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33843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68.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docx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团队简介

(一)专业基本概况

为了服务我省各模具生产企业,学院自1998年开始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相关课程,并于2002年开办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2006年被遴选为省示范性建设专业,2005年被授予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2006年评为省高职高专教育实训基地,2007年该基地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13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复同意模具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在原来初、中、高级鉴定资质的基础上增加技师等级鉴定资质。

(二)教学团队基本情况及结构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团队由徐勇军副教授领军,形成了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有专兼职教师16名,其中,专职教师10名,行业、企业稳定的兼职教师6名。

专职教师占教学团队的62.5%,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考评员、技师4人,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在年龄结构方面,50岁以上1人,40-50岁4人,40岁以下5人。

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学团队的37.5%,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高级技师5人。

近几年,教学团队共主持建设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发表论文68篇(其中核心期刊24篇,EI收录6篇),出版教材14部(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1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3部、工学结合教材9部)。

近五年已经完成省、部级科研或技术开发项目10项,在研科研及教改项目8项。

(三)团队带头人及专业方向负责人

团队带头人为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模具设计及计算机辅助制造专家,省机电设备评标专家,省高职院校机械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致力于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丰富团队管理经验,长期承担省教指委及行业协会的相关工作,及时掌握产业发展趋势及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课程建设的领先水平;主持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一五”项目1项、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1项,主编高职高专规划教材4部,指导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3项;充分利用广州周边地区社会资源,广泛联系各优秀模具生产企业,共同组建了“职教联盟”;组织协调能力强,团队凝聚力高。

团队各教师师德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对课程的建设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拓能力;团队所聘用的兼职教师均是来自模具生产企业的一线技术骨干,技术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

团队中专、兼职教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在专业改革、课程建设、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四)、教学团队特色

1.教学团队组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

教学团队中,专任教师既有省数控教指委负责人,又有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准确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精通教学过程、实施及管理。

兼职教师全部为生产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及管理人员,既有丰富的企业生产管理经验,又对生产中新技术的发展有深刻见解。

2.职教理念先进,勇于进行教学改革。

深化工学结合指导思想,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完成省级教改课题3项,省级示范性专业1项,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并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及省级技能竞赛奖项20多项。

3.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

教学团队的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相互融通、密切合作,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注企业技术发展情况,将企业面临的生产难题作为科研课题,近几年完成横向课题十多项,到款金额达60多万。

二、建设目标与建设思路

(一)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优化帮带梯队、培养骨干教师,形成“专兼结合、中青互补、理实一体”的教学团队;建立健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校外兼职教师”等管理办法,形成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工作的长效机制;进行“一个目标、三项措施、五个保障”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实践,并进行工作总结,为其他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探索;通过教学团队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等工作,促进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实施《专任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规定》、《青年教师培养与指导办法》等办法,提升团队教学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建设思路

围绕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总目标,通过专业教学团队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等工作,提升团队教学、科研能力,形成“专兼结合、中青互补、理实一体”的教学团队。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完善制度建设,为团队的健康成长提供制度保障,并形成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三、建设内容

(一)健全团队建设的相关制度

为保证团队教师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校外兼职教师能有效、全面的参与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工作,在学院制订了《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招聘临时教师暂行规定》、《实习(实验)指导教师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专任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规定》、《青年教师培养与指导办法》等各种文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修订措施,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二)“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项目实施组建一个“专兼结合、中青互补、理实一体”的教学团队。

为此,根据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每年聘请10位企业技术骨干及一线能工巧匠作为实习指导教师,保证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

为保证兼职教师的质量,由学校提供教师资格培训,每年在企业培养2名企业兼职骨干教师。

选择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较强的职业实践训练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的教师,通过实施挂职锻炼,开展人才需求调研、送教上门、跟踪企业项目、参与企业项目等实践性工作,培养的“双师素质”骨干教师4名,提升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

在企业建立专任教师“实践锻炼基地”,形成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按计划每学期安排专任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从事生产实践,使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100%;根据学校《对外技术服务管理办法》等规定,鼓励专任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发,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

(三)团队构建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在初步建立的“岗位需求导向职业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依托各专业建设委员会分析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各岗位工作流程,总结各岗位所需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确定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与技能培养的目标。

