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997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79.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

《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喀斯特地貌.docx

贵州喀斯特地貌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演变趋势与综合治理

中国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集中连片的喀斯特生态脆弱区,面积超过55X104km2,也是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一个片区(袁道先,1997;杨明德,1998)°该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喀斯特生态环境下,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岩石逐渐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甚至丧失,地表呈现类似于荒漠景观的演变过程或结果(熊康宁、黎平等,2002;王世杰、李阳兵等,2002)°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矢于进一步做好西南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04)1529]、尖于印发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通知”发改农经[2008]749号)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等文件精神,西南岩溶石LLI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云南和广西3省区,其中贵州省有78个(市、区)进入全国451个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县。

为加快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国家决定十一五”期间在贵州安排专项资金集中力量做好55个县(市、区)的试点工作,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为十二五”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打好基础。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以78个石漠化治理专项县(市、区)为规划区,结合野外训练场,首先建立石漠化不同等级指标对应的遥感影像特征,保证了遥感影像

-计算机自动识别的准确性。

然后运用

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将专题地理信息与遥感信息和工程信息叠加分析,建立了具有3S”集成技术创新特点的石漠化与工程布局空间数据库,从多角度提高了遥感数据的正判率;通过GIS集成管理,较好地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石漠化与工程布局报表生成数据的集成,使全省石漠化数据与工程布局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

根据系统论和生态经济理论,采用定量分析方法,针对喀斯特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速度加剧等主要生态问题,以人为本,以科技为先导,以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为归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以人地矛盾为线索,以县和乡(镇)行政区为基础,以流域为设计和治理单元,通过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抓好蓄水保土工程;搞好农村能源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

坚持系统防治,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式,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1'石漠化现状与趋势

贵州石漠化面积比重处于全国各省区之首。

2005年,采用ASTER卫星遥感数据,利用3S”技术在全省开展了石漠化分布情况的调查。

通过GPS野外实地建标,采用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自动提取和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叠加地质图、地形图、土地利用图等其他图件综合分析,最后经过大量的野外验证、校正工作,建立了全省石漠化空间数据库。

数据库最小图斑面积为6个像元,达到0.2km?

的制图要求(熊康宁、袁家榆等,2007)。

结果表明:

2005年在全省61.92%的喀斯特出露区,无石漠化面积37460.04km

占全省总面积的21.34%,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2155.76km2,占全

省总面积的12.58%;中度石漠化面积10868.95km2,占全省总面积

的6.17%;强度石漠化面积3715.41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11%;极

强度石漠化面积857.2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0.49%。

根据贵州省森林调查中的石LU面积和省农业区划办的农业资源数据分析,贵州省人民政府1999年扌比准执行的《贵州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指出:

全省石漠化面积从1975年8806.6km2(占全省总面的5.0%)发展到1985年的13888km2(占全省总面的7.9%),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508.2km2;1999

年初已占全省总面的12.8%,即

22549.4km2,13年间平均每年增加666.3km2。

根据贵州省水利厅组织贵州师范大学和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站2000年的调查数据(熊康宁、黎平等,2002),对比分析本次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贵州省师范大学牵头提岀的数据(熊康宁、袁家榆等,2007),全省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35920km2(占全省总面的20.39%)发展到2005年的37597km2(占全省总面的21.34%),5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34.7km2。

可见,与1975年〜1999年期间相比,全省石漠化在2000年〜2005年期间增加的速度明显降低,但仍表现为缓慢增加的趋势。

国家九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尖计划课题贵州花江示范区

2000〜2005年的石漠化对比研究分析表明,在50km铀勺示范区,石

漠化面积从2000年34.94km2(占示范区总面的69.87%)发展到2005年的

29.96km2(占示范区总面的59.91%),5年间平均每年仅减少

4.98km2(但文红,1999;彭建、杨明德,2001;熊康宁、梅再美,2006)。

贵州花江峡谷示范区2000年〜2005年石漠化演变规律

 

