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32497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docx

1109六年一期科学湘科技版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

课时教案

课题:

三、1、地表在变化第1课时总序第18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1年10月10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变。

(2)能依据相关资料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合理。

(3)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法,初步认识地表在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难点:

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海拔约8848米,到现在还在以每年3.2~12.7毫米的速度在“长高”。

鱼龙是1.8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爬行动物。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曾在喜马拉雅山脉采集了鱼龙的化石;同时还发现了鱼类、海藻和海螺的化石。

二、推测曾经发生的变化

1、提出问题:

根据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资料,

(1)喜马拉雅山有鱼龙等化石和“长高”;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道和水井;(3)台湾海峡某些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我们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带原来的地表情况是怎样的?

后来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3、归纳:

综上所述和同学们的讨论结果,我们知道了世界地表并不是始终如今天这个样子的,地表在改变,改变一般是缓慢进行的,如喜马拉雅山,这是一个漫长沧桑变化的过程,因此,对于只有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来说,常常是不可能观察到全部过程的,我们之所以能知道一部分喜马拉雅山地表的过去情况,应当归功于记载地球历史的“万卷书”——地壳和“书”中的特殊“文字”——化石。

(可补充说明:

也有改变很快的情况:

如火山喷发和地震,如四川汶川大地震。

作业:

P35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1、地表在变化第2课时总序第19个教案

课型:

讲授课编写时间:

11年10月10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依据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出地形在改变。

(2)能依据相关资料判断自己的推测是否合理。

(3)继续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和调查等方法,初步认识地表在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

(2)感受大自然的力量与神奇。

教学重点: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难点:

了解哪些力量可以影响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

1、提出问题:

改变地表的力量有哪些?

(1)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中的插图、资料,把自己的推测及推测的理由与同学交流交流。

(2)帮助学生思维的深入,指出教材上的两幅图片,修筑大坝引起的地表改变是一种人为的力量;泥石流引起地表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力量。

提示学生按照这两种分类进行推测。

(3)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按“我认为什么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我的理由是什么”进行陈述。

(4)根据学生的陈述在黑板上板书学生的推测。

2、阅读、交流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1)通过学生自己搜集地表发生变化的资料,让学生不但能看到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而且能在资料中找到引起这种变化的力量,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推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整合资料的不同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汇总整合能力。

哪些力量在改变地表形态

什么力量

具体事例

作业:

课后以小组为单位继续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2、地震第1课时总序第20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10月12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断地震的成因。

(2)能说出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及理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和模拟实验等方法,初步认识地震的破坏作用和地震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古代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崇尚科学。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地震现象和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教学难点:

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筷子候风地动仪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课件】播放一段地震的录像引入

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地震时有哪些现象?

(因为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而录像可以提供强烈的视听感受,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起到一种震撼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讲述张衡和候风地动仪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1、地震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出示候风地动仪模型】,它形如酒坛,用铜铸造,内有机关(触发杆),坛的周围有八条龙,指向八个水平方向。

龙口各含有一个铜丸,每个龙口下面各有一个昂首张口的铜蛤蟆。

如果有地震发生,这一方向龙口中的铜丸就会落入下方的铜蛤蟆口中。

2、模拟实验:

(1)两名同学各持一根筷子的两端并用力将筷子压弯,继续用力直到筷子折断。

(2)提出问题:

当筷子被压断时,我们会听到什么声音?

这两个同学的手会有什么感觉?

这说明了什么?

3、归纳小结:

【多媒体课件动画辅助】

地球表面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力时会发生褶皱,褶皱厉害了就可能断裂。

岩层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并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量,这就是地震的成因。

作业:

P39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2、地震第2课时总序第21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10月12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断地震的成因。

(2)能说出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及理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和模拟实验等方法,初步认识地震的破坏作用和地震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古代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崇尚科学。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地震现象和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教学难点:

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筷子候风地动仪模型。

 

教学过程:

一、回顾并延伸:

1、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经过长期的研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

动仪,为地震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2、现代的地震监测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测定地震方位,但这都是在地震已经发生后的事了。

 

二、地震前的一些前兆

1、因为目前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所以,地震经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但地震前常会有一些前兆,这对预报地震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2、【多媒体课件】地震前的一些前兆

(1)池塘里的鱼跃出水面。

(2)圈里的猪、马等动物惊恐不安,想跳出圈逃走。

(3)鸡乱飞或飞上树。

(4)老鼠四处乱窜,爬树或甚至爬上电线杆。

(5)井水出现异常,变色、变浑或变浅。

3、教育学生:

当发现有这些现象发生时,不要惊慌失措,应先告诉家长,然后家长用电话或其他方法通知有关部门,让有关部门派人前来调查处理。

作业:

P39第3、4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2、地震第3课时总序第22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10月12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断地震的成因。

(2)能说出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一些措施及理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和模拟实验等方法,初步认识地震的破坏作用和地震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古代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崇尚科学。

(2)乐于学习和宣传避震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愿意关注防震技术的最新成果。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地震现象和人类研究地震取得的主要成果。

 

教学难点:

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述:

由于当今世界目前还没有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

所以当地震特别是强烈的地震发生时,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难。

【多媒体课件播放地震的录像】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不同程度受灾。

仅截至2008年6月12日,有69159人遇难,17469人失踪,374141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

具体遇难人数已超过8万,但至今尚难统计完全。

二、地震时的自我保护

1、阅读课文: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震本身可能并不会造成大的人员伤亡,但是建筑物被摧毁时却给人类造成灾难。

假如地震来了,下面的做法对不对?

【多媒体课件】

(1)跳窗逃生

(2)躲在桌子底下

(3)躲在卫生间里的墙角(4)远离高压电线

2、分组讨论。

3、归纳小结:

跳窗逃生是不对的,跳下去会导致摔伤或摔死。

躲在桌子底下、躲在卫生间里的墙角和远离高压电线的做法是对的。

4、进行地震安全教育:

(1)阅读《科学·课堂记录与练习》资料——地震时应注意什么?

(2)逐条讲解,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作业:

课后搜集关于地震和地震发生时自我保护的有关资料。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3、火山第1课时总序第23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10月16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和种类等常识。

教学难点:

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

类所利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

教学过程:

一、火山喷发实况【多媒体课件】:

火山喷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我国最早记录的活火山是山西大同聚乐堡的昊天寺,它在北魏(公元5世纪)时还在喷发。

东北的五大连池火山在1719——1721年还猛烈喷发过,其情景是:

“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皆黑石硫黄之类,经年不断……热气逼人三十余里。

二、有关火山方面的常识:

1、火山的种类:

(1)死火山;

(2)休眠火山;

(3)活火山。

2、火山喷发时,除了喷出岩浆,还会喷出火山灰、水蒸气。

3、火山熔岩的温度约有1000℃。

三、画火山图:

火山岩浆喷出冷却后,一般会在地表上形成锥状的高山,如日本的富士山。

大家可以根据刚才的录像和平时对火山的印象,画火山图。

根据自己的推想画出喷发过后的火山山体外形图

作业:

搜集更多与火山有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3、火山第2课时总序第24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10月25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2)懂得交流和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继续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点:

1、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2、知道火山和种类等常识。

教学难点:

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被人

类所利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土豆泥、番茄酱、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等。

教学过程:

一、“火山”喷发了

【火山模拟实验】

1、用一些土豆泥堆成一座“小山”。

2、从“山顶”往下挖出一个深坑,填入番茄酱后再用一点土豆泥封住洞口。

3、加热“小山”,直到“火山”喷发。

4、指导学生比较模拟实验和火山喷发的异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二、火山的成因:

【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地壳中的岩石由于受到巨大的压力,不断发生变动,有的岩层上升,有的岩层下降,有的岩层往一块儿挤压,有的岩层往两边拉伸……当岩层受到的力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岩层就会断裂,形成裂缝。

于是,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便会沿着裂缝上升侵入岩层。

有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岩石,有的岩浆则可能沿着裂缝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三、火山喷发的利弊:

1、讨论:

火山喷发有什么危害?

有什么有利于人类的方面?

2、汇报并归纳【多媒体课件】:

(1)火山喷发的危害:

火山喷发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板书:

灭顶之灾、烟尘污染……)。

(2)火山喷发有利于人类的方面:

火山岩是良好的建筑材料;地热是一种清洁而有发展前途的巨大的自然能源,如地热发电、建造温泉浴馆室;建造地热温室用来培育植物;形成地下矿藏等。

作业:

P41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4、岩石也变化第1课时总序第25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月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

1、了解岩石变化的各种现象。

2、知道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薄片石头、坩锅钳、酒精灯、水槽、冷水;石灰岩、稀盐酸、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上的岩石在变化【多媒体课件】

梵净山的蘑菇岩多像一本厚厚的“书”,人们给它起了一个有趣的别名——“万卷书”。

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海浪不断拍打着岸上的礁石,礁石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4课——岩石也变化。

二、岩石的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模拟实验】气温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讲述:

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想到了用煅烧再浇水的方法来破除河道中的岩石。

我们也来模仿李冰父子,研究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吧!

(2)实验器材:

薄片石头、坩锅钳、酒精灯、水槽、冷水。

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薄片石头,然后把这块石头放入水槽中的冷水中;接着再烧,再浸入水槽中的冷水中,反复几次,观察石头有什么变化?

