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9719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docx

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教师

建湖二中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强化语境意识,采分翻译到位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己对语句的翻译,归纳总结出语句翻译的规律和技巧

2、通过训练,落实掌握好高考文言翻

译的方法技巧。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16年江苏《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翻译要求是: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

并且要求古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这一考点要求考生具备两项能力:

第一能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的能力;第二,能准确

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能力。

2、高考例题

例1:

(2015年高考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2)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答案】⑴胡瑗掌管太学,人称大儒,用法度来检点约束士人,他的学生很少能跟从他。

⑵欧阳发担任官职无论大小,都不草率简略,创立的东西,后来的人不能更改。

【解析】第⑴句注意关键点“检束”、“徒”的翻译即可;第⑵句注意关键点“治官”、“无”、“苟简”、“更”的解释和“所创立”句子翻译即可。

今年赋分可能每小句1分,计8分。

【点评】鉴于往年文言文翻译得分较低的状况,今年文言文翻译题所选的两句难度有所降低,实词除“治官”的解释有难度外,别的都是课本中常见的;句式除“所创立”有点难度外,其余难度不大。

例2:

(2014年高考江苏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答案】

(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第⑴句中的“若乃名者”是难点,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名”与“实”及相对关系可推断出“名”意为“名称”,所以此句不可理解为“你是个名士”而应理解为“至于老师的名称”,另外,此句中的“为薄世笑骂”为被动句式,翻译时也要注意到;第⑵句能理解“知道”是个古今异义词和“诸”是个兼词,和语句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由往年的三句10分,改为今年的两句8分,总分减少,但每句分值却增加了,因此,今年高考语句通顺必将成为一项得分点,这就要求考生翻译时除了准确还须做到句顺,最好考虑到“信、达、雅”三方面的要求。

三.方法指导

(一).回归语境,翻译当先理解

文言文翻译仍是二轮复习的重点,也是令考生最为头疼的部分。

因为经过一轮复习,很多考生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都能准确把握,字字落实,但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还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得分并不高。

其中症结在于太在意“翻译”而忽略了“理解”。

《考试说明》对翻译的要求是: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即“理解”在前,“翻译”在后。

什么是“理解”?

就是让词语回到句子,让句子回归段中乃至全篇,总之,就是回归语境。

这也许是走出翻译困境的唯一途径。

考生不仅要强化语境意识,而且要把这种语境意识用于翻译实际,进而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不断提高翻译能力。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

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

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①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

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

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

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

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②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训曰:

“不然。

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

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

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内之,严兵守卫。

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

由是湟中诸胡皆言:

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

咸欢喜叩头曰:

“唯使君所命。

”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

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选自《后汉书·邓训传》)

 ①烧当种羌迷吾:

烧当种羌,当时的羌族部落名称;迷吾,部族首领。

②县官:

此处指汉家朝廷。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译文:

 

(2)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

译文:

 

(3)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4分)

译文:

 

人称代词的复数表示法

文言文中,表示“我们”“你们”等人称代词的复数,除用“吾”“尔”等既表单数又表复数外,还有“吾(尔)+属(曹、辈)”这种形式。

如:

我曹、尔辈、吾属、吾党、尔曹、尔等、若属等。

答案 

(1)现在趁他们处境危急,用恩德来安抚他们,可能(或“希望”)会有用处。

(要点:

“因”“怀”“庶”,句意通顺。

(2)汉朝常想让我们相互争斗,现在邓使君用恩德信誉来对待我们,开门收容我们的妻子儿女。

(要点:

“斗”,使动用法;“内”,通“纳”;“妻子”,古今异义词。

(3)邓训当初和马氏交情深,不被窦氏族人亲近,到窦宪被杀时,他因此没有遭受祸患。

(“厚”“离”“为……所”各1分,句意2分。

(二).抓住关键,把三大采分点翻译到位

文言翻译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采分点”。

高考常见的三大采分点是:

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

考生翻译时必须要强化“采分点”意识,能判断出“采分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这样,翻译才最有价值和意义。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

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

方今西羌叛逆,北虏骄悖,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

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

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仅能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

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

兴州又奏八九十人。

州县皇皇,何以存济?