对应各岗位工作的过程,确定相应教学内容,由课程的递进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对应各岗位工作的典型产品,校企参与,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由产品生产过程的递进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

以产品的生产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实行学生预分配制度,签约学生后续的课程由签约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增设培训课程,突出人才的校企共育,构建“岗位需求导向,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岗位需求导向,职业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步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面向说明)。

主要就业行业(企业):

有色金属产品制造企业、模具制造企业、机电产品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电子电器企业和轻工制造企业。

主要就业部门:

模具设计部门、生产制造部门、生产管理部门、质检部门。

主要工作岗位:

模具结构设计员、2D/3D绘图员、数控编程员、机械加工工艺员、模具制造工、模具维护与维修工;未来岗位:

模具设计师、结构工程师、机械加工工艺师。

确定企业岗位能力目标。

以有色金属产品的模具(压铸模具、冲压模具)的生产企业为主,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分析、归纳典型模具产品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的整个生产过程,对应模具生产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工作过程,分析其行动领域内容,总结其所需职业素质及能力,确定模具生产中各工作岗位与岗位群,如图所示。

培养过程的程序化。

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委员,根据产品生产过程及岗位工作流程所抽象的行动领域,确定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进而明确教学过程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递进形成过程。

细化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参考企业各岗位之间知识和技能的递进与包容关系,形成职业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过程。

安排相互衔接的知识与技能课程,通过课程的不断深入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培养。

培养过程的校企共育。

依托模具专业建设委员会,引导各合作企业参与教学过程,技能课程由企业人员讲授,专业核心课程考核由企业及行业来完成。

在第二学年实行学生预分配,各合作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签订预分配合约,签约后,由企业为所签约学生选择课程,并参与实际教学过程并进行课程考核,自第五学期,所签约学生可以去签约企业实习。

在第五学期实行分段教学,下企业实习的学生可回校进行短期集中学习,以完成规定的学分;各签约企业也可安排短期专项集中培训,专项集中培训设在企业,计入总学分,建立“厂中校”的培养机制。

加强基于ISO9000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

按照学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状态知识管理和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管理要求,配合学校建立数字化的人才培养状态知识管理平台,优化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使教学运行过程的每一环节、每一方面都能根据ISO的标准做到连续、稳定、有效的控制,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实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

教学过程的循环改进。

根据学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状态知识管理的数据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形成人才培养效果分析报告,定期汇总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当年的培养过程进行动态调整,保持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闭环控制,提高培养质量及效率。

2.构建典型模具产品设计与加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典型模具产品:

模具产品种类繁多,如压铸模具、冲压模具、吹塑模具、注塑模具、挤出模具等,结合有色金属产品的生产,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有色金属的压铸模具、冲压模具这两种模具产品为切入点进行教学。

模具设计与加工过程:

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作流程图表达了现代模具从设计、加工、出产品的全过程,整合为4个模具产品生产的阶段;通过产品生产过程这条主线研究岗位能力如何在岗位的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把相应的各种能力进行分解重构。

建立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学生在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职业能力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以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突出模具CAD/CAM技术和模具现代加工的能力培养,形成以典型模具产品设计与加工生产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如图所示。

3.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

从企业岗位出发,分析各岗位的素质及能力要求;基于各岗位的典型产品生产过程,形成课程体系;以课程的不断深入实现人才培养中职业能力的递进,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而实现“岗位技能导向,职业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所示。

(四)团队进行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的方法与目标

依托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合作,确定实习岗位及考核要求,并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工作过程,设计实习过程及管理规则;聘请相应的企业技术人员或一线能工巧匠担任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习阶段的指导;聘请企业相应管理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完成《模具加工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数控加工综合训练》等企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管理及评价。

校企合作建设《注塑模具设计与制作》、《典型模具零部件加工》等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及专业教学资源库。

组织专任及兼职教师主编或参编优质核心课程教材5部、制作并完善优质核心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

完成11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建设10门网络课程。

(2)企业实践课程建设

依托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完成《模具加工综合实习》、《毕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数控加工综合训练》等课程的课程标准。

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实践中完成课程的教学,并由校企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对课程的教学进行考核。

(3)课程标准建设

校企合作,从调研企业技术岗位的任职条件,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