2、治理目标与任务

石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根据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治理工程建设期为2008〜2015年。

在全省启动78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加强对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合理开发利用草地资源,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抓好蓄水保土工程;搞好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区域经济。

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约2.03X104km2,占规划区石漠化面积的54%,新增林草植被近仃7X104hm2,tl被覆盖度提高约11.47个百分点;建设和改造坡耕地约25.84X104hm2,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7049X104t。

全省大部分地区要基本遏制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扩展的趋势,生态恶化的态势得到根本改变,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草食畜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步提高,农村经济逐渐步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卜一五期间(2008〜2010年):

在稳定现有石漠化治理资金渠道、逐步增加投入力度继续实施面上治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专项资金重点开展全省55

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摸索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的治理方式。

到2010年,整合现有石漠化治理资金渠道后,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共9377km2,占规划区石漠化面积的25%,新增林草植被共90.14X104hm2,<被覆盖度提高5.85个百分点;建设和改造坡耕地共3.63Xl04hm2,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856X104t。

试点县要基本遏制石漠化扩展的趋势,生态环境要有所改善,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为全面推进下一时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打好基础。

十二五期间目标(2011〜2015年):

在继续维护和巩固十一五”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国家支持,利用国家石漠化治理专项治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启动78个县(市、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

到2015年,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09X104km2,占规划区石漠化总面积的29%,新增林草植被86.57Xl04hm2,<被覆盖度提高5.62个百分点建设和改造坡耕地22.21Xl04hm2,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6193Xl04t°全省石漠化治理专项县(市、区)控制住人为因素可能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现象,石漠化得到完全有效的遏制并呈减少趋势,生态环境呈良性发展态势,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基本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步入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3、建设内容及规模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涉及的问题复杂、时间跨度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

根据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李怀甫,1999.),建设内容主要是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以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3.1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

(1)封山育林育草:

利用自然修复力辅以人工措施,促进林草植被恢复的一种有效措施,投资小、见效快。

对人迹不易达到的深山、远Lh和重度石漠化区域,重点实施封山育林育草。

建设内容包括设立封山育林育草标志、标牌、落实管护人员,实施有效的封育措施和管护措施。

(2)人工造林:

根据不同的生态区位条件,结合地貌、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营造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薪炭林,根据市场需要和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经果林。

在生态建设的同时,保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周善,李艳娜,2003)。

3.2草地建设与草食畜牧业发展

(1)草地建设:

主要包括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在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地区的原有天然植被条件下,通过草地除杂、补播、施肥、围栏等措施,使退化了的天然低劣草地更新为优质高产的草地。

根据实际需要和适宜的条件,建设人工草场。

(2)草食畜牧业发展:

按照草畜平衡原则,合理安排载畜量。

要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调整畜种结构,改良品种,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

3.3基本农田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1)基本农田建设:

为改善和保护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要把以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建设力度,蓄水保土,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水土资源。

(2)水资源幵发利用:

喀斯特地区地区虽然降雨不少,但地表水系不发育,地表

水漏失严重,蓄水条件差,而地下水比较丰富,要在地质详查的基础上合理幵发地下河,采取地表水一一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措施,通过蓄、弓I、提、堵等方式,开发利用水资源。

3.4农村能源建设

农村能源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开发与节能并重”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将农村能源建设置于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中。

从目前的实际出发,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加强节能炉、太阳能、

薪柴林和小型水电等农村能源建设。

3.5易地扶贫搬迁和劳务输岀

对于生态区重要,岩石裸露,水资源缺乏,生态状况恶劣,耕地土壤生产力底下,

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适当安排易地扶贫搬迁。

进一步探索石漠化地区群众安置的新方式、新路子,确保移民搬迁群众有稳定的土地资源和经济来源。

石漠化地区人多

地少是主要矛盾,千方百计减少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是遏制石漠化发展的有效措施,要有计划组织劳务输出,地方政府负责做好组织和培训工作。

3.6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喀斯特地区资源优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

