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610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docx

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

2014年中考历史脉络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秦汉政治秦统一六国→⑴时间:

公元前221年;⑵人物:

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代统一措施→⑴政治上: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至高无上的皇帝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②中央机构的三公制→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⑵经济上:

统一货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⑶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后来又推广笔画简单的隶书,

⑷思想上:

焚书坑儒→目的: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⑸军事上:

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兴修灵渠,开发南疆。

(秦长城:

为了抵御匈奴,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①结束春秋战国割据混战局面;②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紧密了各地文化经济联系;④北筑长城,维护统一;南修灵渠,开发南疆,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陈胜、吴广起义⑴根本原因:

秦朝的暴政;直接原因:

遇雨误期;⑵时间、地点: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⑶领导人:

陈胜、吴广;⑷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占咸阳,秦朝灭亡。

帝位的争霸→“楚汉战争”,楚(项羽)、汉(刘邦),刘邦胜本课成语:

①秦暴政→指鹿为马;

西汉的建立→①时间:

公元前202年;②建立者:

刘邦,史称汉高祖;③都城:

长安②陈胜、吴广起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

⑴客观原因:

文景之治,奠定了物质基础。

主观原因:

汉武帝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③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⑵措施:

①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④楚汉之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②思想:

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霸王别姬;约法三章;楚河汉界③文化: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④军事:

公元前119年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胜而归。

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民族关系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前138年)背景→汉朝积极备战,反击匈奴;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结果→没有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及同汉朝往来的愿望

第二次(前119年)背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大获全胜,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控制目的→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

结果→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扩大了西汉的统治区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了西域都护,新疆地区正式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

影响(张骞的历史功绩):

对内→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外→打通了一条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路线,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物品交流:

西域的天马、汗血宝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乐器和歌舞开始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西域。

对外关系丝绸之路的路线及其作用:

⑴陆上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大秦即古罗马)

⑵海上丝绸之路:

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

⑶作用:

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丝路是商业之路、文化之路、友谊之路。

丝绸、瓷器、茶叶……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①物质上:

中国←———————————→西方②文化上:

中国←—————————————→西方

石榴、琉璃、胡椒……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书中成语(班超在西域):

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文化造纸术(四大发明之一)西汉已有世界上最早的纸。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作用:

便利了书写,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医学成就——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和张仲景。

①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能强身健体。

②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的基础。

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宗教佛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明帝兴建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史学《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花十年时间编写成;内容:

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评价:

鲁迅:

“史家之绝唱(不朽的史学名著),无韵之离骚(优秀的文学著作)”。

作者名言: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中国古代史明清政治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年号“洪武”

满族入主中原:

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迁都沈阳改称盛京;⑵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他为清太宗。

⑶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顺治帝时)

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⑴(明太祖)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中央:

废丞相,撤中书省,权归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对皇帝负责。

地方:

废行省,设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里,强化君权

⑵明朝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锦衣卫。

明成祖→增设东厂。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⑶明朝八股取士→评价:

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⑷明成祖1421年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加强君权,

⑸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军机大臣职能:

跪受笔录,承旨传达)影响: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或达到最高峰)。

⑹清朝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残酷)。

影响:

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民族关系:

㈠西南→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⑴建立册封制度→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⑵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清朝(雍正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

清法令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⑶作用:

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㈡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⑴“回部”→天山以南居住着维吾尔等族人民多信仰伊斯兰教。

清朝称这个地区为“回部”。

⑵发动叛乱的是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平定叛乱的皇帝是乾隆帝。

⑶结果:

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叛乱。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对外关系:

㈠(明成祖时)郑和下西洋→⑴主要目的: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宣扬明朝的国威。

⑵盛况:

①时间长(1405—1433年)②次数多(七下西洋)③规模大(200多艘船)④人数多:

(二万七千多人)⑤范围广: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⑶意义: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主要是政治目的:

宣扬国威;(主要是经济目的:

掠夺财富,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方式:

和平友好交往;(武力抢掠)

影响:

增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引发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热潮。

㈡戚继光抗倭→⑴概况:

明朝中期,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开赴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又率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⑵作用:

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附:

“倭寇”是指:

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⑶评价历史人物: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具有淡泊名利、抵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主权完整的爱国主义精神。

㈢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①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②166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③1683年,清军入台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④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作用: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㈣东北(黑龙江流域)→雅克萨之战:

①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②17世纪80年代,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③1689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㈤对外政策: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原因

(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2)统治者“重本抑末”传统观念(3)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害怕沿海居民同外国入侵者交往。

表现:

⑴清初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⑵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但有严格限制(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宁波、漳州、澳门)⑶英商宁波贸易后→只开广州一处通商,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利弊谈)利: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弊:

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文化㈠北京紫禁城—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了北京城。

城中心的紫禁城(今称故宫),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秦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㈡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明朝卓越的医学家李时珍,写出一部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㈢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明朝末年所写。