(指名学生回答)

2、归纳小结:

根据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想岩石在昼夜、四季天气冷暖交替的温度下会受到热胀冷缩的变化,时间长了,就使原来的大石头裂开、掉下变成小块的石头。

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对梵净山的蘑菇岩的形成也就容易理解了——由于风化作用(气温、雨水、冰雪、植物等的破坏作用)的缘故,梵净山山头头重脚轻、千张万页叠层板状的蘑菇岩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作业:

P44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4、岩石也变化第2课时总序第26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月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

1、了解岩石变化的各种现象。

2、知道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薄片石头、坩锅钳、酒精灯、水槽、冷水;石灰岩、稀盐酸、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

1、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多媒体课件】:

海岸的礁石裂缝纵横交错,摇摇欲坠,礁石的这种变化除了上节课我们讲过的气温变化的因素之外,海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模拟水对岩石变化的侵蚀作用:

(1)实验器材:

石灰岩、稀盐酸、滴管。

【安全提示:

盐酸有腐蚀性,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盐酸。

(2)实验过程:

将石灰石平放在桌面,用滴管汲取稀盐酸慢慢滴到石灰岩表面,观察这块石灰岩有什么变化?

(3)小结实验结果:

我们看到:

石灰岩在滴了稀盐酸后,冒出很多气泡,石灰岩石也变得酥软了,形状也发生了变化。

二、【多媒体课件辅助】岩石在水的侵蚀作用发生了变化

我们资兴市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东江湖,有一个别有洞天的兜率岩,其中的景致美不胜收。

这是大自然巧夺天工的“杰作”,大家都去游玩过。

但你知道那些千奇百怪的绚丽景致是怎样形成的吗?

原来,是水与石灰岩玩的“把戏”!

酸性的地下水把岩石溶蚀出了一个个的溶洞,溶蚀后产生的液体,从洞顶逐渐往下淀积,经过漫长的年代形成了钟乳石,而沉积在地上的又形成了姿态各异的石笋,钟乳石和石笋接拢后,又形成各种各样的石柱,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形成了这一奇景。

作业:

P44第3、4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4、岩石也变化第3课时总序第27个教案

课型:

讲授、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月日执行时间:

`11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

1、了解岩石变化的各种现象。

2、知道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薄片石头、坩锅钳、酒精灯、水槽、冷水;石灰岩、稀盐酸、滴管等。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

水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多媒体课件】:

1、提出问题:

(1)地面上的流水长年累月地冲刷着河床的两岸,河道会有哪些变化?

(2)那么,河道里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2、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

(1)使学生明白由于河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作用,河床加深、加宽。

(2)卵石的形成也是河水搬运岩石的结果,其中又可分为河道上游、中游和下游卵石的分布和大小的不同情况。

由于岩石在河道中受到河水的搬运作用,石块相互碰撞、摩擦,才日渐失去了棱角,上游的卵石个儿大,越到下游个儿也越来越小,越来越光滑,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卵石的。

二、植物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的生动形象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植物对岩石的作用过程。

1、请根据屏幕上的画面分析:

植物生长对岩石有什么影响?

2、大家学过种子的力量的课文,种子的力量尚且如此,推想一下:

山上的岩石会被越长越粗的树根胀开吗?

三、归纳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温度、水、植物等都会对岩石变化产生作用。

作业:

搜集资料,进一步认识风化作用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5、走近矿产第1课时总序第28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煤的形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

(3)继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比较、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教学重点:

1、知道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3、了解煤的形成及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教学难点:

了解矿物的特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当地矿石标本、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铁、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多媒体课件】:

我们已经知道,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引起地表变化的地质作用的过程中,又形成了矿产,矿产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

画面上介绍的煤、石油和金属矿产等等。

二、了解矿产:

1、学生观察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相机指导学生知道矿物的名称,并利用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铁、放大镜等器材,探究矿物的硬度、划痕等特性,初步了解到矿物的种类很多,大多数矿产人类已经在开发利用,但还有些矿产,人类还在探索研究之中。

2、矿产的形成【多媒体课件】:

(1)讲述:

各种矿产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

聚集在一起、并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叫矿产。

(2)推测煤的形成:

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根据资料,推测煤是怎样形成的?

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推测的。

观看多媒体播放的录像。

(3)讲述:

2亿——3亿年前,地球上的植物生长茂盛,生长在海边或湖泊的大量植物,逐渐被沉积的泥沙覆盖,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埋越深。

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了煤。

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煤层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有的煤甚至还具有完整的树干形状。

这些证据充分说明,煤是由植物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煤的开采方法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

作业:

P48第1、2题

教学后记:

批注

课时教案

课题:

三、5、走近矿产第2课时总序第29个教案

课型:

实验课编写时间:

11年月日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煤的形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

(3)继续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