肺虚证:

阿胶散肺有痰热:

葶苈丸

肾虚证:

地黄丸

四、论治惊风的经验

急惊风:

心肝“热盛则风生”,(痰热客于心胃,阳盛而阴虚;无阴;受大惊,高热)慢惊风:

脾虚损,脾虚无阳,吐泻等病后。

刘完素

一、1.火热论2.脏腑六气病机说3.玄府气液说4.亢害承制说

《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内经宣明论方》

二、学术理论

1.脏腑六气病机说(主要说明每一脏腑各有其特性)

脏腑本气:

肺气清,肝气温,心气热,脾气湿,肾气寒。

(盖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治脾土之病,应以“补泻脾胃之本者,燥其湿则为泻,润其燥则为补”为原则。

“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互相干而病也”

“热在心则实,在肾则虚;寒在心则虚,在肾则实”

2.玄府气液说

玄府:

气液运行的通道。

《内经》:

汗空

“无物不有”“乃出入升降,道路之门户也”“气海之隧道纹理”

“玄府气液宣通”与“神机出入”有密切关系

玄府郁结则“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

玄府闭塞原因:

主要为热气怫郁。

“热盛则腠理密闭”

旨在研究与论述人体精、气在幽微难见的“玄府”中运行的情况。

3.亢害承制

生化和制约。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解释人体病理变化中本质与现象的内在联系。

物太过则有制约。

“比物立象”天气的承制——人体脏腑的变化

五运六气偏亢过极,破坏了它们之间的正常承制关系

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故经曰:

亢则害,承乃制,谓之亢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

三、治疗经验

治热病善用寒凉,自制双解、通圣寒凉之剂。

(防风通圣,黄连解毒)

消渴病:

消渴,消中,肾消。

病机:

燥热。

猪肚丸,葛根丸,人参白术散

中风:

地黄饮子肾虚阳伤,痰浊上蒙

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

木香黄连丸:

治下痢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治痢: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芍药汤。

刘氏治病强调一个“通”字。

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

张元素

学术理论:

1.总结脏腑辩证理论

脏腑病:

“本病在脏腑”“标病在经络”虚实寒热:

“是动”“所生病”

如“肝藏血属木,胆火寄其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肝之本病:

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月经病等

肝之标病:

寒热症,头痛,吐涎,女人少腹肿痛等

“凡肝实则两胁下引痛,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

“肝中寒,则两臂不举,舌燥,善太息”

“肝中热,则喘满,多嗔,目痛,腹胀,不嗜食,所作不定”

“肝虚冷,则胁下坚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气急”

“是动,则病腰痛,甚则不可俯仰,丈夫癫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主肝所生病者,胸中呕逆,飧泻,狐疝,遗尿,癃闭病”

肝:

有余泻之(行气血,镇惊搜风)

不足补之(补气血)

本热寒之(泻木,泻火,攻里)

标热发之(和解,解肌)

2.《医学启源》探讨遣方制药理论

味为阴,味之浓为纯阴(大黄),味薄者为阴中之阳(茶苦)

气为阳,气之浓为纯阳(附子),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淡竹叶)

炮制:

熟升生降根梢:

根升梢降,中守

病在中焦用身,上焦用根,下焦用梢。

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

3.药类法象

风升生:

味薄则通味之薄者,阴中之阳防风、荆芥

热浮长:

气厚则发热气之厚者,阳中之阳干姜、附子、肉桂

湿化成中央:

戊土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胃应之

己土其本味淡,其兼味苦甘辛咸,在人以脾应之黄芪人参

燥降收:

气薄则发泄气之薄者,阳中之阴

寒沉藏:

味厚则泄味之厚者,阴中之阳大黄、石膏

4.创药物归经和引经报使

太阳:

在上者,羌活。

在下者,黄柏。

少阳:

在上者,柴胡。

在下者,青皮。

阳明:

在上者,升麻白芷。

在下者,石膏。

厥阴:

在上者,青皮。

在下者,柴胡。

太阴:

白芍少阴:

知母

注重扶养脾胃,脾喜温运,胃喜润降。

治脾宜守补升。

治胃宜和攻降。

“养正积自除”——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

张从正攻邪派《儒门事亲》

一、学术理论

攻邪理论:

1.论病首重邪气(天地人、汗下吐、上下中)

2.论天地人三邪发病

3.贵于血气流通

治疗经验:

1.祛邪三法汗法:

疏散外邪(解表):

渫、洗、熨、烙、灸、蒸、熏、

出血=发汗针刺、砭射、导引、按摩。

吐法:

引涎、追泪、漉涎、嚏气

不卧散:

川芎石膏藜芦甘草人参细辛

止吐:

藜芦—葱白石药—甘草、贯众草木药—麝香

下法:

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

2.食疗补虚“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治腰五药:

杜仲牛膝狗脊骨碎补川断

3.情志疗法以情胜情

李杲东垣老人补土派中医“脾胃学说”创始人《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

一.脾胃内伤说

1.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

元气即真气,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之。

“人身诸气莫不由胃气所化,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

2.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

自然界一切事物时刻运动着,运动形式:

升降浮沉。

3.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内伤发病主要病机:

脾胃气机失调,升降出入失常。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主要病因:

1.饮食不节则胃病。

杀HP中药:

蒲公英

2.形体劳逸则脾病

3.精神刺激(三者中最重要)(逍遥散)

累及它脏:

“脾胃一虚,肺暴受病”“脾胃虚弱,阳气不开”

“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

二、内伤热中证:

脾胃内伤,元气不足,阴火炽盛。

阴火:

内虚之火,气虚。

病机:

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津伤血弱,内燥化火;谷气下流,湿火相合;心君不宁,化而为火。

坎离丸:

黑豆大枣。

(治虚劳)

三、制方遣药特点

1.益气泻火

益气泻火并重(元气不足,阴火炽盛):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益气升阳为主(补中益气汤):

治本之法

泻火降火为主(朱砂安神丸):

不宜久服,

2.升清降浊

升清之法:

调中益气汤治噎嗝:

润肠丸

降浊之法:

三棱消积丸降浊之中佐以升清

升清降浊并用:

通幽汤、丁香茱萸汤。

补中升阳和中汤:

李氏治麻木代表方(补中益气汤+白芍当归甘草黄柏苍术茯苓泽泻草豆蔻佛手草)朱丹溪朱震亨元代代表作: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一、阳有余阴不足论阐述人体阴阳的基本观点,旨在强调抑制相火,保护阴精。

天人合一(天道即是阳有余而阴不足)

1.人之阴阳动静,动多静少。

2.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

3.人之情欲无涯,相火易夺阴精

二、相火论

1.相火为生命之动力—生理之火

2.相火妄动则为贼邪—病理之火:

指人体功能过于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

原因:

房劳过度;饮食厚味;情志过激等。

三、阴升阳降论

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论述。

(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心肾相交)

治疗经验:

滋阴降火,补阴配阳。

“杂病用丹溪”

气(四君)血(四物)痰(二陈)郁(越鞠)

1.滋阴降火法

“气有余便是火”:

相火妄动致脏腑功能活动亢盛而表现为阳热有余。

代表方:

大补阴丸(阴精虚,补阴即火自降)(阴血虚:

四物+知母黄柏)

2.升补阴血法

代表方:

四物汤。

阴虚阳盛,强调静养、淡食。

3.气病治疗经验

十分重视元气,尤其重视后天脾胃之气及气机失调的治疗。

气虚、脾胃虚弱不欲饮食:

四君、六君。

脾胃气虚,饮食不进,呕吐泄泻,或病后胃气虚怯者,参苓白术散主之。

“形病相应”——可治。

病后发呃逆往往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4.血病治疗经验

重养血活血,以四物汤为主方,重视气与血的相生关系,重视相火对阴血

的危害。

阴虚火旺:

四物+清相火。

妇科血病:

以气血虚实为纲,以四物汤养血调经为主剂(补血药多于补气)

5.痰证

病因病机:

脾虚、气郁。

“百病兼痰”

痰核(脂肪瘤)——痰在皮里膜外:

荆沥、竹沥必佐姜汁。

——痰在胁下:

白芥子。

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6.郁证

滞而不通。

病因病机:

气血郁滞——脾胃为升降枢纽,凡郁皆在中焦。

辩证:

气郁关键——郁而化火

治疗:

顺气为先越鞠丸(重在调气)、六郁汤(辛热温散之剂加寒凉清热之药)薛己学术理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

1.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原则;调治脾肾为治病之关键)

“以胃气为本”;肾命(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根本)

2.重视脾胃“脾胃为气血之本”——阴血不足之证{阳气虚弱——六君子汤

{阳气虚寒——六君子汤加炮姜

{胃土燥热——四物汤

{脾胃虚寒——八味丸

3.阐发肾命{左肾——六味丸;右命门——八味丸}

力避知、柏的苦寒泻火——温补

一、治疗经验

1.治虚心得——内伤杂病、内伤虚损痛证——当补论虚证,必言阴虚(概括亡阴,肝、脾、肾之虚)即脾虚,脾为至阴之脏——补脾土

多用温补——甘温,温化——阳旺则阴生则金旺水生

血虚:

温补阳气,调治肝脾——即使养阴。

1)朝夕互补法:

根据人体一天之中阳气消长进退,以及自然界昼夜晨昏阳气的变化规律,来决定补法的应用——调补脾肾为主“朝宽暮急,属阴虚;暮宽朝急,属阳虚;朝暮皆急,阴阳俱虚也。

2)急证骤补法——急补:

八味丸、独参汤、参附汤

3)偏虚补正法——纯补阴、阳、气、血

2.疮疡的诊疗

3.治妇产科疾病特色

4.治伤科疾病特色:

肝脾肾——理脾化虚、壮脾健胃、温补肾命

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要手段,所以处方以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六君子汤、十全大补汤。

缪希雍1546-1627年字仲淳,号慕台,海虞人,明代江苏常熟人

一、降气药——郁金、苏子、枇杷叶——最为善用;

著作: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

二、外感热病研究

1.伤寒时地仪“其药则有时而可攻”

外感伤寒太阳病脉“浮洪”自制羌活汤东南一带发汗解表

2.邪入口鼻,证多阳明多气多血,以清润为原则,强调治热病以固护津液为要,清其邪热

三、治疗经验

1.重用阳明清法,注意固护津液

阳明表剂:

葛根汤——不呕,白虎汤——呕;清解阳明热邪宜大剂,热病不可见呕止呕。

白虎汤、竹叶石膏汤(固护津液,因半夏辛燥,去半夏,有“渴像、汗像、血像”三禁)

石膏是清阳明邪热的良药(最擅长)

2.调护脾胃,善补脾阴

凡是病体涉虚“靡不以保护胃气,补养脾气为先务”

甘平柔润之剂——资生丸、肥儿丸;甘平芳化:

用药特点

脾肾关系:

脾肾双补丸“火不暖土”

最具有特色:

脾阴不足证的论治——甘凉滋润,酸甘化阴。

四、降调气机,独辟蹊径——治气之法:

补气、破气、降气

五、行血祛瘀论要法当——治血之法

“血虚宜补之”“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六、治吐血之要法

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

七、内虚暗风论治——类中风“内虚暗中”

先宜清热顺气开痰,以救其标;次用养阴补阳以治本,并注意保护脾胃。

张介宾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明代山阴会稽县人,终年78岁。

著作:

《景岳全书》《质疑录》《类经》等

一、学术理论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以阴阳理论和命门学说最为突出。

阳非有余论:

《大宝论》从形气、寒热、水火三方面说明“阳”的重要性。

1.形气之辨:

“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

2.寒热之辨:

愈热则愈繁,热能生物,寒无生意,过寒则伐尽,热无伤而寒可畏。

3.水火之辨:

天一者,天之一也;水之生热,赖此一,水之化气,水之所以能生,水之所以能行,水肿有阳。

万物之生由乎阳,阳去则死矣。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张介宾“天葵之未至,本由乎气”

朱震亨阴血的难成易亏立论

二、真阴不足论

阴阳互为其根阳非有余,阴亦属不足

1.真阴之象:

形质的坏与不坏,阴精的伤与不伤

2.真阴之脏:

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由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

3.真阴之用:

命门之火,谓之元气;命门之水,谓之元精。

真阴即水,系命门之火的物质基础,命火养于真水之中

4.真阴之病:

阴胜于下,非阴盛,命门之火衰也

阳胜于标,非阳盛,命门之水亏也

5.真阴之治:

自制左右归丸,左右归饮——救肾命水火

三、朱与张相同点:

阳主动为主,阴难成易亏;喜用熟地、血肉有情之品补阳

不同点:

张——阴虚及阳,阳中求阴;

朱——阴虚火旺,滋阴降火。

四、治疗经验

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金水六君煎,左右归饮,六味回阳饮

中药四雄、四大金刚:

人参、熟地——“治世之良相”,一阴一阳,一形一气

附子、大黄——“乱世之良将”

列方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2.养阴治形,填补精血

对于外感内伤各种疾病,凡有虚者——补阴(补养精血药——熟地)

3.谨守病机,审证而治

4.治病用药,本贵精专

治郁经验——重视探讨情志之郁的问题{怒郁:

肝→脾{思郁:

初:

气结为滞,宜顺宜开/久:

损及中气,宜修宜补。

{忧郁:

培养真元。

吴有性,字又可,明末姑苏洞庭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著作《瘟疫论》

一、学术理论

1.创瘟疫病因学说——“杂气为病,更多于六气”

2.瘟疫初起,疏利膜原——达原饮、三消饮

3.疫邪传胃,下不嫌早——“温病下不嫌早,伤寒下不嫌迟”(善用大黄)

4.疫后养阴,不宜温补——三甲散:

鳖甲、龟甲、穿山甲

李中梓字士材,号京莪,明末华庭人,著作《医宗必读》

一、学术理论

1.先后天根本论——肾、脾

2.水火阴阳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举,而养阳在滋阴之上”

“气药有生血之功”

3.治泄泻九法:

淡渗——利小便实大便:

六一散、四苓汤、五苓散、五皮饮

升提——脾气下陷,完谷不化——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

清凉——“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戊己丸、承气汤、葛根芩连汤

疏利——祛痰、理气、消积、逐水——“通因通用”

甘缓——甘能缓中培土——“急者缓之”

酸收——“散者收之”——乌梅丸

燥脾——燥湿培土

温肾——久泻常属下元无火——四神丸、八味丸、金匮肾气丸

固涩——“滑者涩之”——赤石脂禹余粮丸

4.治癃闭七法:

清金润肺——提壶揭盖法:

车前、紫菀、麦冬、茯苓、桑枝

燥脾健胃

滋肾涤热

淡渗分利

疏理气机

苦寒清热

温补脾肾

叶桂1667-1746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

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

一、学术理论

1.创立卫气营血论治大法,阐发温病病机

温邪入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辛凉轻剂

卫分之邪的传变:

由卫分顺传入气分——“通传心包”“伤寒之邪留恋在表,入热化里”

.温邪入气——清热、攻下——凉膈散、小陷胸汤、泻心汤、小承气汤之类

若热邪久稽气分不解又不传,可采用养胃战汗之法

温邪入营——舌色红绛,斑疹隐现——清气透营,护养阴液

舌纯绛鲜色——包络受病,凉营清心,宜犀角、生地、连翘、郁金、菖蒲。

1.强调脾胃方论,创立胃阴学说

继承了东垣补脾升阳之说——“胃喜润恶燥”

甘平或甘凉濡润——濡养胃阴,麦门冬汤之意化裁

2.倡阳化内风说

刘河间“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李东垣元气不足,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张景岳内风非真中风;缪仲淳内风暗动

“阳化内风”——肝风内动

二、治疗经验

1.理虚兼顾中下

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

2.久病入络论治

“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活血通络,辛润通络:

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红、柏子仁虫蚁之类辛咸之品虫蚁搜剔法

三、重视察舌验齿

1.察舌苔:

苔薄白,多见于外感风寒——辛散法

苔薄白而干,邪虽在卫,而肺津已伤

苔白厚而干燥,属胃燥气伤

白苔黏腻,吐出浊厚涎沫,口味甜,为脾瘅病,湿热气聚——佩兰

白苔绛底——湿遏热伏

舌白如粉而滑,舌质紫绛——湿邪入膜原

舌黄而浊,脘腹痞满——小陷胸汤或泻心汤苦泄之

舌黄而光滑,无形湿热中有虚象——清利

若腹胀满疼痛,苔黄厚,有裂纹,皆当下之

苔黑而滑,水来克火,当温之。

2.辨舌质:

温邪入营,舌色必绛;舌绛光亮,乃胃阴亡。

3.验齿“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

齿光燥如石:

胃热甚;齿如枯骨色:

肾水枯;齿焦有垢:

肾热胃劫。

4.辨斑疹白培:

斑疹为邪气外露之象;斑色红——胃热,斑色紫——热极,斑色黑——胃烂

吴瑭1758-1863年,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条辨》。

一、学术理论

1.寒温水火阴阳辨

温病{伤寒——病为寒邪,是水之气,阴邪——先伤太阳、阳气——治以辛温。

{“热”、火”阳邪——肺太阴阴液——养阴

2.三焦辨证

上焦证治——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白虎汤。

中焦证治——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里热:

清宫、清营、清络饮

下焦证治——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三甲复脉汤

3.外感热病清热养阴大法——治外感如将,治内伤如相

温病发汗之禁“脉浮弦而细,脉沉,不渴,汗不出”

湿温之禁“汗下润”

斑疹治疗禁忌“不可用升提和壅补之法”(非绝对)—斑,阳明热盛;疹,多属太阳风热内窜营分,外现于血络淡渗之禁:

小便不利——热盛伤阴/水湿运行障碍

苦寒之禁:

苦寒化燥——甘寒生津以养阴清热

数下之禁:

益胃增液辈

少阴耳聋之禁:

宜复脉辈复其精,滋阴补肾

治下焦病之禁:

根据邪正虚实

饮食调养禁忌

通补——?

王清任1768-1831一名全任,字勋臣,直隶省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

“怪病属瘀”胸任重物——血府逐瘀汤;不任重物——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一、学术理论

3.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

4.灵机记性在脑论

5.治病要诀,在明白气血

调理气血——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正气为病唯有虚候,无实证可言”

瘀血证治:

1.补气活血——元气至虚之证;

2.活血化瘀——血瘀之证+理气药

少腹逐瘀汤——“种子安胎第一方”胞宫瘀阻

男,五子衍宗丹(朱丹溪)

吴师机,字尚先,字号潜玉居士自制膏药外治法简、廉、验《理瀹骈文》

上焦之病搐鼻取嚏为第一捷法中焦布包缚脐上下焦布包坐于下身

毛莨——涂臂法

膏药功用:

拔、截——清阳膏、金仙膏、散阳膏

猛药、生药、香药,苦香辛透。

(自学)王泰林字旭高江苏无锡人《西溪书屋夜话录》《退思集类方歌注》

一、治肝经验以肝气、肝风、肝火三者为纲。

“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

其中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挟寒挟痰,本虚标实,种种不同”

1.肝气证治

泄肝“盖苦、辛、酸三者,为泄肝之主法也”散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2.肝风证治“肝风一证,虽多上冒巅顶,亦能旁走四肢。

上冒者,阳亢居多。

旁走者,血虚居多。

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

培土宁风(缓肝)“宜滋阳明,泄厥阴”

暖土御寒风(补中)宜用《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此非治肝,实补中也”

搜肝“凡人必先有内风而后外风,亦有外风引动内风者,故肝风门中,每多夹杂。

则搜风之药,亦当引用也”

3.肝火证治

“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

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饥烦渴,呕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4.肝寒肝虚等证治

二、方剂学成就编撰方歌处方灵巧

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清末民初河北盐山县人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之一

名医三张张生甫张山雷《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医案)镇肝熄风汤升陷汤

一、学术理论

1.倡“衷中参西”开中西药联合应用之先河衄血治疗平胃寒降汤、滋阴清降汤

生赭石通降胃气白芍、龙、牡等养阴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