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32022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docx

精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鹿茸鹿角鹿角胶鹿角霜及其它

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rvuselaphusLinnaeus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又名:

马茸、花茸、青毛茸、黄毛茸、梅花鹿茸;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

原动物梅花鹿又名花鹿,分布甚广,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山区均有,野生或饲养,以青草、树叶、嫩芽、树皮、苔藓为食,本种鹿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一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我国有6个亚种,即东北亚种、台湾亚种、华北亚种、山西亚种、华南亚种、四川亚种;马鹿又名赤鹿、八叉鹿、黄臀赤鹿,体形较大,广布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及西南地区,为世界广布种,从亚洲、欧洲至北美洲,野生或饲养,本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及国家二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国内有3个亚种,即甘肃马鹿、藏南马鹿、东北马鹿。

本品药材性状:

花鹿茸亦称黄毛茸。

呈圆柱状分枝,具一个分枝者习称“二杠”,较嫩,一般茸毛细腻光洁,质量较好,主枝习称“大挺”,长17~20cm,锯口直径4~5cm,离锯口约1cm处分出侧枝,习称“门庄”,长9~15cm,直径较大挺略细;眉枝与主干多呈钝角,主干顶部加工呈“猫爪”状。

外皮红棕色或棕色,多光润,表面密生红黄色或棕黄色细茸毛,习称“细毛红地”,上端较密,下端较疏;分岔间具1条灰黑色筋脉,皮茸紧贴。

锯口黄白色,外围无骨质,中部密布细孔。

具两个分枝者,习称“三岔”,由于生长时间较长,故颜色较深,质地较老,大挺长23~33cm,直径较二杠细,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红黄色,茸毛较稀而粗。

体轻。

气微腥,味微咸。

鹿茸每年可采两次,因此又有头茬茸和二茬茸之说,头茬茸大挺、门庄(距锯口1cm处的侧枝)相称,比度适宜,圆而周正,形状美观,茸皮厚,呈棕红色或棕黄色,茸毛细腻柔软,排列分布规整,锯口95%以上椭圆形,看不到骨化圈,茸体质地松软且甚轻;二茬茸又称再生茸,质劣,易识别,与头茬茸相似,但三岔很少见,一般皆为二杠,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花二杠大挺、门庄不相称,大挺长而不圆或上粗下细,多呈扁形,有时形成不规则的棱形,表面凹凸,门庄较短,茸皮薄,多为灰黄色,少有暗褐色,茸毛较粗糙且硬,有些竖毛粗而发黑,形成特异、蓬松、一束束不规整上竖排列,锯口不圆,近似方形,外围多已骨化。

体较重,无腥气。

带有脑骨的称砍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与锯茸同。

茸角与脑骨相连处呈环形膨大,表面粗糙或具突起的小疙瘩(钉)。

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脑骨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

鹿茸片外观为圆形薄片,无茸毛,半透明,微显光泽,质坚脆,气微腥,味微咸。

有血片(蜡片)、粉片和老角片之说,角尖部为血片,中上部为粉片,下部习称老角片。

花鹿茸血片表面浅棕色或黄白色,外皮无骨质,红棕色或棕色,质坚韧;粉片和老角片较厚,表面粉白色或浅棕色,中间有蜂窝状细孔,外皮无骨质或略具骨质,周边粗糙,红棕色或棕色。

经验鉴别口诀:

鹿茸片薄显透明,中间多孔蜂窝形,色近黄色或焦黄,体轻质韧气微腥。

马鹿茸又名青毛茸,较花鹿茸粗大,分枝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者习称“莲花”、“双门庄”,三个者习称“三岔”,四个者习称“四岔”或更多,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

按产地分为“东马鹿茸”(产东北,又名关马茸)品质较优,和“西马鹿茸”(产西北),品质较次。

东马鹿茸“单门”大挺长25~27cm,直径约3cm。

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

锯口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细孔,质嫩;“莲花”大挺长可达33cm,下部有棱筋,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质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顶端多无毛,习称“捻头”。

