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育苗措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851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育苗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常用育苗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常用育苗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常用育苗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常用育苗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用育苗措施.docx

《常用育苗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育苗措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用育苗措施.docx

常用育苗措施

常用育苗措施

1、育苗措施

(一)覆盖覆盖是在播种苗床上覆盖作物秸秆编织物、苔藓、松针、塑料薄膜等覆盖物的技术措施。

覆盖的目的是保持土壤湿度、防止土壤板结、促进幼苗出土等。

当幼苗出土达到60%~70%时,要及时撤去覆盖物。

最好在多云、阴天或傍晚避免环境变化过于强烈,造成幼苗灼伤。

塑料薄膜和土面增温剂是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覆盖材料。

特别是薄膜覆盖在农业上应用较多,对保持土地湿度、调节地温有很大的作用,可使幼苗提早出土,防止染草滋生。

覆盖增加了育苗成本,加大了劳动强度。

因此,中、大粒种子,在土壤水分条件好时,多不行覆盖。

(二)遮荫

一些树种幼苗时组织幼嫩,对地表高温和阳光直射抵抗能力很弱,容易造成日灼伤害,因此需要采取遮荫降温措施。

遮荫同时可以减轻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

遮荫方法很多,主要是苗床上方搭遮荫棚,遮阴网。

遮荫的苗木由于阳光较弱,对苗木质量影响较大。

因此,能不遮荫即可正常生长的树种,就不要遮荫;需要遮荫的树种,一般在速生期的后可逐渐取消遮荫,促进有机物的积累,加速苗木的木质化。

(三)松土除草

由于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壤板结和圃地出现杂草滋生,需要进行松土除草。

松土要注意深度,防止伤及苗木根系。

土表已严重板结时要先灌溉再进行松土除草,否则会因松土造成幼苗受伤。

(四)灌溉与排水

一般在播种前灌足底水,将圃地浇透,使种子能够吸收足够的水分,促进发芽。

播种后灌溉易引起土壤板结,使地温降低,影响种子发芽。

在土壤墒情足以满足种子发芽时,播后出苗前可不进行灌溉。

苗期不同发育阶段,苗木的需水量和抗旱能力有所不同,灌溉次数和灌溉量应有所不同。

幼苗期,苗弱、根系浅,对干旱敏感,灌溉次数要多,灌溉量要小;速生期苗木生长快,根系较深,需水量大,灌溉次数可减少,灌溉量要大,灌足、灌透;

进入苗木硬化期,为加快苗木木质化,防止徒长,应减少或停止灌溉。

降雨量过大或灌溉量过多时,应及时通过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水分排除,避免土壤温度过低、透气性下降影响根系生长发育。

(五)间苗与定苗

间苗是调节光照、通风和营养面积的重要手段,与苗木质量、合格苗产量密切相关。

为保证出苗率,通常要适量增加播种量,致使幼苗过密,如不间苗,将导致苗木生长细弱,降低苗木质量。

间苗分次进行,一般1〜3次。

阔叶树第一次间苗一般在幼苗长出2~4对(片)真叶、相互遮荫时开始;针叶树种在速生期开始前间苗。

第一次间苗后,比计划产苗量多留20%~30%。

第二次间苗一般在第一次间苗后的10~20d,可定苗结合进行,留苗量可比计划产苗量高5%~15%。

间苗后应及时灌溉,防止因间苗松动松动土壤,根系裸露,失水干燥。

因针叶树幼苗生长较慢,密集的生态环境对它们生长有利,一般间苗时间可稍晚。

(六)切根

切根控制主根长度,促进侧根生长。

生长后期(秋季)切根控制苗木水分吸收,抑制徒长,促进木质化。

(七)病虫害防治

做好繁殖材料的检疫和消毒;

播种前做好土壤消毒;

幼苗期,特别注意防治猝倒病。

注意及时发现,早期预防,将病虫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八)苗木越冬防寒生理干旱:

主要发生在初春。

苗木地上部分开始蒸腾,根系不能吸水,造成苗木水分失调,枝稍干枯或整株死亡。

北方常见防止措施为覆土防寒,土壤冻结前,气温稳定在0°C左右进行。

翌春气温稳定在5°C左右时,分两次撤出。

霜冻:

分早霜和晚霜。

秋季苗木未充分木质化,组织幼嫩,含水量高,但早霜来临时,导致苗木地上部分细胞结冰,组织脱水,结构破坏。

预防霜冻应从增强苗木抗冻性和制止霜冻发生两方面着手。

适时早播、切根、减少灌溉次数、适时停止施用N肥、增施K肥和P肥均能有效控制苗木徒长,促进木质化,提高苗木抗冻性。

霜冻即将发生前,进行熏烟和喷灌,可以使近地面层温度提高,有效防止霜冻发生。

2、疏伐方法

(1)下层疏伐法(lowthinning)伐除林冠下层濒死木、被压木以及个别处于林冠上层的干形缺陷的不良林木。

技术简单,遵循自然稀疏规律,以人为淘汰代替自然稀疏;

采伐对象来自林冠下层,水平郁闭受影响小,不易产生风倒等危害;

促进保留木生长的效果较弱。

主要应用于阳性树种的针叶纯林中。

起源于德国针叶林的经营。

(2)上层疏伐法(crownthinning)伐除处于林冠上层的林木,疏伐后形成上层稀疏的复层林分。

技术较为复杂,对保留木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强;

对树冠的水平郁闭影响较大,间伐强度过大易产生风害和雪害。

主要应用于混交林中,特别是在上层林木价值较低、对目的树种生长构成限制的林分中。

起源于法国橡树林经营。

(3)综合疏伐法(selectionthinning)同时在林冠上层和下层选择间伐木,

疏伐后形成复层林冠。

技术要求高;

对保留木生长的促进作用较强。

应用于异龄混交林中。

以上三种方法通称为选择性疏伐(selectivethinning)。

(4)机械疏伐法(Geometricthinning)间隔一定距离机械地确定采伐木。

米用隔行伐、隔株伐、隔行隔株伐等不同的米伐形式确定米伐木。

适林木分化尚不明显的壮龄林分的第一次抚育间伐。

操作简单,利于机械化作业;

采伐木的选择过于粗放,即采伐了潜在的优势木,又保留了潜在的劣势

木,生长总体上可能比选择性疏伐差。

生产实践中,通常根据实际林分状况,灵活结合应用各种方法。

很多种子形态成熟后,进入休眠状态。

有些是强迫休眠,有些是生理休眠,有些种子还需要生理后熟阶段才能发育完全。

为了促使种子发芽,需要解除种子的休眠状态。

催芽是打破种子休眠的重要手段。

1.种子休眠的类型及原因

种子休眠是植物为了种的传播、繁衍,在长期的进化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以此来适应不利的外部环境。

种子在休眠过程中,内部保持着微弱的生命活动。

不同植物种子,其休眠原因各异,休眠程度差异很大,有些种子打破休眠比较容易,有些种子则比较困难。

根据种子的休眠原因,可以将种子休眠分为强迫休眠和生理休眠两大类。

(1)强迫休眠(Forceddormancy)强迫休眠是由于种子得不到发芽所

需的各种基本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使得种子不能发芽,

如落叶松、樟子松、云杉、、杨树、柳树、榆树、栎树等树种,这类种子只要得到适宜的条件,种子就能很快发芽。

(2)生理休眠(Internaldormancy)生理休眠也称深休眠。

生理休眠的种子成熟后,即使在适宜种子发芽的条件下也不能发芽。

生理休眠的种子,不易发芽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种皮、发芽抑制物质、胚不成熟等。

树种如刺槐、

红松、水曲柳、椴树、银杏等。

透光伐

幼林期的后期进行的,以调整林木组成和密度为主要目的。

该阶段林分接近郁闭,密度大,天然乔灌木妨碍目的树种的生长。

主要目的调整林分组成,同时清除过密、形质不良、生长落后的个体。

透光伐的实施方法通常有三种。

1、全面抚育对抑制目的树种生长的其它乔灌木树种进行全面伐除。

适用条件:

经营条件好;目的树种分布均匀,占优势的情况。

2、团状抚育目的树种分布不均匀或数量较少时,只在目的树种集中分布的群团内进行。

3、带状抚育将林分按照一定的间距划分成若干带,在带内进行抚育,清除非目的树种(带宽1—2m,保留带3—4m)。

适用条件:

经营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目的树种均匀,林分面积大的条件。

2•混交林中树种间关系的表现模式

指树种间通过复杂相互作用而对彼此产生的利害作用的结果。

当两个以上树种混交时,其种间关系可表现为有利(互助、促进,即正相互作用)和有害(竞争、抑制,即负相互作用)和中性(无促进和竞争)3种情况,由其生态位的差异来决定。

表现方式是中性(0)、促进(+)和抑制

(一)三种形式的排列组合,即:

3.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

分作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指植物间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相互影响的方式;

间接作用指树种间通过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相互作用。

在混交林中的

普遍存在是种间作用的主要方式。

(1)机械的作用方式

一树种对另一树种造成的物理性伤害,如树冠、树干的撞击或摩擦,根系的挤压,藤本或蔓生植物的缠绕和绞杀等,为种间的直接作用。

最常见到的机械作用为树冠的摩擦。

(2)生物的作用方式

在近亲种间,通过杂交授粉、根系连生等方式发生的直接种间作用。

通过菌丝桥实现相互作用,相同共生菌根菌的树种间通过根系实现物质共享活争夺。

瑞典科学家发现,桤木和松树之间可以通菌丝桥进行氮素交换;我国有杨树-刺槐混交林相关报道。

(3)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一间接作用

一树种在其自身周围形成特殊的生物场,对其它树种产生影响。

如莫尔钦柯发现桦树能够放射紫外线而对松树和云杉的枝叶分布和生长产生影响。

有关树木生物物理关系的研究很少。

(4)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一间接作用

一种树种产生释放生化物质对另一树种产生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产生的途径

枝叶根系分泌、植物组织分解、挥发及伤流等。

水曲柳、椴树与红松,落叶松与水曲柳,杨树与刺槐等存在化感作用。

在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中,落叶松树体挥发物中萜烯类、树皮及枯枝落叶淋洗物中有机酸类、根系分泌物中苯乙酸等在改善水曲柳磷素营养中起作用。

(5)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一间接作用

树种通过改变林地的环境条件而彼此产生影响的作用方式。

包括物理环境(光、水、热、气)、化学环境(土壤养分、pH值、离子交换性能等)和生物环境(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

1改变林地的物理环境

通过改变林地小气候等树木生长的物理环境而彼此产生的间接相互作用。

2改变林地生物环境

改变林地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环境。

松林中因引入阔叶树实现害虫的可持续控制、辅助树种(如刺槐)控制林地杂草促进目的树种生长等。

另外,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种类增多,利于养分的转化和吸收。

3改变林地化学环境

通过生物地球化学途径改变林地土壤的养分状况、pH值、离子交换性能等。

4.树种间关系变化与调整

混交林中的种间关系是相对的,随时间、立地和混交方式等发生变化的,在经营混交林时要不断地进行调节。

(1)随时间的变化树种对环境的要求发生变化,种间关系就发生变化。

女口:

白桦一红松

造林后5年:

红松和白桦没有影响(0,0)

15-20年:

白桦抑制红松生长(0,-)

(2)随立地条件的变化树种的生长表现不同,影响种间关系随之变化如:

大兴安岭樟子松-白桦

立地较好:

白桦生长快抑制樟子松(0,-)

立地较差:

白桦和樟子松相似(0,0)

立地贫瘠:

樟子松生长快抑制白桦(-,0)

3)随混交方法的变化混交方法改变了种间的作用程度,影响种间关系,如:

油松-栓皮栎。

带状和块状混交:

油松生长正常(0,+)

株间混交:

油松生长被压(-,+)

6、越冬假植是秋季苗木起苗后来年春季才能出圃,需要经过一个冬季。

应选择背风向阳、排水良好、土壤湿润的地方挖假植沟。

沟的方向与当地冬季主风方向垂直,沟的深度一般是苗木高度的1/2,长度视苗木多少确定。

沟的一端做成斜坡,将苗木靠在斜坡上,逐个码放,码一排苗木盖一层土,盖土深度一般达苗高的1/2~2/3处,至少要将根系全部埋入土内,盖土要实,疏松的地方要踩实、压紧。