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

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

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其得也。

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

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其所进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

(选自欧阳修《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1)州县皇皇,何以存济?

译文:

 

(2)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

(4分)

译文:

 

(3)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

译文:

 

“相”“见”的特殊用法

“相”“见”这两个常见词,当它们用在动词前,有时有一种特殊用法,即偏指人称,有人叫“偏指代词”。

用小公式表示:

相见+动词=动词+人称代词我、你、他等。

如本题译句中的“窃虑四方相效”中的“相效”,可译为“效仿他们”。

这种用法在教材中也时常出现,如“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府吏见丁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即使在今天,这种用法也仍存在,如“见谅”等。

翻译时,特别要注意与“互相相”与“被见”的用法区分开来。

答案 

(1)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措置)这个局面呢?

(要点:

“皇皇”“何以”“存济”。

(2)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

(4分,“忧勤”“逸豫”“修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

(要点:

“窃”“相效”“妖妄”。

)(三).文意通顺,翻译满分方有保证

近几年,各省市高考文言语句翻译的评分标准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强调常规采分点(如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的落实,更强调句意的准确、译文的通顺。

也就是说,即便你把全部常规采分点都翻译到位了,而句意不正确、不准确,恐怕也很难得分,起码得不了满分。

这就给考生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翻译中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情况有哪些?

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何解决?

本学案就是要解决上述问题,在翻译时做到“文意准顺、满分保证”。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元行钦,幽州人。

赵在礼反,庄宗以为邺都行营招抚使,将二千人讨之。

行钦以诏书招在礼。

在礼登城谓行钦曰:

“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

若公善为之辞,尚能改过自新。

”行钦曰:

“天子以汝等有社稷之功,小过必当赦宥。

”在礼再拜,以诏书示诸军。

皇甫晖从旁夺诏书坏之,军士大噪。

明宗入汴州,庄宗不得进。

庄宗谓行钦曰:

“卿等从我久,富贵急难无不同也。

今兹危蹙,而默默无言,坐视成败。

我至荥泽,欲单骑渡河,自求总管,卿等各陈利害。

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

”行钦泣而对曰:

“臣本小人,蒙陛下抚养,位至将相。

危难之时,不能报国,虽死无以塞责。

”因与诸将百余人,皆解髻断发,置之于地,誓以死报,君臣相持恸哭。

庄宗崩。

行钦出奔,为野人所执。

刺史石潭折其两足,载以槛车,送京师。

明宗见之,骂曰:

“我儿何负于你!

”行钦目直视曰:

“先帝何负于你!

”乃斩于洛阳市。

呜呼!

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方明宗之兵变,诸将未知去就,而行钦独以反闻,至于断发自誓,其诚节有足嘉矣。

及庄宗崩,不能自决,而反逃死以求生,终于被执而见杀。

其言虽不屈,而死非其志也,乌足贵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有删节)

(1)将士经年离去父母,不取敕旨奔归,追悔何及?

(4分)

译文:

 

(2)今日俾我至此,卿等何如?

译文:

 

(3)死之所以可贵者,以其义不苟生尔。

(3分)

译文:

 

话说“陛下”

本文段中元行钦称庄宗为“陛下”,它是对皇帝的特称,相当于“你”。

古代臣子不能直接上宫殿见皇帝,有话要经过台阶下的侍卫传达,这些侍卫就是“陛下之士”,时间一长,人们便把“陛下”作为皇帝的代称。

从修辞角度讲,这是一种借代手法。

答案 

(1)(4分)将士们离开家乡父母多年,没有皇帝的旨意就奔逃回家,后悔哪里来得及呢?

(“经年离去”,离开多年1分;“奔归”,奔逃回家1分;“追悔何及”1分;句意通顺,1分。

(2)如今让我到了这样的境地,你们怎么办呢?