西马鹿茸大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长30~100cm。

表面有棱,多抽搐干瘪,分枝较长且弯曲,茸毛粗长,灰色或黑灰色。

锯口色较深,常见骨质。

气腥臭,味咸。

砍茸则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

西北产的多为砍茸。

马鹿茸片的表面和周边呈灰黑色,中央米黄色。

血片外皮较厚无骨质,质坚韧。

粉片和老角片较厚,有细蜂窝状小孔,外皮较厚,无骨质或略具骨质。

本品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

功能:

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中医临床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鹿茸有抗缺氧,抗衰老,抗氧化,抗溃疡,抗创伤,抗炎,抗肿瘤,抗应激,性激素样作用及增智,强壮,促进糖酵解,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促进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功能,对心脏、对血压、对心血管系统、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等。

其它药用部位:

(1)鹿角:

为马鹿或梅花鹿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

马鹿角呈分枝状,通常分成4~6枝,角重700~4000g,全长50~120cm。

主枝弯曲,直径3~6cm,基部具盘状,上具不规则瘤状突起,习称“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

侧枝多向一面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与主干几成直角或钝角伸出,第二枝靠近第一枝伸出,习称“坐地分枝”;第二枝与第三枝相距较远。

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角尖平滑,中、下部常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具长短不等的断续纵棱,习称“苦瓜棱”。

质坚硬,断面外围骨质,灰白色或微带淡褐色,中部多呈灰褐色或青灰色,具蜂窝状孔。

气微,味微咸。

梅花鹿角通常分成3~4枝,角重500~1500g,全长30~60cm,直径2.5~5cm。

侧枝多向两旁伸展,第一枝与珍珠盘相距较近,第二枝与第一枝相距较远,主枝末端分成两小枝。

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枝端灰白色。

枝端以下具明显骨钉,纵向排成“苦瓜棱”,顶部灰白色或灰黄色,有光泽。

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中部具蜂窝状细孔。

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

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

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

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中部类白色。

气无,味微咸。

鹿角脱盘呈盔状或扁盔状,直径3~6cm(珍珠盘直径4.5~6.5cm),高1.5~4cm。

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光泽,中部具蜂窝状细孔。

底面平,蜂窝状,多呈黄白色或黄棕色。

珍珠盘周边常有稀疏细小的孔洞。

上面略平或呈不规则的半球形。

质坚硬,断面外圈骨质,灰白色或类白色。

鹿角脱盘以马鹿角为主,其次有梅花鹿、白唇鹿等其它各种,一般不易区分,部分在珍珠盘色泽及脱盘的大小与马鹿角脱盘稍有不同。

鹿角药材商品有几种,一种为角完全骨化后自然脱落者称为“解角”;一为猎获后砍下的角,常带头颅,称为“砍角”;另一种为脱落后在山野经风吹雨淋后拾取的角,称为“枯角”。

以骨质光滑有光泽,骨钉较少或珍珠盘下有锯口的砍角为优。

骨质有光泽,骨钉多而密集,珍珠盘下口为自然脱痕和脱口不平坦的解角为次。

角无光泽,体轻,表面有裂纹,枯松或角干已坏的枯角为劣。

后者在质量上不合格,不堪药用。

按来源分有马鹿角、梅花鹿角、鹿角脱盘;按产地分有关鹿角、西北角,川鹿角、台鹿角等;关鹿角支长圆,表面黄棕色,有多数点状或条状凸起,顶端光滑四叉;西北角分叉不等,表面灰白色,光滑,尖微扁;川鹿角支长,分叉,下端粗圆,灰白色,外表有点条状突起;台鹿角支小,多三叉,皮光滑,质重。

本品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功能:

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中医临床用于肾阳不足,阳痿遗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增加心搏出量,改变肾性贫血作用。

鹿角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另含10余种氨基酸等。

(2)鹿角霜:

为鹿角去胶质的角块。

药材呈长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表面灰白色,显粉性,常具纵棱,偶见灰色或灰棕色斑点。

体轻,质酥,断面外层较致密,白色或灰白色,内层有蜂窝状小孔,灰褐色或灰黄色,有吸湿性。

气微,味淡,嚼之有粘牙感。

本品味咸、涩,性温;归肝、肾经,功能:

温肾助阳,收敛止血;中医临床用于脾肾阳虚,白带过多,遗尿尿频,崩漏下血,疮疡不敛。

据陈代贤等报道,由于梅花鹿因锯茸,骨化角已罕见,故尚无原料制备角霜,因而商品中鹿角霜的来源复杂,主要以马鹿角霜为主,尚混杂有驯鹿、水鹿、豚鹿、狍等的角脱胶后制备的角霜。

梅花鹿角霜呈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角基部品较粗,外侧面可见较细的纵向棱槽,可见“单门桩”的锯痕离角盘较近,角盘直径4.5~5.8cm,边缘的瘤状突起略小,中段品表面具明显的“苦瓜棱”或尖部段品呈圆锥形或略扁圆锥形,连接分枝段品略扁,外表黄褐色至灰褐色,断面骨密质层较厚,约占断面半径的1/3,易与骨疏质层分离,蜂窝状孔眼略小;马鹿角霜呈较大的圆柱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角基部段品较粗大,连接角盘,直径6~8.4cm,角盘边缘不规则瘤状突起较粗大,或可见“双门桩”的锯痕,内侧面多具不规则突起的“骨钉”,外侧面具多条较粗而呈纵向的棱槽,中段品与枝端段品均呈类圆柱形,连接分枝部略扁宽,外表面黄褐色至灰褐色,外表脱落后为灰白色,断面骨密质层较厚,约占断面半径的1/3,易与骨疏质层(蜂窝状孔眼)分离,孔眼较大;白唇鹿角霜呈圆锥形或不规则的扁块状,基部段品圆柱形,下部连接角盘,角盘直径3.6~5.4cm,紧接角盘具一眉枝,表面平滑稍有纵棱,中部段及各分枝段均较粗大,略扁,尤其是分枝部宽扁,易形成似剖开的片块,外侧面平,内侧面为骨疏质层,蜂窝状孔眼细密,全体淡黄白色;水鹿角霜呈圆柱形,大小不一,表面具纵棱,全体呈浅褐色至深褐色,角基部段品粗大,连接角盘,角盘直径2.5~6.5cm,边缘瘤状突起细密,眉枝离角盘处较远,眉枝与主枝呈锐角,内外侧均显著呈“苦瓜棱”及纵棱槽,中部及上部段品呈圆柱形或圆锥状,断面骨密质层极厚,仅中心具少数极细孔眼或中心为一小圆孔,骨密质层白色,骨疏质层淡紫色,骨密质层与骨疏质层不易分离;驼鹿角霜呈圆柱形,大小不一,表面平滑,全体灰黄色,角基部稍粗大,下部连接角盘,直径3.2~4.2cm,边缘瘤状突起细密,眉枝离角盘处较远,眉枝与主枝呈锐角,内外侧基部稍具纵棱,中部以上部段品呈圆柱形或圆锥状,断面骨密质层极厚,仅中心具一小圆孔,骨密质层白色;驼鹿角霜未成年品圆柱形或大小不等的块片,角基部段品粗大,圆柱状,下部或连接角盘,角盘直径4.5~6.2cm,分枝距角盘8cm以上,表面较平滑或有较粗大的浅沟槽,中部段品及枝端均较粗大,顶端边缘具多个短分枝,有的为分离的片块,厚约0.5~1.2cm,圆柱状品断面骨密质层极厚,约占横断面的2/3,骨疏质层蜂窝孔眼细密;驯鹿角霜呈长短不一的分枝或为碎段,表面平滑,呈黄白色至灰褐色,角基部段品略呈圆柱形或扁柱形,直径2.5~3.8cm,表面微起棱,常连接角盘,角盘较小,边缘瘤状突起不明显,可见眉枝紧接角盘而生,第二分枝离眉枝较近,各分枝段品为扁圆柱形或近于扁片状,分枝掌状,断面骨密质层占横断面半径的1/3或1/2,骨密质层不易与骨疏质层分离,骨疏质层黄褐色至灰褐色,蜂窝孔眼小;狍角霜呈圆柱形或为略扁的分枝状,长短不一,角基部段品常连接头盖骨,直径1~2.5cm,表面具稀疏或多数丘状突起,角盘较小,直径2.6~3.6cm,瘤状突起小,上部段品具1~3个分枝,表面较平滑,具多条浅纵槽,表面黄褐色或残留深褐色斑块,断面半径的1/3部位为灰白色,中心部位为灰黄色至褐色,中心少有蜂窝孔眼,骨密质层不易与骨疏质层分离;麂角霜呈圆锥形或稍弯曲,全体似三棱状,基部角盘下连接角基长2.5cm,黄白色,角盘直径2~4cm,紧接角盘具一短分枝,角基部纵向棱脊明显,上部段品外侧面圆隆,内侧面较平,角尖部稍弯曲,表面棕褐色至深褐色,断面全部为骨密质层。