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㈣明清时期的主要小说有《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朝吴承恩)《红楼梦》(清朝曹雪芹、高鹗)

中国近代史政治西方列强的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到1842年→《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到1860年→列强罪行①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②沙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甲午中日战争1894到1895年→《马关条约》1895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到1901年→《辛丑条约》1901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⑴中英《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增加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开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我国东南沿海门户被迫打开,便利了外国势力侵入;也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外国倾销商品。

⑵中日《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进一步损害中国领土主权,还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赔款两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列强通过贷款不仅控制着中国经济,而且影响了中国的政治

开埠增辟通商口岸(苏州、杭州、重庆、沙市)→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⑶《辛丑条约》

经济→(赔款)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给中国人民增加新的沉重负担。

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严重损害中国主权,便利列强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活动;

④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清都城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清政府处于列强监控下。

中国人民的反抗①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②1860年青浦大捷,李秀成大败洋枪队;1862年慈溪战斗,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

(1851年金田起义是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标志)

③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在左宗棠的建议下,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关于新疆的专题→西汉:

西域都护、清朝:

设置伊犁将军;清末:

在新疆设行省)

④1894年邓世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黄海大战中为国捐躯;

⑤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①直接原因即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②时间地点主力军两阶段:

1919年5月4日→6月初;北京→上海;学生→工人阶级。

③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

④斗争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最能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性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⑤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表现:

a释放被捕学生;b罢免卖国贼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⑥意义(含性质):

⑴性质:

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因为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探究⑴“新”在哪里?

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旧”:

资产阶级)②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旧”:

三民主义)③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旧”:

资本主义社会)

探究⑵“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心:

爱国主义精神;为弘扬五四精神,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中国青年节。

中共诞生诞生标志:

中共一大→①时间:

1921年7月;②地点:

上海(先)嘉兴南湖(后);③出席人员: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④内容:

a通过党纲→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b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诞生的意义:

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建党节、党的生日→每年的7月1日)

(新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

实现共产主义)

北伐战争黄埔军校的创建→⑴背景:

第一次国共合作→合作的标志: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国共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此时军队称为国民革命军)。

.⑵时间地点:

1924年、广州黄埔⑶主要人物:

校长:

蒋介石;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⑷意义:

培养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奠定基础战争概况:

①时间:

1926年;②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③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④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⑤主要战役: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英雄部队: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奋勇冲锋,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猛攻武昌。

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于1927年4月在南京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南昌起义①时间:

1927年8月1日;②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朱德;③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8月1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即八一建军节)

秋收起义时间:

1927年秋;领导人:

毛泽东;结果:

放弃城市,进军农村;影响: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会师①时间:

1928年4月;②双方:

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③军队名称: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④意义:

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红军长征①原因: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左”倾错误②时间、出发点:

1934年10月、江西瑞金

③路线:

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渡过乌江→夺取遵义(转折)→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④胜利:

1935年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在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⑤转折:

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主要内容:

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意义:

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⑥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⑦长征精神:

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经济⑴状元实业家→张謇:

中国近代早期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之一。

→①提出口号:

实业救国;②创办的企业:

大生纱厂;③“弃官从商”体现了不惧世俗的勇气和爱国精神。

(大生纱厂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其历程:

甲午战后创办→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一战后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⑵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又称短暂的春天),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

原因→外因(即主要原因):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内因:

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总的来说是比较曲折的、落后的。

②发展是不平衡的→从行业上看:

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从地区分布上看:

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大城市,而广大内地却非常薄弱。

⑷阻碍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

认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只有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才能实现工业化。

社会生活近代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出现→19世纪初,西方发明了轮船、火车。

后来,这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如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近代通信工具在中国的出现→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近代报刊:

中文报纸最著名的是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

→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文化出版机构: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社会习俗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废止缠足,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翎顶补服。

⑵社交礼节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⑶称谓的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中国现代史政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要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作用→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最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最晚)。

“一国两制”的构想:

⑴提出:

①时间: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②提出者:

邓小平;③针对问题:

港澳台问题⑵内容: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⑶意义:

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①标志: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1997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②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1999年12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②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开创了香港和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③回归原因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香港和澳门回归开辟了途径。

②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④认识: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才能真正实现港澳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逐步开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打破海峡两岸近38年的隔绝状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1990年成立和大陆“海协会”1991年成立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

(两会性质:

民间团体)③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

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

→②③点表明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④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新时期促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⑤(书上暂无→2008年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即“三通”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台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原则: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两岸统一的主要障碍:

一是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如美日);二是台湾台独分子的分裂活动。

(如陈水扁李登辉)

经济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内容:

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组织上→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因此说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对内改革:

先农村→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施①时间:

1978年②地点:

安徽凤阳小岗村;③内容:

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后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开始时间→1985年主要内容→①所有制方面:

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②管理体制方面:

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③分配方面: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