(要点:

“俾”“何如”。

(3)(3分)死亡可贵的原因,是因为能为道义(而死)而不苟且偷生。

(“以”,因为1分;“苟生”,苟且偷生1分;句意通顺1分。

(四)、规律总结

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要注意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不脱离语境原则

文言文翻译时一

定要把句子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真正意思,即通常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有些词多义,但放在具体句子中它的义项就确定了;代词指代的内容,只能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虚词用法灵活,但在语境中的用法也是固定的。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对译,字字句句要落实并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

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

字字落实,符合原意,能直译就直译,不能直译才意译。

(五)、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昔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者也,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

昔之义仓,务所以安之;今之义仓,务所以掊之。

昔之义仓,则立仓于社,聚谷于众,年丰则取之,民饥则与之,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

诚能复隋唐之法而建其仓,探隋唐之本而行其义,则恤灾弭患、安民泰俗无大于此者。

苟不如是而徒立其号,以为征取之术,则不若勿行之愈也。

(选自曾巩《义仓》)

(1)今之所谓义仓者,以义为名而务于诛求者也。

译文:

 

(2)不令而民从,不督而民劝,故曰以义为本而行乎赈恤也。

译文:

 

答案 

(1)如今所谓的义仓,是以义为名而务求向百姓搜刮。

(2)不下命令而百姓听从,不需督促而百姓勤勉,所以说是以恩义为宗旨而实行救济。

参考译文

从前所说的义仓,是以恩义为宗旨来对百姓实行救济;如今所谓的义仓,是以义为名而务求向百姓搜刮。

从前的义仓,是极力使百姓安定;现今的义仓,是极力向百姓聚敛。

从前的义仓,是将仓建在乡里,让大家储粮,年成好则取之于民,民众饥荒则又发给他们,不下命令而百姓听从,不需督促而百姓勤勉,所以说是以恩义为宗旨而实行救济;今日的义仓,则是仅有义仓的名号而并无义仓的制度,有义仓的名目而没有义仓的实际作用。

如果真能够恢复隋唐的方法而修建起仓库,探求隋唐设义仓的原意而施行恩义,那么救济饥荒,消除灾害,安定百姓,淳厚风俗,没有比建义仓更重要的了。

假如不能这样而空设个义仓的虚名,把它作为搜刮的手段,那就不如不实行还好一些。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倚御史马周上疏,以为: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给役者兄去弟还,道路相继。

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

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

昔汉之文、景,恭俭养民,武帝承其丰富之资,故能穷奢极欲而不至于乱。

使高祖之后即传武帝,汉室安得久存乎!

又,京师及四方所造乘舆器用及诸王、妃、主服饰,议者皆不以为俭。

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

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195卷·唐纪11》,有删改)

(1)陛下虽加恩诏,使之裁损,然营缮不休,民安得息!

故有司徒行文书,曾无事实。

译文:

 

(2)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余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译文:

 

答案 

(1)陛下虽然下了施恩的诏令,让各级政府减少劳役,然而营造修缮之事却仍无休止,老百姓怎么能得到休息呢?

所以有关部门徒劳地下发(减少劳役的)文件,却从来没有实际效果。

(要点:

“加”“安”“徒”“事实”,大意对。

(2)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百姓埋怨叹息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他们,做了很多并非紧急事情的缘故。

(要点:

“比”“营”,“而”的转折语气,第一个“之”译出代指百姓,大意对。

参考译文

倚御史马周上奏疏认为:

如今全国户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而服劳役的兄去弟归,沿路络绎不绝。

陛下虽然下了施恩的诏令,让各级政府减少劳役,然而营造修缮之事却仍无休止,老百姓怎么能得到休息呢?

所以有关部门徒劳地下发(减少劳役的)文件,却从来没有实际效果。

从前汉文帝与汉景帝,谦恭节俭以养护百姓,武帝继承丰富的资产,所以能够穷奢极欲而不至天下大乱。

假如汉高祖之后即传位给汉武帝,汉朝还能存在那么长久吗?