(3)鹿角胶:

为鹿角经水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性状多呈方形块或丁状,黄棕色或红棕色,半透明,有的上部有黄白色泡沫层。

质脆,易碎,断面光亮。

气微,味微甜。

本品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功能:

温补肝肾,益精养血;中医临床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阳痿遗精,虚劳羸瘦,崩溃下血,便血尿血,阴疽肿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补血、抗疲劳、性激素样作用。

鹿角胶含有多种氨基酸等成分。

(4)鹿鞭:

为马鹿或梅花鹿的阴茎及睾丸的干燥品,又名鹿冲、鹿肾、鹿冲肾、鹿茎筋。

马鹿鞭阴茎粗而长,长约45~60cm,横径2~2.5cm,阴茎头顶部钝圆,近顶部下端稍膨大,棕红色,陈旧者呈褐色,睾丸2枚,呈肉质,坚实,椭圆形,总重约100~150g,其余同梅花鹿;梅花鹿鞭阴茎扁圆形,有纵向浅沟,全长15~45cm左右,横径1~2cm左右,棕红色,阴茎头长5cm左右,露出约3cm,横径0.9~1.1cm,前部皱缩,短而钝尖,包皮上阴毛深棕色,形成锋毛,在锋毛上呈现毛锋端色重、毛根部色浅的现象,毛粗而扁,富弹性,睾丸2枚,椭圆形,或鼓或瘪,前部约4cm,后约3cm(长7cm左右),肉质适中,棕红色、棕褐色,有的具长的系带(输精管),总重约50~75g。

本品味甘、咸,性温,功能补肾壮阳,益精,中医用于劳损,腰膝酸痛,肾虚,耳鸣,性神经衰弱,阳痿,遗精,滑精,宫冷不孕。

鹿鞭的来源除梅花鹿、马鹿外,尚有个别地区应用白臀鹿、白唇鹿、水鹿等的阴茎和睾丸作鹿鞭入药,究竟哪种鹿鞭效果好,到目前尚无结论。

据统计,全世界有48种鹿类动物,生活在中国的就有20种,占世界种数的41.7%。

现国家已把黑鹿麂、白唇鹿、野生梅花鹿、坡鹿、豚鹿、麋鹿列为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马鹿、驼鹿、水鹿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目前已较大规模驯养的仅有梅花鹿和马鹿;白唇鹿、水鹿、坡鹿只是少量饲养,另一些种类正在积极开展饲养和驯化。

陈代贤等采用X线摄片影像技术对鹿鞭进行鉴别,结果表明除白唇鹿鞭外,参与比较分析的其它鹿鞭均具有密集显著的斜肌纹理,牛鞭为密集的碎点、短线状纹理,其它如海狗肾、海豹肾、狗肾、驴肾等的阴茎表面及摄片,均未见到较粗横环纹的斜肌纹理,故此特征可作为鉴别鹿鞭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鹿鞭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相对较少,大多为鹿鞭与其它鞭类药材所含成分的分析比较方面的研究;迄今,从鹿鞭中检出的成分主要有5类。

脂肪酸类:

用气相色谱法从梅花鹿鞭的醚溶性物质中测得9种脂肪酸,分别为:

月桂酸、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同时发现其中棕榈酸和油酸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30.35%,且月桂酸含量比鹿茸多;氨基酸类:

从鹿鞭中检出的氨基酸分别为:

色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羟脯氨酸等;花鹿鞭50%乙醇浸出物为14.49%,总灰分为1.821%。

中性氨基酸为47.01%,酸性氨基酸为18.24%,碱性氨基酸为12.81%,总氨基酸为78.06%;并含有睾丸酮、雌二醇、二氢睾丸酮3种激素,22种无机元素,其中常量元素6种,微量元素16种;还从中检出了5-羟色胺血小板素、5-羟基吲哚乙酸、多巴胺、组胺、腐胺、精胺、精脒等生物胺类成分。

有报道说鹿鞭所含化学成分与水貂鞭、蛇鞭(王锦蛇)相近,药理作用与水貂鞭相似。

王树春等采用粉末X衍射Fourier谱分析方法,对4个花鹿茸样品进行分析计算,获得了其标准X衍射Fourier谱及特征标记峰值,表明该方法在中药材鉴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唐双焱等根据对不同产地梅花鹿、马鹿、白唇鹿、水鹿线粒体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常见伪充药材来源动物线粒体DNA同位置序列比较,找到该4个鹿种的特征片段,经过实际检验,筛选出合适片段作为鹿的种属特异性PCR引物,该引物与相关试剂组成试剂盒后,可用于中药材鹿鞭与常见伪充药材牛鞭、驴鞭等的鉴别,具有科学、稳定、准确、简便的特点。

据邓鸿等本草考证认为,鹿鞭与鹿肾并非同物异名,而是二味不同药物,前者指阴茎,后者指肾脏;鹿的阴茎首载《备急千金要方》,称鹿茎筋;鹿鞭一词首见《医林纂要探源》;鹿的肾脏首载《名医别录》,称鹿肾;今人看法显然依据不足,现今“鹿鞭”药用部位为鹿的阴茎和睾丸,何时将睾丸归鹿鞭药用部位,待考证。

(5)鹿筋:

为马鹿或梅花鹿的四肢干燥筋,前者称为马鹿筋,后者称为梅花鹿筋。

正常在加工剥取鹿筋时,留有2枚悬蹄甲、4枚小蹄骨和一小块带毛鹿皮,为原药鹿筋规格品,干燥品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加工饮片时,将蹄甲、蹄骨及鹿皮除净,只取净筋,为药用部位。

马鹿筋较粗长,长50~85cm,有的达100cm;梅花鹿筋较细短,长35~60cm之间。

为便于鉴别,鹿筋可分为主体筋、悬蹄甲、小蹄骨和股(肱)间筋4个部分。

主体筋是指鹿前肢从指掌至肘部、后肢从趾蹠至膝部的筋腱,呈圆柱形,稍扭曲,外层常有筋膜紧裹,筋膜纤维质,撕离后可见主体筋由3条筋腱组成,根据其位置称之为“前筋腱”、“主筋腱”和“后筋腱”,这3条筋腱相互紧贴,扭曲延伸,主筋腱在中,为前后筋腱裹夹,将3者撕裂分离后,前筋腱呈扁条状,微显曲竹形,易撕成丝状纤维,下端扩宽,紧络4枚小蹄骨,上端至膝部扭曲宽厚,呈略弯曲的板块状,主筋腱圆柱形,粗壮,坚硬挺直,黄色至黄棕色,透明状,下端分成两叉,直接连接两个主蹄,上端至膝部扭曲转为稍扁,后筋腱呈半圆柱形曲竹状,厚而坚结,透明状,下端呈筒套样腱鞘,紧紧套着主筋腱下端及其叉筋腱,上端至膝部转宽,呈板块状;悬蹄甲2枚,甲的周围留有一小段带毛鹿皮,梅花鹿的悬蹄甲呈三角形狭尖,乌黑色,光滑而有光泽,两枚蹄甲较贴近,留有小段鹿皮的鹿毛浅棕黄色至金黄色,马鹿的悬蹄甲三角状类半圆形,粗糙,黑色,两枚蹄甲较叉开,鹿毛灰黄白色、深棕色、棕黑色均有;小蹄骨4枚,类长方形,中间两枚较长,中部凹入,上下端稍翘高,两侧蹄骨略短,中间有纵向凸起的脊棱;股(肱)间筋是指膝(肘)以上的筋腱,为主体筋上延的部分,膝部屈曲处两侧的筋腱呈宽扁条形,扭曲而微弯曲,习称为“板筋”,中间的一条筋腱呈扁圆柱形,棕黄色,半透明,为主筋腱的上延部分,板筋及中间扁圆柱形筋上延末端分散为多条条状纤维,扭曲呈麻花样粗纤维束。