另外,如冬季风大时,要用草袋覆盖假植苗的地上部分。

幼苗茎干易受冻害者,可在入冬前将茎干全部埋入土内第二次作业

(2)树种的混交类型

混交类型将主要树种、伴生树种和灌木树种人为搭配而成的不同组合。

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乔木混交类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主要树种混交,充分利用地力,同时获得多种木材,并发挥其它有益效能,如水曲柳-落叶松、白桦-樟子松红松-白桦。

要求良好的立地条件和适宜的混交方法,预防种间激烈矛盾的发生。

2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伴混交类型多为复层林,主要树种居第一林层,伴生树种位于第二林层;生产力较高,防护效能较好,稳定性较强。

伴生树种大多为较耐荫的中小乔木,生长比较缓慢,一般不会对主要树种构成严重威胁,即使种间矛盾变得尖锐时,也比较容易调节。

3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乔灌木混交类型

树种种间关系缓和,林分稳定。

混交初期,灌木可以给主要树种的生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郁闭以后,灌木逐渐死亡,疏伐后,又可能在林内再现。

乔灌混交可加速森林郁闭,灌木死亡后,起到调节林分密度的作用。

主要树种与灌木之间的矛盾易于调节,可对灌木进行平茬,使之重新萌发。

多用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而且条件越差,越应适当增加灌木的比重。

4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的混交-综合性混交类型

兼有上述3种混交类型的特点,一般可用于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防护效益高。

人天混多为这种类型。

3.混交树种的选择

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是发挥混交作用及调节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对保证顺利成林,增强稳定性,实现培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混交树种选择不当,可能压抑或替代主要树种,或者被主要树种从排挤出去,使培育混交林的目的落空。

1与主要树种的矛盾不易过大混交树种应该与主要树种之间在生态位上

尽可能互补,种间关系总体表现以互利或偏利于主要树种。

2具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土作用;

3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的特性,与主要树种没有共同的病虫害。

4混交树种应具有较高经济和美学价值。

5萌芽力强、繁殖容易的树种,以利采种育苗、造林更新,调节种间关系。

做法:

在主要树种确定后,根据混交的目的和要求,参照现有树种混交经验和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借鉴天然林中树种搭配的规律,提出混交树种。

2、

主伐是在森林成熟时进行的采伐称为主伐。

皆伐是将较大面积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光或者几乎全部伐光(保留优良

母树),采用人工或天然更新恢复森林主伐方法。

皆伐迹地一般采用人工更新,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有保障的皆伐迹地,采用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第四节皆伐的优缺点及选用条件

1•优点

1简便易行,作业集中,便于利用机械化,节省人力,降低成本;

2无风倒危害,只是邻近林墙风倒危险增加;

3便于人工更新;

4幼林光照充足,生长迅速,成林早。

2.缺点

1环境变化:

迹地小气候、土壤、植被条件的显著变化,对耐荫性树种的天然更新不利。

2生态功能:

皆伐不利于保持水土,并降低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

3美学价值:

皆伐后形成同龄林,降低美学价值。

4生物多样性同龄林、树种单调、结构简单,破坏珍贵的野生动、植物生境,降低生物多样性。

3、选用条件

1皆伐适用于裸地天然更新能力强的天然林和连作产生地力衰退的人工林

适于皆伐后,能在裸地上天然更新的树种组成的天然林。

如杨、桦、油松、马尾松等种粒小,风播的树种或萌生成林的树种(如山杨等)。

适于喜光树种构成的同龄人工林(落叶松、杉木林)。

利于轮作栽培,防止地力衰退。

2皆伐最适用于全部是成、过熟木的林分,或需要林分改造的林分。

3皆伐不适用于沼泽水湿地,或水位较高、排水不良土壤上的森林。

4皆伐不应用于生态脆弱带或生态公益林

陡坡或处在滑坡危险立地;

