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5348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docx

中考诗歌鉴赏教师版

2017中考诗歌鉴赏练习

一、《观沧海》(曹操东汉末)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

A.诗歌首句交代了诗人观海的地点,显示出“君临天下”的威严气势。

B.“秋风萧瑟”为诗歌平添了一份肃杀之气,吻合曹操“奸雄”的形象。

C.诗歌采用动静相衬、虚实结合的写法,既描绘了“景”,又表达了“志”。

D.诗歌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对颈联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写的是黎明时分,夜幕还没完全消退,而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第二句是说旧年的春景给大江点缀了无限生机,令人难以忘怀。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间在流逝。

又一年过去了,自己仍然漂泊在异乡,怎能不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D.“残夜”“旧年”象征了旧事物,“海日”“江春”代表了新生事物,他们之间的更替,体现了大自然推陈出新的规律。

三、《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踪迹,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春燕莺争暖、生机勃勃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写出了一路所见西湖的美好景象。

B.颔联中,诗人抓住了“争”:

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颜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诗歌尾联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使人流连忘返,委婉含蓄的抒发了作者对春日西湖无比喜爱的思想感情。

D.该诗的语言既符合格律诗的规范,又清新明快、校场平易,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风格。

3.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元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选出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  C )

A.“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一片萧索的秋景,衬托出了游子内心的悲哀。

B.“小桥流水人家”显得非常安逸、悠闲,这种安闲其实反衬了游子的无助、孤寂、伤感。

C.“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思是说天晚了,远在天边的妻子想念着游人,想得肝肠寸断。

D.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异乡游子的悲凉、孤寂的心情。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因为这首小令,作者马致远被人称为“秋思之祖”。

3.以下对该曲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五、《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析《望岳》,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首句设问,总括泰山的全貌,而突出其俊秀的特点。

【写景角度远望泰山,突出泰山整体苍翠的特点】

B.颔联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颈联是由远观而近看,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无限眷恋和热爱的感情。

D.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

2.下面对杜甫《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中“钟”“割”二字精炼传神,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B.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最能展示诗人的雄心壮志,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千古绝唱。

C.这首诗能让人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体会出诗人的豪迈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反映出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诗歌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对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造化”指大自然。

这句是说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六、《春望》(杜甫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用自然破败之景来写城池的荒废,暗示国将灭亡。

而并非是希望“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

2.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诗的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城春草木深”写出了长安沦陷后的残败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是诗人移情于物:

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说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家人的平安让人倍加惦念,以夸张手法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家人的强烈思念。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白头”是虚写,其时诗人才45岁,以夸张手法抒写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虚写”应改为“实写”。

3.选出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

A.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安危的时刻牵挂。

B.颔联写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都是为了表达他感时伤世的情怀。

C.首联写望中所见:

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眼前却呈现出郁郁葱葱,欣欣向荣的景象。

D.尾联说诗人白发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足见他衰老得很快,而这又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七、《归园田居》(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对下面这首诗解说或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

A.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

作者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西晋著名诗人。

“世外桃源”就出自其作品《桃花源记》。

【东晋】

B.“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

前句实,后句虚。

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C.“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D.“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蕴含着诗人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里失去自我,要隐居归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愿。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

语言自然而平易近人,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

采菊是十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

【韵味各异。

采菊是漫不经心的,而种豆则是十分认真的。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八、《使至塞上》(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出使边塞时愉悦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辉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

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九、《渡荆门送别》(李白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

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刺绣的目的:

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的荆门。

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

C.颈联描写近景,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

【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D. 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3.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随”、“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十、《登岳阳楼》(陈与义宋)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先写地理位置,巧用“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

再写傍晚时举目所见,由近及远,引人遐思。

 B.颔联也说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也说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对眼前美景的由衷赞美,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表现了靖康之难带来的痛苦,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D.尾联“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象,语意双关;“老木沧波”一句更是饱含作者无限感慨,言尽而意无穷。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

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

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

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十一、《酬乐天初逢扬州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面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作者为答谢白居易而作的。

 B.“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遭贬谪时间之长。

 C.诗的颔联用二则典故写出了人事的变迁。

 D.诗的颈联作者以“沉舟"和“病树”自比,以“千帆”和“万木”比喻白居易。

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诗先写自己的坎坷遭遇,再写自己的达观心态,紧接着写对朋友的怀念及对岁月变迁的感慨,最后诗人不消极悲观,振奋精神,积极进取,表现了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B.“闻笛赋”的典故表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嵇康、吕安的怀念。

C.颈联富有哲理,表达的普遍意义是:

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本诗是刘禹锡在扬州时回赠给白居易的。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

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

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

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

十二、《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最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B.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写其兴感之由。

C.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小”指一件古物 (或“折戟”),“大”指赤壁之战。

D.大小乔分别是前国主孙策和当时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所有贵妇人的尊严。

2.下列注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折戟:

折断了的戟。

戟,古代兵器。

B.铁未销:

铁还没有完全烂掉。

销,销蚀。

C.将:

将要。

D.铜雀:

台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所建,供歌舞宴游的场所。

楼顶立有高丈五的铜雀,故名。

3.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有感于三国时英雄之成败而写下的。

B.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两句为人们所传诵,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锁住东吴二乔了。

D.诗歌运用以大见小的表现手法,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十三、《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号召,起兵抗元。

B.诗的三四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富艺术感染力。

C.诗的五六句巧用两个地名,抒写自己兵败被俘后经过“惶恐滩”、“零丁洋”时内心的痛苦和悲愤之情。

D.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中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2.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首联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干戈”指兵器。

这两句的意思是:

我艰苦的生活经历从读书开始,以微薄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B.颔联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C.颈联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兵败被俘后害怕、惊恐的心情。

D.尾联中“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3.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颔联先后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抒写遭遇,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

B.颈联巧用地名抒写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显得生动、真切。

C.尾联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诗,表现出他的高尚节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使全诗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D.全诗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和死得其所的意愿,反映了他崇高的以死报国的生死观。

十四、《水调歌头》(苏轼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