本品味淡、微咸,性温,功能祛风湿,强筋骨,中医用于劳损,风湿关节痛,手足无力,腓肠肌痉挛。

(6)鹿尾:

为马鹿或梅花鹿的干燥尾。

本品粗短,略呈圆柱形,先端钝圆,基部稍宽,割断面不规则,带毛者长约15cm,外有棕黄色毛,并有一部分白毛,不带毛者较短,外面紫红色至紫黑色,平滑有光泽,具少数皱沟,质坚硬,气微腥;马鹿尾粗壮而大,一般认为品质较佳;梅花鹿尾瘦小,甚少采用。

本品味甘、咸,性温,功能补腰脊,益肾精,中医用于腰脊疼痛不能屈伸,头昏,耳鸣,阳痿,滑精。

(7)鹿胎:

为鹿胎儿的干燥品。

大小不一,全体弯曲,头大,嘴尖,下唇较长,四肢细长,有2蹄,尾短,脊背皮毛有小白花点,干燥后色呈棕红色,质坚硬,气微腥。

本品味甘,性温,功能补血益精,中医用于肾虚精亏,体弱无力,腰腿酸软,妇女虚寒崩漏带下;多配成丸剂或膏剂服用。

鹿胎的有效成分不清,从氨基酸、3种维生素和2种激素测得数据看,和刚刚出生即被处死的仔鹿无明显差异,其药理作用也相似。

花鹿胎是制作鹿胎膏的原料,鹿胎药源历来紧缺,市场上伪品时有发现,收购中也有用仔鹿(或称乳鹿)、狍胎、獐胎、驯鹿胎、羊胎、牛胎等混充假冒,直接影响到鹿胎膏生产原料的纯正及制品质量;马鹿胎(水胎)、仔鹿胎、乳鹿胎与梅花鹿同龄胎相比均较大、重,生毛者为灰褐色,脊背两侧散有较淡的白色斑点,头及四肢与蹄甲均较粗大而长,余同花鹿胎。

(8)鹿血:

为鹿血的干燥品,呈薄片状,紫棕色;本品味咸,性温,功能补虚,补血,益精,中医用于虚损腰痛,贫血,性神经衰弱,遗精,崩中带下,鹿血有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作用;(9)鹿肉:

味甘,性温,功能补五脏,调血脉,中医用于虚劳羸瘦,产后无乳;(10)鹿皮:

味咸性温,功能补气,涩滑,中医用于带下病,血崩,肾虚滑精;外敷漏疮;鹿皮含鹿角原等活性成分,有抗辐射作用;(11)鹿胆:

为马鹿或梅花鹿肝管末端的膨大部分,味苦,性寒,功能消散肿毒;(12)鹿齿:

用于鼠瘘及疮毒,心腹痛;(13)鹿骨:

味甘,性微热,功能补虚羸,强筋骨,中医用于风湿四肢痛及筋骨冷痹;(14)鹿脂肪油:

用于痈肿死肌,四肢不随,疱疮;(15)鹿脊髓及骨髓:

味甘,性温,功能补阳益阴,生精润燥,中医用于虚劳羸弱,肺痿咳嗽,阳痿,血枯;(16)鹿靥:

为马鹿或梅花鹿的甲状腺体,中医用于瘿病;(17)鹿头肉:

功能补气益精,中医用于虚劳,消渴;(18)鹿蹄肉:

中医用于风寒湿痹,腰腿酸痛。

鹿茸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甘,温。

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角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本草图经》曰:

“鹿茸并角,《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有山林处皆有之。

四月角欲生时取其茸,阴干。

以形如小紫茄子者为上,或云茄子茸太嫩,血气未具,不若分歧如马鞍形者有力。

茸不可嗅,其气能伤人鼻。

七月采角。

鹿年岁久者,其角坚好,煮以为胶,入药弥佳。

今医家多贵麋茸、麋角,力紧于鹿。

《本经》中自有麋脂角条在下品。

鹿髓可作酒,唐方多有其法。

近世有服鹿血酒,云得于射生者,因采捕入山,失道数日,饥渴将委顿,惟获一生鹿,刺血数升饮之,饥渴顿除,及归,遂觉血气充盛异常。

人有效其服饵,刺鹿头角间血,酒和饮之更佳。

其肉自九月以后,正月以前宜食之。

它月不可食。

其脑入面膏。

”《本草衍义》曰:

“鹿茸,他兽肉多属十二辰及八卦。

昔皇帝立子、丑等为十二辰以名月;又以名兽,配十二辰属。

故獐鹿肉为肉中第一者,避十二辰也。

味亦胜他肉。

三祀皆以鹿腊,其义如此。

茸最难得,不破及不出却血者,盖其力尽在血中,猎时多有损伤故也。

茸上毛先薄,以酥涂匀,于烈焰中急灼之。

若不先以酥涂,恐火焰伤茸。

俟毛净,微炙入药。

今人亦能将麻茸伪为之,不可不察也。

头亦可酿酒,然须作浆时,稍益葱椒。

角为胶,别有法。

按《月令》冬至一阳生,麋角解;夏至一阴生,鹿角解;各逐阴阳分合,如此解落。

今人用麋、鹿茸作一种,殆疏矣。

凡麋、鹿角自生至坚完,无两月之久,大者二十余斤,其坚如石,计一昼夜须生数两。

凡骨之类,成长无速于此;虽草木至易生,亦无能及之,岂可与凡骨血为比。

麋茸利补阳,鹿茸利补阴。

凡用茸,无须太嫩,唯长四、五寸,茸端如马瑙红者最佳。

须佐以他药,则有功。

鹿茸化学成分复杂,有几十种之多,总的来说,有激素类、氨基酸类、无机物及其它有机物类。

与鹿茸功效关系较大的成分似是激素类和氨基酸类。

梅花鹿茸总氨基酸含量达50.13%,有甘氨酸、赖氨酸、精氨酸、天门东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丙氨酸、亮氨酸等17种以上。

对鹿茸各部位不同提取物研究表明:

顶端50%醇提物18.98%~24.82%,较基部高约1倍;醚提物3.57%~4.73%,较基部高约3~4倍,而无机物7.98%~13.53%,较基部低2倍。

醇、醚提取物含有效成分较多,初步研究确定是甾体激素、胆甾醇、甾醇化合物类。

可利用上述数据结合外形来判断其等级。

氨基酸总量与鹿茸质量有明显关系,劣等鹿茸(包括微骨化者)明显低于优质者,鹿角则更低。

鹿茸醇提物水溶液(含生药8mg/ml)在波长25±2nm处吸收度在0.3以上,则表明质量较好。

鹿茸尖部的“Z”值(1651cm-1与1041cm-1处烽高比值)为2.28,基部“Z”值为2.04;鹿茸片一等品“Z”值为2.29,二等品(骨化较明显)“Z”值为1.92~1.56。

鹿茸中多胺类:

精脒、精胺、腐胺化合物是刺激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

鹿茸尖部多胺含量较高,在精脒、精胺及腐胺中,以精脒的含量最富。

鹿茸的中部和根部随骨化程度的增强,精脒含量逐渐减少,而腐胺和精胺含量逐渐增加。

在整个鹿茸中,由于尖部所占重量百分比较少,所以整个鹿茸总多胺中腐胺含量最多,精脒次之,精胺最少。

鹿茸中尚含有硫酸软骨素A等酸性多糖类物质,雌酮、神经鞘磷脂、神经节苷脂、雌二醇、前列腺素PGE1,PGE2,PGF1α,PGF1β、神经酰胺。

二杠花茸铁、铜、锰、锌含量较高,尤其是铁的含量达10mg/100g;三叉茸中含有26种微量元素。

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