再者,京都长安以及各地所制造的乘舆器物用具和众位亲王、妃嫔、公主的服饰,议论的人都认为这并非节俭。

贞观初年,全国歉收闹饥荒,一匹绢可换十余斛,而百姓毫无怨言,是因为知道陛下忧国忧民的缘故。

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百姓埋怨叹息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他们,做了很多并非紧急事情的缘故。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原 道

韩 愈

传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1)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译文:

 

(2)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译文:

 

(3)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译文:

 

答案 

(1)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所谓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具有诚意,都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

(要点:

“正心而诚意”“将以有为”,语句通顺。

(2)(中原地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的,就把他们当作蛮夷看待;(蛮夷)进入中原地区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就把他们视为华夏民族。

(要点:

“夷”“中国”,语句通顺。

(3)因此用先王之道来修养自身,就能顺利而吉祥。

(要点:

“为己”“顺而祥”,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

《礼记》说:

“在古代,想要发扬光大圣明的品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要整治好他的家庭,必须先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

”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所谓端正自己的思想和具有诚意,都是为了将来有所作为。

现在那些修心养性的人,却想抛开天下国家,这就是要灭绝人本性中本来的东西;身为儿子不把他们的父亲当作父亲,身为臣子不把他们的国君当作国君,身为百姓不做百姓该做的事。

孔子写作《春秋》,(中原地区的)诸侯采用蛮夷礼节的,就把他们当作蛮夷看待;(蛮夷)进入中原地区采用华夏民族之礼的,就把他们视为华夏民族。

所谓先王之教,是什么呢?

博爱就是仁,合乎仁的行为就是义,按照仁义的原则去做就是道,内心具备仁义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支持和帮助就是德。

它们作为理论是很容易明白的,它们作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

因此用先王之道来修养自身,就能顺利而吉祥;用它们来对待别人,就能做到博爱公正;用它们来修养内心,就能平和而宁静;用它们来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不适当的地方。

因此,活着为人处事合乎情理,死了也顺应自然。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湘乡,当乾隆时,人才殷盛。

邓笔山为云南布政使,罗九峰为礼部侍郎,而谢芗泉先生为御史。

三人者皆起家翰林,而御史君名震天下。

是时和珅柄国,声张势厉,家奴乘高车,横行都市无所惮。

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世所称“烧车御史”者也。

(谢)吉人,御史君之孙,将之官,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

于是拜手告曰:

“古人之学,莫大乎求贤以自辅。

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

(左)青峙,子之辅也。

抑吾闻江南为仕宦鳞萃之邦,或因青峙而得尽交其贤士大夫,是尤余所望也。

”(选自《曾国藩文集》,有删改)

(1)御史君巡城遇焉,捽之出而鞭之,火其车于衢。

译文:

 

(2)乃索予为序,而乞言以纠其不逮。

译文:

 

(3)小智之夫,矜己而贬物,以为众人卑卑,无足益我。

译文:

 

答案 

(1)御史巡视城区时遇见他们,把他们抓出来鞭打,在大路上烧了他们的车子。

(要点:

“捽”“火”,状语后置句及句意对。

(2)(谢吉人)于是向我索求赠序,请求我赠言来纠正他不足的地方。

(要点:

“索”“纠”“逮”及句意对。

(3)耍小聪明的人,自夸而看不起人,以为众人平庸不足道,对自身没有帮助。

(要点:

“矜”“物”“卑卑”及句意对。

参考译文

我的家乡湘乡在乾隆时人才众多。

如邓笔山做云南布政使,罗九峰做礼部侍郎,而谢芗泉先生做御史。

三人都是翰林出身,并且谢御史名震天下。

当时和珅执掌国政,声势煊赫,(他的)家奴坐着高大的车子,横行于集市,肆无忌惮。

御史巡视城区时遇见他们,把他们抓出来鞭打,在大路上烧了他们的车子,被世人称为“烧车御史”。

谢吉人,是御史的孙子,将要赴任,于是向我索求赠序,请求我赠言来纠正他不足的地方。

于是我拜手告诉他说:

“古人学习,没有比寻求贤人来辅助自己更重要的了。

耍小聪明的人,自夸而看不起人,以为众人平庸不足道,对自身没有帮助。

左清峙,他就是你的辅助。

我听说江南是官员聚集之地,或许你因为结识青峙能够结交江南的贤士大夫,这更是我所期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