景观资源,大力开展特色旅游,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结合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林药、绿色农业等°

3.7石漠化综合治理监测体系建设

研究区域喀斯特发育规律,建立不同区域喀斯特资源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喀斯特地下水与地质环境数据信息系统。

为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考核各地

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应建立监测体系,应用多种监测技术方法和手段。

监测体系技术以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资源为基础,不足部分填平补齐。

4、几点结论与讨论

1喀斯特并不是石漠化,而是一种自然现象,包括水对碳酸盐喀斯特蚀的地球化学过程和形成的地貌形态;而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人地矛盾过程,其产生是人地系统失衡发展的产物,是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喀斯特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但并不等于生态环境质量最差的地区,其特征主要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变速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的干扰能力(包括自然灾害)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来体现。

2石漠化不是一种自然灾害。

石漠化的形成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果将影响石漠化的自然因素视为内因,则不合理的认为活动即为其外因,在无外因的作用下,石漠化也在内因的驱动下不断发育演化,但这种变化对于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的人类社会来说是极为缓慢的。

当在脆弱的自然本底上,叠加了活跃的人为破坏的外因,使得石漠化的速度发生了成倍的变化,即:

在一定尺度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人地矛盾突出,人地尖系协调失衡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兰安军,熊康宁等,2001;苏维词,2002)。

3石漠化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石漠化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强度差异,在恢复治理时存在难易差异。

只有科学划分石漠化等级,才能准确查清石漠化现状,因地制宜实施恢复治理工程。

通过石漠化的人地矛盾问题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建立了喀斯特环境、人文环境、人地矛盾评价指标体系和石漠化人地尖系评价模型,制定了石漠化

等级划分依据、原则和要求,提出了科学性强、操作性简明的石漠化六级分级标准与控制性和参考性指标。

4石漠化大发生发展有其自生的特征和规律,石漠化概念与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等有一定的联系,但并非是一个必然的逻辑尖联。

石漠化治理必须通过农、林、水、草地畜牧业、生态移民开发、农村能源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的综合治理,成效并非仅仅是林业用地,森林面积、宜林荒山、营造林面积等单纯的林业问题。

因此,针对不同石漠化等级,从过去单一的林业、水利和农业措施向综合防治转变,提出了不同的工程配置和防治模式。

本着系统、综合”的原则,把握防治重点,认清轻重缓急,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配置了石漠化综合防治措施。

始终将石漠化区域看作一个特殊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既考虑石漠化程度、类型和演化趋势,又深入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背景;既重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重建,又重视石漠化地区的后续产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熊康宁、梅再美,2006),从而体现了贵州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的系统综合整治和治与防相结合的思想。

5全国和贵州省真正把石漠化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来研究是从九五计划才开始的,把石漠化作为一个生态问题来治理是从十五计划才开始试验示范的。

通过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尖注目花江示范区石漠化治理重点区域进行石漠化的定点对比研究发现,同一地点不同时段石漠化治理5年前后的成效变化规律是:

石漠化强度结构发生明显降低,部分强度石漠化通过治理变为中度,部分中度变为轻度。

而轻度在5年内全部变为无石漠化,从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角度是不科学的。

即使是通过大力治理的花江石漠化区,虽然石漠化的等级降低了,但是整个区域内的石漠化总面积并没有很大的变化。

6贵州省2000年〜2005年期间的石漠化与1975年〜1999年期间相比,增加

的速度明显降低,但仍为缓慢增加的趋势;2000年以来,在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投入加大的情况下,项目区封LU育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坡改梯等措施的实施,石漠化面积扩大的速度和程度得到一定缓解。

但全省大部分地区由于人口压力仍然巨大、陡坡耕地多,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仍会以一定速度发展,石漠化面积仍在增加。

因此,石漠化成因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难性告诉我们,石漠化治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绝非一两个五年计划就能达到LU川秀美”要从根本上遏制住石漠化增长的趋势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仍需国家和地方在十二五以后大规模的投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