溪流两岸的森林,保留50〜150m的护岸林。

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等,异鸟珍兽经常栖居的地方。

5皆伐不应用于森林火灾危险性大的地域。

如沿铁路和公路干线两侧,人为干扰大,火险等级高,皆伐产生大量采伐剩余物和环境变化,导致的火险等级提高。

6皆伐不适风景林、国防林等特种用途林。

渐伐(伞伐法)是在较长期限(1个龄级)分2次或多次采伐掉伐区上全部成熟林木。

采伐过程中,为更新创造条件,采伐结束,天然更新完成。

渐伐以后,形成的林分基本上仍为同龄林(相对同龄林10~20年)。

渐伐一方面促进于结实,同时保留母树对幼苗起保护作用。

当这种遮荫对幼苗、幼树起妨碍作用时,将所有林木伐去。

以伐区排列方式不同,一般分为均匀渐伐、带状渐伐和群状渐伐。

1.均匀渐伐

均匀渐伐,就是在预定要进行渐伐的全林范围内,同时均匀地进行前述的各次采伐。

2.带状渐伐

将伐区分成若干带,在各带上顺次进行各个步骤的渐伐。

在一个采伐区上由一端开始,在第1个采伐带上首先预备伐,其它带不动。

几年以后,在第1采伐带上进行下种伐,同时在相邻伐区上进行预备伐。

再经几年,在1采伐带上进行受光伐,同时相邻伐区进行下种伐,在第三个伐区上进行预备伐。

以此类推,直至全林伐完为止。

保留木的风倒危险性减少-未采伐林分的侧方保护作用;

通过下种伐的伐带进行集材、避免受光伐的伐带上损伤幼苗,;技术要点:

伐区宽度:

一般为1〜3H,如果坡度过陡或风害严重,其宽度可窄些;采伐代方向:

易发生风害地区,带状渐伐方向应与害风方向相反,伐区方向与害风方向垂直。

3.群状渐伐

群状渐伐一般是将生长有幼苗幼树而上层林木稀疏的地段作为基点,先进行采伐,然后向四周逐渐扩大及于全林,至最后老林伐尽时,林地上出现许许多多金字塔形的新林树群。

群状渐伐分布极不规律,无论集材或经营管理都比较困难,林地上已形成较多前更幼树,一般很少应用。

第三节渐伐的优缺点及选用条件

1.优点

1保证天然更新、促进幼林生长丰富的种源和上层林冠对幼苗的保护,更新更有保证;

2缩短轮伐期,同时保证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和水土保持功能;

3促进保留优良木的进级生长提高木材利用价值;

4火险等级现对较小采伐剩余物较少,遮荫条件-温度和湿度条件。

2.缺点

1保留木和幼树的损伤率较大(采伐和集材);

2作业成本高采伐、集材费用高于皆伐。

第一次采伐收益小(劣等木)

3技术复杂每次采伐木与保留木的确定以及采伐量的计算,要求较高的技术,对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林分状况与幼苗、幼树生长状况的深入了解

4保留木易受风害采伐强度过大时,容易发生风倒、风折和枯梢等现象。

3.选用条件

1天然更新能力强的相对同龄成过熟林更新受上层木影响,更新困难;

2皆伐更新困难对日灼、霜冻、杂草竞争敏感的树种更新,需要遮荫;

3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立地(陡坡,土层薄、植被稀疏);

4大量前更幼树的森林根据林下更新的数量,相应采取不同次数和不同强度,促进更新或加快幼苗生长。

事实上,渐伐是皆伐的另一种形式,不过促进天然更新的作用强、林地环境变化不剧烈、采伐与更新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叠(1个龄级)。

第一节择伐更新过程及特点

择伐是每次在林中有选择性的伐去一部分成熟木,林地上始终保持着多龄级林木,森林的天然更新是连续进行的,择伐后更新的林分仍是异龄复层林。

特点:

符合自然状态下森林发生发展进程的规律择伐接近天然林的更新过程,不同点在于择伐是通过采伐成熟林木造成林冠的疏开,择伐的林相接近天然林。

择伐改善环境作用强伐去部分上层木,改善林内光照,提高土壤温度;保留有较多的林木与下木,森林环境条件好,有助于种子发芽与幼苗幼树的生长。

择伐更新一般有保障。

在天然更新较差(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匀)时,

可采用人工植苗或播种的方法弥补。

每块可包括两株或更多的林木,块的最大直径可达周围树高的2倍。

第三节择伐的评价与选用条件

1.优点(集约择伐)

1择伐作业保持森林的整体性、连续性、再生性

森林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内的树木,有的在新生,有的在成长,有的在衰老,有的在死亡,但不是所有的树木在同时新生或死亡,因此,森林本身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再生性以及长期性的特点。

2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更新过程择伐作业在采伐成熟木的同时,实现

保留木尤其中小径木的抚育,改善林分结构与卫生状况,促进小径木生长。

3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最高的生物多样性。

4择伐林的环境保护作用最好

择伐可以保证林地上永远有森林植物的庇护,保持一个稳定的环境。

同其它采伐方式相比,择伐林的环境保护作用是最好的。

5择伐后形成的异龄复层林,比皆伐、渐伐形成的同龄林具有更好的抵抗风

倒、风折与病虫害的能力;

6更新有保障,更新费用降低;

择伐林内存在着永久的母树种源,幼苗又可以得到林冠的庇护,不易遭到日

灼、霜冻、风暴等的危害。

7美学价值维护好择伐林的林木具有大小参差不齐的多层性,并有单株与群团采伐后形成的林隙,它可以有美化风景的作用,并有更好的旅游。

2.缺点

1成本高由于采伐强度小、间隔期短,采伐分散,除采伐老龄木外,还兼顾抚育中、小径木,因此采伐集材都比较费工,生产成本高。

2对保留木破坏严重伐倒木很容易砸坏中小径木与幼树,在10%左右。

当用机械集材时,破坏更为严重。

3技术条件高

要按照树种、立地条件及林分状况与林种要求来决定采伐强度与间隔期,使

伐后的林分能变成平衡异龄林状态,因此选择采伐木需要十分慎重的考虑。

同时,还要考虑现有幼苗幼树能否达到更新标准,是否需要补植,补植点需要多少以及补植什么树种。

4不利于喜光树种的更新与成长,大的林隙中,喜光树种可更新。

3、选用条件

择伐作业应用的很广,除了强喜光树种构成的纯林与速生人工林外,其它的林分都可采用择伐。

其主要的应用对象为:

1耐荫树种所形成的异龄林。

择伐是异龄林的惟一可采用的采伐方式。

2耐荫性不同的树种构成的复层林,针阔混交的复层林。

3生态公益林所有陡坡、土薄、岩石裸露、河流两岸,进行强度很小的单株择伐,较好地维持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4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区的大面积森林,为了维持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

效能,以及其风景价值,只适宜采用小强度的择伐。

5雪害与风倒严重的地区,采用采伐强度小、间隔期短的单株择伐;采伐后引起沼泽化或草原化的林分,采用择伐则可防止林地环境恶化。

2.采伐迹地清理和整地

林地环境状况对更新影响极大。

采伐迹地清理采伐剩余物、灌丛、杂草、枯枝落叶层及时清理;

整地-土壤扰动,增加种子与土壤接触机会。

选择适宜的混交树种是发挥混交作用及调节种间关系的主要手段,对保证顺利

成林,增强稳定性,实现培育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混交树种选择不当,可能压抑或替代主要树种,或者被主要树种从排挤出去,使培育混交林的目的落空。

1与主要树种的矛盾不易过大混交树种应该与主要树种之间在生态位上

尽可能互补,种间关系总体表现以互利或偏利于主要树种。

2具良好的辅佐、护土和改土作用;

3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的特性,与主要树种没有共同的病虫害。

4混交树种应具有较高经济和美学价值。

5萌芽力强、繁殖容易的树种,以利采种育苗、造林更新,调节种间关系。

做法:

在主要树种确定后,根据混交的目的和要求,参照现有树种混交经验和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并借鉴天然林中树种搭配的规律,提出混交树种。

“五不离水”:

圃地假植、包装、运输、林地假植、植苗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